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行為(4)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

BEHAVE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326

下冊開始引領讀者進入與探討各項人類宏觀的文化社會制度,乃至於意識到種種的荒謬與邪惡

 

 

 

第十一章  我群 vs. 他群

區分我群與他群

1.大腦只需要很短的時間與很少的刺激就能處理群體差異(喜歡或討厭)

2.這種歷程自動發生在潛意識中

3.在其他靈長類動物與三四歲的小孩就能見到

4.人有依據隨機差異劃分群體的趨向,而且會讓這些記號(e.g., 國家、球隊、校友同學、同鄉同好)越來越有力量

 

 

我群

以共同義務、相互合作關係為中心=>創造出特別頻繁的正向互動

混蛋會被踢出去,群體成員的不當行為會讓你覺得難堪=>洗門風、改變信仰被判死刑與追殺

 

從賽局與內外的角度來看

你可以透過幫我群得利或者傷害他群來被我群接納=>內團體本位

對他群有害=對我群有利

諷刺的笑話

上帝召集各國領袖,宣布祂要摧毀世界,因為人類太邪惡

美國總統對人民公告說:我有好消息與壞消息要宣佈,好消息是上帝存在,壞消息是祂要摧毀地球

俄國總理對人民公告說:我有壞消息與更壞消息要宣佈,壞消息是上帝存在,更壞消息是祂要摧毀地球

以色列總理對人民公告說:我有好消息與更棒的消息要宣佈,好消息是上帝存在,更棒的消息是祂要幫助我們消滅巴勒斯坦



對區分敵我的戰爭而言,殺敵1000自損800是相對合理=>最後只要我方比敵方好就可以,即便只有好一點點

 

群體的本質非常具有爭議性

這種互助與信任是契約關係嗎?

人民繳稅、遵守法律/服兵役;國家提供社會服務

還是強制奴役性質?

人民(員工/軍人)絕對服從與相信祖國(公司/上級)的偉大?

 

 

他群

使人感到威脅,甚至厭惡感

他群比較單一、原始與未分化

 

害怕它群的感受情緒

1.搶走我們的工作

2.政治操弄損及我們的利益

3.稀釋我們的血統

4.破壞我們的信仰與文化傳統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先有好惡感覺,才有合理化此一感覺的理由與藉口)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21.html

 

在電車道德假想實驗中,如果犧牲一人可以拯救五人時,當那一人屬於外人或他群時,特別容易被犧牲

(在公司分配資源與獎金分贓時同理亦然)

 

 

為何分群如此直覺與合理?

種族是一種生物屬性,背後代表的是演化的同種,膚色與種族的重要性與偏見強度跨越文化與教養的強度

其實人種間的DNA差異遠小於文化的差異,探討疫苗對於不同色種的藥效差異,其實遠不如社經地位差異造成的影響

種族其實是個後天文化的概念而非生物學上的概念:是否是亞利安人?中國人?

e.g.,南北戰爭時的南軍跟北軍愛爾蘭人,帽子上會別上綠色小枝條,危及時大家會回歸自己是愛爾蘭人而非南軍或北軍

一戰時的西方戰線,耶誕節英德雙方共慶耶誕節,對於士兵而言,分類是「我們前線的士兵」與「後方想要我們送死的長官」

 

欸,海峽兩岸開戰時,共軍與台軍在灘頭廝殺時,宣揚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或者陳姓林姓宗親會有用嗎?

猜測意義不大,可能沒有作用,因為韓戰是先例

 

 

外人的分類與分級

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

溫暖度

親友/善意

官僚/惡意

 

能力與成就

 

溫度高/能力高=>我群,我群與同溫層的成功,引發自豪感與有為者效法

溫度高/能力差=>身障親友/老人,讓人憐憫

低溫度/高能力=>精英官僚、老闆與殖民者,窮人看待有錢人;引發忌妒與見不得別人好

低溫度/低能力=>可悲可恨之人與吸毒成癮的搶匪,引發厭惡

 

