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摘錄1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https://read.99csw.com/book/11097/400001.html 


第一章 稀缺 


第001講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



第002講 馬糞爭奪案

人們談到公平與效率時,總會說要麼是公平優先,要麼是效率優先,二者此消彼長、互相對立。

公平背後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單個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體社會長遠發展的效率的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鼓勵人們創造財富,社會才會越來越好:凡是經過人類勞動的成果,都是財富;凡是財富,就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財富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第003講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個人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首先要把比較的東西拿出來,放在天平兩邊去比對。而經濟學要教給大家的是,在比較的時候不僅要看見那些看得見的東西,也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很多環保主義者反對用大量的塑料袋來包食物,因為這會造成很大的浪費。但這位經濟學家說,塑料袋用得越多,食物保鮮的時間就越長,食物的浪費就越少。我們要看到的,不僅僅是用了多少塑料袋,還要看到,如果不用塑料袋,要扔掉多少食物。因此,切中要害的問題是:到底是該多浪費一些塑料袋,還是該多浪費一些食物?

看見看不見的東西要靠想象力

在這些破窗理論的變種中,看得見的,是自然災害、人為破壞、人的衰老、工具落後等問題帶來的就業機會以及花費掉的物資;而看不見的,是替代方案所導致的隱形的凈損失。



第004講 區分願望與結果

經濟學要研究的,不是「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的問題,而是研究那些事與願違的現象。它要問的是,為什麼有時候好心會辦壞事?例如:

(1)最低工資制度,本來是要保護窮人的,但最後窮人的境遇反而更糟了;

(2)同工同酬制度,本來是要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但最後卻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3)福利制度,本來是讓那些沒有依靠的人能夠找到依靠,但最後這些人的境遇卻變得更慘了;

(4)我們頒布了各種各樣保護瀕危動物的法律,但最後這些動物卻越保護越少了;

每當我們看到社會上有各種各樣不公正、不如意的現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讓政府立法,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旦法律通過了,大家就會覺得事情畫上了一個句號。

經濟學家卻不這麼看。經濟學家覺得法律通過了,畫上的不是句號,而是冒號。人是有能動性的,在這個新的法律下,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對策。最後事態的走向,會跟我們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而正是這些出入,才是最有研究價值的。

經濟學家關心的是,那些出於良好的願望而制定的經濟政策,會產生哪些有害的後果。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相通的地方就在於,它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經濟學關心的是事與願違的現象,而不是事與願符的現象。



人是理性和自私的嗎

第005講 不確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

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從統計學的觀點看,只要存在不確定性,人們就沒辦法算出所謂的最優解,頂多隻有一個最優的概率區間。

例如,有兩套投資方案,一套是高風險高回報,另外一套是低風險低回報,哪一個更優呢?邏輯上它們可以是等價的,我們說不出哪個是最優的。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存在最優。其實,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的不是最優,而是存活!

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一個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制度,是如何存活下來的,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夠存活下來。這些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沒有關係。



第006講 亞當•斯密的人性觀

第一個觀點是: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自暴自棄的人,在社會上是不會受到尊重的。

第二個觀點:人不僅僅是自私的,同時還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人們把自己認為的別人是否幸福,當作自己是否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叫「同情心」,人人都有。人有同情心,也就是有愛心。

第三個觀點是:「人的同情心是隨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遠而急速減弱的。」


每個人的愛心都極為有限,而他們又時刻需要別人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該怎麼辦呢?答案是依靠市場。市場是一個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是一個陌生人服務陌生人的地方。

正因為如此,斯密寫下了這樣一段警世恆言:「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戶、釀酒商或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

人際互動二分法:小圈子靠愛心,大世界靠市場



第007講 鉛筆的故事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掌握了製造一支鉛筆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這些知識從來不可能集中在一個人的大腦裏面,但是這支鉛筆卻做出來了。這是它神奇的第一個地方。

其次,每一個參与生產鉛筆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導致一支鉛筆的產生,每個人只是做他手頭的事情。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鉛筆是什麼,有些人根本就不需要鉛筆,但是他們的努力,卻使得鉛筆能夠生產出來。

