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敵我之間






敵我之間,如此難辨;禍福之間,難以預測。

看起來是夥伴的人卻能(背叛)讓你失敗,看起來是敵人的人卻加速了你的成功。 


「不識其君,則視其使。」要知道領導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怎麼用人。而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除了看他本人的條件外,還要看他碰上了什麼樣的對手。 

任何一個成功都是一連串客觀因素與主觀抉擇的組合,缺一不可,所以很難複製別人的成功。與其學習別人的成功,不如研究別人的失敗=>失敗是抉擇與判斷錯誤的結果,能夠慎思明辨避免別人一半的錯誤,成功的機率就大大增加。 

而這種抉擇的判斷力,通常只能是在面臨困境時掙扎思考時磨練出來 

歷史的功用在於
1.提供情境與困境,讓人練習抉擇與明心見性;
2.讓人知道人生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選擇,而不是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3.什麼樣的抉擇造就什麼樣的果報與因果循環的天理。





始皇的臣子

第一章
李斯的起心動念-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貧困

看看一個人的過去,如何養成他的性格與觀念(不為人知的慾望與人生格局)
看看這個人的伙伴與敵人:
夥伴-物以類聚,禍福相依
敵人-一面映照出當事人好惡的鏡子

一樣是老鼠,廁所的老鼠吃大便活在恐懼中,穀倉中的老鼠飽食終日無憂無慮=>
人的命運與榮華富貴取決於其所生存環境,能夠跳脫超越環境限制的人少

如果想改變、擺脫原來的命運,最好要去找一個能夠實現希望的環境
然而你想要去那個好的環境(國家或企業),人家也會想要挑好的人 

因此

第一步就是要(有)改變你自己(的決心)=>變成那個環境(國家、產業或公司)需要的人才

第二步則是要搞清楚那個國家、產業或公司需要怎麼樣的人才,針對它們的需求,你是不是”有用”的人才


第三步則是去學人家用得上的才能,讓自己變成人家有用的人才
而且既然要學就要向最好的老師學,而且學的是(高層次)帝王之術,而非謀生的技藝 

第四步學習挑選讓自己才能發揮的環境,學成之後(只怕學了半調子),接下來不是環境挑你,而是你挑環境,挑錯環境一樣一生無出頭之日。
挑國家、產業與公司一樣要挑最有潛力稱霸的,主子也要挑有想法、把理智置於個人情感與好惡之上的。
欸,多少主事者只是好逸惡勞、喜歡馬屁的凡人 

第五步 追求榮華富貴沒有錯,但是必須留意手段(因果循環果報) 


遊說的重點不在於你想說什麼,而是對方想聽的是什麼。清楚掌握那個人要的是什麼。
李斯從時與勢的角度來遊說秦王儘快把握時機成就天下霸業 

諫逐客令
訴諸恩情貢獻與公理正義,遠比不上利益
想要爭奪天下,必先爭奪人才,而如果自己留不住人才,這些人才勢必為敵人所用

功成名就之際,也是盛極必衰的時候
多數凡人只想著的時候,站上浪頭的人其實應該想如何退
放棄權勢,才能保全自己(沒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有自己能不能捨得)



第二章
胡亥/趙高/李斯 進退的抉擇

三者選擇向利益屈服 

李斯
-欺君欺天下,保全自己的地位(被趙高綁架)
退-回到當初自己唾棄的布衣百姓 

胡亥
-騙得帝位
退-只是個庶民 

趙高
-地下當家/報仇
退-庶民或被殺 


趙高如何說服胡亥:
成王敗寇,不要拘泥於仁義道德
當王可以制人,稱臣只能受制於人
狐疑猶豫,後必有悔


趙高如何說服李斯:
胡亥已同意這件事不保全自己的地位,會變代罪羔羊
按秦國的歷史,下野的宰相沒有一個善終
胡亥是個庸才,可以為你我所把持
聽我(趙高)的計謀,可以保持地位、世代相傳


大凡愛好名利富貴的人都怕死,因為想要活下來享受名利富貴

即便聰明絕頂的李斯幫秦始皇成就了霸業,被趙高摸透了的他,不過是個無法捨棄功名富貴、怕死的窩囊廢。 

趙高真是狠角色,把每個人的心思都摸透了
從賽局的角度來看,這三個人的背叛、使壞與不吃眼前虧,全部都合情合理
不吃眼前虧的不是好漢而是小人(=凡人),有守有為的是君子與聖人 

人生的難題在於「不得已」。當不能面面俱到時,你要先完成哪一個?又要先捨棄哪一個呢?




