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買地種樹匯碳效益評估

是說因應氣候變遷的國際碳中和風潮,台灣綠電稀缺(光是應付契約容量超過5000千瓦與環評規範的用電大戶就已經不足)

除了節能減碳、搞50001/14064與買綠電(再生能源憑證)+設置太陽能版,還有能人先進提出要「碳匯」(白話翻譯:把碳捕捉下來)

其中最天然的「碳匯」就是買地種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brtvKaUpY


如果想用「天然碳匯」的方式來中和碳排,就成本效益而言,可謂有如用太陽能版來off set 碳排般的杯水車薪與異曲同工(效益不大、讓人充滿笑意的那種)理由與試算如下



假設

1.每公頃種樹每年可吸收CO2(創造碳匯)18公噸(台灣森林二氧化碳碳匯量為每公頃6.20-18.37公噸/年 資料來源

2.每公頃約3025坪

3.買每坪1萬(假設)的農業用地來種樹創造碳匯


每公斤CO2天然碳匯成本

花3025萬買一公頃農地種樹每年減碳18公噸,每公斤的碳匯成本是:3025萬/1.8萬公斤CO2=1680元/kg*CO2,約60鎂

(而這還是那塊地地力肥厚與樹種優良的情境.......)


對照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12/2030-2050-carbon-net-zero.html?fbclid=IwAR0m30kiNHgW9ZQ6ugVsiODeGPcl9_myiZlNRCgMY8kU5co_O4WqIrcb_7o#more 

碳費、碳稅或碳關稅是用公噸CO2來計算收費,每"噸"CO2排放收費(稅)40-60美元或歐元

而以上買地種樹的碳成本每"公斤"60美元,一公噸=1000公斤...效益與笑意相差3個級數(1000倍)

換言之,買地種樹不具備成本效益,乖乖繳碳稅比較實際!

難怪有閒錢沽名釣譽的企業買的都是國外的土地來種樹進行匯碳


綠色金融與永續投資就是某種程度的詐欺騙局(衍生性金融商品)

發生在中國的現象也會發生在其他國家

https://youtu.be/b13D5LB20kI


台灣政府部門比較聰明(懂得轉彎)或者說是鄉愿(規定是死的,不要跟活著的人與經濟成長過不去)

溫管法修法!聽到企業聲音,增加彈性設「碳權代金」



這個小島如果沒有被買下了,會不會匯碳效果更佳更大?

吸引了一堆遊客或各路大神前來考察,不是增加碳足跡嗎?這一筆碳帳又該如何計算?

房地產業花14億買小島種樹


遙想約莫10年前,選修綠色產業課程,當年在課堂中選讀討論一些HBR的文章與個案,如今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與感想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1/03/cso.html


心得與感想

1.企業社會(地球碳排暖化)責任有兩本帳要算:一本是$的財報,要服膺市場競爭、經濟效益與供需法則;另一本是非$的良心抉擇,服膺主事者的能力與信念

2.有心人才能看出$以外的價值、哪些人是打著ESG/CSR口號的金融神棍乃至於該如何在$ vs non-$兩端之間做出取捨與平衡

3.聰明的人在玩買空賣空的遊戲(制訂遊戲規則),其他沒那麼聰明的人則被耍得團團轉(要講更高尚的ESG與CSR要先把算盤打精/帳算清再說)

e.g., 徵收台糖土地/森林園區/農業用地來開發(清除上面本來就在匯碳的植被),然後再蓋個綠工廠(聲稱節能OO%與減碳XX ton per year)+海外買塊土地來種樹匯碳OX tons per year....

自然界的原始森林每隔一段時間其實都會發生森林大火,what if 種樹匯碳的森林也發生森林火災,這筆碳會計的損益平衡或資產負債該如何計算?


如果一個人因為不明白某件事(對這事裝傻)才能賺到薪水,那麼要他明白這件事情是很困難的(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man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when his salary depends upon his not understanding it. Upton Sinclair, 193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pton_Sinclair 

 

 

而當人們面對的是非貨幣事物時(如同理專販賣的各種金融商品)要他們理解這些事情,會更困難。

e.g., 碳交易是個龐(氏騙局)大市場,很多不同領域的人依靠2050 Net Zero的願景大餅而謀生(碳排放查證、交易、永續報告與綠色金融),你/妳很難跟環保左膠說這ESG活動製造了更多的碳排放(e.g., 買下小島來種樹匯碳,但該小島也被開發成ESG認證渡假村,吸引了更多遠道而來遊客,製造出了種樹所無法彌補的碳排放)



結論

1.碳費、碳稅或碳關稅就是割韭菜(抓大放小)與透過調整遊戲規則調整市場參賽者(另類的人擇與產業結構調整)

2.碳費、碳稅或碳關稅就是通貨膨脹、經營成本增加與市場壓力的一部份,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高喊綠色經濟或許是以下三群人:第一群是腦筋清楚卻裝糊塗的金融從業人員、第二群腦筋糊塗(不清楚成本結構或產業競爭)但卻充滿熱情理想的環保從業人員(環保左膠)、第三群是人云亦云的投資人與鄉民(包含部分學者官員)

3.因應綠色經濟(碳費、碳稅或碳關稅)有兩種策略,一是正面主動,二是消極被動;至於該選擇哪一種,那取決事業單位的規模大小、電力(碳排)佔公司成本的結構乃至於企業形象與產品品牌。

4.不應該用micro perspective的工具手法(各公司的節能減碳或CSR報告)來因應marco perspective的現象與問題(全球總體碳排與氣候變遷)=見樹不見林;相對有效的工具與手法該是marco perspective的工具與手法(e.g., 一體適用的能源價格調整、國土開發規畫與總量管制)

5.年度short-tern的碳排或碳匯不等於長期的減碳效益(2030 Carbon Net Zero的目標與Slogan,給了各種金融妖魔鬼怪上下其手的空間與滋養環保神棍seafood的溫床;2008金融海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災殃教訓殷鑒不遠, 看看是否能在有生之年,再次見證人類集體的瘋狂與荒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