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戰略大歷史(16)

 戰略大歷史戰略是人類永恆的遊戲規則懂戰略你就能理解世界、定位他人掌握自己的優勢

Strategy: A History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760

 

第五部分:戰略理論

36  理性選擇的極限

學術界的理論很少單獨依靠邏輯與理性而發展起來,成功推廣一種理論需要依靠分配資金、攻佔學術期刊或分配追隨者佔領重要職缺等手段來掌握話語權與學術資源分配權

 

羅徹斯特學派

威廉‧瑞克(William H. Riker

1920年生於美國愛荷華州,1942年於印第安那州迪堡大學(DePauw University)取得經濟學學士學位,並於1948年於哈佛大學政治系取得博士學位。1962年,在擔任威斯康辛州的勞倫斯大學(Lawrence College)教授時,他發表了《政治聯盟理論》一書,同年成為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政治系主任直到1977年為止。

威廉‧瑞克創立的「實證政治學」(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給學界帶來了典範革命,他從社會選擇與賽局理論的啟發中,建立影響深遠的「理性選擇學派」(Rational Choice Theory,又稱羅徹斯特學派),徹底改變了二十世紀政治學研究的風貌。他所建構的「新政治經濟學」(modern political economy)不但讓理性選擇論成為政治學研究的新霸主,亦掀起了美國政治學界的論戰,堪稱為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政治學者之一。

 

經濟學談的理性多半是應然與理想的哪種(大量樣本少量變數,在理論內找解釋),而政治學談的理性則著重於實然&不吃眼前虧的那種(少量樣本大量變數,找到理論外的解釋)

 

還好我有加減到菜市場政治學上爬文

https://whogovernstw.org/

 


 

政治聯盟理論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712300327

https://club.ntu.edu.tw/~luisachang/103_classic_translate/review3.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Theory_of_Political_Coalitions

政治家形成可獲勝的、規模最小的聯盟。(以最經濟的方式獲取與控制政權)

圖利、貪腐與尋租是形成政治秩序的成本代價(政治的摩擦成本>商業組織>親朋好友)

政治人物=唯物主義者(換了屁股換了腦袋,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善於詭辯與造勢(透過議題論述顛倒是非或操弄選民認知)

 

政治秩序的起源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14.html#more

 

 

Riker的洞見

1.人不單只受到金錢或聲望等誘因的鼓動,還會考慮情感與道德等面向

2.效用是主觀的

3.人的決策會受到賽局結構與框架(各種法律與制度)的影響

4.透過遊說可以創造出政治優勢:設定議題、策略性投票(支持次佳方案以避免更糟的結果,棄保效應)、改變表決順序、重新界定議題。

5.政治是操弄民眾認知與議題的藝術,而非民調統計與效用分析。

 

 

合作戰略的演變

在重複的賽局當中,合作是比競爭零合更佳的策略

即便在冷戰的局勢下,也存在著合作的可能性- 合作是件好事,除非明顯有害(e.g., 聯合壟斷的那種)

 

建立合作互信的法則=多考慮$以外的效用,e.g., 情感、友誼、道德抉擇

1.不要羨慕忌妒

如果你做得很好,不要擔心有人做得更好;滿足在絕對收益而非相對收益

2.不要率先背叛,如果被背叛了,要做出行動報復回應

3.不要表現的太精明,讓別人知道你想要的與想做的是什麼

 

 

 

37  超越理性選擇

理性只是激情的奴隸,而且除了服從激情與為激情服務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休謨,論人性,1740

 

真正的理性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Jon Elst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n_Elster

1.具備充分資訊,能夠知道何謂最理想與最佳的(optimal)

2.對於何謂最理想與最佳的,有信念與願望

3.信念願望與行為之間,不會有所衝突,依據自己的信念與願望採取行動或不行動

4.行動是否理性是依據其理念,而且行動也必然是由願望與信念所催生。

 

靠,好嚴苛的理性標準,其實人一點都不理性,人自己所謂的理性其實是以為自己有自由意志與選擇的權利

對照以上標準來看,事實與現實是:

1.人沒有充分資訊(看不見未來與各種可能情境),只能受限於當下有限的框架與資訊

2.人通常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羨慕與忌妒別人所擁有的),所謂的信念與願望其實是淺薄的人云亦云

3.想法與行為之間時常矛盾與衝突(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4.人的行為常常比信念更理性(e.g., 口嫌體正直)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21.html

 

研究人類行為與行為理論必須承認正視非理性因素的存在

=>「有限理性」與「行為經濟學」

快思慢想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_31.html

 

人沒有天生具備策略性,當狀況不明時,人們常常錯失線索與時機,人的喜好無常,可能專注在錯誤的線索、誤解了夥伴與對手,對於事件的反應通常是出於直覺,而非理性思考與分析。

 

 

 

第38章          故事和劇本

一切事物沒有結局,如果你認為有,那麼就是你被欺騙或誤解了。

它們全都是開始,這是其中之一

 

 

故事的棘手之處

好的故事對於人們的行動與意圖進行了簡單與連貫的講述,但這很容易讓人倒果為因

在各種管理書籍上,把成功歸因為主管的OO領導與XX管理作為

讓人看重作為而忽略運氣,助長了過度自信與簡化因果關係

 

這些關於過去的缺陷(斷章取義的)故事,影響了我們對於未來的預測,因為隱喻與故事比觀點論述更有力、更容易讓人記住、讀起來也更有趣

 

我們只能用一個故事取代另一個故事。運用說故事去說服他人,其實是一項重要技能。

 

故事與宣傳同為撒謊的一個分支,它幾乎騙不了敵人,但卻可以矇蔽朋友。

 

 

戰略家有如編劇,然而編劇的喜劇是喜劇,悲劇是悲劇

戰略家編排的喜劇卻可能演變成悲劇。

 

 

欸,記得有次回老東家找以前的老闆聊天,他有感而發的說(身為高階主管)

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底下的人可能說謊背叛或沒有說出全盤事實(然而該怎麼辦他卻沒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09/3.html#more

 

當上高階主管可謂是近更熱的廚房與更深一層的地獄

有的追逐績效與表面功夫汲汲營營,幫公司拿到獎項然後公司出大事再被趕走

有的媳婦熬成婆坐上高位之後,原型畢露或承擔不住誘惑,醜態與窘境百出

有的意圖把底下部屬低下的積極度拉起來,不得不稽核噹自家小朋友,被內外部嫌機車,最後心力憔悴自行離職

有的戰戰兢兢多年,終於坐上高位,卻發現妻離子散,自己窮得只剩職稱與高薪

有認清楚這樣上下交賊交逼生態的,選擇正面思考、盡量扮演好自己角色(人前顯貴人後受罪)

也有的認清楚的,選擇同流合污、坐以待斃

 

人生如戲,有時必須遷就既有規則,有時可以改寫遊戲規則,更多時候必須順應不同階段的規則調整自己的心態

第一階段的人生:聽話會讀書考試的獲勝

第二階段的人生:會做事勇於爭權奪利搭上順風車的勝出

第三階段的人生:敢做自己、能夠放得下的走得瀟灑

得失之間如此難辨,但卻又明明白白。

 

人生半百回首望,與其說立志早或者aim high(有明確的目標),倒不如說人生且戰且走,只要讓自己不要過得悲慘&避開陷阱即可:

不要意氣用事與誤事

吸毒加入幫派

不要讓自己貧困或窮得只剩錢

讀點書、見見世面、看看世界

盡可能想清楚自己要得是什麼與認識自己(少一些隨波逐流與人云亦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