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解密陌生人(2/2)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345

 

作者Malcolm Gladwell

https://www.gladwellbooks.com/

  

第四篇 教訓

 

第九章 哈立德:如果陌生人是恐怖分子呢?

審問恐怖份子的心理學家- James Mitch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Elmer_Mitchell

他監督訓練員扮演敵人審訊者的角色,讓軍事人員接受生存、逃避、抵抗和逃生(SERE) 訓練(教導軍方人員萬一落入對方手中時該如何適應與生存+讓學員體會水刑逼供) Work as a CIA contractor on interrogation practices

 

親自對Khalid Sheikh Mohammed(911的攻擊首腦與蓋達組織的高層) 進行了水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halid_Sheikh_Mohammed

 

被美國心理學會的成員投訴作法違反人道

 

水刑(相當於用水把犯人不斷模擬窒息處死)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terboarding

 

欸,在這個案例中,兩造雙方都是恐怖份子,恐怖到各自令人髮指

 

Khalid Sheikh Mohammed還向James Mitchell示範了自己如何斬首了Daniel Pearl、與親密稱呼對方為 Daniel…(Daniel 的父親是Judea Pear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6/24.html )

 

 

Khalid Sheikh Mohamme被審訊的過程

第一組人馬 嘗試對他友好

無功而返

 

第二組人馬 虐待狂

雙方展開意志戰,一週後也失敗了

 

第三組就是 James Mitchell and Bruce Jess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2sqgBCt4Q

導入了所謂的強化審訊技術

 

解密陌生人的終極挑戰- 一個寧死不屈想要守住秘密的恐怖份子對抗一個不擇手段想要他鬆口的審訊員

 

 

SERE計畫如何讓軍人做好準備

面對寒冷飢餓、被迫站立、不能睡覺、關在箱子裡好幾天、抓頭撞牆..

兩員審訊員各扮演黑白臉、(看準軍人的同袍情誼)威脅不招供隊友就會受到傷害=>這點對於男隊員有用,特別他的搭檔是女隊員時,男人很容易屈服(怕女隊員被性侵)

 

在一次模擬演練當中,教官威脅女隊員不招供要把她的buddy- James Mitchell活埋,女隊員說:他盡他的責任、我盡我的責任

James Mitchell真的被放到53加侖桶中、蓋上蓋子埋到土裡+灌水直到鼻子的高度

負責課程的心理學家也直接接受各種酷刑=>以發展出刑求的SOP與體會當事人的感受

如果囚犯不配合(答話)就逐漸加強

首選是壁刑:用圍巾圍住犯人的頭部,然後讓他她去撞一面有彈性的假牆(會發出很大的聲響),阻斷思緒讓人失去平衡

其次是剝奪睡眠,司法部規定不可以超過72小時,但他們發現只要讓人睡得不夠/破壞REM週期更有效(也不會違法)

最後是水刑,最長每次40秒,不要把人真的溺斃(死人無法招供)

 

SERE課程當中,海軍想讓學員知道情況會有多糟糕+親自體會,每個人在某個時刻都會投降屈服,身為軍人進力反抗就好

空軍則覺得大家知道就好(避免有的人在訓練過程中,真的崩潰)/甚至不要知道

陸軍則把SERE當中水刑變成一種測試男子氣概的遊戲,每個人比秒數長短

謎之聲:野蠻程度,陸軍>海軍>空軍

 

對立(刑求逼供無效)的觀點

研究創傷後症候群PTSD的精神科醫師 Charles Morgan (想知道為何有些人會有PTSD,有些人沒有,以及如何辨識兩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A._Morgan_III

https://medicine.yale.edu/profile/cmorgan/

 

研究的難處在於沒有辦法真的讓人經歷PTSD

陸軍在布拉格堡的SERE學校提供了研究的機會

 

Charles Morgan驚訝的在模擬偵訊與刑求當中看到綠扁帽、遊騎兵等菁英中的菁英,在痛哭中崩潰(當事人各種內分泌與生理機制反應如同承受實際戰鬥的創傷)-真實的驚恐感與不確定讓人崩潰屈服

 

經過15分鐘的訊問,80%受試者的心智狀態會退化為小孩(前額葉皮質關閉,代表喪失邏輯思考能力),可以指鹿為馬

 

研究結論是:當你試圖從一個被剝奪睡眠的人套取情報,就有如嘗試從一台被砸爛的收音機當中收到更好的訊號….

