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https://read.99csw.com/book/11097/400001.html
第三章 需求
邊際革命|不是越多越好
第026講 個人主義的主觀價值論
主觀價值論與客觀價值論的區別
所謂的客觀價值論,是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客觀的、內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價值,而價格只是圍繞這個本質的、客觀的價值上下波動的一個現象。
而主觀價值論則是指所有的物品,本身並沒有什麼內在的價值,只有人對它的判斷,人覺得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
以上兩種價值觀的差別
第一,凡是客觀價值論能夠解釋的現象,主觀價值論,或者說個人估值這個概念也能解釋。
一輛名貴的跑車,客觀價值論認為,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它裏面凝聚的貴金屬、技術含量以及人類無差別的勞動多一點。主觀價值論的解釋是:人們喜歡它,看重它,所以它就名貴。
第二,客觀價值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主觀價值論、個人估值也能解釋。
一位明星,花幾秒鐘喝一瓶礦泉水拍下來的廣告,值很多錢;普通人也喝礦泉水,但拍下來的視頻就不值錢。這兩段視頻里凝聚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是差不多的,但市場價格卻相差很大。這一點客觀價值論沒辦法解釋,但是主觀價值論、個人估值卻能解釋。因為人們看重的是明星效應,因為明星短缺,普通人並不短缺,所以兩段視頻的價差懸殊。
一張家庭老照片,為什麼對有些人來說非常珍貴,對有些人來說就是一張普通的照片呢?
第三,主觀價值論能夠更好地指導生產。
根據客觀價值論,人們只要在一件商品里付出了勞動,這件商品就具有了價值。但是主觀價值論認為,人們花了多少時間、用了多少心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人需要它,能不能把它賣出去。
就這一點,形成了計劃經濟體系和商品經濟體系的重要區別。
第027講 邊際革命
資源是有限的,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使其獲得最高的效用?
辦法就是把資源分攤到不同的用途上,並確保資源在這些不同用途上獲得的邊際效用都趨於相等;如果出現不等,那就應該不斷地把更多的資源挪用到邊際效用較高的用途上,直到資源在這種用途上帶來的邊際效用下降到與其他用途的邊際效用相等為止。這就叫邊際平衡的概念。如果一個人這麼做了,那麼他得到的總效用就會達到最大。
假設你是一位在校生,你應不應該在經濟學這門課上拿100分?如果你在經濟學上努力地拿100分,那麼,我可能會說你不是一位好的經濟學學生。因為你的學習總分,除了經濟學這門課,還包含好多門課。在經濟學這門課上,從60分變成80分相對容易,從80分變成90分就很難了。邊際成本在增加,而邊際效用在遞減。最後,當從99分提高到100分的時候,所要付出的努力會非常大,而這些努力帶給你的邊際效用卻非常低。
需求定律|關於人性的定律
第028講 需求第一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是說:當其他情況不變時,只要價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價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會增加。
借用經濟學家阿爾欽所提的問題,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種區分。阿爾欽問:一個禿子需要購買假髮,下面哪種情況會改變他對假髮的需求(請注意,是需求,而不是需求量)?
