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人生錯誤學

成功沒有秘訣,端看誰犯的錯少/掌握的機會多(然而人生就是每天不停犯錯、應為能為而不為)
然而學校沒有教、老師沒研究

人性與腦神經的基本陷阱
1.短視近利、貪美好色(生理需求/獸性)
2.貪懼懶(想用更少得到更多、害怕失去與意外)=>安全/社會需求(庸庸碌碌,人比人氣死人)
3.情感用事(憤怒、忌妒、報復) =>實現自我,需要超越自我(多數人難以克服己心、看透榮華富貴/成敗吉凶與虛幻的自我意識,年少得志大不幸) 中庸之道:凡事適可而止,不要想著最棒、第一。

錯誤源自於心態與思維模式(不同的參考基準)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思考的藝術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3/04/blog-post_14.html






七大人生陷阱(邱強,抉擇後無法挽回/回到原本的人生軌道):
1.誘惑
避開毒品與未婚生子(青少年),利令智昏與貪得無厭(中老年)

2.人際關係
避開幫派邪教與同溫層,追求的是君子之交而非奉承(分辨真正有德有能的人)
  –擺脫意識形態、從眾與尋求他人的認可
  –避開那些有求於你、從你身上獲利與無明的笨蛋
  –了解對方的觀點=看見自己的盲點

3.追求知識
好奇心與探索問題答案的能耐,而非考試拿證照的那種
  –承認自己不懂,然後去學習(學習認錯、承認自己無知)
  –認清世事沒有簡單答案與非黑即白(理性是道德的源頭)
  –人生的訣竅就是去犯錯,才能越來越掌握錯誤

4.婚姻
奉獻與相互支持,而非期待對方無條件奉獻與犧牲
 –不應該找容貌美麗或是個性好的,找一個對你期待比較低的另一半
 –自己成為更好的另一半

5.職業
不要當工人、公務人員、服務人員等螺絲釘的角色,盡量去從事開創式職務與擔當重責
  –不要賣自己都不想買的東西
  –不要為自己不尊敬的人工作
  –只跟能讓你樂在其中的人共事

6.機會
  –選擇機會(創業或從政)要看符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不要把得失成敗或$當成唯一考量
  –熱誠與樂在其中才會成功,去做你相信與覺得偉大的事
  –認清自己的能耐圈,放棄割捨比追求重要/只要不做傻事即可

7.人生目標
人生最終的大哉問,只有自己能給自己交代、定義人生的目標、意義與成敗
  –不要追求金錢財富,要追求生命價值與生活意義
  –只要活的夠久,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得到應有的獎勵、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Less is More




凡事要付出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出身貧困是一種祝福/含著金湯匙出生反而是詛咒
1.避開誘惑的代價是相對無趣的人生
2.建構優質人際關係的代價是孤單與距離
3.獲得知識與智慧的代價是獨立思考與懷疑批判(不容易認同他人與他人相處)
4.婚姻的代價是犧牲與奉獻(至少有一方)
5.職業的代價是付出時間與靈魂(至少價值觀要fit所從事的職務)
6.追求機會的代價是承擔失敗與風險
7.找尋人生目標、意義與價值is a life time task(時常自我懷疑)


必敗人生的秘訣
妒忌、怨恨、反覆無常、意志消沉、不屑客觀、不從其他人的經驗學習,保證可以輕鬆擁有悲慘的一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729


人生會出錯&影響人生幸福的決策風險(環環相扣)
1 出生在什麼家庭、地區與年代(先天的聰明才智/性格與後天的運氣無法改變)=>一命、二運、三風水

2.教育、自我反省與思考能力=>四積陰德(練內功)五讀書
  –學習理性思考、推理(不是考試的那種)
  –父母師長如何引導
  –反省與意識到種種讓自己無法發揮的制約與束縛(人性、利益與感情)
  –德位相配:成就事業,爬得越高、誘惑越多,利令智昏(水到渠成、實至名歸)

3.職業/謀生行業:形勢比人強(男怕入錯行);從事職務工作顯著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六名、七相
  –攀龍附鳳、水漲船高與追高殺低才是高明策略(事半功倍)=>薪水職稱成長的角度
  –樂在其中是幸福的關鍵=>個人幸福與職涯永續的角度
  –魚幫水、水幫魚=>PJ Fit(不是成為第一而是追求唯一;不是去找最棒的工作或職缺,而是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