第三章
抉擇的下場與因果循環

秦始皇一生最信賴的三個人,聯手背叛了他

如果你是扶蘇,接到詔書,你會怎麼做?
1.不管詔書真假,擁兵自重自立-唐太宗
2.明知詔書為假,為善盡孝道、不讓父親傷心,仍然自殺-晉獻公太子申生
3.明知詔書為假,逃跑live to fight another day-晉獻公太子重耳(晉文公) 

自殺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姑且不從道德的角度看,而從利害的角度看,人生在世,我們不能成就大業的原因在於膽小、害怕失敗。每個人都怕死,因為怕死所以顧忌東顧忌西、做事束手綁腳,所以一事無成、不敢冒險。

假設有一天你連死都不怕,視死如歸(秦代 視自己死為解脫,不要株連九族)試問天下還有什麼事情擋得你?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生不如死


古代經典多半只談智慧與責任,而很少談感情,因為牽涉到感情會讓人不可理喻、事情複雜麻煩。

扶蘇一次次希望獲得父親肯定,卻一次次被斥責與疏遠,在北方寒苦的歲月,多麼盼望等到父親的原諒,最後等到的卻是父親賜死的命令。(心靈徹底崩潰)

扶蘇一自殺,大秦的命運也跟著終結。


權力的大小不在於你官位的高低,而在於你與領導者間的距離老闆不成材的兒女權力高於公司的專業經理人


胡亥當家之後的願望
享極樂+常保江山已享晚年 

趙高:
要先坐穩位子,換成自己的人馬與親信+用更嚴厲的法規 

二世果真是個單純到蠢的紈褲子弟,只有笨蛋才會以為自己聰明,別人都是笨蛋與只能聽命受使喚;另外趙高與李斯的娛+愚帝也功不可沒。 

皇帝只顧自己享樂,宰相幕僚只顧保全自己的地位與性命,無怪乎有指鹿為馬的傳奇故事

上層不顧慮百姓的死活,百姓自然也不必考慮死活地反抗暴政,走到這一步,革命改朝換代只是時間的問題



第四章
吉凶從何而來
 

胡亥的吉凶
靠竄改詔書坐上大位,始終怕人知情
貪圖享樂、好逸惡勞(凡古聖王,飲食有節、車器有數、宮室有度)
被趙高隔絕中外(壟斷消息管路,只能做出那個人要你做出的決定;而且這個人還能僭越行使賞罰等同於皇帝)
知道自己無能無知,更應該廣納意見、磨練心智、學則有術。
不知道自己無知無能,識人不明


趙高的吉凶
假公報私人冤仇
害怕李斯奪走了他的權勢
靠討好上位者得到權勢的人,就會怕別人贏得上位者的偏愛,奪走了他的權力
不關心別人的死活只關心自己的地位
害人者人恆害之


李斯的吉凶
貪圖名利沒有守
助紂為孽
瞧不起趙高,對於趙高沒有防備
疏不諫親(上諫是否有效取決彼此的親疏關係,人往往寧願相信親近自己的人)


李斯人生的四次嘆息
第一次:地方小官看見人生的際遇差別有如老鼠
第二次:當上丞相,擔心自己盛極而衰
第三次:不得不隨趙高的陰謀而起舞
第四次:被不削的趙高污陷入獄 

