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沒有參考價值的牢騷與觀察猜測
Disclaimer: 內容無關MSCI (只是剛好在讀MSCI的報告)
EHS算是基礎
重點在於守規Compliance,守規=遵照各種法條或規範=>可形容是劍宗
官方或客戶守規性稽核,必須引經據典於法有據,理想上與理論上不存在模糊地帶或模擬兩可,查核結果只有Yes/No, Pass/Fail
而這一派的走火入魔或陷阱在於
- 法條控與基本教義派(滿口法規與code,不講人情/人話與道理=>不應期待執法者能夠具備同理心/考量民間疾苦)
- 試圖透各種法規、SOP、解釋令與操作手冊來規範複雜的現實世界運作(彷彿每個被規範的人都能夠完美的照章行事)
- 只講規定,不講邏輯,不考慮合理性或成本效益
ERM或管理系統算是進階
核心不過是輕重緩急與持續改善的原則與框架=>可形容是氣宗
管理系統或者風險的查勘,必須考量組織的脈絡、資源分配與優先順序,沒有絕對的對錯或好壞,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這一派的走火入魔或陷阱在於
- 自大傲慢:客戶、學者專家、官員、主管=>我說了算,說不出邏輯、合理性、必要性或成本效益
- 風險矩陣:發生機率跟嚴重度其實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也無法準確估計,常常陷於自欺欺人或自愚愚人
- 風險不是客觀或對稱的:存有主觀認知的偏誤、權責與風險的不對稱導致歷史共業或政治決策
ESG不過是包裝
沒有EHS守規或ERM風險管理的ESG,不過是一窩蜂(集體中猴)與包裝行銷(沽名釣譽)
如果說EHS要作法規查核,ERM要作風險評估,那麼ESG的核心其實是利害關係人評估- 評估關係人的利害程度、誰比較需要誰、關切重點為何...
ESG的走火入魔與陷阱在於
- 務虛:以得獎、參與各種倡議能見度為KPI (看好獲得獎項的企業,發生不倫不德或跳票虧損倒閉情事=>預估 5年內出包信心水準50%,10年內出包信心水準80%,20年內出包信心水準95%)
- 倒果為因:不是重視ESG的企業能夠有好的獲利營收表現,而是有好獲利與營收表現得企業,更有餘力投資ESG包裝與軍備競賽
- TCFD:與其擔心資產或營收受到氣候風險衝擊與敏感性分析(劃錯重點,but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可厚非),更該擔心世界整體政經脈絡的轉變
程天縱老師對於台灣經理人一窩蜂EMBA的反思與批判
摘錄:
台灣 EMBA 的 4 大誤區
一、西學中用
台灣的管理學院課程,就如同台灣的經營管理書籍一樣,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歐美,本地原創的很少。例如以正式的商學院 MBA 課程來說,台灣不少大學都與世界知名的大學商學院合作,使用國外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內容。也因為如此,這類課程對於台灣社會和企業特有的問題,像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家族企業、二代接班、代工製造、供應鏈、勞資關係、選舉文化、政府法令等,就很少有所著墨。
二、基本功不足
基本的馬步體現在兩個地方:企業的價值觀與文化,以及管理的細膩程度。
以價值觀與文化來說,大多數的西方企業認為價值觀是一種信仰,與教育制度、人民素質都有很大的關係。而華人企業大多只把它看成一種口號,是貼在牆上或開員工大會的時候呼喊的。
在管理的核心理念上,東西方企業也有很大的差別。西方企業的管理比較專注在激勵和興利上,而華人企業則比較重視教導和防弊。因為理念的差異,所以管理「細膩」的地方就不一樣。西方企業重視人才的「選育用留」、員工的價值觀、商業道德行為準則,以及組織架構的分工合作與信任授權等。華人企業則在除弊、防弊的管理制度與措施上非常細膩。例如我所服務過的美國企業,很少在內稽內控、員工投訴、實名檢舉、貪汙收賄、上下班打卡簽名或採購輪調等方面制訂管理制度或實施細則,而主管在這方面花的時間也非常少。
三、蠟燭多頭燒
就讀 EMBA 班的人,有兩種常見的現象。
