顯示具有 心得告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得告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用事故因果理論來進行預測

近期讀到的文章與使用AI助力學習的心得感想

 

第一篇文章是事故因果理論與模型的回顧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in the past 100years: 24Model, a more modern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

該文章pdf版(約12M)可下載後上傳至notebookLM對話研討

 

在"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一書當中提到,兩種運用邏輯與數學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式與觀點:

  •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用符號、邏輯與模型來proxy問題與世界的規律
  • 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用觀察與實驗的方式來發現運作的規律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 理論=一種說明而非證明、一種詮釋而非解釋,用於proxy真實問題與現實世界的規律
  • 人所能理解的不是問題與世界的真實全貌,而是自己腦中的那套因果邏輯與理論(≠真實)

 

 

事故因果模型的用途,包含以下幾點:

  • 事故分析: 事故因果模型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框架,可以幫助分析人員更全面地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和 contributing factors。 模型可以引導分析人員關注系統中不同的層面,例如技術、組織、人員和環境等,避免僅關注單一原因或歸咎於人為疏失。
  • 識別潛在風險與導致事故發生的因素: 通過事故調查,分析發生的原因和 contributing factors,事故因果模型可以幫助識別系統中潛在的風險因素。 這有助於組織採取主動 proactive 的安全管理措施,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 系統改進(不要頭痛醫頭/打補釘): 事故因果模型可以幫助識別系統中的設計缺陷、管理漏洞和操作問題。 基於分析結果,組織可以針對性地改進系統,例如更新設計、完善流程、加強培訓等,以提升系統的安全性。
  • 累積經驗、知識管理: 通過分析事故案例,組織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辙。 事故因果模型可以幫助組織將事故分析的結果與相關數據轉化為可學習的經驗與資訊資料庫,並將這些經驗、知識與資訊應用於日後的安全管理中。
  • 溝通和決策: 事故因果模型可以提供一個共同的語言和框架,方便不同領域的專家和管理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 模型可以幫助組織更有效地傳達安全資訊,並制定更科學的決策。


不同的事故因果模型適用於不同的情境,需要根據具體的分析目標和系統特點來選擇。 例如,瑞士乳酪模型適用於分析簡單的事故,而 STAMP 模型則更適合分析複雜系統中的事故。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有如不同的光譜濾鏡或不同的視角,可以讓人看見被疏忽的地方,也會過濾讓人只看見某部份事物,換言之存在誤導的可能,相關潛在問題如下

  • 過度簡化事故成因:各種方法與因果邏輯依賴結構化的分析,而忽略了複雜的人為因素、組織文化、以及管理決策等在事故中扮演的角色。事故描述可能因為資訊不足,無法全面了解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或是過度聚焦於直接的行為,而忽略了潛在的系統性問題。
  • 引導依賴「屏障(硬體防護機制)」:屏障的概念能激發人們思考各種安全措施+硬體防護機制比人可靠,但過度依賴屏障與硬體機制所導致的虛假安全感是另一種風險。如果屏障設計不良、未能有效執行或被錯誤使用,乃至於各種硬體防護機制其實可靠度不如預期,遭遇意外與出錯反而會導致嚴重的事故。
  • 安全與管理都是系統與組織運作的一部份:各種研究分析把安全或管理機制當成獨立的可控變因,實際上安全或管理機制的良莠往往受組織運作所制約(The richer the safer),各種安全文化理論訴求管理階層的決策和資源分配對安全至關重要,但正因管理高層與組織資源分配忽視安全,所以才導致組織安全績效不彰,安全文化理論的訴求落入緣木求魚與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誤謬。
  • 人是最大的變異(不可控)因素:事故因果描述中,往往提及「未辨識危害」、「不了解原因」等,這暗示了人的認知、判斷、以及決策在事故中的重要性+提升的可能性。然而「人」的行為、認知限制、以及決策過程,就是不受控、無法預料;訴求制定標準作業程序、硬體防呆機制與訓練宣導,某個層次而言,也是主事者的一廂情願/自我感覺良好+訴諸應為能為而不為的獵巫。
  • 找出問題原因=「改善」,是一種誤解:問題的發生往往有如冰凍三尺非一日寒,「持續改善」一詞意味著:「改善」並非一次到位+藥到病除,而是持續的過程。如果對「系統」運作與系統動力的理解不夠深入,所謂的改善也可能是逆行倒施+助紂為孽,導致更大的風險潛勢蓄積+直到爆發更重大(無法掩蓋)的問題重複。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該不該相信理論推理與模式預測的結果?  

 

就科學的角度(波普提出的可否證性)而言,一個理論的好壞,要看它的預測效力(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了牛頓的力學理論)

以預測效力而言,以上事故理論偏向社會科學(模擬兩可)而非自然科學(非黑即白):可以套用各種理論來進行事故分析(見人見智)或用來進行事故預防(看看還有哪些沒注意到與忽視的地方),但很難拿這些理論來預測事故是否發生(變因太多&各變因之間存在複雜的交互作用)

試想:

將相關主被動指標、安委會報告、風險評估、各種巡檢稽核記錄灌入資料庫,由人工智慧(Machine Learning)套入各種模式進行與預測與分析,然後它告訴你:有95%的信心水準,你所服務的公司工廠1年内發生工傷(可能是踩空跌到、化學品噴濺或切割傷)的機率是10%,3年是20%,5年是40%;發生火災相關事故的或然率1年内的機率是0.1%,5年是1%,10年是5%

 

請問以上用統計或然率與信心水準表述的工廠安全氣象預報,對您有幫助嗎?(能比禱告或拜拜更能讓人睡得更安穩? 老闆會比較相信風水還是統計與數理模型?)