(1)禿子的收入增加;
(2)帽子的價格上升;
(3)護理頭髮的成本上升;
(4)重歸單身生活;
(5)假髮的價格下降。
答案是,前四種情況都會改變對假髮的需求,這些變化將表現為整條需求曲線的移動;只有最後一種情況,即假髮的價格下降,不會改變對假髮的需求,只會改變對假髮的需求量,而這一變化將表現為沿著一條不變的需求曲線上下滑動。
需求和供給沒有黑白之分,它取決於市場價格。當一件商品的市場價格比較低時,我們是需求者,要買入,要消費;隨著這件商品的價格逐漸升高,我們對它的需求量就會逐步減少;當這個產品的價格進一步上升,我們就會停止購買,停止消費;如果它的價格還在上升,我們就會從需求者變成供給者。
第029講 需求第二定律
需求第二定律也是對人性深刻的刻畫。懂了需求第二定律,我們就會更懂人與人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博弈的規律。
需求第二定律是說: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和價格變化之後流逝的時間長度成正比。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增加。
例如,我今天跟往常一樣出門準備上班,一出門發現外面傾盆大雨,只有一輛計程車,司機跟我說要漲價3倍,這就是一個突如其來的衝擊。一開始,我沒有選擇餘地,只能出3倍的價錢。因為我上班不能遲到,同學們在等著我。
如果接下來好多天仍然是這樣的情況,我就會去想替代方案。可能會在學校附近找一家酒店住下來,也可能跟排課的老師商量,把上課的時間調整一下。
這種變化趨勢就是需求第二定律所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變得越來越高,也就是說替代品將會越來越多、應變的空間會越來越大。
一件商品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完全取決於價格
掌握了商品的需求彈性會隨著商品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我們就容易明白一個道理:任何商品都既可以是奢侈品,也可以是必需品,這完全取決於價格的高低。當商品足夠便宜的時候,它自然就成為必需品;當它貴到一定程度,它就自然變成奢侈品。
供需雙方相對彈性的大小,跟法律與政府的規定本身沒有關係。
例如,不管法律或政府規定是僱主付養老保險還是僱員付養老保險,最後雙方的分擔都取決於僱主和僱員誰更需要這份工作。誰越需要這份工作,誰的談判能力就越低,就會承擔更大比例的負擔。
從長遠看,法律規定沒有效果,我們稱這個規律為「法律無效定律」(The Law of the Irrelevance of the Laws)。這個規律之所以起作用,背後的原因,就在於需求第二定律所刻畫的基本人性,即人是會尋找對策的,而且時間越長,他們找到的對策就越多,法律規定帶來的後果就越弱。
需求第二定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應用。例如男女關係,兩個人談戀愛總有一些交易費用吧。到底誰去找對方,誰來付約會的交易費用,講的語言不一樣時誰遷就誰的語言,誰遷就誰的飲食習慣,這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出誰的需求彈性更低、誰更難捨難離了。
第030講 需求第三定律(好東西運到遠方去)
意思是說,精選品和普通品之間的價格本來是有較大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筆附加費以後,它們的差距就縮小了,精選品顯得便宜了。而附加費越大,這種效果就越顯著,精選品就顯得越便宜。
附加成本大,精選品才值得
反過來,當人們不得不支付一筆巨大的附加費時,就只有精選品才值得人們去運送、提供,才值得人們享受。
不遠萬里從美國跑到中國來演出的樂團,他們要支付高昂的交通費、住宿費,這時只有高質量的樂團,才值得花這筆錢;跑到拉斯韋加斯去的中國遊客,他們下的賭注比美國當地人下的要大,也是這個道理;從澳大利亞進口到中國的牛肉,運輸成本可不低,當然事先要把骨頭去掉。
第四章 價格
如何減少競爭的無謂損失
資源配置|如何分餅決定餅做多大
第031講 經濟計算問題
計劃經濟:三個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礙
1.人際效用不可比較
根本障礙之一,是人際效用不可比較。這個問題不容易理解,好多人,甚至是一些經濟學家也會在這個問題上犯錯。
每個人對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個人估值。我喜歡蘋果多於橘子,喜歡橘子多於香蕉,你可能剛好反過來。一旦遇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協調,問題就來了:到底是蘋果重要還是香蕉重要?需要用一把什麼樣的尺子來衡量呢?
