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難度、深度與廣度絕對可以列為博班的教材
第五冊 非線性與非線性
描述脆弱性與指出某一類凸性策略的優勢
這冊的一開始有談到1990年代,作者辭掉交易員工作,閉關獨居寫書-描繪他在真實市場上感受到非線性、非線性與波動性間的關係,乃至於隨後的心路歷程
以下18與19章即是他兩次閉關的成果
18 一塊大石頭和一千顆小石子的不同
凹性與凸性&為什麼規模會造成脆弱性?
傷害的非線性:
被一整塊大石頭砸到的傷害遠大被總重相同的一千顆小石子打到1000次
車速50公里 車禍的傷害遠大於車速5公里 的車禍
=>脆弱程度普遍呈現非線性(凹性)
=>真實世界當中,遭遇小石頭與緩速碰撞機率遠大於大隕石與高速碰撞的機率=>造成黑天鵝的錯覺
脆弱(凹性)的例子:
錯誤與嚴重度會如滾雪球被放大
紐約的交通,車子增加10%,塞車時間可能增加為50%
央行平常可以靠印鈔獲利(剽竊人民購買力),然而通膨的反應往往不是線性(民眾恐慌喪失信心的那天,就是惡性通膨)
每天固定飲食,反而讓身體沒有應變力
體型越大的生物與組織,越耗費能量、成本呈非線性增加(權責不符的扭曲越大)
套牢的部位越大、越難出清賣出=>必須折價更高的幅度才能出清(流動性越糟)=>規模造成脆弱性。
專案規模越大、供應鏈越龐雜,(在各部份相依dependent/牽一髮動全身)越難準確預測,延誤與透支情況越嚴重。=>越強調效率與最佳化,反而會因為缺乏彈性而造成延誤、沒有效率
人類污染造成的衝擊也很可能是非線性的黑天鵝
全球化有如火燒連環船,造成經濟的波動遠大於從前。
財富增加造成的後遺症與頭痛程度也是非線性(不論國家或是個人)
反挫弱(凸性)
一次舉起100磅 段鍛鍊出的肌肉強度優於舉兩次50磅
利用禁食與偶而大吃大喝提供刺激因子給身體
小可能比較醜(達不到經濟規模效應),但絕對比較不脆弱(有應變彈性、不會大到不能倒、比較能割捨重來)
凹性與凸性兩者其實是鏡像:
大多數投資人與銀行:prefer經常賺很多小錢,然後在黑天鵝意外當中一次賠光
胖子東尼:prefer平常多次試誤投資賠小錢,然後在黑天鵝意外當中大撈一筆。
19點金石與反點金石
深入探討凸性與房利美如何倒閉
動態風險的橫量,不需要是準確的測量方法與絕對的數值機率,而是看它的變動方向與變化率(其實不需要任何量化模型)!
只是在大部分外行眼中,風險像是一個靜態的怪獸,可以用一把尺去測量
看政府赤字、通貨膨脹、失業率的增加率
公司的營運槓桿:脆弱的公司(越大的公司),營業額增加10%的增加利潤,會小於營業額減少10%的減少利潤
很多模型的錯誤與脆弱之處在於:將機率與後果嚴重度視為線性與對稱=>使用計量經濟的方程式,通常只會低估黑天鵝事件的機率與嚴重度,進而造成使用這些模式的人與組織的脆弱性與黑天鵝眼盲
真實世界當中的機率與嚴重度分配不是對稱:飛機誤點、戰爭規模通常只會往負面的情境發展
f(x)的平均數不同於f(x的平均數)
當x的變異越大時,函數f(x)越不能代表x(vice versa)
Ex: x=>車數
f(x)=>交通時間
不確定與變異越大,是否具備選擇權與可選擇性便越重要:
就人生而言,如果世界的變化越大,而你有比較多的選擇權與選擇性彈性,那麼長久下來,你的表現會比別人好。
第六冊 否定法
力量越強大、影響越深遠的抽象事物,越難用語言表達;我們沒辦法正面描述它是什麼,只能明確說出它不是什麼
認清騙子很簡單:他們只會給予正向的建議(卻不提失敗的可能性與後遺症)
真實生活具備高度隨機性,我們搞不清楚:是成功的人具有長才還是具有長才的人會成功?