Predicting occupational injury causal factors using text-based analytics: A systematic review


再來如果各種事故預測模型,其信度與效度存在問題與瓶頸(備註:信度是指方法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而效度是指方法是否能準確衡量其預期的目標。例如假設有ABCDE等5 種事故預測模型,如果這5種模型,預測同一家工廠在5年内發生事故的機率約為80-90%,且信心水準高達95-99%,那麼這5種預測模型間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備相當的信度,但五年過去,這間工廠卻沒發生事故,顯然預測失準與預言失效=預測不準/沒有效度。通常有信度才有效度可言,沒有信度責無效度可言),不同模型推估與預測的差異很大,那麼該如何做出判斷與與取捨? (類似中央氣象局的颱風路徑預報與模擬,各國模式跑出來的預測路徑天差地別,不知道該不該做防颱準備與要不要放颱風假...)

Back to the future: What do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ell us about accident prediction?

 


在這個AI應用與爆發的時代,嘗試詢問(號稱地表最聰明的AI)Grok 3 (deep search):

如何預測與預防事故的發生?台灣未來的職災率?納入少子化、高齡化與產業結構轉型等考量,預測台灣未來職災率變化,與提示主管機關管理重點

 

以下是其答覆

https://grok.com/share/bGVnYWN5_d7a9ab81-d7ab-4ad7-b17a-e647c6b39c51

 

 

讓人感到欽佩(與恐怖)的不是其答覆,而是其推理思考過程(與列出相關參考文獻)


 

30+年前,一個研究生讀一篇國外期刊文獻,可能要花上一個月,現在用NotebookLM只需要大概幾個鐘頭

而以上職災率的預測,可以是花上一年的碩士論文研究或是幾年的博士論文研究,Grok花70秒,掃瞄了144份資料來源,提供了答案如下



  

面對以上AI大爆發與AI比多數人的思考能力更強(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的(悲催)情境,人該如何不被取代?

Hint:讓AI當你/妳的研究生,而自己有要能力當指導教授

1.專業的問題不能問ChatGPT,它的長項在於Chat聊天,而非提供科學證據或研究論述

The risks of using ChatGPT to obtain common 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 and advice


2.專業的問題,通常有更聰明與更認真的先進能人大德思考過+找出解答了,而他/她們的研究成果通常發表在專業期刊上,需要去撈出下載人家的研究成果,上傳NotebookLM等輔助工具進行閱讀與問答,回饋的結論與建議會相對言之有物(或至少有所依據)

 

3.要能夠看出AI推理過程的漏洞,e.g., 假設前提是否合理,推理模型是否完整 ?是否低估高估或疏漏某些因素? 相較於自己的猜想,AI的預測至少提供一個對比的基準,可以協助驗證與檢驗推理模型與真實情境發展進行校準。你要有自己的因果模型,而非依賴AI


用AI而非被AI所用(變得BI 悲哀)

  1. 隨便什麼問題,AI都可以給你個答案(只是需要花時間+有那個腦力去判斷那個答案的可信度與效度);AI給個答案的好處在於:讓人想清楚"知道了答案又如何?" 很多問題與研究其實是庸人自擾、無病呻吟,問對問題比找出解答更重要與攸關。
  2. 承擔風險與願意面對不確定性,才能做出決策+伸張:生為人的能動性與自由。如果凡事問AI聽從AI指示選擇所謂的最佳方案,那麼你沒有自由可言,而是AI與演算法的奴隸。(如同某些信徒凡事占卜請求老天指示)
  3. 人有七情六慾與愛恨情仇,習慣憑感覺衝動意氣用事(因為系統二思考非常耗費腦力),現在AI可以輔助理性思考,讓人的行為與決策更週延。(以往的年代,人被當成小螺絲與工具人,現在AI的輔助,每個人都是主人與企業家=>沒有學會的會被淘汰)


這在AI天翻地覆的年代,如何教育與學習

  1. 養成密涅瓦的思考習慣
  2. AI識讀,能夠判斷與不被AI給的答案所呼巄誤導
  3. 批判性思考與問問題的能力,比考試或找答案更攸關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學習方式的改變與AI的危害風險

AI比人類強的長處

  • 運算、閱讀與計算速度
  • 接受資訊與學習的能力
  • 沒有成見與偏見(=沒有定見)