2.數據不可得
在自然界,我們只要有大數據,就能夠預測。但是到了人類社會,情況就複雜了。
第一,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排序。
第二,即便他們知道自己的興趣排序,也不一定願意告訴別人。
第三,人們會誤導,因為人是有能動性的。比如,我們要做一個人口普查,這個普查數據的準確性取決於人們對普查目的的理解。如果人們認為普查的目的是要懲罰那些超生家庭,那麼統計出來的人口數據就會偏低;但如果認為普查的目的是要給每戶人家分宅基地,那麼人口數據就會偏高。統計的結果是隨著人們的預期而變化的,這也是社會科學中的一條「測不準原理」。
第四,很重要的一點,人會對預測本身做出新的反應。一個隕石飛過來,地球不會做出反應,但人會做出反應。預測什麼會流行,就會倒過來影響流行。
第五,數據永遠保存在不同的人那裡,永遠無法集中在一起,要把這些數據收集起來非常困難。
當然,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都以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官員會努力地去收集數據。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官員本身也有很強的惰性。
3.獎懲很難恰如其分
人總是會犯錯,更何況是預測未來。誰來對正確的預測做出獎勵、對錯誤的預測做出懲罰呢?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獎懲問題,人們就不能及時修正他們對未來的預測,並做出調整。
讓人認錯是很難的事情。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們認錯,讓他們調整對未來的預期,從而更好地配置資源呢?這個問題也很棘手。
第032講 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
經濟學教科書一直關心的,往往是如何平衡邊際的問題,也就是怎麼才能讓我們每項活動的邊際成本,跟它的邊際收益相等的問題。如果能做到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那麼個人的總收益就能夠達到最大。
但是哈耶克卻力排眾議,開門見山就說,經濟體系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邊際平衡的問題。他說邊際平衡是小問題,經濟體系要解決的是應付變化的問題。
人類社會跟自然界一個根本的區別是:自然界是循環往複的,而人類社會每天都在接受各種各樣的衝擊。哈耶克說,如果人類社會僅僅是要解決邊際平衡問題的話,那實施什麼樣的社會制度,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計劃經濟也可以,市場經濟也可以。因為我們可以從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發現我們應該如何計劃未來的生產。
哈耶克解釋道:人類社會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怎麼讓邊際平衡的問題,而是發生了新的變化以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
與變化相關的知識,從來沒有被集中過。每當發生變化,總是有個別的人,在某個局部感受到了變化。而這些關於變化的知識,是永遠沒辦法集中在一個人的大腦里的。
對於經濟體系而言,更多更重要的知識,是關於誰在什麼地方、願意以什麼樣的代價、購買什麼商品的局部信息。哈耶克把這些局部信息稱作「知識」。由於這些知識永遠分散在不同人的大腦里,不可能集中,所以如何把這些分散的知識利用起來,從而對時刻不停的變化做出反應,才是人類社會要完成的艱巨任務。
價格能夠提供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
1.首先,我們上一講所討論的人際效用不可比較的問題,就可以通過價格解決。通過價格,人們就能夠找到一把共同的尺子。因為每當出價,人們就知道這個人願意用什麼樣的代價獲得商品。這時候,價格就是一個可觀察、可統計、可加總的數據。
2. 關於數據不可得的問題,價格也能解決。
(1)價格傳遞了關於稀缺的信息和數據,什麼東西缺了,那件產品的價格就上升了。
(2)價格傳遞關於稀缺的信息時,是用最經濟的方式傳遞的。例如,很多人要在冬天為自己家的小狗買個小木屋當狗窩,這時市場反映出來的,是小木屋的價格上漲,只有這麼一個簡單的信息。別人不知道我們多愛自己的小狗,我們家的小狗是公的還是母的,這些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但只要價格上漲,人們就知道這個商品是稀缺的。價格傳遞關於稀缺信息的方式是言簡意賅、非常節約的。
(3)價格所傳遞的關於稀缺的信息,只會傳到相關的人那裡。不相關的人,他不會收到這個信息。不買小木屋的人,他不知道價格上漲,只有那些使用小木屋的人,才會收到相關的信息。這一點非常重要。
(4)我們前面提到收集信息困難時說,人們沒興趣告訴他人關於稀缺的信息,人們有時候會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藏著掖著,不告訴別人。但是價格也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要人們願意購買某件商品,購買行為本身,就把人們的真實需求公之於眾了。價格還能夠指導生產,指導人們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中選擇適當的那一種。生產同樣的東西,有好多不同的生產方式,到底應該選哪一種,價格能夠告訴我們。
3.價格體系也能妥善解決獎懲的問題。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地獎勵和懲罰人們對未來做出的預測呢?價格(盈虧)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勵和懲罰。
第033講 如何分餅決定餅做多大
上一講我們介紹了價格的三個作用:(1)傳遞關於稀缺的信息;(2)指導生產;(3)做出獎懲,決定商品分配。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忘記價格背後的真正驅動力,很容易以為價格只是個擺設,可以隨意操控。他們喜歡這個價格的時候,就支持市場經濟;他們不喜歡那個價格的時候,就要政府管一管。他們忘記了,價格只是一個信使,它只是在如實地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槍斃信使,並不能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控制溫度計,是調節不了溫度的。
富人如果不能優先享受,人們就不會對價格做出反應
人們對價格的作用,往往是愛恨交織的。人們喜歡價格能夠傳遞關於稀缺的信息、指導生產的作用,但對於價格能夠分配財富的作用則總是有所保留。
有錢人可以先打到車,有錢人可以先做心臟搭橋手術,有錢人可以優先登機,有錢人可以上好的學校,有錢人可以先買房子、買大的房子、買好地段的房子。這時候,有人會問:窮人該怎麼辦?
