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三)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2512
 

在工廠裡打滾,常常會感嘆: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受到上頭某些人的扭曲與干擾 

看了這兩本書從各地域與國家的先天與後天條件討論政治的演變,回頭想想公司企業也很類似,環境與人相互限制與演化 

產業環境限制了一家公司的發展與其組織文化與氛圍:
在傳產當中,遲緩缺乏成長機會的公司自然只留得住一批保守不求創新只求節省成本的人(主事者如果滿口創新、追求卓越可能會徒勞無功)
公司產品如果在快速變遷的科技產業發展,強大的變化與競爭刺激公司必須思變與精益求精,塑造出一批追求第一的人才 

欸,無怪乎有志之士呼籲有本事與志向的年輕人勇敢跳出台灣島,到世界的大舞台上一展身手(留在小島上眼界會變小與心態會得過且過)

 

 

第二部  外國制度

 

第十四章  奈及利亞 

為何奈及利亞有豐富資源卻發展失敗?它的經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何不同?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5%88%E5%8F%8A%E5%88%A9%E4%BA%9E 

荷蘭病-經濟依賴出口石油,而石油業傷害到這個國家的其他行業=>無法建立現代商業化農業與製造業
 

對照組-印尼
出口石油賺的錢跑到政治菁英手裡,腐化無能的故事非常傳奇
即便有從殖民國家遺傳民主選舉制度,沒有改變政治的腐敗 

尋租、侍從與種族地位混合的受俸prebendal
因為石油,政府菁英可以取得收益來源分享
貧窮線以下的70%人口,區分成超過250個的種族與宗教群體,沒有一個願意另一個一起爭取政治權力,反而各自和菁英階層有垂直的聯繫

尋租的菁英階層聯盟學會用暴力取得最大份額的派&在下次選舉前發放剛好足夠的酬庸與補貼即可,面對不滿的暴動,解決之道就是鎮壓與提高補貼 

雖然有選舉,但極為暴力與不老實,政府菁英階層也不願意看到反貪腐措施做得太過火。

 
 

國家貧窮的制度性根源

兩者互為因果
缺乏強大的現代政府與保護產權的法治
菁英階層效忠的是各自的種族而非國家

如果強大的政治組織對於經濟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那它又從何而來?
Hint:地理與氣後條件

 

 

 

第十五章  地理條件 

為什麼有些國家能夠跳脫馬爾薩斯成長的陷阱,成為工業化的已開發國家,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氣候地理對政治的影響
孟德斯鳩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D%9F%E5%BE%B7%E6%96%AF%E9%B8%A0 

歐洲的自由源自於地理條件把歐洲區隔成許多彼此相互競爭的政體

中國、波斯、土耳其得到開放而平坦的地利,更容易透過軍事而集權。 

工業化國家位於溫帶地區
貧窮國家多位於熱帶地區,熱帶有較多疾病,氣溫高不利思考 

然而簡單的地理決定論是錯誤的,因為熱帶地方的農業生產力往往更高 

政治力量源自於經濟的發展

這部份的討論與論述可以參見
槍砲、病菌與鋼鐵

 

 

 

第十六章  金銀與糖

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建立的是威權與高度不平等的政治制度,而此政治體質導因於一開始剝削式的經濟生產模式
 

相較於歐洲,拉丁美洲沒有發生的事情(沒有叫的狗)=>沒有經歷一連串暴力與革命最終建立現代民主制度
 

剝削
西班牙到新大陸是為了致富
光是一開始掠奪印加帝國的財富就變得很富有,之後開採當地的銀礦 

奴隸制度變成西班牙移民社區很普遍的作法,拉丁美洲的精英就是西班牙移民當局,美洲的族群與種族也深化階層的差異,膚色深淺=階層階梯。 

對於歐洲君王與教會而言,當時美洲太天高皇帝遠,開採資源有回到本國就好

 

甘蔗園的奴隸情結

糖不適合家庭經營,家庭也不能靠種植甘蔗為生,只能單純作為出口農產品 

葡萄牙統治巴西時,沒有西班牙統治墨西哥或祕魯的權力或資源,它賦予願意到當地經營農場主,土地與奴隸管理權 

美歐非三角貿易
當時南美農場主人及便願意招募白人移民工,人力也不足,而且非洲奴工比歐洲人對當地疾病更有抵抗力,而奴隸的自然生育力無法補足人力缺口,因此持續從非洲進口奴隸到中南美種蔗糖,蔗糖出口回銷歐洲,歐洲再到西非收購奴隸
 

之後美國南方的棉花黑奴也是類似情境=>實際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生產型態決定了政治制度

經濟利益凌駕所有平等的政治口號 

 

阿茲特克與印加帝國快速崩壞的原因

除了傳染病、沒有馬匹與槍砲之外,這兩個帝國的政治建制水平有如中國的東周時期=>不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大帝國,比較類似各地方家族與部落的結盟,各部落種族高度分化彼此對立,也所以西班牙人在征服過程中很容易找到盟友。 

