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筆記-群眾運動聖經(3/3)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呵呵,本書是政治人物居家生活必備的良伴,認清自己不過是個言辭人與狂熱者(不過能夠認清的就不會從政了吧XD);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小人物,閱讀本書有助於預防個人的狂熱與偏激病症發作;對照選舉期間的各類鐵粉與黑特言行,更是深感作者對於群眾運動參與者與群眾心態描繪的鞭辟入裡。







4始與終
言辭人
104.言辭人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搖動既有的體制,讓當權者威信蕩然
言辭者狂熱者

當權者不管多軟弱或者寬容,都可能對狂熱者的行動反擊,並且從中獲得能量。
言辭者是意見領袖或公知之流,當局者與群眾知道,不管言辭者的言論多麼激烈,都不會有立即的行動與效果。當局要不置之不理,要不就是只有溫和行動。
因此言辭者引導群眾亦向,為可能的群眾運動搭好舞台。

言辭者、狂熱者與務實行動人三者之間的分別不是絕對
e.g., 甘地、托洛斯基、穆罕默德 一開始都只是動嘴巴的言辭者,之後轉變為狂熱者與行動人(務實的將軍與領導)

在本來沒有言辭的地方出現一小批言辭者,就是邁向革命的前奏。
而這些言辭者可能是海龜派、外來的傳教士或老師。


105.造就法國大革命的是虛榮心,自由只是藉口
言辭人可以有許多類型:教士、先知、藝術家、學者、知識分子,甚至只要是識字的都可以位居言辭者。

所有言辭者的心理缺陷與嚮往是:被肯定
虛榮心多於雄心、要別人的尊重多於服從、喜歡獲得權力的表象大於權力本身。你可以常常請教他,然後按你自己的意思做:他只會注意看到你的恭順,而非擬實際的行為。

喜歡找碴的言辭人,在位者只要姿態放低招手,這些人就會攀炎附勢,一個頭銜就可以換得她/他的效忠。

如果一個言辭人的地位受到當權者恰如其分的承認,便會找出各種崇高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什麼會站到強者一邊、打壓弱者。
e.g.,路德剛開始挑戰教會時,對於貧苦大眾寄予莫大同情,一但獲得各地諸侯支持,反而宣稱:不管政府多壞,上帝寧願忍痛讓它存在,而不會容許暴民反抗,不論他們多有理。

被當權者捧在掌心的言詞人,沒有衝動或利益考量需要站在受迫害者的一邊。
不過等到這些人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學或主義之後,他就不容易動搖,不容易受到奉承與引誘的影響。


106.當體制無能卻能苟延殘喘時,當權者已與言辭人結成緊密同盟
這體制要不沒有良知分子,就是當權者已與言辭人結成緊密同盟

天主教會在十世紀左右敗壞到極點,因為所有知識分子都是教士
到了15世紀,因為印刷術與紙張出現,讀書不再是教會的專利,發動改革的是非教士身分的人文主義者

如同古埃及,中國的穩定性也是當權官僚體系和文人緊緊結合的結果
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要不是只關注帝國與女皇的利益,懂得攏絡知識分子與分杯羹,說不定英國的統治可以持續下去。

相對的不管是布爾什維克、納粹與共黨政權,顯然深知言辭人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在俄國,文人、藝術家與學者都分享到統治階層的特權,但前提是要服從黨的路線。


107.當代所有群眾運動千篇一律都是由詩人、作家、歷史學家、學者與哲學家之類的人為前導
呵,人言可畏,空洞的言辭可以煽動蠱惑人心
把英國趕出印度的民族運動始於一個瘦巴巴、戴眼鏡的印度籍英國人在南非的一再受辱。


108.優秀者信仰盡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好鬥言辭人「指出現有秩序缺乏法源與正義」時,更多時候不是為一個自由的社會造橋,而是為一個崇尚團結與盲從的集體鋪路;鼓吹懷疑主義與無神往往導致意料不到的後果
尊人抑神的文藝復興,成為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狂熱主義的前奏
法國大革命攻擊王室與教會黑暗,宣揚理性與寬容,不料引發革命與民族主義
馬克思攻擊宗教、民族與重商主義,引發出狂熱的社會與共產主義,與意圖主宰世界的史達林主義。