情緒感觸=看著對方溫度與能力改變

父母從高溫度與高能力失智變成高溫度與低能力=>心酸讓人想保護

工作夥伴從高溫度與高能力背叛挪用公款=>低溫度/高能力

本來很優秀的同學(高溫度與高能力)=>失業流落街頭(低溫度/低能力),讓人好奇出了什麼差錯,困惑中隱藏著厭惡

發現每天親打招呼的保全,其實在背後說你壞話=>高溫度低能力變成低溫度低能力

低溫度高能力的廠長被開除時(變成地溫度低能力時),大家會很歡樂

低溫度低能力的日本,二戰後在經濟上打敗美國(高溫度高能力),貶低日本的美國人瞬間充滿危機改與意識到自己不夠努力

 

 

屠殺與政治鬥爭方程式

1.區分溫暖度

2.聯合次要敵人(暖度高的)打擊主要敵人(暖度最低的),以此類推

3.在殺害擊倒能力與成就高的族群之前,要貶低/污衊他們的成就

e.g.,

納粹強迫猶太人戴上貶義的徽章

文革時中共把受鬥爭的精英送到勞改營前,要先戴高帽遊街

殖民者入侵時,集中當地士紳菁英,加以劫掠鞭打強暴

台積追殺叛逃的高階RD人員

網路鄉民透過梗圖霸凌污衊對立意見

4.當這些低暖度/高成就的人變成低暖度/低成就時,自然有其他鄉民會落井下石跟著喊打

 

欸,感想

1.民主與公民素養大不易(建立很難,崩壞很快)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4/02/blog-post.html

 

2.群眾運動=群眾間溫度差的社會分子布朗運動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1/33.html

 

3.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禍從口出(有能力沒溫度就是原罪)

講話要很小心,成就高對待別人要更加親切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智慧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19.html#more

 

 

可敬的對手

最能理解你的,其實是處境近似的對手或敵人

e.g., 一戰時的飛行員彼此惺惺相惜,以騎士精神相互對待

二戰後的美日飛行員相認成為好友

 

人類還小時,有如黑猩猩-六歲小孩只喜歡跟自己相像的孩子在一起

到了十歲左右,孩子才學會,有些關於他群的感受與感想只能在家中或私下表達,公開談論很容易引發衝突

(e.g., 婆家與夫家,同學間彼此的不對盤)

 

讓一群不同的人,組成公司、夏令營團隊,讓彼此為共同的(崇高)目標而努力,可以讓事情變的更好,或是更糟

e.g., 階級制度

 

 

結論

不要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本質論!

所有看起來很合理的事情或機制都經過了合理化的操弄、說辭看似合情合理其實不過是操弄大家的潛意識與認知,最邪惡的他群經常躲藏在各種理念背後,讓別人當他們的替死鬼。

 

身而為人,記得要包容不同想法並相互提醒要團結,共同對抗佛地魔和史萊哲林學院

 

Hint 邪惡在於

1.唯利是圖/追求勝利(不管他人死活/不擇手段)

2.搞鬥爭與宣傳以奪權獲利

3.有野心沒有同情心,狡猾多變

4.相信血統純正、根正苗紅與階層管理

 

 

 

第十二章  階層制度、服從與反抗

 

階層制度的本質與種類

階層=分配資源的等級

 

分級存在的必要性與說辭理由

1.群體社會大家認清自己的地位、安分守己對整個物種有利

2.需要領導帶領大家

 

以上觀點大概可能是人類的偏見,動物有的階層是

1.母雞的啄食順序

2.狒狒的支配順序

實際上動物關切的是階層的反轉,B取代A成為首領

遇到狀況隨人顧性命,除非是自己的妻小受威脅

 

人類階層與動物階層的差別

人類的階層與分級關係很多重

e.g., 我是博士比你高級,但我開的車沒你好

大胃王或者漫畫作家都可能次文化領域當中的神(高階),但現實生活中的社經地位卻不高

人類會挑選自己的領導人(其實不需要領導),而且不是依據能力而是好感/好看與魅力

 

 

階層制度背後的生物機制

偵測位階

嬰兒懂得判別方塊大小,預期大塊會贏小塊

人很懂得聆聽八卦=幫助自己提高生存優勢

 

大腦和你的地位

地位越高,控制衝動與理解別人行動的社會智能越高

歷史創造英雄(讓英雄有歷練機會)

英雄創造歷史(有經驗的人,更能處理大風大浪)

兩者交互影響成為正向循環

 

身體和你的地位

身心壓力和地位的關係是倒U型的曲線

P66

 

比較早發生的貧窮或是疾病?