但我們可以預測:不具長才與機運的人最後會失敗。
成功的法則:不要失敗=>不要去做那些終究會導致錯誤的事情與決定
良好的政治體系,其成功之處在於能夠去除壞人,而非選賢與能(單一壞人造成的傷害大於一群好人的行動)
與愚者保持距離,等同於與智者為友
對於創新而言,就是對許多不相干的事情說不,讓對於沒做的事可以和做到的事一樣驕傲。
少就是多,
ex:對於房地產投資而言,就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一個哲學家應該以單一觀念揚名(超過一個以上,人家會記不得)
值得去做的事情只需要一個理由,超過三個以上理由的事不值得去做對發表過上百篇論文、獲得好幾個博士學位的人,卻沒有單一項驚人貢獻與主觀念的人避之唯恐不及
20時間與脆弱性
利用否定法來觀察未來,脆弱的東西熬不過時間的考驗
歷史事務與記錄當中,隱藏著前人能否生存的經驗法則與智慧=>要學習重視身邊存在的事物,而非新玩意(然而喜新厭舊是人類天性);
預言是減法、不是加法:要預測會出現哪些新東西、這些東西是否會席捲全球很難;但是一些已經存在很久的東西(鍋碗瓢盆),它們有很大的機率會繼續存在下去
創新、改良、殺手級應用等字句,只不過是不雅與粗鄙的商業字彙。
預測的有趣矛盾:
長期的預測比短期更為可靠(regression to mean)
然而預測的準確度往往會隨著時間拉長而退化、準確度變糟
阿拉伯諺語:沒有過去的人也不會有將來
雖然年輕人的想法不受舊有系統的束縛,然而他們的許多想法與觀念卻很脆弱=>不是因為他們年輕,而是大部分不成熟的觀念都相當脆弱(相對的老人的觀念雖然迂腐陳舊,但時間證明了這些觀念的可存活性)
如果您覺得某樣事物不合理(例如對於無神論者而言的宗教),而它已經存在很久,那麼不管它是否合理,你都可以預期他還會存在很久,並且比預言它會敗亡的人活得更久。(宗教與歷史的背後是人性)
由下而上的東西通常是緩步進行,創造與破壞並行,帶有碎形的特質
由上而下的東西通常是不可反轉,萬一錯誤會一直存在
公路這種交通引擎其實會吸走城市的生命力,都市應該是為行人而造的有機體
時間有如雜訊的清潔工,把所有過度坑奮的研究侷限在垃圾桶內;研究人員閱讀的期刊論文,往往都是合時但馬上會過時的=>任何學科的業餘愛好者,反而是最棒的,因為他們的心力集中在閱讀經典。
21醫療、凸性和不透明
重症患者有凸性報酬,健康的人活在凹性效益中
政府與醫療都是在極端狀態下才應該介入與干預
(短時間內)沒有證據證明有害不等於無害,在深奧系統運作當中,只有時間-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才會給我們證據
而且在非線性的情況下,重點不是有害或無害,劑量與時間的長短才是關鍵
腫脹冰敷、放血都是醫療人員天真的干預想法
避免醫療傷害的原則
1.經驗主義:
只要沒有存在超過百年的東西與食品,都應存疑:不需要有證據證明這些食物/藥品不會造成傷害(ex:人造黃油、沙利竇邁)
在時間證明這些東西無害之前,要認定這些新玩意都是有害的
2.反應非線性:
在成熟的市場與系統當中,沒有免費的午餐(餘裕)這件事,看似免費的事物背後,都有機會風險與成本
沒有一種藥物沒有副作用、只會讓人無條件更好
應該去治療的是嚴重的疾病,而忽略其他不是很嚴重與迫切的狀況=>受到醫療傷害的是病人,從醫療當中獲利的則是醫生
如果病人近乎健康,應該由大自然與人體自癒能力擔任 醫師
我們對於深奧系統(市場經濟、生態體系、氣候)的了解程度慘不忍睹,再加上事後的扭曲詮釋,讓人誤以為專家學者官員的介入會得到宣稱的成效。
醫生、專家與官員將功勞歸為己有,將失敗歸因於運氣
統計上的顯著,無法看出結果影響的大小、效應的重要性。
統計不能從背後的理論與實際的經驗當中分離。
22 活得久,但不是太久
減法的醫療與不想永生