戳破狂熱或偏見邪惡的時候,撼動的不是狂熱或偏見邪惡的根本,它會從別的裂縫中冒出來。

好動的言辭人透過以下方式位群眾運動鋪路
1.攻擊既有信條與制度,使其喪失威信/不受人擁護
2.幫沒有信仰就不能活的群眾創造信仰的真空(毀壞既有信仰)
3.提供新的信仰、主義與口號
4.撼動「優秀者」- 沒有信仰也可以活下去的人的信念,讓他們喪失抵抗力、項新秩序投降


109.催生群眾運動的知識份子的悲劇在於,他們本質上都是個人主義者
不管言辭者有多麼歌頌群體行動,本質上是個人主義者- 相信個人有判斷力、原動力與追求個人幸福,也期待擺脫舊秩序的種種不合理與無能。

然而最終被騙的其實只有言辭者自己,而不是群眾- 群眾期待的是從眾與跟隨;渴望的不是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的自由,而是擺脫自由選擇與承擔後果的重責。

然而群眾運動一但成形,權力既會落入那些不相信個人也不尊重個人的政客之手政客懂得讓自己的態度與群眾的激情一致,以行動與主義之名,行掌權、剝削與制約之實



狂熱者
110.如果狂熱者是魚,混亂就是水
沒有狂熱者,言辭者所激起的不滿情緒不會有方向感,只能漫無目的地宣洩,很容易消逝或鎮壓。

等舊秩序開始瓦解,見到混亂狀態,興風作浪的言辭者就會嚇得不知所措,而去求助行動人- 親王、地主、行政官、將軍、銀行家這些人懂得如何應付烏合之眾、平息群眾怒火與恢復秩序。

狂熱者不是這樣,自圓其說的解釋是: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除了繼續借用言辭的提出的口號與主張,他會把言辭人推趕到一旁;只有狂熱者知道無知群眾需要領袖與寄託,來宣洩不滿與填補空虛渺小。


111.大部分納粹頭子都有藝術與文學上的野心,但卻沒有實現的能力
狂熱者打哪來?
大部分來自沒有創造力的言辭者。

言辭者兩類,一類創造慾望獲得滿足,不管對於現有秩序批判與嘲諷有多猛烈,始終依戀著既有體制與現在,其激情在於改革而非摧毀。真正的言辭人不會壓抑自己的良知與自我批判。

後者創造慾望無法獲得滿足或肯定,因為自知自己辦不到與無能,所以只有混亂狀態才會讓他覺得安全(不被看出沒有才能),精力與成就用於在領無知群眾造反,而非創作才能。


112.沒有外敵可以摧毀時,同一陣營的狂熱者就會以彼此為敵
狂熱者內心空洞、沒有信仰只有虛無,動力依靠敵人與恨意



務實的行動人
113.用失意者的憤恨情緒作為建築新世界的灰泥
一個群眾運動由言辭者為前驅、狂熱者實現,再由行動者加以鞏固

領袖往往必須從言辭者、狂熱者或行動者 三者當中三選二,扮演角色也須隨著群眾運動的生命週期狀態而改變

固守單一角色的言辭者、狂熱者或行動者沒有辦法成為領袖。
言辭者渴望激發人類的想像力與更好的一面
狂熱者懂得利用人類的飢渴、仇恨與恐懼來控制與團結人民
行動者懂得尊重人類與獲得人群的尊重/配合


114.真正的行動人意不在更新世界,而在擁有它
關注制度化與維繫已經贏得的權力
運動被體制化:團結來自於遵守各種制度,自動自發會受到猜疑、謹守分際會被看成與熱情積極主動更高的價值。


115.行動人透過折衷來鞏固與維繫新秩序
新秩序建立在人的脖子而非心坎裡,真正的行動人不是信仰人(man of faith)而是法律人(man of law)

儘管有運動信仰在初期發揮重大作用、讓人記憶猶新,強制手段與命令還是要透過虔誠的語彙加以包裝,乃至於做法不知不覺抄襲舊秩序以維持穩定,進而建立與過去的連貫性。


116.一個群眾運動的活躍階段結束,就會變成是成功者的權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鴉片
群眾運動到了行動人手中之後,就會變成野心家自我實現的工具:喪失理想性與功利算計得失損益;相對的才能吸引人才(具備事業野心的人)