但是我們要反過來想想,如果有錢的人不比窮人享受更多的優先待遇,沒有任何的特權,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努力成為有錢人呢?如果有錢人不能享受任何優先,那就不會有人努力成為有錢人,奮發和創新的人就會逐漸絕跡。
第034講 換個角度看乘人之危發財的行為
乘人之危發財有別於攔路搶劫
舉兩個例子,看看有什麼區別:
第一個例子。一天我下班回家,經過一個黑暗的拐角,忽然衝出一個人,手裡拿著刀問:「要錢還是要命?」我當然會說:「要命。」他說:「行啊,給我1萬元!」我對他說:「1萬元我身上沒有,我家就在附近,你跟我去取吧。」強盜答應了。結果,到了人多的地方我就跑掉了。這時強盜追上來說:「你違約了。」
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麼判?
第二個例子。我在沙漠里快要渴死了,這時有人跟我說:「我這兒有一瓶水,1萬元賣給你,你要不要?」我說:「好啊!但是1萬元我身上沒有,等我回到家,再給你1萬元吧。」那個人也答應了,我喝了這瓶水,保住了性命。結果回到家,我沒有給這個人1萬元錢,因為我覺得1萬元一瓶水太貴了,這不是乘人之危嗎?我拒絕付款。那個人於是控告我說:「你違約了。」
如果你是法官,你該怎麼判?
一個是攔路搶劫,一個是乘人之危發財,二者有什麼區別?區別就在於:在第一個案子里,一個人面臨的要錢還是要命的選擇,是強盜製造出來的;而在第二個例子里,口渴的人面臨的要錢還是要命的選擇,不是提供水的人製造出來的。提供水的人,只不過給別人多提供了一種選擇而已。
阻止別人發國難財,只會讓遭受災害的人處境更糟
幾年前,美國的「卡特里娜」颶風災難造成了密西西比河附近大規模斷電。電視台播出這個消息后,有個人就想借這個機會賺點錢。他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買了19台發電機,又租了一輛大卡車,開了1000多公里的路程,從肯塔基開到了密西西比。
當時很多居民都迫切需要發電機,這個人到達之後,就將發電機以雙倍價格出售。但就在這時,警察出現了。警察認為,此人違反了當地所謂的反價格欺詐條例,在牟取暴利,就把他抓了起來,那19台發電機也被沒收了。這人在監獄里待了4天後被放了出來,而那19台發電機,還被扣押在政府的倉庫里。
美國廣播公司的一個節目報道了這個事件。節目的主持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想要發國難財的人能幫助居民,還是把發電機扣押在政府倉庫里的警察能幫助居民?是誰對居民造成了傷害?當他採訪那些居民時,居民都說,「我們要的是發電機,我們要電,我們要食物」。
價格不是請客吃飯,價格永遠起調節的作用
我們在經濟學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把願望和結果分開來看。願望是一回事,但願望造成的結果是另外一回事。
一個人想要買最便宜的蘋果,但是當他進入市場尋找最便宜的蘋果時,他的尋找行為本身就使得蘋果的價格上升了。一個人想要賣最貴的蘋果,但是當他進入市場,想要把自己的蘋果以最高價賣出去時,他的行為本身就已經使得蘋果的價格下跌了。
那些乘人之危發財的人,他們自己本身的行為就增加了供給,使商品的價格下降,緩解了供需之間的矛盾。
競爭的邏輯|社會成本決定規則的優劣
第035講 競爭的規則
人面臨的一個最基本的約束就是稀缺,東西不夠。那麼東西不夠時,人們是怎麼分配的呢?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島上有一群人,但只有一塊麵包。我們需要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來確定這塊麵包歸誰呢?