4.婚姻(女怕嫁錯郎):既要門當戶對/價值觀相近(同質),又要能互補(異質)與共同成長(落差不能太大)

5.追尋機會:嘗試與創新,創業與轉職(審時度勢、判斷風向、敬天愛人、不欺人、只有笨蛋才會以為別人都是笨蛋)=>八敬神

6.人際關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九交貴人

7.健康與安全=>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與安全來換取收入與績效(短多長空、夜路行多見鬼/上得山多終遇虎) 十養生



成敗可以歸納
1.個人習慣/特質
2.方法論(可學可模仿與轉移),與其檢討錯誤,需要的是分析錯誤(找出自己性格的弱點與出錯的pattern,single point failure)
3.時機(不可重製repeat)


成敗的分析
第一代:個案(人性),寫成成功學/失敗學(從A到A+ 為何A+巨人也會倒下)
第二代:資料歸納(實證研究)=>歸納出不同作業類型的出錯率高低(找出出錯的機率與基率prior probability)=>提醒與分配注意力
第三代:方法AI(Data Mining / Text Ming)



出處:風險心理學:人本風險管理



 結論與建議





戴明轉危為安與14要點
摘錄:
戴明提出知名的「管理十四要點」(Deming's 14 Points),從顧客、員工、管理者提出面對問題的解方。這是所有想達成目標的組織必須遵循的準則,也是日後「全面品質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基礎,包括:

  1. 建立長期目標,以改善產品與服務:建立持續一致的經營目標、改善產品與服務,並藉以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2. 採納新哲學:企業組織應採用新的經營哲學與理念,並且藉由溝通、管理與制度運作,建立所有員工對品質的共識。
  3. 停止倚賴大量檢驗:最終檢驗無法提升品質,改善品質應從最根本做起。
  4. 不再以價格為採購的單一考量:慎選供應商以購買高品質的材料與零組件,不以低價為標準。
  5. 持續改善:不斷改善生產與服務系統。
  6. 建立在職訓練制度:訓練再訓練,持續實施員工教育訓練,促使他們做「對的事情」。
  7. 以領導代替監督:管理者應建立領導風格,採用新領導理念並且制度化,致力於消除妨礙生產效率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因素。
  8. 排除員工的恐懼:管理者應協助員工面對問題,排除他們的恐懼,不應讓員工單獨面對問題。
  9. 破除部門間的藩籬:管理者應建立部門間的溝通管道,掃除部門間的障礙,為改善品質而努力。
  10. 避免對員工喊口號、猛說教:管理者應對改善品質身體力行,而不是一直訓示員工。
  11. 廢除以數字界定員工成敗:要以優秀的領導達成工作要求,而不是以數字或目標。
  12. 排除妨礙員工追求工作榮譽感的因素:鼓勵員工的工作績效,使他們以工作為榮,並為他們去除障礙。
  13. 鼓勵自動自發:實施活潑的教育訓練與再訓練計畫,讓每一位員工願意追求成長和自我改善。
  14. 採取行動勇於轉型:企業組織內的每一個人都應參與品質活動,並促成其工作態度的轉變。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Clayton M. Christensen
作出人生的決定
一、我要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一定會樂在工作?
人生中最強的動機不是金錢,而是想擁有學習的機會,在責任中成長,對他人有貢獻,以及擁有受人肯定的成就。
管理如果做得好,真的是最高貴的行業。沒有其他職業,能像管理工作一樣,提供那麼多方法,去幫助別人學習和成長,承擔責任,贏得讚譽和成就,並對團隊的成功做出貢獻。如今愈來愈多MBA的學生,以為商場上的工作就只是買、賣,以及投資公司。這種想法真是糟糕。其實,讓人們充實成長,可以帶來最深刻的回報,只做買賣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回報的。