對於參與的失意者而言,只能緬懷、白頭宮女話當年。



良性與惡性的群眾運動
積極階段的黑暗與貧瘠
117.在社會激情處於高張力階段,少有可供人陳思與反省的餘地
狂熱者:冷酷無情、自以為是、輕信、好辯、心胸狹隘、粗魯無禮,隨時準備好為想像中的神聖事業犧牲自己與他人。

一個群眾運動,不管其理念與信仰如何正大與崇高,只要積極階段持續過久,就不會是良性的,特別是此一運動已經掌握權力卻仍繼續時。

良性的群眾運動: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運動、與近代種種民族主義與建國
非良性的群眾運動:中世紀的教會、近代伊斯蘭教


118.狂熱者的盲目視他們力量的泉源,但也是他們智力貧瘠與情緒單調的原因
群眾運動不利於創造與思考
1.把可用於創造與思考的時間和精力消耗殆盡
2.要求群眾奉獻與符合運動教義(限制創造與思考)
3.狂熱與盲從心態不利於創作與想像


119.納粹與共黨得自模仿的比原創的多
行銷主義的方式跟資本主義廣告銷售肥皂或香菸沒兩樣
借用企管與績效考核來經營管理國家


決定積極階段長短的一些因素
120.自由與個體的式微就是文明的式微
目標具體而有限的群眾運動,持續時間比一個目標籠統而不確定的運動要短
沒有人會比不知道要去哪裡的人走得更遠。

凡是在團結與自我犧牲被視為社會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地方,日常生活不是被宗教化,就是被軍事化。
欸,好同情日本人跟左岸社會。

集體與社會主義可以把大家帶回一個新的中世紀:野蠻的教會當道,自由與個體性式微。


121.所謂自由的傳統就是反抗的傳統
同質性高的小國不用營造狂熱氣氛或採用高壓手段,一樣可以創造理想與人民如家人的社會。

幅員廣大、人口組成異質的地方或大國,才需要有各種狂熱主義宣導與高壓制約手段。

日本、俄國、德國與中國只所以容許群眾運動(服從的民族性)持續而看不到有反對者,是因為:這些國家在現代群眾運動興起前,其人民已經習慣於服從與鐵的紀律多個世紀了。其民族性尊敬與服從()力量,而且對於暴力與力量,已經從恐懼轉化為尊敬與仰慕。

在自由傳統的國家,極權獨裁者要取得政權或許不難,但是要保持政權卻是難上加難。


122.領袖人格是左右群眾運動性格與時間長短的關鍵因素
權力導致腐化,陶冶出高貴與恢宏的靈魂是緣木求魚
共黨運動之所以積極期如此漫長,是因為領導者的獸性與按自己期待塑造社會秩序與接班人。


123.目標越明確,人們對於目標的記憶會越清晰
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運動、近代民族主義建國,目標明確,達成目標後落幕
相對的伊斯蘭教、日本集體主義的興起,不是源自反抗精神,都還看不到有解放的跡象。


有益的群眾運動
124.徹底的無神論者比宗教問題莫不關心的世俗人更值得尊敬
宗教問題莫不關心的世俗人,除了恐懼之外沒有任何信仰

讓一個人所有的渴望獲得滿足,對他不是可喜之事。 此話對於個人與國家都成立。

當對於未來不再有渴望或想像、所有的理想或目標都是具體和有限事物時,潛能就會受損。
e.g., 中國農民工渴望衣食無虞,英國人想當個鄉村紳士,法國人想要退休優遊自在=>進取性低。

只有擁有一個無止境的目標,國家與個人才能保持其潛在的能量。
e.g, 美國人、俄國人與德國人的理想相對不明確又沒有底限。


狂熱是一種靈魂的疾病
中國過去百年的大不幸,大概是群眾運動衰落的太快或太早熄滅(太平天國、孫中山革命),沒有產生像史達林、甘地或凱莫爾之類的人物,讓國家的認同持續到一個讓改革生根的地步。
所以現在習大大的造神運動其實是對的?!

假如一個政府長期無能,由一個群眾運動把它推翻(哪怕革命流血破壞),看起來會比讓它自行腐朽崩壞為佳。
有力的群眾運動是一個注入活力、更新與整合的過程。(民主社會透過投票來達成此一過程)

狂熱既是一種靈魂的疾病,卻也是一種讓組織、社會與國家振衰起弊、死而復生的神奇工具。

The weirdness of the crow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