人類的壽命變長是許多因素匯集之後的結果,公共衛生改善、發現抗生素、社會法治/暴力下降,而非單純僅是醫療或科學進步
去治療不會讓你死亡的腫瘤,很有可能減少你的壽命
減少避免醫療傷害或縮短壽命的行為能夠延長你的壽命
很多時候什麼事都不要做,讓大自然有機會做工,會有好處
不要抽菸
偶而禁食、營養不足使身體免疫功能恢復(剝奪飲食、飢餓也是一種訊號與壓力因子)不喝清涼飲料等出現時間少於一千年的飲料
個人生活滿足程度的增加來自於去除讓人不快的事物:主管嘴臉、通勤塞車、吵鬧新聞
真正的財富來自於高枕無憂、意識清楚、相互感恩、不忌妒、好胃口、肌肉強健、開懷大笑、不用獨自用餐、不用參加會議、不用看人嘴臉
現在人往往眼裡只有自己,因而自私自利債留子孫
其實我們是群體與未來子孫的一部份,為群體與子孫犧牲、為下一代賣命,其實可以感到驕傲。
來到這世界上,是為了群體、為了產生後代,基因與值得傳遞下去的理念才應該尋求永生,而非個人。
第七冊:脆弱性與反脆弱性的倫理
探討脆弱性轉移的倫理
在資訊不透明與複雜的世界中,人可以隱藏風險和傷害別人去不被制裁。
造成的傷害與影響是隱形的,很難看出因果關係、也沒有辦法充分了解到底發失什麼事情。
23 切身利害:反脆弱性與犧牲他人的可選擇性
代理問題
犧牲自己造福群體恰好是代理人問題的對立相反
值得尊敬的是赤手空拳承擔風險的創業家,而非大企業的高階主管
英雄的演化
靠體力戰死戰場、為同袍犧牲
有勇氣跳出來捍衛某個觀念、並願意為此一理念付出代價
現代社會反而是一群汲汲營營的中產階級與行政官僚在當家,社會因為懦弱的中產階級與沒有骨氣的政治人物而變得脆弱,大家都在作短多長空的表面工夫。
現代社會造就的是一群半人:半人並非沒有意見,而是不敢堅持自己意見承擔風險的人(=牆頭草)
除非你願意為你所珍惜重視的事務付出代價,否則它一文不值。願意付出代價才是真正的勇氣。
所謂的氣度(megalopsychon)是:願意承擔風險、有尊嚴地面對自己的命運,不會做出貶低自己的任何事情。如果你不承擔風險,那麼你無法成就任何使你自己偉大的事物。
因為堅持自己的理念被半人與小人(不承擔風險的人)侮辱,其實應該如同被狗吠一般:你不會覺得遭到畜牲侮辱。
漢摩拉比法典對於風險與資訊不對稱的規範:
如果建商蓋了一棟房子,而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則該建商要被處死
如果造成屋主的兒子死亡,則建商的兒子要被處死
這個法條的重點不再於事後報復,而在於事前提供反誘因,避免將風險隱藏。(欸,現代社會如何制裁這些搞短多長空又有黃金降落傘的經理人?)
投票贊成打仗的人,至少要派一個子孫上戰場古羅馬人要求工程師必須在他們興建的橋樑下待上一陣子
提出預測或做出經濟分析的人,必須質押一些東西在此一預測上,因為別人依賴這些預測。
光不說不練、沒有切身利害是十分不道德的行徑。
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同謀;換言之,沒有積極阻止犯罪的人,也是共犯。
(欸,我是共犯 TAT)
傳統社會當中,想要發動戰爭的主帥都必須親自上戰場,而非如同現代的美國總統,用打電動的方式,讓部隊士兵的生命暴露在危險之中。
一個作家如果不斷散播錯誤的觀念,混淆與誤導無知的人,那麼他造成的傷害將大於任何連續罪犯。
言詞很危險:事後預測者在事後解釋事情現象,這是種空談-雖然這看起來比預測者聰明。
大自然和先人的社會靠著懲罰在運作:不會有免費的選擇權與不勞而獲
史迪格里茲症候群:(出發良善、誤用數理統計模型)脆弱推手+事後盡撿好的來說(寫論文空談的諾貝爾獎得主)
一個人可以說他想說的,只要他的投資組合裝滿他所說的那些
不要問醫師該怎麼做,而要問他講如他和你身楚同樣的狀況,他會怎麼做。
(白目的敝人,有一次在某國立大學的課程諮詢會議上,質問該系的系主任,如果您的小孩要上大學了,你會讓他/她就讀這個系所嗎?)