AI的問題與限制

  • 像大型語言模型LLM這樣的 AI,其「理解」是基於對人類語言和文化概念的重建(reconstruction),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透過分析大量文本數據來學習模式並生成回應,這與人類基於經驗、情感和社會互動形成的理解有本質區別(對LLM而言,它只是在玩文字接龍,對於輸出的文句其實沒有意義感;反而是使用者對於它輸出的文句(或圖片/音樂)產生情感)
  • AI必須被訓練與調教,其模型=訓練與調教過程輸入的偏見 (訓練資料庫當中沒有的知識或資訊=欠缺的知識與資訊)
  • AI理解表述的是相關性(可謂是天馬行空文學作品),而非真實世界當中的因果或物理法則(=不受限制)=>人類透過經驗學習(什麼可能、什麼不可能);AI透過調教與訓練,學習投其所好(猜測輸出使用者想看的內容=投放廣告)
  • AI的意見與建議,看似完備有模有樣,其實要非常小心與謹慎=>它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提供的意見與建議是否正確? (它沒有辦法判斷與宣告提供意見建議的可信度與正確性;責任落在使用者身上)


AI怎麼用
  • LLM(ChatGPT)可以用來創意發想、寫腳本與腦力激盪沒問題
  • 需要可信度的規劃提案,可以用Grok DeepSearch來輔助,但要一一查證資料來源、確認推理流程與邏輯
  • 如有可信度的研究報告或期刊文章,可上傳NotebookLM對話,會更言之有(依)據
  • AI提供意見與建議的可信度與嚴謹性=其資料來源的可信度與嚴謹性


當人類不再自己思考與探索,完全透過AI代勞時,也會是人類與AI共同停滯(=死亡)的時候


閱讀期刊文章的心路歷程

30年前念碩班(一個月讀一篇,點狀式閱讀,理解深度約50-70%)

  1. 心力被英文卡住,不知期刊文章重點所云(時間花在英文閱讀翻譯)
  2. 沒有人可以問,只能跟老師說自己沒讀懂,期待老師會解釋(有些老師也很聰明,知道不要叫研究生讀期刊文章以免自找麻煩自討苦吃)
  3. 閱讀數量少,通常就是老師指定或學期中的那幾篇"經典"文章(以管窺天+期末報告文章就還給老師了)


10年前讀博班(一週讀一篇,線狀與脈絡式閱讀,理解深度約80-95%)

  1. 英文閱讀能力變強,文章理解深度提升不少(一知半解會被老師鞭策,自己臉皮薄繃得比較緊)
  2. 老師交待: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要勤快一點,主動去讀相關與參考文獻)
  3. 閱讀數量增加+老師指引方向+提供學門脈絡地圖:比較有方向感與全貌感,知道讀到的文章,在學海中的大致定位與經緯度


現在的學習與閱讀(透過perplexity與notebookLM 輔助,主題與搜索式閱讀,一個鐘頭可以讀一篇,理解深度約70-80%,但廣度與關聯性大增)

  1. 直接去那些有哀的期刊(SCI/SSCI)搜尋下載相關文章或搜尋有興趣的主題,pdf灌入notebookLM
  2. 透過發問來學習(問比學重要,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但AI與LLM會唬爛穿鑿附會,使用者需謹慎判斷+從回答中進行第二階的詢問與搜尋),透過雙項問答,對於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與效率大增
  3.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同樣的問題可以問不同來源的期刊文章(notebookLM中的筆記本)=>看出不同回答間的交集與聯集,乃至於意識到:AI與LLM的答覆係依據你提供的文獻資料=>如果有些更高明的文獻沒有納入,那麼AI與LLM 無法產出那些洞見給你(你不知道的比知道的更重要,而一般人通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對於自己的無知無感+被AI/LLM自愚愚人)
  4. 創意發想與想法掃雷補遺,Grok DeepSearch比Google好用



以下是測試問題與筆記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安全研究的光譜與地圖4

Gap Between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理論與實務間落差 

理論的功用

A. 事故調查分析(詮釋事故發生的來龍去脈與全局) > B.事故預防(有一個盡善盡美的Golden Sample) >  C.事故預測或預警預報(主動性指標)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5/02/2why.html 

實務的需求

C.事故預測或預警預報(相關指標具備良好的信效度) > B.事故預防(沒有資源支撐那個盡善盡美的Golden Sample,要的是輕重緩急與承擔型一型二錯誤風險) > A 事故調查(事後的穿鑿附會與獵巫抓戰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事故因果模型的分類

線性(前因導致後果)與非線性(各項因素之間存在交互作用)

  • 線性≒可以跑線性迴歸,能夠知道相關因素的解釋力大小
  • 非線性≒存在許多中介與調節變數,各項因素的解釋力大小,隨著情境而異(適用情境不同)



人腦其實就是最強大的AI與pattern matching machine:

C.事故預測或預警預報而言,最簡單有效的幾個判斷依據
  1. 以前有沒有發生過事故? 事故的類型與型態?
  2. 事故預防機制與風險管理措施? (e.g., 危害辨識、風險評估、管理系統)
  3. 現場的5S狀況、人員的訓練與認知、SOP/法遵守規情形(=稽核與查核)

B預防事故發生而言,其實HRO與Resilience Engineer的觀念足堪借鏡與引用



以上這些事故理論,也才能發揮參考價值與作用

以下是AI協力的產出(對於相關理論的解釋不夠完美,但可供腦力激盪)+個人的補充註記筆記:
Disclaimer: 非嚴謹的學術文,運用請自行審慎評估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職涯韌性(反脆弱)的評量與思考