暴力依然是非常重要和常見的競爭規則
最常用的一個辦法就是暴力,看誰能把別人打倒。最後從人堆里爬出來的那個人,就能得到這塊麵包。
一個人殺了一個人,被稱為殺人犯。一個人殺了10個人,就被稱為連環殺人犯。一個人殺了10萬人呢?那他是個將軍。暴力,只有當它失敗的時候,人們才會譴責它;當它成功時,人們往往會膜拜它。
靠智力高低競爭資源
暴力之外,比較常見的辦法是比拼智力。誰的智力高,誰就能得到那塊麵包。
中國有句古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好多人爭取的東西,比如房子、車子、票子,最後都要看文憑。而爭奪文憑,基本靠智力。所以考試不僅是人們競爭的一個重要方法,而且與暴力相比,它要文明得多。
以論資排輩界定產權
除了智力的高低,還可以用年齡的大小來排序,年紀大的多得,年紀輕的少得。論資排輩,也是一種競爭辦法。
按社會身份分配財產
除了按年齡、輩分,人們還會按社會身份地位來分配。
按照勞動時間、隨機分配與先到先得原則分配財產
首先是按照勞動時間分配,誰賺的工分多,誰能分配到的資源就比較多。其次是隨機分配,比如北京買車的資格,就是隨機分配的,搖號決定,既不按暴力、智力,也不按年齡、身份,完全隨機。還有就是先到先得的方法,誰先來誰先得到服務,誰先來誰先得到商品。這也是一種競爭辦法,看上去也挺公平的。
按需分配與價高者得
除了上述競爭規則,還有一種規則是被很多人所接受的,那就是按需分配,誰需要給誰。
或是按照出價的高低,有錢就能買到。這是我們今天社會中特別常見的一種競爭辦法。
所有這些競爭規則都是人類社會嘗試過的規則。選擇不同的規則,就會有不同的人更容易勝出。
如果用暴力做標準,那麼身體強壯的人就比較容易勝出;用智力做標準,聰明的人就容易勝出;用身份做標準,那些出身比較好的、根正苗紅的人就容易勝出;以先到先得為標準,那些時間成本比較低的人就比較容易勝出;以出價的高低為標準,有錢人就比較容易勝出。
所以,選擇不同的規則,稟賦不同的人機會就不一樣。
第036講 各種競爭規則孰優孰劣
關於競爭的規則,我們需要了解,沒有任何一個規則比別的規則更公平。選擇不同的規則,稟賦不同的人,勝出的機會就不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要讓所有人都同意某個規則是最公平的,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更重要的是,不論選擇哪一種競爭規則,競爭都會有成本。
我們一旦把競爭規則確定下來,人們就會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去努力。這個努力的過程,就會消耗真實的資源、時間、金錢、注意力等。
每當人們採用一個競爭規則,這個規則本身都會帶來成本。
但是,這些競爭帶來的成本,其他人是很難得益的。
只有一種競爭方式是例外。認錢,按照出價高低來競爭,就不一樣。如果凡事都要用出價高低來競爭,人們就會努力地去賺錢。為了賺錢,人們就得生產和提供別人需要的商品或服務,讓別人自願購買。
這種競爭方式,會指引人們去從事一些積極的、有收益的、給社會上其他人帶來福利的工作。按照出價高低來競爭,一下子就跟其他方式區分開了。它帶來的不是多餘的肌肉、不實用的知識、複雜的社會關係,它帶來的是社會上其他人也願意付錢購買的商品或者服務。正因為這樣,按照出價的高低來競爭,造成的無謂損失是最小的,由於競爭而消耗的資源是最少的。
從公平的角度看,出價高低並不比別的分配方式更公平。但是從效率的角度,從社會財富積累的角度,從如何減少競爭帶來的無謂損失的角度看,出價高低比別的競爭方式更有效率,它直接帶來了社會財富的高速增長。