所謂的對跟錯的頻率與比例其實不重要,因為需要將後果嚴重度考慮在內
學者/投資銀行:90%以上是對的,但錯那一次身敗名裂/賠光所有獲利
胖子東尼:常常犯錯損失小錢,沒犯會喪命的重大錯誤就能存活,存活才是最重要的。
存下來的不是觀念,而是擁有正確觀念的人與正確試探啟發的社會,而非觀念的正確與否。
就生存而言,同樣是犯錯
把一隻熊當成是石頭=>這個錯誤會讓人喪命
把石頭當成一隻熊=>這個錯誤只會讓人虛驚一場
然而長久下來,第二種大驚小怪的人才能夠生存。
羅馬人為了預防士兵懦弱求生,故意不盡力殺敵,規定戰敗的話,必須隨機選取10%的士兵與指揮官處死=>阻止內心懦弱的代理問題。
(現代政府的代理問題,在於法規都是這些公務人員自己訂定出來的自肥條款)
只要可能,應該強迫研究者服下自己提出的理論:
有位研究快樂的學者,提出研究報告,認為一個人賺取超過五萬美元以上的收入時,不會帶來額外的快樂;後來他汲汲營營馬不停蹄到處演講賺取更多的收入。
一個人實際的作為,比他說的話更能展現他的心性。
左派份子如果沒有放棄自己的財富或過著他希望別人過的簡樸生活,千萬別相信他。心口合一才是真正的聖人
股票市場是有史以來,最邪惡、規模最大的風險轉移
經理人為人經營和老闆自己經營是不同的
股票市場造成投資人與退休人士龐大的損失,而讓企業經理人更富有
如同銀行讓投資人承擔下檔利益,自己享受上檔利益
股票市場的波動越利害,經理人與券商獲得的利益越大,投資人的風險則越大
古代的銀行如果破產,銀行家必須在銀行門口被砍頭
大型企業往往非常邪惡,可口可樂公司用大量的廣告賣對人不健康的糖水,然後宣稱自己雇用了為數眾多的勞工,所以對社會與就業有助益,其實則是綁架員工威脅政府,然後壓榨供應商、欺壓其他小公司。
小公司與個體戶,反而比較具有工匠精神、理念堅持與靈魂。
在相同規格下購買最便宜商品的這個機制有如到處蔓延的毒素,塑造了買賣雙方的相互欺騙與對立。
任何需要大吏宣揚的東西,不是產品不好、就是邪惡,把東西講得比實際好,是非常不道德的事。
然而企業常常悿不知恥、自吹自擂,這是輕微的不道德。
比較嚴重的違規是,企業盡可能選揚自己產品的好處,而將瑕疵或副作用隱藏起來
最嚴重的違規是菸酒、汽車、化妝品、藥廠、漢堡與可樂,利用廣告,玩弄我們的認知偏誤、無意識的聯想,以求販售商品。
一家公司不會有倫理,他只看股價、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公司成立唯一的使命往往是滿足貪婪的股東、証券分析師的期待,而證券分析師非常傾向於欺騙投資人入場交易。
在這種情境下,公司經理人比較像是圓滑演員與試圖討好所有人的政客,而商學院則是戲劇學校。
這種系統傾向於內爆,而且到頭來一定會內爆,沒有人可以長時間欺騙所有人,然而代理人(經理人與政客)只需要在短時間內欺騙大部分的人即可(獲利入袋)
絕對不要相信不自由(為利益所驅使)的人所說的話(打領帶的人往往就是這些為利益所驅使、不可相信的奴隸)
只有榮譽才能成就信任,信任才能成就商業活動。
24 配適倫理到一種專業上
群體可能錯了,而個人知道它錯了
在現代社會當中,有錢往往讓人更不自由,因為你忌妒更有錢的人,想要變得更有錢,貪婪永無止境。
人也變得越來越依賴工作與伴隨工作職稱的人際關係,必須承受自抬身價隨之而來的(相對比較)壓力。
而分工越細膩、社會關係牽扯越複雜的時候,一個人也馬上會變成其專業與角色的奴隸,發表的意見必須考量利害衝突或囿限於井底之蛙的偏見,發言都是意圖圖利自己。
自由的人才能夠有自己的意見,懦弱是後天造就與社會化造成的,這些人不管多麼富有、多麼獨立,只要考量他人觀感,他們依然懦弱。
在都市失去身分地位的,在鄉下反而能夠保有自尊。
先有倫理道德才有專業
擔任過公職的人,以後轉任相關機構,其薪水絕對不能高於公僕的收入(這點可以遏止政府肥貓與退星公務人員擔任門神):人們往往很懂得利用公職的身分,從公眾身上撈取合法利潤,法律規定越是複雜,懂得門道與漏洞的官員日後受益越大。
罩門在於
- 法律規定越是複雜,內部人越可能上下其手套利,因此官員會希望法令越複雜越好、也滿口依法行政。然而對一般民眾來說,法令必須符合常理,越少越好。