 

 

我們可以逼陌生人講話,可是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她講的是否事實話

人的心智是脆弱的,透過壓力手段可以逼對方講話/甚至講出我們想聽的話,但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全部的事實。

 

如果囚犯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信念堅定,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謊提供假訊息或者說自己沒睡飽記憶混亂,誤導逼供的一方(讓自己死前好受一點&誤導對方)

 

 

 

第五篇 耦合

 

 

第十章 普拉斯

 

1963 美國詩人普拉斯的自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lvia_Plath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5/oct/01/did-sylvia-plath-final-suicide-note-name-final-lover

 

微觀的角度來看

她的自殺是因為:

1.本身的憂鬱症?她是精神病患、也曾經自殺

2.詩人的職業讓人走火入魔?=>詩人的自殺率高於平均值5倍,她思考自殺、書寫自殺

3.當下情境的刺激:在異國孤單、遠離家人與朋友、來自破碎家庭(父親在她)8歲時去世)、剛和丈夫分手

 

宏觀的角度來看

當時使用煤氣爐,讓人方便自殺;煤氣改成天然氣之後,自殺數減少

相較於上吊、割腕、投水溺斃、窒息、開槍、臥軌、跳樓等充滿痛苦與困難的死法,用煤氣自殺輕鬆方便

假設當世人死意甚堅,自殺率高低應該死法(或者是否從煤氣改為天然氣)無關只跟失業率/離婚率或人口總數有關=>實際上有關!

 

自殺其實跟近視或流行病一般,或犯罪率一般:集中在特定區域

增加自殺或犯罪的難度,就能降低自殺率與犯罪率

 

自殺或犯罪的原因其實是微觀因素跟宏觀因素間的耦合(=交互作用)

自殺的行為=抑鬱者+脆弱的時刻+輕易可取得的致命手段=>自殺率與犯罪率的曲線應該是隨機變異

 

如果自殺或犯罪是某種因素的轉移(因果關係),自殺率或犯罪率應該隨著重大事件或因素(e.g., 景氣不好,自殺率與犯罪率高;戰爭狀態下,自殺率低)而同步起伏

 

結果顯示是隨機變異的耦合,而非某些特定因素的轉移

 

論斷某人自殺或犯罪,往往容易從轉移(特定單一因素)而非(多因素)偶合的觀點來論斷=>單一解釋簡單易懂,多重因素偶合難懂….

 

我們很少真正理解陌生人,只有一些自以為是的單一解釋




 

 

造樣造句之事故發生的原因:

當事人心不在焉或出錯+公司組織文化(趕工、設備老舊/沒有用心維護)+缺乏保護層與double check 防呆(=缺乏韌性與脆弱)的耦合

而非單一因素(e.g., 人為疏失、安全文化、設備故障、運氣不好)的轉移

 

事故發生很容易獵巫- 尋找單一解釋或所謂的主力近因(=hindsight bias),落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打地鼠困境

實際上事故的發生有著複雜的來龍去脈與各因素間的耦合(confounding and interaction),完整的事故調查要花上一段不短的時間,遑論治標治本=改造體質與曠日費時與歷經數代的大工程

 

 

 

 

第十一章 案例研究:堪薩斯市的實驗

 

O. W. Wilson 1920年代提出預防巡邏的概念,讓罪犯擔心警察就隨時在附近而受到嚇阻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_W._Wilson

 

概念邏輯大概是

Heinrich(減少輕微虛驚事件可以降低重大事故的發生機率)=>破窗效應Heinrich法則在犯罪預防上的應用)=>警政勤務(=見警率)=>犯罪預防

 

破窗效應

針對輕微犯罪(如破壞公物、酒駕和交通違規等)的警務工作有助於維繫社會秩序和法制氛圍,從而防止更嚴重的犯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oken_windows_theory

 

見警率

https://whatworks.college.police.uk/Research/overview/Documents/WW_overview_Visible_patrol.pdf

 

1970年代堪薩斯警局邀請犯罪學家George Kelling (破窗理論的創始人之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L._Kelling

來研究,研究命題如下

有限警力如何進行預防巡邏?