答案一面倒是前者,在社經地位母親的子宫中發育,比較容易造成成年後健康不佳。

 

在社經地位的階梯上每下降一階,健康狀況就差一些

問題不在於窮人較難得到健康照護。即便在有公費醫療和全民醫療保健的國家,以及在發生率獨立於健康照護的疾病上,同樣呈現出這個梯度。

只有三分之一的變異可以透過窮人較常接觸危險因子(譬如汙染)和較少保護因子(譬如加入健身房)來解釋。

這個梯度的重點似乎是社經地位帶來的心理負擔:

(a)主觀社經地位預測健康的準確度,至少相當於客觀社經地位,意思是這不只和貧窮有關,而是感覺貧窮

(b)獨立

於絕對收入之外,社區中貧富差距越大也就是窮人越常被揭開他們地位較低的瘡疤健康梯度就越陡。

(c)社區中越不平等,社會資本(信任與效能感)就越少,這是造成健康不佳最直接的原因。

綜合這些研究,顯示出低社經地位的心理壓力使健康惡化。同樣地,對壓力最敏感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腸胃疾病和精神疾患)呈現出最陡的健康/社經地位梯度。

 

人類創造出各種物質享受或虛名的不平等,還透過種種機制壓制與提醒位階低的人,這是其他靈長動物世界裡沒有的事情

能夠擺脫社經地位的冥想與獨立思考才能守護身心健康

 

 

回頭看人類的政治

人類不同於動物的階層

1.多重階層(可以比財富、地位頭銜、權力大小、美貌年輕、所屬的球隊/公司股價/家族與國族聲望)=>動物只有啄食順序與交配地位

2.擁有領導人去分配資源=>動物只有進食交配的順序

3.用很多傻氣與奇怪的標準與各種政治操弄來選擇領導人=>動物要靠拳頭肌肉

 

政治傾向的內部一致性

區分出政黨,但各種主張可以搖擺互換

 

政治傾向背後的內隱性因素

智力=>右翼威權式主張提供的簡單答案,適合欠缺抽象推理技巧的人

智能風格=>外部歸因或個人歸因

是否飢餓與受到求生壓力,也會顯著改變一個人的決策與智能風格

道德認知+情緒上的心理差異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28.html

 

 

服從與從眾,不服從與不從眾

 

心理學史上三個最具影響力與充滿爭議的研究

1956Solomon Asch的從眾實驗-

判斷長度相等的線條為何

單一個人執行時,錯誤率只有1%

聆聽其他人(故意)錯誤選擇時,錯誤率提高到37%的回答是遵從了其他人意見的錯誤回答,大概有3/4的人至少出現了一次從眾,大約只有1/4的人保持了獨立性自始至終沒有一次從眾發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8%8C%E4%BB%8E%E4%BC%97%E5%AE%9E%E9%AA%8C

 

1961Stanley Milgram 在耶魯大學的電擊與服從實驗

「老師」複誦兩組一對單字,「學生(其實是受雇的演員)」記住單字的配對

接著老師測試學生對於單字配對的記憶

當學生犯錯,老師就要給予電擊,每錯一次電擊強度就增加,直到威脅生命的450伏特才告一段落

當「學生」 (其實是受雇的演員)被電擊尖叫痛苦呻吟時,「老師」通常會開始猶豫,詢問身旁指導實驗的(冒牌)科學家是否繼續?科學家會以肯定口氣下達請繼續的指令

最後有65%的「老師(受試者)」執行了最強450伏特的電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7%88%BE%E6%A0%BC%E5%80%AB%E5%AF%A6%E9%A9%97

 

類似電擊與服從實驗的研究是1966年的Holfing hospital experiment

陌生醫師命令護士給病人施用危險的高劑量藥物,在22位護士當中,有21服從了命令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fling_hospital_experiment

 

 

1971 Philip Zimbardo 在史丹佛大學的監獄實驗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nford_prison_experiment

 

八卦與諷刺的是

1.監獄實驗是美國軍方資助,目的是想了解如何改進軍事監獄運作

2.參加監獄實驗的史丹佛大學生都是身心健全,知道自己日後可能因為爭取人權或反戰而入獄;實驗後不論是扮演獄卒或囚犯的,身心都受創- 因為理解到自己多麼容易就崩潰與失控