- 在複雜的系統中,法律字面的規定與實際的意義兩者差異越大,法律與倫理道德之間的落差缺口也越大
- 落後國家靠公然索賄來解決交易成本,而先進國家,靠默許退休官員擔任門神來解決交易成本
這些官員靠著犧牲公眾福祉來成就自己個人的利益,欸
一個人如果能從他的發言當中得到好處,那麼他說的話毫無價值
EX:石化工程師詭辯沒有證據顯示燃燒石化燃料對地球氣候造成衝擊(很可能只是還沒證明)
比較晚出現的人類,正對地球作一些新的事情,舉證的責任落在擾亂原先自然系統的人肩上(哇,好沉重的環境影響評估責任!)
結果盡挑好的來說這件事,摧毀了整個學術研究的精神與精隨,特別是以統計為取向的許多科學,尤其當學者承受壓力,必須為生存而發表論文時(&期刊沒有要求結果必須能夠重製與複製時)。
摘錄:
我唸博士時,論文結果不顯著,使得我幾乎無法畢業;經過了許多奮鬥才取得博士學位。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顯著才有貢獻、顯著才能得到好處」這種運作機制,對發現真理會是很大的威脅。但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威脅有多麼巨大。取得博士學位後,有四、五年的時間,這個威脅所造成的結果有多麼慘烈。原來過去奉為圭臬的期刊上,遍佈著華麗顯著卻不真實的甜言蜜語。
一個發現並且相信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不可信的社會科學家是悲慘的。就如同一個數學家發現原來1+1=2是騙人的,他無法再往下進行公式推導;當我發現過去的研究成果不可信時,也就很難往下進行假設的推導和驗證。我變得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作研究了。自此我像是一個遊魂,遊盪在繼續學術生涯或揚棄學術生涯的無間道中。
我接下來該怎麼辦呢?這是我這幾年最常想的問題。
在現有文獻不可信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推導和研究設計?
在充斥發表偏誤的廣大文獻中,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相信的?
當資料的變數越多時,虛假的關聯性越多,而變數越多,研究者的選擇權空間越大-他只要發表那些顯著的部分即可。
就big data而言,雜訊的成分往往高於資訊的部份
以往大家用很大量與長期的資料來驗證少數幾個變數間的關連性與論証因果關係
現在反而用相對少量與短期的big data,去穿鑿附會撈出一狗票變數間的幾個顯著關聯
「每個人都這麼做」或「別人是這樣做的」之類的說法,隨處可聞,然而在科學研究上卻不能這樣做,科學談的應該是站得住腳的論點,實証與數學上證明是錯的事情,絕對是錯的,即便有一百位專家學者(有些還拿諾貝爾獎)不同意這點。
古人很清楚分散責任的問題解法:追隨他人為惡也是犯罪-科學偽證以求發表與晉昇教授亦同。
商學院與經濟學教導學生很多犧牲社會大眾福祉(的錯誤觀念或過分簡化的理論)但能夠找到工作的偽科學。
25 結語
所有宗教律法,追根究底的一句話:「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本書精華的一句話:
所有事物都會從波動當中獲益或受損。所謂脆弱是因為不確性與變動而發生損失。
每一樣事物不是凹性就是凸性,或者兩者兼具,視情境壓力因子的強度而定。
時間不斷變動,驗證你還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檢查你是否喜歡變動,不要忘了,如果不餓,食物不會有味道;不經努力取得的成果,沒有意義與價值;如果沒有悲傷,歡樂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沒有經過懷疑與不確定的階段,不會產生信仰與堅信;如果沒有風險,人生沒有意義。
後記:從復活到復活
詞彙表
附錄一
附錄二
附註、追記和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