職涯反脆弱評量問題

https://form.typeform.com/to/EwYfRl?typeform-source=radreads.typeform.com

評量問項

  1. 從 100 位擁有相似技能和專業水平的人中抽樣,你排在第幾百分位?
  2. 每週(平均)花多少小時來培養一項 5 年後會用到的技能?
  3. 有多少收入來源(包含被動收入)貢獻了10%或10%以上的收入?
  4. 你對年度的支出的了解程度?(誤差不超過千元? 萬元?10萬元?)
  5. 如果你需要找工作,多少人會積極的幫助你?
  6. 你說服他人的能力(包含書面或面對面)?
  7. 你能說服多少人買3000元以上(你所創造或代理)的商品
  8. 當處於壓力情境下,戰鬥或逃跑反射被啟動時,你對自己的決策有多大信心?
  9. 完成大量深度工作的能力(專注力持續25 分鐘為基準)有多大信心?
  10. 你養成習慣(健身、營養、睡眠與心理健康習慣)的強度?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如何在職場上幸福快樂(當個稱職的薪水小偷)

是說在這少子化高齡化的年代,企業越來越難"單純"追求生存賺錢:
外有中美對抗新冷戰(演變成太平洋左岸大戰)、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與ESG風潮(綠色焦慮暨詐欺)

攘外必先安內,毛利不夠的公司無法吸引人才自然不用奢言永續

根據104的文章

寒意暨涵義:
  • 人才平均招募天數要花上40+天
  • 新人大概只有不到七成可以撐過6個月
  • 離職原因:1.薪水低 2.主管機車 3.跟同事處不好

社會新鮮人
會考試讀書與有證照,但不會做事更不懂做人
以為上班就是遵循勞動法規,其實彷彿有如加入幫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會被霸凌與過勞,往往不是因為工作不認真或態度不佳,反而是太認真與死腦筋

看似委屈死不瞑目,但反過來則可謂死不足惜與死有餘辜...

看到以下超讚剛ㄜ不正的臉書文,適合推薦給年輕的捧油們參考


盜亦有道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如何管理有毒員工

在當前高喊人權與DEI的風潮與脈絡下,管理害群之馬與有毒員工可謂是事半功倍與吃力不討好


台積電在美工廠員工提集體訴訟 控歧視非台灣中國背景員工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1140287.aspx 

  • 從員工的角度,公司不夠DEI與主管霸凌歧視
  • 從公司的角度,當地員工性價比不佳、有毒(HR幹部的收集公司的黑資料)



DEI多元容 是個自相矛盾相互衝突的概念

圖片來源出處

越多元,越難融和
特別是對於強調品質(6 signa)與組織文化的公司,高談DEI其實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緣木求魚


企業運作追求效率、商場競爭優勝劣敗成王敗寇

通常只有軟弱白目、缺乏判斷力+自我中心的員工,才會高調訴求(政府保護)職場霸凌侵害、DEI...

内心足夠強大的會知道:
  1. 保障勞工權益最佳的方式不是公權力而是自己有被其他雇主雇用的能力
  2. 知道老闆要的是什麼、部門在公司中的定位、自己在部門有無不可或缺的價值?
  3. DEI如同自由平等博愛般,是個不負負責任的訴求與空洞理想願景

Hint: 
  • 要談自由,請自問:是否願意為捍衛鄉土而戰(面對死亡的風險與代價),而非期待戰爭不會發生
  • 要談平等,請自問:是否願意吃大鍋飯,讓其他人搭便車? (自己做得比別人多,但不用=拿得比別人多)
  • 要談博愛,請自問:天下苦人多,自己是否願意拿出與捐獻1/2的收入來幫助比自己弱勢的人?

DEI的脈絡不過是:Good time create weak man 左膠 
少子化與高齡化+找不到可用的人了,所以對於外勞、白目的年輕人與中高齡勞工,不得不DEI


網路來源圖片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職場風向趨勢觀察

是說部門夥伴來來去去(人往高處爬或服從熱力學第二定律躺平逐漸腐爛理所當然)

一些有緣來共事的年輕夥伴不是壞人,只是上輩子結怨來報仇長不大與還沒長大

(因恨鐵不成鋼而發怒情緒失控的幹部亦然):

  • 覺得工作只是工作,有做就好(不用站在老闆的立場思考,做不對或不會做,老闆應該要教我、示範做一遍+教會我)
  • 覺得工作只是工作,把事情做好(不用看人臉色+想想老闆為何要翻白眼凌嘲熱諷,乃至於發飆職場霸凌)
  • 覺得工作只是工作,薪水越高越輕鬆越好 (小心不要犯錯、違反工作守則,防範主管與人資PUA,跟其他同仁結盟)

表現出的行為特徵

  • 用自己的節奏、偏好與優先順序來做事(而不是老闆或事情的輕重緩急)=>對私人或公司朋友的事情熱心與用心,對於工作沒有熱情與commitment
  • 覺得主管應該用"拜託"的態度及口氣來交辦工作,當我不會做或出錯的時候,耐心和善的教會我=>說話、眼神與肢體語言不可以讓人"主觀"覺得不舒服
  • 老闆問有沒有工作熱情,一定說有(配合演出);老闆績效考核問需要改善的地方,一定說沒有或自己沒有比OO或XX 差 (努力學習與自我提升,視公司與老闆的責任,不是自己的責任),不覺得自己努力不夠或畫錯重點


