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識破琳瑯滿目的藉口、話術和認知障礙
- 治癒專業的傲慢與一些僵固的偏見/價值觀,正視「對立想法的可能性(挑戰自己對於問題的理解深度)」(你個人的價值觀、學術理念、漂亮數理模型不見得可以適用於所有的情境與所有的人,更不應該用這些理念來決定別人的生活與生死;專業化與迷信專家反而貧乏了人的智慧思考與同理心)
- 認識「隱藏的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正因為事態的發展無法完全預期(或被當事人掌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B%95%E7%9A%84%E4%BF%AE%E8%BE%AD
赫緒曼以物理學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比喻,將主張社會改革的進步主義面臨到保守主義反對的敍事公式描述成三種類型:
悖謬論(適得其反)主張任何想改進政治、社會、經濟秩序的行動只會惡化原本想改進的不佳狀況。
悖謬論:「我同意你的社會福利政策,但是這個政策將使得窮人變得懶惰、而落入更加貧困的深淵。」
無效論(徒勞無功)認為任何社會改進企圖將是徒勞的,根本發揮不到一點功效。
無效論:「我同意你的社會福利政策,但是補貼窮人的經費將會落入社福團體的手裡,窮人拿不到實際好處。」
危害論(顧此失彼)聲稱改進或改革的成本太高,因為它危及一些已有稍早的寶貴成果。
危害論:「我同意你的社會福利政策,但是這個政策將會危害市場經濟與自由。」
赫緒曼認為,這三個敍事公式都是「不妥協式的修辭」(英語:rhetorics of intransigence)中斷了應該有的對話和辯論。
赫緒曼並非只分析(保守派)反動論述的敍事結構,他也指出進步主義亦可能犯類似錯誤:
相輔相成幻象: 進步主義傾向認為,所有好的價值都能相輔相成而忽略各種想法潛在的競爭性
立即的危害:進步主義傾向認為, 為避免迫在眉睫的危險,需採取緊急行動的必要
歷史定論:進步主義傾向認為,歷史毫無疑問的是站在他們那一邊 總結保守主義及進步主義
赫緒曼主張他寫作本書的目的,並不全是批判保守主義的反動思想,而是點出持這兩種立場的人常犯的思想及區辯的惰性和僵硬,而這在知識思想上的惰性和僵硬,對民主的政治生活顯然不利。
赫緒曼認為,批評保守主義反動派的人格或心靈無助於公共論述,反而加深彼此的鴻溝,為衝擊其脆弱的邏輯,需改用理解反動派修辭的方式來溝通融合
作者: 阿爾伯特•奧圖•赫希曼(英語:Albert Otto Hirschman,德語:Otto-Albert Hirschmann,1915年4月7日-2012年12月1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88%BE%E4%BC%AF%E7%89%B9%C2%B7%E8%B5%AB%E7%B7%92%E6%9B%BC
如何破解反動的修辭?
吳介民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528
前言
在民主的社會,公民不應把自己整編成少數幾個對立、各持己見的團體或黨派;要從對話溝通當中看見自己的盲點
第一章 兩百年的反動修辭
第一波 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第二波 普遍選舉權
第三波 社會福利
第二章 悖謬論
法國大革命民眾爭取人權(打倒君權神授的社會秩序),造成恐怖與暴孽
普遍選舉權造成多數笨蛋/下等人統治社會
濟貧是餵了減少乞丐,結果反而使乞丐成為合法的行業(給窮人越多反而產生更多不努力的貧窮)
對於悖謬論的反思
悖謬作用是本來意圖的副作用,不應該用來否定原本的良善意圖(即便有副作用減分,整體與長遠而言,帶來進步)
原來的良善意圖會有短空長多(先變糟=>舊有的秩序被破壞,才會慢慢變好/形成新的秩序與均衡解)
第三章 無效論
法國經歷另一場的血腥革命後,屈服於另一個拿破崙的統治
(民選投票只是從藍黨換成綠黨來執政,在從綠檔換回藍黨執政,藍綠兩黨執政都一樣是在剝削人民)
任何社會,不論表面政治組織如何安排,總是區分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精英和非精英
(民代不是民意所選,而是他總有辦法讓選民選上他)
對於殘障人士的補助,被社福機構上下其手
(福利制度通常嘉惠的是所得中上的階層,而非需要的窮人)
對於無效論的反思
拒絕承認改革的效益或加以矮化,而這些改革之所以無效,不是因為副作用,而是沒有辦法改變底層的結構與內在運作規則
無效論最可怕之處在於自我否定想法而導致的自我實現
投入與產出間的因果關聯的確很複雜,但是如果沒有採取一些作為來認請整個系統與內在隱晦的運作機制,那麼組織與社會將永遠不會進步;要給自己和社會一些機會
第四章 危害論
為了新的社會進步而危害到已經達成的社會進步值得嗎?
民主危害自由(多數人透過民主投票機制來掠奪富人的財富)
給予無知群眾決定權,科學與工業的偉大發現和發明都不可能實現
人民擁有投票選舉與罷免等所謂的權力與自由,但人民正是因為這樣的權利而被國家奴役了。(古代人不需要服兵役、納稅、受到國家各種不合理法規的管控)
福利國家為害自由與民主=> 海耶克到奴役之路:政府干預市場(國家逐步擴張權力、增加福利,勢必要透過強制的法規與管制才能辦到,而這會危及自由與民主)
對於無效論的反思
「這個會扼殺那個」的陳述方式可以視為一種零合的心態,然而事實或許會是相輔相成、而非對立,也存在很多中間的可能性;新改革對舊有成果會有正/無/副面的影響(以及多大的影響),需要觀察具體的環境因素,不是從改革本身就可以得到答案。
第五章 三種命題的比較與綜合
第六章 從反動到進步的修辭
危險來了,必須要採取行動與作為
1.行動或不作為都伴隨著危害與風險。兩種風險都應該詳細的評估與檢討,並盡最大的可能去預防。
2.行動或不行動,兩邊都會有支持者與樂於發出警告的先知(說明行動或不行動的可能不良後果);然而最壞的情況不見得會發生
第七章 超越堅持己見的僵局
對偶的命題
反動的:所採取的目的性行動會導致負面災難的後果
進步的:不馬上採取此一行動會導致錯失良機與災難後果
反動的:新的改革會危害既有的改革成果
進步的:新改革能讓舊有的改革更上一層樓
反動的:人們採取的行動,違反社會秩序的結構與均衡,因此必將失敗、徒勞無功
進步的:抗拒時代巨輪的改變才會是徒勞無功。
從傳統互不相妥協、相互否定的對話,進化到一種比較「善待民主」的對話歷程,是一條艱辛的漫長道路;想從事這項探險的人,必須認知到以上提到的這些修辭與論點反而阻止了雙方的對話與商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