二、我要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與配偶、家人的關係能常保幸福?
有清楚的人生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努力思考,才能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的人生目標來自我的宗教信仰,但信仰並非指引人生方向的唯一力量。抉擇和追求事業成功,只是達成人生目標的工具之一。如果缺乏目標,人生就可能變得很空洞。
善用自己的資源
你決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才能,這到最後會形塑你的人生策略。我有一大堆「業務」在爭奪這些資源:我想和妻子有美滿的關係,想養出很棒的孩子,想對社區有貢獻,想有成功的事業,想為我的教會奉獻等。我和企業有完全相同的問題,我的時間、精力和才能都很有限,那麼我要投注多少資源在那些目標上?
如果非常渴望獲得成就(哈佛商學院所有的畢業生都是如此),一旦多出一點點時間和力氣,就會不自覺地用來追求最具體可見的成就。事業正是我們向前邁進的最具體證據。企業失敗就是因為它們往往傾向追求立即的滿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人生,你也會同樣發現令人震驚和警惕的模式:這些人對自己曾經聲稱最在意的事,投注的精神卻愈來愈少

三、我要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有牢獄之災?
面臨對與錯的抉擇時,我們常會不自覺地採用邊際成本的想法。我們的腦袋會盤算,「沒錯,我知道一般來說,大多數人不該這麼做,但在這種情有可原的狀況下,只做這一次,不要緊。」雖然是壞事,但「只做這一次」的邊際成本,似乎總是低得誘人。這種想法讓你忍不住去做,根本沒有想想這條路的最終結局,以及這個抉擇必須付出的全部代價。所有背信詐欺的合理化藉口,就在「只做這一次」的邊際成本經濟學裡面。
每一次都堅守原則,比98%的時候守住原則要來得容易。如果你根據邊際成本分析,屈服於「只做這一次」,就像我以前那些同學的情況,最後你會後悔莫及。所以你必須釐清自己認同的準則,並守住安全界線。
他們都極為自尊自重。他們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對自己是這樣的人感覺很好。同時,我們也相信,謙卑並不是在行為或態度上貶抑自己,而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這種謙卑會自然產生好的行為。譬如,你絕對不會偷竊別人的東西,因為你太尊重這個人了。同樣的道理,你也不會欺騙他人。所以對世界懷著謙卑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般人往往只看見別人有的(=自己沒有的),看不見自己有的(=別人沒有的/ 視為理所當然)
只看見發生了什麼,卻看不見哪些應當發生而沒發生的(穿鑿附會因果關係)
摘錄:
禍福總相依,這個人生智慧我是這樣理解的。有福氣來臨時,會太開心,疏於防範,不知禍已經悄悄降臨。遇到禍事時,光處理危機,沒心思想別的,卻又不知福氣正在一旁等著。大禍臨頭而看不見福氣,是因為禍事亂了我們的人生軌道,帶來的意外,讓人措手不及。把人逼出舒適圈,也讓生活整個亂了套。
為什麼禍害卻可伴隨著福氣呢?這是因為禍害到的時候,我們才會學習在困頓的時候踩剎車,才會學習歸零思考。看不見福氣,是因為一般人沒辦法理解禍福相依並不是線性的,而是要經過一套曲折的過程,一段不很短的時間,還有一個複雜的轉換,禍害才會變成福氣。 




幸福快樂或是痛苦難受,都是透過比較的相對值...(錢多事少離家近亦然)
  1. 人比(鄙)人,氣死人(貧窮,往往並非生活物資的匱乏,而是心靈上的不平等)
  2. 人活著就是要選擇,選擇=比較(社會情境讓人「身不由己」的去比較 e.g., 選科系、找工作/找對象)
  3. 如果不想被氣死,可以(阿Q or 豁達)調整比較對象(跟上一代比、跟更弱勢與不幸的比)、乃至於自己要有一把尺(=人生取捨的價值觀)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12/31/changyenping/
摘錄:
理由是:「我窮沒關係,不要比你窮就好;富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比你富裕」。也就是說要了解 Easterlin 悖論,一個方法是要先區分「貧窮」與「不平等(中的弱勢)」。這兩個概念時常在理論與實作調查上被混在一起,因為在一個社會或團體裡,貧窮的人同時也是處在團體成員不平等中的弱勢位置的人。絕對貧窮,也是相對弱勢。但是當我們把歷史資料攤開來,貧窮與不平等突然有了區分的可能性。一個人或是國家,可能隨著時間變得更富裕、不再貧窮、更能滿足生活的各種需求、更有能力提供孩子所需的教育與營養。但是同時間,若是其他的人與國家也同時、同等地向上提升,那麼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相對差距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也就是「我不窮了,但還是比你窮,所以也沒什麼好開心的」。