你有把努力放在對的地方嗎?

https://vocus.cc/article/5fa8055dfd8978000125e88e

摘錄:

許多職場初階工作人,往往還帶著在學校的習氣,把老闆當老師,以為老闆說過的話,如果沒繼續提起,應該就是忘記了也不用放在心上,彷彿像是老師說要小考卻沒考,學生就賺到一次的感覺。或者是,老闆給的作業期限沒放在心上,以為拖個幾個小時或半天,甚至是隔天交應該都還好吧?學校的作業簿不都可以補交嗎?這樣的觀念往往會害慘許多職場人,讓無法被信任或不負責任的標籤黏在自己身上,需要靠往後更加倍的努力,才得以重建不小心被弄壞的印象。

或許,面對跟學校不一樣的職場,我們可以學著理解幾件事:

1. 盡量與老闆保有一致的時間感:了解老闆對於事情輕重緩急的排序,通常也可以體現特定客戶或專案在老闆心中的價值。老闆主動交代的事情不但要放在心上,更要盡快釐清方向、動手執行並確實回報,若是要等到老闆再開口問,通常就是老闆開始急了,若是還在狀況外或是根本沒有著手進行,也就難怪老闆會不高興了。

2. 建立與老闆溝通的習慣與默契:主管與下屬之間的互信,往往會需要靠日常工作一個個任務和專案累積,無論小到一個日常的業務報告,或是接收到任務後的後續追蹤和回報,當主管對於下屬的工作進度理解更多,安全感和信任感通常也會隨之提升。定時回報工作進度,看似像是微不足道的步驟,卻是疊起個人信任的墊腳石,也可以大大減少主管因為無法涉入工作過程而在往後受到「驚嚇」的機會。

3. 不懂不需要裝懂,工作是用來表現不是用來逞強:在學校時,我們往往會把欣羨目光放在那些看起來無所不知的學霸身上,好像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以為這才是人生勝利組的樣態。但在職場上,因為業務繁雜,專業分工是很常見的模式,就連同一個單位,往往每個人都有自己專門執掌和擅長的業務範圍,而沒有一個人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在職場上,每個人的薪資數字背後都代表著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完成一件工作或專案耗費的人力和時間愈多,也會同時墊高成本。因此,與其自己矇著頭摸索嘗試找出最佳解,倒不如多多請教同事或前輩,把其他人當作自己的導航,試著用手邊有的資源找出最佳路徑,也省去因為認知錯誤走錯路,到時候還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導回可行的解決途徑。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Next Generation Safety Leadership

優秀的同業伙伴在已經作得很好的公司思考與追尋:

如何作得更好?如何讓安全文化紮根與觀念深植每位同仁心中?


推薦了以下這本書

Next Generation Safety Leadership: From Compliance to Care 

https://www.amazon.com/Next-Generation-Safety-Leadership-Compliance/dp/0367509539


對照書名”Next Generation”,書本的第二到四章陳述與批判的或許就是”Last Generation”,包含:

  1. 零事故願景與目標的副作用(不可能的目標,導致大家吃案與心生懷疑/恐懼)
  2. 行為安全BBS作法與觀念的誤導(千錯萬錯都是人的錯、刺激與反應的觀點邏輯讓人有如帕夫洛夫的狗)
  3. 組織文化或公司價值的謊言(其實獲利績效才是第一,而非安全誠信優先…..)


而相對於以上” Last Generation”的觀念與作法,作者提出”Next Generation”的觀念與作法,在書本第一章、五到十章,包含

1.信任是關鍵與基礎

2.建立信任要靠:

  • 說故事與願意暴露自己的脆弱面
  • 注意表達用詞(不要威脅恐嚇)
  • 透過發問來讓人表達及參與(而非下指導棋)
  • 不要斬殺信使與報告壞消息的人
  • 事故調查不是獵巫而是展現關懷與提供心理安全

3.與其談合規,層次要提高到關懷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如何幫助孩子或學生提升競爭力

心得與結論

  1. 微觀來看可以因材施教,宏關來看是(老師父母)庸人自擾
  2. 拔尖的不需要教,笨的也教不會;剩下常態分配的中間這一大群,其實也是隨遇而安(random,看有沒有遇到好老師與好家庭,孩子與學生天賦資值高不高/自己是否認真努力)
  3. 形勢比人強,好的人才要遇到好的環境與配套的產業機會,才會更加發光發熱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個人猜想分為幾個層次

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EHS/ERM的科學、哲學與馬太校應

科學講求實證與統計數據

哲學指導價值取捨與作出決策


目前世上的EHS與ERM沒有科學、更沒有哲學可言

有的只是法理情

講好聽

法:守規法遵

理:成本效益

情:ESG滿足利害關係人


講難聽:

法:官大學問大、民不與官鬥+官僚司法體制顢頇

理:利益導向、窮得只剩錢或KPI

情:打工仔負責滿足資本家、有如禮儀公司幫忙化妝法人大體

2024年1月27日 星期六

科學與哲學的融合

工安/公安事故與風險管理不外科學與哲學

沒有對應的科學知識(自然法則)與哲學價值觀(取捨),proxy的法律體制與政治機制可謂只是裝模作樣與扭曲偏誤,遑論衍生出的各種證照與規定只是自欺欺人(可以立法的奴役欺負只能守法的)、自愚愚人(執法的裁判兼球員,下有對策)

想用對於因果不確性的科學理解與認知+人性關懷與組織系統觀(哲學),來摧毀這個年代過失推定(獵巫)的司法判決&把人當機器那種(指認呼喚、規定SOP與作業觀察)的風險管理實務

In Natural Law/Human Right I Trust rather than In Human Law/ Money Right 


來聽聽看更聰明的大師如何融合科學與哲學

量子科技引發的後牛頓哲學新思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F1EAWQR_Y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風險管理,老天/別人與自己的事

以下這本討論(質疑批判)風險管理的書

The Failure of Risk Management: Why It’s Broken and How to Fix It

https://www.amazon.com/Failure-Risk-Management-Why-Broken/dp/111952203X?asin=111952203X&revisionId=&format=4&depth=1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The_Failure_of_Risk_Management.html?id=fMbKDwAAQBAJ&redir_esc=y

https://books.google.to/books?id=u2AceU1L95EC&printsec=frontcover#v=onepage&q&f=false

看章節編排就很吸引人,google賞味書中的內容後,讓人驚艷

PART ON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isis 

CHAPTER 1: Healthy Skepticism for Risk Management 

  • COMMON MODE FAILURE
  • WHAT COUNTS AS RISK MANAGEMENT
  • ANECDOTE: THE RISK OF OUTSOURCING DRUG MANUFACTURING
  • WHAT FAILURE MEANS
  • SCOPE AND OBJECTIVES OF THIS BOOK

CHAPTER 2: Risk Management: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Where We’ve Been and Where (We Think) We Are 

  • THE ENTIRE HISTORY OF RISK MANAGEMENT (IN 800 WORDS OR LESS)
  • METHODS OF ASSESSING RISKS
  • RISK MITIGATION
  • THE STATE OF RISK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SURVEYS

CHAPTER 3: How Do We Know What Works? 

  • AN ASSESSMENT OF SELF-ASSESSMENTS
  • POTENTIAL OBJECTIVE EVALUATIONS OF RISK MANAGEMENT
  • WHAT WE MAY FIND


PART TWO - Why It’s Broken 

CHAPTER 4: The “Four Horsemen” of Risk Management: Some (Mostly) Sincere Attempts to Prevent an Apocalypse 

  • ACTUARIES
  • WAR QUANTS: HOW WORLD WAR II CHANGED RISK ANALYSIS FOREVER
  • ECONOMISTS
  • MANAGEMENT CONSULTING: HOW A POWER TIE AND A GOOD PITCH CHANGED RISK MANAGEMENT
  • COMPARING THE HORSEMEN
  • MAJOR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CHAPTER 5: An Ivory Tower of Babel: Fixing the Confusion about Risk
  • THE FRANK KNIGHT DEFINITION
  • RISK AS VOLATILITY
  • 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FINITION
  • RISK AS EXPECTED LOSS
  • RISK AS A GOOD THING
  •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VERSUS DECISION ANALYSIS
  • ENRICHING THE LEXICON
CHAPTER 6: The Limits of Expert Knowledge: Why We Don’t Know What We Think We Know about Uncertainty 
  • THE RIGHT STUFF: HOW A GROUP OF PSYCHOLOGISTS SAVED RISK ANALYSIS
  • MENTAL MATH: WHY WE SHOULDN’T TRUST THE NUMBERS IN OUR HEADS
  • “CATASTROPHIC” OVERCONFIDENCE
  • THE MIND OF “ACES”: POSSIBL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OVERCONFIDENCE
  • INCONSISTENCIES AND ARTIFACTS: WHAT SHOULDN‘T MATTER DOES
  • ANSWERS TO CALIBRATION TESTS
CHAPTER 7: Worse Than Useless: The Most Popular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nd Why It Doesn't Work 

  • A BASIC COURSE IN SCORING METHODS (ACTUALLY, IT’S AN ADVANCED COURSE, Too—There’s Not Much to Know)
  • DOES THAT COME IN “MEDIUM”?: WHY AMBIGUITY DOES NOT OFFSET UNCERTAINTY
  • UNINTENDED EFFECTS OF SCALES: WHAT YOU DON‘T KNOW CAN HURT YOU
  • CLARIFICATION OF SCORES AND PREFERENCES: DIFFERENT BUT SIMILAR-SOUNDING METHODS and Similar but Different-Sounding Methods

CHAPTER 8: Black Swans, Red Herrings, and Invisible Dragons: Overcoming Conceptual Obstacles to Improved Risk Management 

  • RISK AND RIGHTEOUS INDIGNATION: THE BELIEF THAT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IS IMPOSSIBLE
  • A NOTE ABOUT BLACK SWANS
  • FREQUENTIST VERSUS SUBJECTIVIST
  • WE‘RE SPECIAL: THE BELIEF THAT RISK ANALYSIS MIGHT WORK, BUT NOT HERE