再有,生產鉛筆的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他們互相不認識,講著不同的語言,信奉著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惡。但這沒關係,他們能夠共同合作,源源不斷地製造出鉛筆。

更神奇的是,雖然一支鉛筆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努力,積聚著一代一代人的知識,但是我們購買一支鉛筆所要支付的代價卻微乎其微。你只要工作十來分鐘,賺到的錢就可以買不少鉛筆。



第008講 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有四個方面的原因讓行善扶貧難見成效。

1.缺乏反饋機制。比如在市場里,一碗牛肉麵10元錢,顧客吃完後有兩個選擇:繼續吃,或者離開。看到顧客離開后,作為商人,也有兩個選擇:要麼提高質量,要麼降低成本,否則生意就沒法做下去。但是慈善事業卻沒有這樣的反饋機制。白送一碗牛肉麵,肯定有人會要,不管質量如何。下一碗還是白送,要不要?一般人都會說還要。但做慈善的人並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2.委託代理問題。 許多負責行善的人,由於花的不是自己的錢,認真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3.所託非人問題。 有很多地區的貧困,恰恰是由當地政府造成的,而國際扶貧機構卻把錢交給這些造成貧困的政府。如果依靠這些政府去扶貧,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4.養懶漢效應。 持續的扶貧會造成人們的依賴和惰性,人們不願意自己去努力,也不願意再去嘗試和奮鬥。相反,人們努力的不是力爭上遊,而是力爭下游,爭取的是怎麼才能保住貧困地區的稱號,怎麼才能夠持續獲得援助。



區別對待/選擇的標準

第009講 稀缺

是什麼造成了稀缺呢?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會想要別人擁有的);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人的欲望無窮)。



第010講 選擇和歧視

稀缺、選擇、區別對待和歧視這四個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只要有一個就意味著同時有其他三個。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迴避歧視,而只能直面歧視,並進一步討論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歧視,歧視的條件又是什麼,誰來歧視,以及歧視的後果是什麼,等等。


歧視不是問題,如何歧視才是問題

這個案子(白人控訴學校將入學資格給少數族群),要是我來判的話,我會這麼說:

第一,由於資源是稀缺的,學校招生時,必然要對學生進行選擇,選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歧視也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平權運動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沒有資格聲稱自己的立場是中立的,每個人的立場都是有傾向的、偏頗的。

第二,既然歧視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誰進行了歧視,誰就要承擔歧視的後果。

第三,學校是招生的主體,學校有權制定任何歧視性的招生標準。學校可以多元化招生,招一些來自弱勢群體的學生,哪怕他們的考試成績差一點;也可以招一些體育優等生,哪怕他們的考試成績低一些,只要他們對整個群體有幫助。無論是明晃晃地規定照顧弱勢群體,還是隱性地暗中照顧弱勢群體,都可以,但學校要承擔他們這樣招生、歧視的後果。

第四,除了學校以外,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也就是這項招生政策的後果承擔人,應該有權取得相關信息;某個學生是因為體育好、學習好,還是因為種族或膚色的特徵而被錄取的。用人單位應該有知情權。



第011講 凡歧視必得付代價

歧視,即區別對待,有兩個最根本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例如,有人喜歡王菲的歌,就會花錢買王菲的唱片,而不會買其他歌星的唱片;很多人喜歡去影院看電影,就會花錢買電影票,而不會買話劇票。

第二是信息不對稱。假設房間里忽然跳出一隻老虎,我們會怎麼做?會趕緊跑!因為老虎會吃人。如果有人跟我們說:「先別跑,這隻老虎不一樣,它不吃人。」我們肯定會說:「我怎麼知道它吃不吃人,我還是先跑為上。」


當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時,就會縱容自己歧視的習慣;當我們要付出很高代價時,就會節制自己歧視的習慣。



