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想想下一代的教育與佈局


近代成功的專業教育典範
一是醫師,二是飛行員

失敗的專業教育案例
一是MBA,二是軍校(東方),三是工程教育
 
夾在中間(不上不下)的專業教育則是
餐飲與住宿服務
律師

 


 

以成功的教育典範來看,醫師與飛行員訓練的共同點:
1.      有基本的智力/體能篩檢
2.      訓練養成按部就班,每一階段都會有驗收
3.      學術訓練完成之後,有嚴格的臨床實習與實作
4.      上線投入實務之後,要定期接受回訓、接受新知
5.      對於所謂正確或錯誤,都累積很多經驗與建立SOP,嚴格要求按表操課,避免人為疏失

醫師的教育與進展又比飛行員的教育來得成功,原因在於醫學臨床累積很多失敗的經驗教訓,而這些案例會被背後的學術體制更深入的探討研究,探討原因,開發新藥與療法。相對的飛機失事的慘痛經驗,比較容易陷入追究責任,而非找尋改善機會,一些案例的經驗亦缺少知識經驗的擴散機制。

 

相對不成功的MBA、軍校與工程教育來看,缺陷與罩門在於
1.  空談一些個案、戰役或理論
2.  只能針對學科理論去考核(考記憶力),沒有術科與實作考核(考實戰)
3.  流於形式,不容易讓學生連結書本理論與戰場實務(能夠意識與會意的,將來到現場戰場才能生存,不能意識與會意的大概就會陣亡)
4. 投入實務之後的成長與功力提升,要靠個人機遇與腦筋
5. 對於所謂是非成敗,往往各說各話爭辯不休,沒有一套標準可供判斷
6. 學術與實務脫節:學術過分追求最新問題與理論的發展,與實務問題之間沒有回饋與互動機制

 

需要面對下一個世紀變化的下一代,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型態?

 

下一個世紀的變化:
  • 可以自己動手做的3D列印的少量多樣個體戶取代dirty, dangerous, difficult3D大量代工製造?
  • 少子化、高齡化、自動化
  • 全球化、暖化、世代對立、M型化貧富族群對立
  • 物聯網與雲端 

所以可以唸的科系有資訊、通訊與設計?

 

既要具備一技之長的絕對技能(工匠)

又要能夠有整合資源的本事(總管MBA)

也能夠掌握市場趨勢的去創造與行銷

 

只是呆丸國內還在吵十二年過教的入學比序方式、學校裡的一批老教授還再用過時的觀念與教材教導下一代上個世紀的知識

(這樣教出來的學生,除了去考高普考成為國家的米蟲統治階層之外,能夠有什麼展望?)


大學要能看到二十年後的趨勢與機會,調整系所與教材;然而現在大學教育的變革速度反而跟不上世界的變化速度,換言之,這種行動遲緩的恐龍組織遭該淘汰!

知識在五十年之內沒有重大進展與改變的科系,都不應該放在所謂的學術研究型大學(例如我唸的環工與職安)

統計系應該轉型為Data Mining

企管除了教過跨國企業與恐龍大企業的管理,應該開發中小企業與創業的課程

各學院之間的本位應該要打破,鼓勵工學院、資訊學院的學生,去修商學院、設計學院的課程,反之商學院/設計學院的學生,對於自動控制與材料特性等,也應有所涉獵。

 

下一世代大學的創新,除了進行中的翻轉教室之外,還要翻轉科系與學院
=>打破不同科系與學院間疆界的窠臼,是敝人看好的趨勢之一。
 

當年大家受聯考的荼毒,考上大學之後,像幼稚孩子心力放在玩社團與團康,其實只是在彌補錯過的青春;然而社團與團康不是浪費時間,某種意義來說,這反而是現代社會的成年禮:讓只負責讀書的孩子練習與人相處、在做事的過程中,理解團體的活動、互動與人性 


與其這樣,為什麼不能讓老師投注更多心力在這些社團活動上?如果由商學院來辦理投資研究社、創業研究社,工學院來辦理飛行研究社、綠建築研究社?

 
讓這些建設性、教學相長的社團取代那些娛樂性把妞聯誼的社團?(滿腦子的功利思維XD)

讓實作性的社團活動,來補足課堂講解的不足,作為校園與實務&不同背景科系之間的橋樑。
  
想當年自己讀國小的時候,老爸帶我參觀這所擁有朝山大道的國立大學
 
 

後來因緣際會回到的這所學校念MBA在職專班,開拓了眼界
現在自己也當了爸爸,天性私心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有更好的人生
如果國內的教育注定藥石罔效、無可救藥,那麼為人父的至少有義務幫助孩子看見不同的可能性吧!
 
下一代的成就要靠各四分之一的機運、天賦、努力與規劃佈局吧!

家長能做到的大概就是盡量給孩子機會、讓他/她將來的可能性大一些
(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人生規劃佈局)

回想起自己的大學同學
有的同學不單天資聰穎、自己很努力+家裡也很哉培,畢業後出國留學取得名校博士學位,成為米國不可或缺的傑出人材

有的同學很匪類、street smart,實在不適合留在school讀書;經過這些年,成為縱橫台灣海峽與太平洋兩岸的大老闆

一位志在山林、熱愛生態的同學,不追求名利、雖然現在才攻讀博士學位,然而可以帶著孩子上山、認識大自然(有多少人有這種福氣=>自己的興趣就是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其他沒有特殊志向與規劃的,大概就是隨波逐流成為看人臉色的公務人員與上班族
(Disclaimer:沒有貶意,這群人大部分日子都過得不錯=>不斷在FB打卡散撥吃喝玩樂、展示土製麵包、賞鳥、跑路登山等玩物喪志之類的消息)
 
然而夜深人靜的時候,身在國外的同學想念台灣的滷肉飯(吃到飽與健保?)、
當老闆的羨慕領人薪水打工仔的自在與身體健康(不需煩憂江湖險惡)、
上班族的靠腰(羨慕出國與當官、當老闆的)就更不用提 
 
一整個你羨慕他、他忌妒我,最後我竟然覺得你比較好。
慾壑難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心中都有難以填補的缺憾。
誰又能說怎麼樣的人生才是正確與標準?
 
關於人生-自己也沒有標準答案的為人父母,又該如何指導孩子的人生?
 
是該還是閃到一邊、不要礙事,在一旁加油就好?
還是準備花大錢帶孩子去看看國外的大學,看看是否能夠種下種子、有朝一日扭轉孩子的人生?
 
Google 街景-Harvard 

 
 

Google 街景-MIT



1 則留言:

Wayne 提到...

看看別人的高見-要過好日子,就得做中西交界之處,甚至全世界的白領。
http://i-chentsai.innovaradinc.com/2015/02/kids_futu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