CHAPTER 9: Where Even the Quants Go Wrong: Common and Fundamental Errors in Quantitative Models 
  • INTRODUCTION TO MONTE CARLO CONCEPTS
  • SURVEY OF MONTE CARLO USERS
  • THE RISK PARADOX
  • THE MEASUREMENT INVERSION
  • WHERE’S THE SCIENCE? THE LACK OF EMPIRICISM IN RISK MODELS
  • FINANCIAL MODELS AND THE SHAPE OF DISASTER: WHY NORMAL ISN’T SO NORMAL
  • FOLLOWING YOUR INNER COW: THE PROBLEM WITH CORRELATIONS
  • “THAT‘S TOO UNCERTAIN”: HOW MODELERS JUSTIFY EXCLUDING THE BIGGEST RISKS
  • IS MONTE CARLO TOO COMPLICATED?

PART THREE - How to Fix It 

CHAPTER 10: The Language of Uncertain Systems: The First Step Toward Improved Risk Management 

  • GETTING YOUR PROBABILITIES CALIBRATED
  • THE MODEL OF UNCERTAINTY: DECOMPOSING RISK WITH MONTE CARLOS
  • DECOMPOSING PROBABILITIES: THINKING ABOUT CHANCE THE WAY YOU THINK ABOUT A BUDGET
  • A FEW MODELING PRINCIPLES
  • MODELING THE MECHANISM

CHAPTER 11: The Outward-Looking Modeler: Adding Empirical Science to Risk 

  • WHY YOUR MODEL WON‘T BEHAVE
  • EMPIRICAL INPUTS
  • INTRODUCTION TO BAYES: ONE WAY TO GET AROUND THAT “LIMITED DATA FOR DISASTERS” PROBLEM
  • SELF-EXAMINATIONS FOR MODELERS WHO CARE ABOUT QUALITY

CHAPTER 12: The Risk Community: Intra- and Extraorganizational Issues of Risk Management 

  • GETTING ORGANIZED
  • MANAGING THE GLOBAL PROBABILITY MODEL
  • INCENTIVES FOR A CALIBRATED CULTURE
  • EXTRAORGANIZATIONAL ISSUES: SOLUTIONS BEYOND YOUR OFFICE BUILDING
  • MISCELLANEOUS TOPICS
  • FINAL THOUGHTS ON QUANTITATIVE MODELS AND BETTER DECISIONS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ESG與節能減碳543(與工具網站)

是說節能減碳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地球氣候變遷與暖化造成的災難

然後在業界與全球各方的交互作用與有如Keroro軍曹小隊共鳴下,形成一股ESG永續的浪潮與胡說八道+幹話相互引用

讓人不得不聽很多ESG seafood的道聽塗說與穿鑿附會的胡說八道

各大專院校也競相開設很多永續學程(學士到博士班,一般生到社會人士),甚至我也去上過課(有時是學生學員的身分,有時身分是老師與講師)

有些理念與屁話,從某些大人物的嘴巴在燈光美氣氛佳的場合,加上大家都是有心為善/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邪/斜)教會教友的同儕從眾效應下 說出來,真的會讓人感動...

還好身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只想賞味seafood表演(期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夠成為有信徒供養的seafood)/不會崇拜大人物的小人(見大人者藐+渺之)

大致想清楚是怎麼回事了,心得結論如下

  1. (Micro-perspective)節能減碳 不等於 阻止(Macro-perspective)全球暖化
  2. 個體(個人與是業單位)的ESG永續作為 不等於 總體(國家或產業)的 永續與ESG貢獻
  3. 治標(能源結構轉型、各種綠能政策...)  不等於 治本(環保問題的根本是經濟發展)
  4. 減緩(減碳) 調適 是兩回事,不能偏廢
  5. 科學問題(氣候變遷)被政治化(國際與國內各方勢力競逐利益)政治與監管問題經濟化(引導成自欺欺人的淨零路徑、商業ESG規範/投資準則)經濟問題道德化(人云亦云愚民化+多數笨蛋被少數壞蛋當成蛋白質吸收消化)



Disclaimer: 以下內容偏激,無助於愛地球與自我感覺良好,讀者與燃燒自己的ESG狂人慎入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為什麼消防必須接受今天公祭明天忘記?

直接講結論:

因為問題太大,人人有責=人人沒責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緩不濟急 

今天不作明天後悔,可是大家只顧眼前 

如果不選擇失憶與遺忘,(面對無解的問題)試問要如何繼續走下去?


前情題要:


出了事政府官員會指責事業單位應為能為而未為,然而當出事害死的就是公務人員時,讓記者來針貶政府各部門的應為能為而未為吧!  

害死自己組織的成員,官員會有罪惡感與羞恥心嗎? 還是只有網頁變黑白,然後長官們透過自己弟兄們的傷亡來成就自己(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年頭用心記者的訪談,有時候比象牙塔內專家學者的個人成見/偏見,更具備參考價值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EHS/ERM/ESG 心得感想

一些沒有參考價值的牢騷與觀察猜測



Disclaimer: 內容無關MSCI (只是剛好在讀MSCI的報告)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不同角度看重大事故與意外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書中

闡述了以下三種評論對錯的觀點,或可借用來發想不同的可能與更好的作法:

例如:

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的沒有鎖門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

請問,這是誰的錯?