第012講 歧視的作用和限制歧視的惡果

華人之所以強調儒家思想,是要用儒家思想來進行關係計算,其目的是要進行信用評級。

當地的華人把人分成七等:第一等,直系親屬,也就是近親;第二等,大家族當中的遠親;第三等,同族或者同姓的人;第四等,同村的人;第五等,同方言的人或者其他說本方言的中國人;第六等,說其他方言的中國人;第七等,非中國人,包括歐洲人、印度人,還有馬來西亞本地人,等等。

他們把人分成七等以後,做生意的時候,針對不同等級有不一樣的條款,貸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樣。

這種方法不僅不會減少當地華人做生意的收益,反而能夠增加他們的效益。因為同村的人、同族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道德約束,有自己的關係、聲譽,這些都可以成為生意信用的保障。可見,歧視有時候也是非常有建設性的。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著錢

選擇偏好|放棄的最大價值


第013講 一句話給成本下定義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而要知道放棄了什麼東西,以及這些東西到底有多大價值,只能靠想像。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我們說,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而如果沒什麼可放棄的,也就不存在成本。沉沒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經發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當我們沒辦法再收回、沒辦法再放棄時,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我們一定是向前(未來)看,而不是向後(過去)看的。所以,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第014講 你的成本由別人決定

第一,負面的感受不是成本;

不應該把修游泳池的辛苦或者搭帳篷的辛苦,看作是修游泳池的成本,或者搭帳篷的成本。

負面感受不是我們的成本,只有我們需要放棄的最大代價才是成本。


第二,你的(機會)成本由別人決定。

你擁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怎麼度過、放在哪個用途上使用,是由社會上其他人共同決定的。

你選擇職業,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別人對各種職業的看法的影響。如果你明明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程序員,但是你非要把研究《紅樓夢》當作終身職業,那麼,你放棄的最大代價就是你做程序員的收入,你扛得住嗎?你不一定扛得住。


其實,你今天能選擇的職業,只是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這是今天大多數人都認可而存在的職業範圍。你在這當中要選擇自己興趣最大、付出成本最低,而且在相當一段長時間里總收入最高的職業。

經濟學的看法是:你擁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是怎麼度過的,你的職業是怎麼選擇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上其他人決定的。



第015講 別只盯著錢

給士兵發薪水比免費徵兵更便宜

美國政府開支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國防開支,而國防開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則是士兵的薪酬。有人會想,如果讓國會通過一項法律,規定只要是適齡青年,就有義務當兵,不就能節省好多成本,從而減少國防開支嗎?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只盯著錢。義務徵兵時,政府付出的貨幣成本確實比較低,但是他沒有看到另外一個重要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一個青年,被征去當兵以後,就不能從事他原來的職業了。這時雖然多了一個廉價的士兵,但可能少了一位化學家、一個小提琴手,或是一位企業家。總的來說,義務兵制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為它放棄的代價是不可估量的。

有人會說,那兵源問題如何解決呢?最好的辦法,是採用志願兵制,政府出錢請士兵。政府說我出1元錢請人當兵,當然沒人願意干,出兩元錢也沒人願意,出100元、1000元呢?最後可能出到2000元時,就開始有人願意了。


好多人批評中間商說,我們買的東西之所以這麼貴,是因為中間商在當中賺了很多錢;如果我們直接跟供應商打交道,直接從那裡進貨的話,我們買東西就會便宜很多。

甚至有人還做了一些調查,說我們在超市裡花一元錢買的一瓶水,實際上出廠價只有一毛錢;我們買的馬鈴薯,在地里一個只要一毛錢,到了商場就要一元錢。也就是說,中間商賺的錢,通常占商品價格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要是沒有中間商的話,我們的生活會幸福得多。

這種看法,其實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只盯著貨幣成本,沒有看到全部成本。

如果我們不經過中間商,親自跑到馬鈴薯地里買馬鈴薯,然後到青菜地里買青菜,再到屠宰場里買豬肉,那麼我們付出的成會高得不可想象。



資源的價值|重新理解盈利與虧損


第016講 從成本角度理解盈利與虧損

凡是盈利都是意外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放棄的東西越多,代價就越高;放棄的東西越少,代價就越少;如果沒有放棄,就沒有成本。