1.隨機在市區巡邏?(批判意見是這是亂晃、沒有犯作預防成效)

2.應該針對學校(青少年)與問題社區加強巡邏?

 

實驗設計如下:

挑選了15個巡邏區,分為三組(各有好社區與壞社區)

第一組是控制組,警力執勤方式不改變

第二組不執行預防巡邏,只有民眾報案才出勤處理

第三組執行預防巡邏,巡邏車數量增為2-3

https://www.police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5/07/Kelling-et-al.-1974-THE-KANSAS-CITY-PREVENTIVE-PATROL-EXPERIMENT.pdf

 

經過一年的實驗,結果顯示:

1.三個分組的犯罪率沒有顯著差別,竊盜、偷車、搶劫與竊盜都是一樣

2.有加強巡邏那組的居民沒有比無巡邏的居民感到安全,居民甚至沒有感覺到有差別

結論:預防巡邏無濟於事

 

 

如果巡邏不管用,那什麼才管用?

總統與首長來巡視、對警員發表鼓舞士氣的談話,結果無效

 

1990 年代Kansas City Sherman二次研究與實驗

https://www.ojp.gov/pdffiles/kang.pdf

 

針對貧民區144- 該區犯罪率是全國平均的20倍、1/3土地閒置、平均每天有一件犯罪重案、每年有20+起槍擊案、青少年對警察充滿敵意

 

針對遏阻槍擊案的犯罪進行以下實驗

 

構想一

警原兩人一組拜訪當地家庭、持續三個月,歡迎居民報案提供線索

結果:經過三個月858次家戶拜訪後,只有兩通電話報案,還是隔壁區的槍擊案

原因:當地居民知道社區治安不好,已經不太敢出門

 

構想二

訓練警察觀察與察覺對方身上是否藏有武器(通常插在腰間、走路會有輕微的滯礙)

結果:同樣沒什麼斬獲

 

構想三

雖然美國憲法保障公民有「不受無理之搜索與拘捕」的權利

但針對開車的,可以藉口是違反交通法規(e.g., 車燈不亮、超速、闖紅燈、裝備違規)進行攔檢與搜索=>美國的警察幾乎可以攔檢與搜索駕駛人(如此一來也有開單績效)

派出4名警察分坐兩台巡邏車,就只針對144區進行攔檢與搜索

結果:

144區的犯罪- 槍擊、謀殺、傷害減少了一半

對照其他沒有這樣做的區域,犯罪率不變

只增加了兩台車在晚上7點到凌晨1點進行攔檢與搜索,就成功的降低了犯罪率

不需要增加警力與巡邏車到處亂晃

不需要挨家挨戶宣導

 

在七個月的實驗期間,每輛巡邏車每班次開出4.5張罰單,每晚平均進行2.23次逮捕

 

於是以上這個Kansas City 144區犯罪預防的成功經驗開始被美國各地的警察執法單位複製

 

最後的歪樓與擦槍走火就是本書一開始的Bland 盤查悲劇,乃至於日後的B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ack_Lives_Matter

 

 

Kansas City的研究與實驗啟示:

巡查之所以能夠降低犯罪率

不是提高巡查與見警率能夠降低犯罪率(兩者不是轉移的因果關係)

而是針對高犯罪率的地方,增加攔查與巡檢率才能降低犯罪率(針對低犯罪率的區域,提高巡檢攔查的頻率,無助於降低犯罪率;兩者的關係是交互作用的耦合)

 

結論與建議

1.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口,而不是增加警力預算與巡邏頻率(無效)

2.針對犯罪熱區/時段強化巡檢與主動攔查,而非只是見警與巡邏次數

3.警察攔檢執法要有信心度的概念:在熱區/都會區遭遇嫌犯的機率高(要比較機車),在非熱區/鄉下遭遇嫌犯的機率低(要比較熱心助人與爭眼閉眼)

 

靠,今年四月才剛審了一份論文,題目就是從見警率與犯罪率的關連性出發的DEA…(台灣各縣市的警政效率)