3. 監獄實驗進行六天就失控了,研究生Christina Maslach說服Philip Zimbardo終止實驗,他倆後來結婚了

4. Philip Zimbardo反省史丹佛監獄實驗,認為自己就是導致實驗失控的主因- 跳下去擔任典獄長,讓獄卒的行為更加失控(真是有良知與自省的研究者)

 

2001BBC監獄研究(BBC Prison Study)

嘗試複製30年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結果在攝影機拍攝下,囚犯團結起來抵抗施虐,甚至三個囚犯和一個警衛還建立起了新的苛政,比較像法國與俄國的大革命

http://www.loreto.herts.sch.uk/wp-content/uploads/Reicher-Haslam2.pdf

 

 

數十年心理研究與實驗的結論

1.當正常人被迫從眾與服從時,會屈服與犯下惡行的人數比例超過大多數人的期待(教授學者官員或清流亦然)

2.永遠都會有少數不屈服的人(而這些人沒有什麼特異或不同)

 

 

從眾與順從的調節因子

權威

小孩會服從或跟隨父母師長的指令

病人會聽醫師的指示

學者在校園的權威大,官員在公家機關的權威大(離開了場域與專業,讓人順從的effective size 下降)

 

從眾

同一個人講三次或不斷重複不見得有說服力或引發從眾

不同的三個人講同樣的話或有同樣的行為比較能引發從眾

 

情境脈絡(溫水煮青蛙)

漸進式沉淪惡小為之參與暴行

分攤責任:行刑隊有五人(隨機分發空包彈),醫生與官員要求病患或人民簽署同意書]

抹去辨識身分:穿上制服、戴上頭套,匿名發言

 

抹去受害者的姓名與個別特質

一群蟑螂、畜牲、低等生物

 

遭施壓者的特徵

幼兒,智能障礙者

地位低者

 

壓力

壓力大時容易從眾與服從

 

有沒有替代選項

能不能脫離那個惡劣的情境與環境?(家庭/學校/公司/組織/地區/國家)

 

 

 

第十三章  道德與做正確的事──在你搞清楚那是什麼之後

 

推理是道德決策的主角

道德決策的基礎是認知和推理,所有社會都訂有道德和倫理的規則,應用這些規則時需要解構情境、理解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評估不同行動導致不同後果的嚴重度與可能性

 

很多文化或社會把以上道德決策與價值判斷交給長期受過訓練的人e.g., 神職人員、律師法官。

 

人腦在道德推理上的認知歷程並不完美,隱藏著各種矛盾、不對稱的問題

e.g.,

對於「作為」的批評與檢討,比「不作為」更嚴厲(人的時間心力有限,每做一件事情=捨棄其他事情沒有做)

我們比較會為壞事找藉口跟理由,而不會對好事找理由

大家善於偵測有人違反社會契約與造成壞結果(上班摸魚造成公司損失;公務官僚體系宣導遵守各種規定乃至於違反各種規定的不好下場),卻不提有人違反社會契約與造成好結果(試圖嘗試bypass繁文縟節促成好事;公務官僚體系絕口不提自身造成的不便/社會效用損耗)

 

 

道德是一種直覺

人經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出某個判斷,卻深信那是正確的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21.html

 

幼兒與動物先天內建的正義感和道德觀

不到一歲的幼兒可以判斷好玩偶(分享)與壞玩偶,而且主張對好玩偶進行獎賞(給糖果)

 

對於猴子等靈長類動物而言,如果獎賞的品質不同(e.g., 葡萄跟黃瓜),靈長類動物會生氣並且停止工作

但獎酬對於狗來說(e.g., 香腸或麵包)沒有差別

在獨居動物(紅毛猩猩)或社會合作低的動物(夜猴),不會觀察到拒絕不公平報酬的現象

 

對於動物而言,「不公平」源自於自利=我被騙了

但對於人而言,「公平與否」是一種社會直覺

 

 

道德判斷的脈絡

「推理」跟「直覺」那個效力比較強大?