凡是盈利都是意外,英文叫作windfall profit,也譯成「橫財」。橫財是在我們意識到這個商品的價值跟預期不一樣的瞬間產生的。

從那一刻起,這個產品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我們繼續使用這個產品的成本,就要以新的價值為標準進行估算了。賺取利潤只是瞬間的事情,一旦賺取了利潤,這個碗就變成了另外一種資源。如果我們再把這個碗用作其他用途,那麼放棄了的最大代價,就要以它在博物館里賺取收入的水平來計算了。所以說,盈利提高了資源未來使用的成本。


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在經濟學里,都是意外發生的。每當發生意外,我們就重新調整資源的未來估值,而資源使用的成本,就要按照這個新的估值來計算。所以,一旦出現盈利,資源的使用成本就會提高;一旦出現虧損,資源的使用成本就會下降。

重新估值不難,難的是找出盈利或虧損的原因

重新估值並不困難,困難的地方,在於要找到那些帶來虧損或者盈利的資源。因為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資源往往都是捆綁在一起使用的。



第017講 最終產品的供需決定原材料的成本

關於產品價格的形成過程,存在兩種背道而馳的理論,一種叫成本決定論,一種叫供需決定論。成本決定論容易被人接受,但它的邏輯是錯的;供需決定論與事實相符,但它卻是反直覺的。

合理的經濟邏輯關係剛好反過來。不是產品的原材料決定了產品的價格,而是產品的供需關係決定了產品的價格。而最終產品的價格再反過來,決定它上面一層又一層、一環又一環的原材料價格。

這是倒過來的一個關係。事實上,一個企業家,當他把產品生產出來,放到市場上賣的時候,他會根據供求關係決定產品的售價。他是能賣多少就賣多少,能賺多少就賺多少。把錢賺到手以後,再把賺到的錢倒過來歸結到前面每一個環節的生產要素裏面去,從而給這些生產要素定價,決定它們的價值。



第018講 「租」是對資產的付費

以前有位歌星叫貓王,他在當歌星以前,是一位卡車司機。卡車司機的收入,假設是10萬元,當歌星的收入,假設是1000萬元,那麼這多出來的990萬元收入,其實就是貓王賺取的租。

也就是說,他當歌星的收入減10萬元,減20萬元,減500萬元,減900萬元,他都照樣當歌星。這990萬元是他白賺的,這就叫租。


別以為只有壟斷者能夠賺取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一定的租。例如,你在公司上班,老闆給你1萬元工資,他指望你好好工作,全心全意工作,但實際上,你每天在工作時間抽出半小時來刷朋友圈。老闆不會因此炒你魷魚,你就賺了半個小時的租。


我們前面說,租是你旱澇保收的收入,是你白賺的收入。但現實生活中,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競爭條件的變化,真正讓你旱澇保收的情況並不存在。實際上,旱澇保收這個概念是相對的。



第019講 尋租——乞丐沒有白拿施捨

乞丐得到施捨,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是白拿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乞丐為了得到施捨,也要付出好多努力。比如,一天到晚蹲在那裡,看著路過的行人還要點頭哈腰。如果行人給的錢多的話,還會吸引一群乞丐,這時候乞丐和乞丐之間就會產生競爭。

如果人們習慣把錢給遇到的第一個乞丐,乞丐們發現這個規律以後,會每天搶佔最優的位置;如果錢最有可能給外表最慘的乞丐,乞丐發現后,就會互相比慘,不洗臉不洗澡,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如果這樣還鬥不過對方的話,他們甚至會自殘。

這就是圖洛克了不起的發現:乞丐看上去好像能夠憑空拿到施捨,但他們拿施捨的過程本身是有競爭的,而競爭本身也是要消耗資源的。


醫生研製出治療癌症的藥物、歌星改善自己舞姿;某個年輕人花了十年青春在官僚機構里謀取了一份正式的閑職的行為,或者像某家公司通過公關手段拿下壟斷經營權的行為。表面上看都是在努力工作,但實際上它們對社會財富有不同的意義。前者增加了社會財富,而後者消耗了社會財富。