從文字也可以看出:
印加沒有書寫文字,阿茲特克的書寫型是很難理解,作為進行儀式使用並非行政官僚體日常溝通之用。

帝國崩壞之後,回到種族與部落的狀態 

剝削式的奴隸經濟,讓南美各地留下不公平的遺制與政治起始。

 

 

 

第十七章  不會叫的狗 

中南美建國初期沒有出現社會革命,每一個剛獨立的國家都受到傳統保守團體的掌控 

各國之間也很少出現戰爭=>連帶沒有需要一個課稅高效能的政府(戰爭與國家兩者相互影響與演化) 

政府內部充滿酬庸,進行改革會傷及政客的政治資本,缺乏動機進行改革。 

 

為何中南美洲很少鄰近國家間的戰爭?(驅動強大國家的建造)

1.相較於歐洲,中南美各國國內的階級問題更大,所以主要都是社會內部衝突,也沒有本事動員國內群眾對外發動征戰

2.地理因素
被安地斯山與亞馬遜雨林區隔,政府很難把力量投注到各地方(游擊隊與毒梟的天堂) 

3.國家認同
多元種族與族群,原始地方的人民不知道何謂國家與國家的服務為何
菁英說著殖民國的西班牙獲葡萄牙語,非菁英講的是各地方的土著語言。 

4.外國列強
支持當地的保守政府(以利剝削) 

 

 

第十八章  一張白紙 

哥斯大黎加為何沒有變成香蕉共和國?
1.沒有擁有土地的寡頭菁英,保有平等與民主的文化
地主菁英是其他殖民地的特色
因為當初缺乏貴金屬與可供壓榨的土著(因禍得福) 

2.高度的語言與種族同質性
有利於政治穩定

3.政治人物的重要決定
1949年憲法廢除常備軍隊,在中南美,軍隊就是寡頭勢力的基礎,廢除軍隊=交出全力願意接受制衡,成就立憲政府 

一連串政治幸運的偶然+良好的領導與決策,讓哥斯大黎加擺脫農業與階級種族分化 

 

對照組-行偏踏錯的阿根廷
1.一開始只有極少數的原住民,奴隸制度很早廢除,種族與族群不是很大的政治議題 

2.19世紀阿根廷融入世界經濟,年成長6%GDP相當於德國、義大利、荷蘭
沒有貿易壟斷、沒有地主精英的社會遺風

3.1930年開始逆轉
公務人員與領導人執行一連串不當的經濟政策
快速成長=>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經濟崩盤
兩件特別明顯的歷史事件
1.1820年代起,阿根廷政府釋出大批土地,希望土地所有權能夠集中,讓土地被一小群人以很低的價格買走=>反而形成地主精英階層

2.阿根廷建國獨裁領導人羅薩斯懂得利用酬庸來建立擁護者支持自己的獨裁,創下的惡例是大家效忠個人而非國家,國家也沒有憲法與法律法治

 

阿根廷之謎

“軍事政權—民族主義政權”的惡性循環,逐渐淪落為政局動盪、充滿矛盾
生產停滯、社會動盪、教育衰退
出口條件惡化=>影響國內經濟發展(1929國經濟崩盤)
限制外國政府投資=>失去工業化轉型的機會
討好選民的政策賄賂,影響經濟發展


維基百科-阿根廷

民粹主義+軍事政變+法院塞滿當權者的人馬

阿根廷的政治菁英把國家轉變成街及劃分與對立、利用人脈尋租的政治階級。

 

 

 

第十九章  動盪的非洲

非洲的經濟表現不佳與混亂政治有關,而血腥衝突會發生,是因為這裡的政府力量太薄弱
 

非洲式的家產統治

1.個人主義
政治圍繞在總統或頭人,大家對總統與頭人效忠,而非對國家
所有非洲的政治制度都是總統制而非議會制,也少有任期限制與政權和平轉移 

2.用政治資源培養支持者
導致侍從主義與行政部門擴張癡肥
以收稅來評估政府能耐,漠南非洲各國比拉丁美洲更差
預算資金來源不是個人所得稅而是天然資源的收益金 

3.弱勢政府
在領土內沒有獨佔的武力,內戰、政變、叛亂、分離運動
沒有科層政府與高素質的政府人力資源

 

政府衰弱的源頭

1.非洲的本質
人口密度低(4.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多,才會催化新技術與專業化
地理條件:熱帶雨林不易開發,很難調派部署軍隊
大部分為原始部落設群,分裂互斥 

2.歐洲殖民的統治
掠奪天然資源
優越白種人觀念(合理化屠殺壓榨、不給予當地人政治權力)
歐洲列強殖民非洲,比較在意列強間的平衡,而非扶植當地政權
複雜的利益關係人:當地代理人(無法代表各部落)、殖民的白人移民、商人與特許團體、教會與傳教士

非洲的許多國家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官員與商人不理會母國在當地惡搞發展的結果,原先只是開採資源,後來逐漸走鐘)

非洲被殖民時間晚、時間短,因此歐洲人離開之後,沒有留下現代政府樣板可供參考

便宜行事的殖民主義:又想要維持影響力/剝削資源,又不想投資建立政府治理機制

 

 

 

第二十章  間接統治
 

政府如何能夠同時殘暴與無能

獅子山

傳統的部落組織社會非常有秩序,環節性家系維繫和平與限制暴力,很少有酋長或頭人擁有欺壓族人的力量或權威。
 

獅子山或索馬利亞那種道德淪喪的暴力社會如何演變而來?