法學家的對錯觀

對於上述情況,法學家可能會說:「這當然是A的錯,這就是蓄意謀殺,還有什麼好討論的!」

是的,如果證據確鑿,在法學家眼中,這就是A的錯。但是,這種「大快人心」的對錯觀,不一定能避免類似案件再度發生。


經濟學家的對錯觀

對於上述情況,經濟學家可能有不同看法:是C的錯。

也許有人會說:「啊?為什麼啊?C也太冤了吧?」

經濟學家是這樣考慮的:整個社會為避免B被A誘騙進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門鎖上的成本高得多,雖然懲罰C會讓其覺得冤,但是以後所有工地的擁有者就都會把門鎖上了,於是這樣的事情會大量減少。經濟學家是從「社會總成本」的角度來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在誰。雖然有時這樣的判斷看上去不合理,但會比從「純粹的道義」的角度更有「效果」。


商人的對錯觀

對於上述情況,商人可能這樣想:不管是A的錯還是C的錯,B都死了;不管讓誰承擔責任,B都無法起死回生-從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也許B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會想:「這是我的錯,我不該蠢到被A誘騙至此。」

 

再看一個例子。一個人走在人行橫道上時,一輛卡車衝他疾馳而來,所有人都大聲呼喊,叫他讓開,他卻淡定地說:「他不能撞我。他撞我是違反交通法規的,他要負全責。我就不讓。」最後,這個行人被卡車撞死了。

 

這是誰的錯,卡車司機的錯?當然。但是,這樣的判斷無法救回行人的命。

(聰明的)行人應該這樣想:不讓,就是我錯,因為不讓開我就會死。


就這個例子而言,法學家認為A錯,經濟學家認為C錯,商人認為B錯,這就是三種「對錯觀」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大家都是有病的豬八戒

 一個很棒的影片

道出了應然與實然間的差距,而每份工作或多或少都有矛盾與價值衝突的部分(每個工作者都是豬八戒)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Can Accident Be Prevented?(2023)

身為相關從業人員,一直不斷自我質詢與找尋更好答案的大哉(災)問


前情題要:

Can Accident Be Prevented?(2017)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3/can-accident-be-prevented.html#more 


The Limits of Normal Accident Theory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9759571_The_Limits_of_Normal_Accident_Theory 


關鍵的三個基礎問題

  1. 事故的發生是過失(含人為疏失、管理不當=可以預防)還是運氣因素(無法避免)?
  2. 事故如果可以被預防,解釋預防事故發生的邏輯與理論?採取得預防因應對策?這些對策與手法的藥效與療效?成本效益?副作用?
  3. 如果事故不能被預防?那麼相關從業人員又該如何自處?該採取何種信念或哲學觀念?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寧靜辭職與跨國工廠的安全管理

安靜辭職與安靜開除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2660 

https://vip.104.com.tw/preLogin/recruiterForum/post/83233 


有的組織不斷成長,毛利率與營收都可以維繫在高檔水準,相對的薪酬結構可以遠優於業界水準,對於員工的績效要求高,績優認真的員工看得到成長與加薪的機會。

這種組織不需要擔心安全,原因:

  1. The richer, the safer
  2. 發生事故=彰顯部門管理不力=績效不佳=>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績效/升官發財開玩笑
  3. 聰明的員工會化危機為轉機,把事故改善與預防包裝成為績效專案,展現亮點
  4. 通常有好幾個廠區(其中一個萬一…大概也還過得去+可以用更新的廠替代老廠)
  5. EHS從業人員通常負責錦上添花,相關的宣導、專案與對外展現能見度。(不見得輕鬆)


相關於前者,不少組織過一天算一天,營收沒有成長,毛利率普普,必須對於薪資與各種成本多加考量…

這種組織的安全前景堪憂,原因:

  1. 薪資結構塑造引導以下組織管理脈絡:安靜辭職的員工(看不到未來)與安靜開除的主管(拿不出棒子與蘿蔔)
  2. 發生事故大家習以為常(因為很多該做的都沒作、應為能為而未為/不爽為)
  3. 老闆幹部作課長、科長的事情(憂國憂民、鉅細靡遺),工程師作工讀生的事情
  4. 通常是中小企業或傳產,也只有單一廠區,出大事了,雙手一攤+結束營業
  5. EHS人員同身兼數職,作作法定申報與相關虛假應付的文書作業。(說不定相對輕鬆)



相較於書上與ISO講的安全管理要素(理所當然、風輕雲淡)

  1. 瞭解組織脈絡、關係人的需求與期待
  2. 主管以身作則的領導與承諾
  3. 推行過程,工作者的參與、溝通與諮商
  4. 找出對應的機會與風險
  5. 訓練同仁具備認知與能力
  6. 組織提供資源與支援
  7. 系統化與制度化推行管理
  8. 緊急應變
  9. 建立稽核、績效考核與管理審查
  10. 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