科斯定律|從社會成本看問題


第020講 社會成本問題

人們常常把「權利的行使應以不傷害別人的權利為界」這句格言,作為解決糾紛的金科玉律。但問題是,現實生活中,糾紛雙方都可以拿這句格言替自己辯護。

科斯的看法則別具一格,他說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我們得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案例:不是一方在傷害另外一方,而是雙方為了不同的用途,在爭奪相同的稀缺的資源:牛跟小麥爭的是那塊地,如果讓牛吃小麥,那牛就傷害了小麥;但如果禁止牛吃小麥,小麥就傷害了牛。


假設牛跟小麥同屬一人,這時,牛能不能吃小麥,就取決於牛肉能賣多少錢,小麥能賣多少錢。如果小麥價格高,牛肯定不能隨便吃小麥;但如果牛肉價格足夠高,牛當然可以吃小麥,不僅可以吃小麥,還要給它聽莫扎特的音樂,給它按摩呢。


誰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誰的責任就最大

火燒亞麻案中,如果鐵路公司要負全責,鐵路公司就得想盡辦法,防止火車噴出的火星燒著亞麻:要麼在鐵路沿線修築起高牆;要麼跟沿途所有的農夫達成協議,多買他們鐵路邊上10米的地,好讓農夫不把亞麻堆在靠鐵路太近的地方;要麼乾脆讓鐵路改道,等等。但這些做法的成本都極其高昂。而如果鐵路公司和農地同屬一人,他就會採取最便宜的辦法來避免意外。事實上,這個案子在實際判決中,也有法官是這麼認為的。


正是如此。男尊女卑的風俗,其實跟火星燒著亞麻的故事有相似之處。火星碰著亞麻是危險的,男人碰上女人也容易出意外。避免意外的責任,由成本較低的一方承擔。在古代漫長的時間里,避孕技術十分落後,而約束男人比約束女人要困難得多,結果枷鎖基本上都加到了女性身上。只有到了當代,避孕技術變得簡單可靠,女性在現代職場中的價值也不斷突顯,女性一向受到的不公平的行為約束才被逐漸鬆開,並有部分轉向了男性。



第021講 誰用得好就歸誰

根據科斯定律的洞見,關於隱私權的爭論,最後解決的方案不會一邊倒:既不會允許政府肆無忌憚地侵犯個人隱私權,也不可能讓個人絕對地保有所有的隱私權,最後一定會在這兩者中間取得一個平衡。其指導原則還是科斯定律:誰用得好就歸誰。

一項有價值的資源,不管一開始它的產權歸誰,最後這項資源都會流動到最善於利用它、能最大化其價值的人手裡。



第022講 是否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環境

用持平的眼光看待污染問題。因為這不是一方污染另外一方的問題,而是雙方或者多方爭用稀缺資源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現代化生活和環境污染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交易費用|平衡的藝術

第023講 有人群就有交易費用

現實中交易費用可能高不可攀

有一個工廠噴出黑煙,危害了周圍居民的健康。我們先假定周圍有5戶居民,每戶居民遭受的損失是100元,總計500元。

只要在工廠里安裝一個過濾器,居民的健康就有了保障,而這個過濾器的價格只有50元。這時根據科斯定律,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無論法官是否把污染權判給工廠,過濾器都會被裝上,資源會得到最佳的使用:如果法官說工廠不準隨便污染,工廠就會自己掏50元把過濾器裝上;反過來,如果法官把污染權判給工廠,居民就會湊錢,5戶居民每戶拿出10元湊成50元,幫工廠裝一個過濾器。

這是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科斯定律的含義——不論是工廠還是居民擁有污染的決定權,工廠都會裝上過濾器,因為這個解決方案最有效率。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辦事,哪有這麼輕而易舉的?我們要看到,居民一起湊夠50元錢,再跑到工廠里說服工廠老闆,把過濾器裝上,其中就有一系列的麻煩。

單單是湊足50元,就不是那麼容易。比如,這5戶居民有些家庭人口多一點,有些少一點;有些家庭離工廠近一點,有些離遠一點;有的處在上風口,有的在下風口,他們會不會都同意平均出10元錢?