社會心理學家稱這個普遍的、你我都有的、「用周遭他人重新定義貧窮」的現象「社會比較」。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已開發的國家中,相對不平等才是使人短視近利的主因,因為看著其他人有錢,讓我們覺得自己比實際上還要更窮,更沒有未來。支持這樣的觀點,生物學家發現提高蝴蝶與果蠅的隨機死亡率(對,他們就隨機殺掉一些果蠅),會使這些昆蟲的成長期縮短(降低投資)並提早繁衍下一代(提早收割)。同時間,挨餓的蜜蜂也會比其他蜜蜂更傾向到數量稀有、但是花蜜豐富的花採蜜,因為他們只有機會吃一次,吃到了但是沒有吃飽還是一樣會餓死。類似於昆蟲研究,社會學、心理學、公共衛生研究也發現面對社會、經濟壓力與危機的女孩比其他女孩更早進入青春期,也傾向較早生小孩、生較多小孩。若進一步區分生活壓力的類型,研究也指出生活在經濟不平等程度較高的州的美國人,較其他美國人更常花錢打理自己的外貌、買衣服、上美容院,也更常在 Google 搜尋樂透、高利貸、事後避孕藥相關資訊,以及消除宿醉和通過毒品檢測的方法。最後在國與國之間,生活在經濟不平等的國家的女性,也確實比生活在較為平等的國家的女性更常在 Twitter 及 Instagram 上貼性感自拍照(這個研究沒有研究男性,所以不隱含「只有」女性如此)。重要的是,這個研究已經以統計方法抵銷了 GDP(絕對貧窮)以及性別不平等(如權力、分工不平、刻板印象等)的影響,顯示出經濟不平等本身即與人們自我物化的傾向有緊密的關聯。



社會就是地位的階梯,比較的結果決定處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698



跟某位老師分享:某次遇到某官員來督導,該長官提了很多意見,事後敝司高層問:「這位官員提了這麼多的意見(=刁難),他是否暗示敝司要提錢來講(打通關)?不然他(公務人員的薪水)怎麼開得起B牌名車X5車款?」

當下敝人花容失色,回報上層說:
1.這裡是台灣,不是左岸或東南亞非洲
2.這個年代吏治清明政風單位都有在觀望
3.官員應該只是恨鐵不成鋼,希望幫助公司做得更好而已(沒有索賄的意圖)
老師不愧是老師,聽了以上八卦之後,她除了確認該官員的職等(=薪資水平外),她另外問:為何貴司高層的心思會注意到官員用車的廠牌?

我:
這些高層都已是有錢人,激勵他們繼續努力工作與夙夜匪懈的動力不是馬斯洛理論講的自我實現,而是忌妒- 大老闆彼此之間會相互比較:誰開的車高級、事業牛逼、乃至於小三…..;慾望與忌妒是無間道,所以只要想到:比我們更有錢的人還是很不快樂,自己馬上會變得快樂XDD


想起在電視上看到一位白俄羅斯14歲的女孩,因車諾比核災的污染而身體心臟機能異常、出生就受苦(一受訪就啜泣),無法像個正常人求學、生活更不要想日後的戀愛、工作與成家….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36115240

這個14歲的女孩有作錯什麼或犯下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嗎?為什麼她要承擔這樣的厄運與不幸?
除了尋求宗教的寄託與解釋外,真實世界充滿種種不是一分努力一分收穫的隨機變異與禍福,面對無常uncertainty,你/妳唯一能選擇的就是自己面對此一際遇的心態- 是怨天尤人還是坦然接受/苦中作樂(黑天鵝的作者說這叫做personal elegance)

坦然優雅地面對人生的命運,需要大半輩子的修煉(孔老夫子五十才學會知天命、六十才耳順),一念之差就是地獄或天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