 

改變脈絡=改變人的道的推理與直覺

電車實驗:

拉控制杆救五人害一人=>60-70%的人在效益(外側前額葉)的考量下,會同意(那一人死掉只是副作用)

推一人救五人=>只有30%的人同意(內側前額葉與杏仁核活化)=>這涉及殺人

如果可以使用藥物控制內側前額葉與杏仁核活化=>人們會願意推人

 

抓破利他主義者的皮,會看見偽善者流出的血

想著自己在(虛偽的)銀行業工作,作弊與不道德行為的機率就會增加20%

想著自己在銀行業已外的行業工作(e.g., 製造業),作弊與不道德行為的機率不會增加

=>限制作弊行為的,不是失風被逮的風險,而是我們對於自己作弊合理化的認知與能力

 

人往往寬以律己,嚴以待人

用內在動機與自我感覺評價自己=>自己犯錯情有可原

用外在行動與結果評價別人=>他人犯錯,是因為他們既懶又笨,是爛人

 

 

從賽局實驗來看,玩家是否公平的變數

1.市場整合

整合度與關連性越高的市場(或組織),待遇越公平

 

2.社區大小

社區越大,懲罰小氣鬼的機率越高

5000人以上的社區,55分帳的機率越高

 

3.宗教

教徒自己會替天行道,懲罰小氣鬼

 

呵呵,「合作整合程度」、「組織規模」與「信仰價值觀」好像也可以用來預測一家公司的薪資結構是公平還是贏家通吃

游獵採集部落的社會性公平是一種直覺式的互惠,大家相互幫助互通有無

現代市場資本經濟的社會公平是一種交換與計算:我給你這個所以你也要給我那個,短視近利與打平雙方的損益

 

 

充滿羞恥感的集體主義者(東方)和充滿罪惡感的個人主義者(西方)

就集體主義而言,個人只是達成群體效益的手段與工具

就個人主義而言,強調個人的自由意識與權益

羞恥感是來自外在群體的評價,有效的羞辱需要同質性高/從眾的群眾

罪惡感是來自個人內在的良心,針對行為;有效的罪惡感要依靠當事人對於律法的尊重與自省。

 

西方認為羞恥感比罪惡感更原始,羞辱的背後是一群暴民,罪惡感內化之後才能形成法規、誡律、政令與規章。

然而近代的西方的司法制度,塑造出一批法匠與訟棍幫助有錢人無罪

鄉民的正義與冷潮熱諷的羞辱反而可以填補這個司法制度的漏洞

 

哇,恥力強大的鄙人腦洞大開

 

 

關於道德的科學發現

傻瓜不會三思而後行(看短不看長)/也不會在意別人的觀感

 

哪一位死人的見解才是對的?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 具焦在當事人的內心與良心價值判斷(古希臘哲人,謙遜/勇氣/節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tue_ethics

 

義務論(deontology)-強調遵照天理與道義進行行動與行為(康德,偷竊不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ontological_ethics

 

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強調結果(e.g., 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或國家至上主義)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equentialism

 

「德行論」聚焦與擔憂污穢思想玷污靈魂

對於「結果論」而言,只問結果好壞,不過問手段

對於「義務論」而言,不可以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

 

人在道德上的異質性很高

1.30%的人是義務論者,30%的人是結果效用論者(40%的是德行魔人..)

2.擁有最多的財富不等於最幸福與快樂,每個人眼中的幸福與效用不同,結果論(與市場機制)可以幫助大家各取所需

3.短期來看效用論可以幫助人做出取捨,但長期來看卻不是這樣,內心有超脫效用的直覺(大家都作弊,你不跟著作弊是笨蛋;而當大家都作弊時,大家跟著完蛋)

4.道德直覺是一種學習的結果(童工奴隸、虐待動物在過去不是錯誤的…)

5.道德感就是大腦在進行思想實驗與感覺

 

 

人類具有強大的欺騙能力

欺騙(漆敵)與對於欺騙保持警覺,是一種生存能力

靈長類生物中,新皮質越大,展現出欺騙的機率越高(不論群體大小為何)

人類比其他靈長類生物更擅長於說謊與欺騙

1.臉部有最多的運動神經元

2.語言的認知技能(口是心非,話語表達能力越強的,越會說謊/內心不會特別掙扎)

3.能夠自我合理化說謊與欺騙

 

真正的英勇之舉,往往是憑感覺,而非理性思考

e.g. 衝進火場救人,考試不作弊(想越多反而越會膽怯與從眾)

 

 

欸,行為與道德思辯真的太困難與複雜,涉及諸多脈絡與變數,即便給大法官去審議也還是便宜行事有諸多偏誤與扭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