所有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交易費用,而這些交易費用有可能高到令整個交易沒辦法完成的地步。


但現實生活中交易費用很高,很多資源是沒有辦法落到使用價值更高的人手裡的。因此,初始的產權分配、制度法規、風俗習慣,乃至道德規範,就都變得很重要了。我們可以把社會上通行的制度、習俗和道德規範,都看成為了減少重複商議的成本而逐漸固定下來的解決糾紛的辦法。



第024講 征地的權衡

征地權的界限有待摸索

一派法官的見解:「政府不能隨便把私人的資產拿給另外一個私人。哪怕補償足夠多,也不能這麼做。但是,只要是為了公共用途,政府就可以把私人的資產拿給另外一個私人,只要它給出公正的補償就可以了。」字裡行間的含義是:只要政府說這是公共用途,這是公正的補償,它就可以隨便地把一個私人的資產交給另外一個私人。

另一派法官的見解:案子這麼判以後,政府就可以隨意地把一個私人的財產交給另外一個私人了。一旦有了這個先例,將來的結果可不是隨機的,肯定是那些更有權勢的人或機構——例如大公司、大的地產開發商——更有可能搶到別人的土地,而美國最早的立國者,是不希望有這樣的結果的。


2010年芝加哥的奧黑爾機場要擴建跑道,必須拆遷機場旁邊一個古老的墓地。這個墓地是1849年建的,而奧黑爾機場是1942年才開始建的。也就是說,在機場開始建的很多年前,人家的墓地就已經在那兒了。

當2001年市長宣布要拆遷這個墓地時,遭到了教會的強烈反對。神父說你們應該尊重安葬在這裏的死者,他們被安葬的時候,是確信自己會永遠安息在這塊土地上,一直到復活的那一天。

他們說什麼也不妥協,說什麼也不讓政府拆遷這塊墓地。但是市長有市長的辦法,芝加哥原來有很多法律是保證墓地不被政府徵用的,但是到了2003年,芝加哥通過了一項新的法律,規定政府有權徵用任何土地,包括私人的墓地。有了這項法律以後,教會要保住他們的墓地就難了。

最後,到2010年,法庭判決政府有權徵用這塊土地,安葬在墓地的死者的家屬,總共獲得了130多萬美元的賠償。

這賠償不多吧?確實不多。但是為了張羅這件事,為了請律師,為了請家譜專家把那些安葬在這個墓地里的死者親屬找出來——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親屬是葬在那個墓地的,是人家找到他,他才知道的——所有這些張羅的費用,總共花了1700多萬美元。

而更有意思的是,整個奧黑爾機場的擴建工程總額是150億美元。你看,直接的賠償只是130多萬美元,但整個張羅墓地拆遷的費用是1700多萬,而這也只不過是整個機場擴建工程費用的一個零頭。

一頭是一塊160年的墓地,另一頭是一個150億美元的在建工程,哪個重哪個輕?科斯定律起不起作用呢?



第025講 尋求合作解

大學宿舍里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幾個人住一個宿舍,其中有兩個同學馬上要考試,需要安靜複習,而另外幾個同學想辦一個派對。那麼宿舍的使用權是留給複習功課的同學,還是留給辦派對的同學?

這時科斯定律就能派上用場了。按照科斯定律,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誰傷害誰的問題,而是資源怎樣使用的問題。可以讓要複習的同學對使用權出個價,比如說100元。辦派對的同學想,如果到外面去辦,至少要花300元,因此願意最多出300元買下使用權。那麼他們在100元至300元之間找任何一個數字達成交易,結果都會皆大歡喜。

假設辦派對的同學最後給了260元,不僅自己省了40元,還超出了要複習功課的同學的預期。複習功課的同學拿著這260元錢,在外面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咖啡廳,有吃有喝,好好備考。這就是很好的一個尋找合作解的例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