1.殖民者系統性的殘暴,對待當地土著社會
砍手腳警告當地人+交代子彈去處
非志願徵招(=擄人強迫擔任奴工與民兵)
歐洲派非洲殖民的官員,往往有如土皇帝與小 

2.殖民政府離開之後,權力中空不是由傳統部落社會填補,而是由一群孤立失根、半現代化的年輕人集團所取代
(失去傳統、沒有信仰,單靠慾望與本能行事的人,可謂是魔鬼與野獸;只是換個角度來思考,在那樣的情境下,淪喪遠比提升更容易與合理”)

蒼蠅王

 

3.間接統治(英國模式)
殖民母國既沒有資源也沒有人力可以直接治理這龐大的領土,表示行政機關必須仰賴當地土著、耆老、領袖與黑人職員
可謂自給自足與自生自滅
把歐洲的領主擁有土地與法律權的觀念,對比附加給非洲土著的酋長(目的是為了收稅)=>創造出以往不存在的獨裁觀念
而各部落之間不是固定的行政區而是有所彈性與不斷變動
不同的種族,也被殖民者強加同一族群的認同。 

4.直接統治(法國模式)
把當地酋長視為政府的委任官員,而非間接治理的代理人

效果沒有間接治理好(派駐人數太少,沒有效果)

法國人想把非洲人變成法國人的方式失敗,反而讓非洲的法國人非洲化:放棄所謂的普世價值與羅馬法,善於與當地獨裁威權合作、賄賂與收受回扣
(真是好奇為何一堆少婦OL少女會對法國充滿浪漫的遐想…)

 

 

獅子山的崩潰只是長期不良的影響,英國透過一群酋長來間接統治,酋長不是被賄賂就是被暴力脅迫,等到獨立之後,沒有現代政府治理可言,遺留下的殖民行政架構與發現鑽石造成的貪婪(不是對社會不滿),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現在想想一堆婦人之仁的人,提倡不要買血鑽石與衝突礦產,只不過是自我安慰與滿足自己高尚的幻想與感覺良好,對於解決問題沒有治本。

今日的伊拉克、阿富汗與敘利亞可謂是走在相似的失敗路徑上

 

 

 

第二十一章  本土或進口的建制

 

間接治理的副作用與缺點

1.需要很多當地的脈絡知識,派駐官員無法招架

2.所謂藉力使力、善用當地規則與習慣,往往是被當地人操弄

3.當權者必須要放棄某些堅持(宗教道德主觀)與控制權(放鬆壓榨力道)

 

 

外來政權治理的兩難

要不授權當地菁英代理(這些代理人也會狐假虎威/假傳聖旨、欺上瞞下、裝模作樣/虛應故事)

要不要派駐大量人力、投注資源進行龐大的社會改造與政府建造工程

帶著母國制度禮物而來的殖民者,很少具備有足夠的當地知識,也搞不清楚如何建設可以持續下去的政府與制度;加上不夠用心或資源不足,因此造成的破壞通常比好處更大

 

 

成功案例-日本殖民台灣(投注足夠資源直接治理)

1.被派來的總督有很大的自治權力與空間

2.依據當地實際的狀況與知識資訊,不斷調整土地與教育等各項政策

3.時間夠久,發展出足夠的當地知識,校正各項逆行倒施

 

 

 

第二十二章  通用語言
 

國家認同的重要性

在非洲與中東,國界是列強任意畫出來的邊界,不符合原先當地各單一的語文、族群或宗教

 

失敗案例-奈及利亞

獨立之後,擁有權力的政黨具有高度的區域性與種族性,比起先前的殖民主人更加彼此懷疑

發現石油造成政治腐化與侍從主義

 

成功案例-印尼

國家的認同與建造

1.採用印尼語為官方語言(建國之初,精英採用荷蘭語或爪哇語)

2.透過教育教印尼語

3.培訓老師到家鄉以外省份工作、擴大基礎教育

教育與語言由掌握軍事力量的威權政府推行

雖然印尼還是派系林立、政府腐敗,但至少相對於先天情境類似的奈及利亞,國家認同與塑造相對成功

 

強大的國家認同並不會自動帶來好處,必須和合理的政策連結,才能帶來秩序與經濟繁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