我對於該論文的研究涵義,有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可惜沒有機會回饋給那位同學,同學大概也不會願意聆聽這更深刻的意涵)

 

 

 

第十二章 布蘭達

 

2015/07 28歲的非裔女子Sandra Bland離開學校開車出去採買路上30歲白人警察 Brain Encinia攔查過程具有爭議後來被拘禁的Sandra Bland在牢中自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ath_of_Sandra_Bland

 

悲劇的發生

誤會一

白人警察Encinia的攬檢只是隨機抽樣,不代表對方有犯錯

被攬檢的黑人女子Bland卻以為自己被開單,Encinia沒有像她說明解釋

 

誤會二

以為自己被開單的Bland煩躁拿出煙來抽

Encinia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要求對方把煙熄滅

Bland覺得警察沒有權力要求他把煙熄滅

Encinia覺得Bland惹惱他了

 

以下是悲劇的發生

Encinia要求Bland下車(這句話依法合理),而Bland表示抗拒

拒絕下車的BlandEncinia爭吵,Encinia招來支援小組

 

悲劇的結局是兩敗俱傷

2015/12,大陪審團拒絕以與布蘭德之死有關的重罪起訴縣治安官和監獄工作人員。

2016/01,恩西尼亞因對布蘭德被捕的情況作出虛假陳述而被控作偽證,隨後他被德克薩斯公共安全部(DPS)解僱。

2016/09,布蘭德的母親以 190 萬美元和一些程序變更解決了針對縣監獄和警察局的過失致死訴訟。

2017/06,對恩西尼亞的偽證指控被撤銷,以換取他同意永久結束他的執法生涯。

 

 

致命的耦合

 

警察執勤的聖經

Charles Remsberg Tactics for Criminal Patrol

https://www.amazon.com/Tactics-Criminal-Patrol-Discovery-Survival/dp/0935878122

 

警察必須主動積極,尋找「超越罰單以外的犯罪線索」

主動積極=儘可能小題大作、找出各種理由來盤查更多的人

主動巡邏出擊的員警,很容易被批評懷有偏見與種族歧視(惹上麻煩),因此最好利用繁瑣或捏造的理由進行攬檢

Encinia正是如此,不到一年的任職時間內,他開了1557張罰單;

 

尋找「超越罰單以外的犯罪線索」=穿鑿附會與憑感覺推敲對方是否為潛在罪犯

Encinia攔下Bland後,詢問她:「要去哪裡?」 她回答:「那不重要」+露出防衛的身體語言

 

這讓他覺得她有問題,符合潛在罪犯的描繪:不安、神經質、抗拒、有所隱瞞(砷為一個警察怎麼能夠縱放嫌疑犯)

其實對方只是對警察沒有好感

 

Bland死後被發現:她有10次被警察攔查的紀錄,其中5次是交通攔查,讓她積欠了8000鎂的罰金(難怪她會焦躁不安),而一年前她因流產而嘗試自殺,她正嘗試振作她的人生,換了一個新工作、搬到一個新城鎮,突然殺出一個白目無理的交通警察…. 她是真的對警察沒有好感

 

對於美國那麼多的執法與BLM爭議,或許可以歸納為

1.錯誤的執法KPI誤導,每個警察都是Encinia:背負著開單的KPI

2.錯誤的犯罪降低的科學執法誤導- 以為加強攔查有助於降低犯罪,其實是針對重點熱區加強巡邏主動盤查才有效果

3.刻版印象與錯誤預設:警察預設所有人都有嫌疑(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黑人與多數人預設警察都是壞人與歧視偏見;兩種刻版印象遭遇時產生更嚴重的誤會

 

 

解密陌生人的結論或建議

1.對於陌生人預設對方為真或假都可能出錯(大學校長預設自己的教職員都是正值的好人,父母教育孩子預設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壞人)

2.我們對於陌生人的解讀能力極其有限、常常出錯

3.我們需要對於自己(解讀陌生人)的能力保持節制與謙卑- 我們對於陌生人有太多成見偏見與錯誤假測;可惜當出錯時,我們怪罪的永遠是陌生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