第一種是把讀不同的 EMBA 班當成正業,讀完一個換另一個,廣交業界朋友,到處都是校友。尤其是事業有成、已經交棒的創業者,和已經財務獨立的退休者,年紀當值壯年,於是把念 EMBA 當成第三人生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種現象,大都發生在名牌大學的 EMBA 班。校方為了培植、壯大校友力量,鼓勵學生成立各種社團。許多學生原本念 EMBA 的目的就是拓展人脈、廣交朋友,自然也樂於參與社團活動。因此,各校 EMBA 班的社團少則十個,多則有超過 20 個以上。學生們自己組織社團,需要同學們捧場,其他同學的社團,自然也要參加捧場。我就碰到過不少參加十幾個社團的 EMBA 學生,而 EMBA 班的執行長就更不用說,要有堪比年輕人的體力,爬玉山、單車環島、划龍舟、搞三鐵,樣樣都要參加。
四、「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那 EMBA 對於台灣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究竟有沒有幫助?我的答案是「當然有用」,只要「善用」,不要「不用」或「誤用」,企業的經營管理會有很大的進步。針對我經常看到的兩種「誤用」,提出來與讀者分享。
狀況一:以為是萬靈丹。EMBA 教授的各種理論,都是專家學者對許多企業案例進行調查、整理、分析之後總結出來的,對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就如同看病吃藥一樣,必須對症下藥。在這世界上並沒有包治百病的萬靈丹,更重要的是要有輕重緩急的判斷。企業就像人的身體,能夠承擔的藥劑類型和總量是有限的,必須一步一步來。
狀況二:有形卻無神。EMBA 班教的多半都是上乘武功,所以公司如果沒有練好基礎內功、蹲好馬步,實施起來就會荒腔走板,只是套用一個「形」,而沒有加入「神」。所有的 EMBA 理論都只提供一個「形」,輔以個案分析和討論,這只能讓學生深入瞭解這個「形」,以及其用法,重點在於每家公司的情況都不一樣,面臨的問題優先次序也不同,無法照抄。所以必須加以客製化,針對自己公司的情況來加入「神」。
例如,學過策略分析的人都知道「SWOT 分析」(指優勢 strength、劣勢 weakness、機會 opportunity、威脅 threat)。過去接受我輔導的新創和中小企業,都會根據我的要求,提供他們的商業計畫書,而幾乎每家公司的計畫書中都包含了 SWOT 分析。然而,他們最後總結出來的策略和執行計畫卻大多與 SWOT 分析無關,看不到其間的關聯和邏輯。如果是這樣的話,SWOT 就只是一個範本、一個「形式」。
企業的誤用情形,比較常見的就是這兩種:以為萬靈丹可以治百病,以及不夠針對自身的情況來應用,最後徒具形式。在我過去輔導的案例裡面,就有企業將 EMBA 所學到的東西一股腦兒都在公司裡面實施,把公司上上下下操得人仰馬翻,他們自己認為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在我看來是亂槍打鳥。
以上反思與批判可同樣套用在ESG上
- 西學中用,淮橘為枳(這要怪主管機關刷存在感與造業)
- 基本功不足,有形無神(真的在第一線負責相關業務的打工仔心知肚明)
- ESG只是供上市櫃公司莊逼與老闆領獎感覺良好(ESG包山包海,不是花錢就是灑錢)
- 不是重視ESG可提升經營成效幫助公司永續經營,而是有賺錢與資源更多的企業,更能包裝美化公司形象
明揚大火釀死傷 金管會修法要求公司揭露火災件數
摘錄:
金管會目前已完成2項法規修正草案的預告程序,最終版本與預告版本不同處在於,針對公開發行公司年報及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金管會修正推動永續發展執行情形附表,強化要求公司揭露當年度火災件數、死傷人數、死傷人數占員工總人數比率及因應火災相關改善措施。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今天在例行記者會說明,金管會並非針對個案修法,但隨消防安全管理重要性與日俱增,金管會接受消防署建議,決議增加公司火災相關揭露事項,希望促使公司提升消防安全管理。
為什麼不乾脆要求上市櫃公司於ESG報告揭露化學品種類品項與用量呢? 這如果不是kuso那什麼是kuso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