誠然,除了「認錢」以外,我們有許多需要「認人」的場合,戀愛、招聘、教學就是典型例子。在這些例子中,男女雙方、雇傭雙方、教學雙方,與其說是在進行買賣,不如說是在擇偶。這時,「認錢」就不是上策,因為雙方尋求的都主要是非金錢的品質。也就是說,在交易的雙方都需要「挑客」的情況下,「認人」的標準往往比「認錢」的標準更可取。
當然,只要有一方沒有挑客的需求,那麼「認錢」就往往是更可取的。例如,儘管顧客買衣服時都很挑剔,挑質地、挑顏色、挑剪裁等等,但只要商家覺得不必挑客,他就可以按「價高者得」的方式賣衣服。
我們知道,物物交換的交易費用極高,因為匹配的交易者相遇(稱為雙重偶然性,double–coincidence)的概率很低。而交易當中只要有一方是認錢不認人的,就能極大地增加交易的機會。這恰恰是貨幣的妙處所在。
第037講 何謂短缺和過剩
短缺不是供應的減少,而是指在商品的價格受到抑制的情況下,人們不僅要通過出價的方式去競爭,還需要依靠其他非價格的方式去競爭的一種特殊現象。
計劃經濟時代有一個詞叫「短缺經濟」,是指在社會上什麼東西都不夠。所謂什麼東西都不夠,實際上指的是人們必須採用價格以外的方式競爭。比如在蘇聯,人們非常習慣排隊。每個人上街口袋裡都放一個網兜,一看到有人排隊,就先加入他們的隊伍,至於排什麼隊不管,只要排上隊最後得到了就是好的。時間不值錢,那些通過排隊買到的商品才值錢。
同樣,過剩不是供給過多,而是商品的價格被人為地抬高,以至賣家必須搭配其他的競爭手段或服務,才能把商品賣出去的現象。過剩是價格被人為拔高的結果。
如何減少競爭的無謂損失
第038講 最省事兒地違反價格管制
價格管制必然導致價值耗散
第一個命題:價格管制必然導致資源價值的耗散。
一間租金市價明明是100元的房子,非要按60元租出去,它最後就會落到那些使用價值只有60元的人手上。這房子最後就只值60元,而本來應該實現的那40元的價值,就白白地耗散掉了。
第二個命題:人是追求損失最小化的動物。
只要存在價格管制,就會產生資源價值的耗散。但人是有對策的,人可不願意看著那40元白白耗費掉。在人們被迫展開價格以外的競爭時,他們就會選擇那些能夠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的競爭方式。
這些方式,要麼能讓資產重新落到估值較高者的手上,要麼能改變契約的結構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交易費用和競爭損耗,要麼是這兩種方式的有效組合。不管怎樣,人們希望將價格管制所引起的價值耗散降到最低。追求利潤最大化與損失最小化,是人性同時具有的兩個側面。
依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在房租管制下的房東,會有什麼樣的對策?
第一,他首先會縱容一下自己的偏好,比如選擇租戶。過去,房東唯利是圖,誰出的錢多,他就把房子租給誰。現在,反正價格管制了,反正收不到那40元了,而門口又排著一大堆要租房子的租戶,這時他就可以縱容一下自己的偏好,實施歧視:有小孩的,不租;養狗的,不租;養貓的,更不租。這是第一種對策。
第二,房東可以用捆綁銷售的辦法。房東對租戶說,這房子因為政府的管制,現在只收60元,不過順便問問你,你要鑰匙嗎?而鑰匙就值40元。這是所謂的「鑰匙金」(key money)。
第三,在實施價格管制的情況下,還可能有一些工廠的老闆,把房子租給自己的員工,房子的租金不會違反政府的管制,60元而已,但另外那40元老闆可以從員工的工資里扣除。說起來也名正言順:員工能夠享受低房租的宿舍,工資低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通過這樣的辦法,老闆就把損失的40元挽救了回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