聰明又能預言的李斯卻看不清楚自己的吉凶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易經繫辭傳

易經雜說與繫辭別講


勢利之交,未有不凶而終
不了解一個人,可以看他的朋友
改變你自己,讓你身邊都是有德之人,那才是真正的吉
人的一生能不能趨吉避凶,就看你自己的選擇。



始皇的敵人(兼論史學的研究考証)

第五章
燕太子丹-將情感置於理智之上的結果

與秦始皇有著私人恩怨,怨恨始皇對他無禮
太子丹的報仇對策:賄賂+刺客(因為國力不如秦)
不同年代的人都一樣心急,都希望自己的願望可以馬上實現


太子丹老師鞠武的回信:
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
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然後行

對策是聯合六國抗秦,等待日後變化。
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等待時機


太子睡臥不聽…. 

老師鞠武推薦田光 

天下無難事,問題在於是否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想成就事業必然要思考需要付出的代價,而太子丹寧願燕國與秦同日滅亡同歸於盡也要報仇
謎之音:這時太子爸燕王在幹麻?! 


老子-寵辱若驚:
不只被人污辱要小心,被人寵愛也要小心:別人對你超乎常理的好,人家可能想要的是你的命

信任與利用不同
利用是有期限的
只能跟信任的人說出自己真正的圖謀

這三個月,田光觀察太子丹,也觀察太子丹手下的門客
(欸,真是個高人) 

他推薦真正神勇的荊軻

真正的一等人,不會碰到事情就張揚,而是不露聲色、怒而色不變,才能使人沒有防備、成就大事。


田光說服荊軻之後為何要自殺?
1.義不受辱,古人重名節
2.知道太子丹不放心,自己不死,太子不安心 

之後荊軻的言行讓人感嘆,古人比現代(辦公室裡那些詞不達意與裝模作樣的)人強太多了(識人與氣度)&田光真是白死了(為太子丹這樣的小人)




第六章
如何刺秦王 

上次太子丹忍了三個月跟田光說出自己的圖謀,這次忍了三年跟荊軻說出自己得圖謀 

章呂老師用「燕丹子」中的記載,來說明諸多令人存疑的史書記載

下一章是「史記」記載的對比。



第七章
一個註定失敗的計畫 

荊軻的身世背景
好讀書擊劍,在家鄉出仕不順利,只好周遊列國找尋機會 

歷史不會去記那些不值得記的人物,真正胸懷大志的人物,不會為了一時的義氣之爭而死在鄉野。
(欸,呆丸的電視新聞盡播一些逞匹夫之勇堵車的畫面另外能夠留名史書,感覺上有幾種類型:一種是真正的英雄豪傑,另一種是蠢人與罪人,最後則是一些襯托別人的配角;能夠名不見經傳,其實才是正常與幸福) 

後來荊軻到了燕國,和高漸離與狗屠成為好友,佯狂度日(抒發不得志的苦悶)
為人深沉好書=>有內涵
結交各地賢豪長者=>有人脈
燕國處士田光賞識看重荊軻


秦王為什麼會對一起長大當人質的太子丹不好?
一種人很喜歡回憶過去
另一種人很討厭別人提到過去

有時候你施恩於人,別人未必感激你,甚至會討厭你,因為你念念不忘自己有恩於人。
幫忙施恩於人的時候,千萬不要讓人感覺他的尊嚴受辱….


除了報個人怨仇之外,燕國其實也早晚會被秦所吞併而太子丹還收留了樊於期,造禍而求福,可謂痴人夢話
為了維繫個人的交情,而不顧為國家招來大禍


太子丹的真正圖謀:
模仿曹沫挾持齊桓公。派荊軻挾持秦王,要秦王歸回佔領的土地,如果秦王不從則殺秦王,造成秦的內亂。


老師的評論:此一計謀必敗
1.時代不同,當年齊桓公要成立國際組織當霸主,信用比土地重要
2.對象不同,李斯和始皇都使詐的高手
3.太子丹搞不清楚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對手性格,給荊軻的目標也不明確(增加變數)




第八章
世上到底有誰愛你 

敘述史記版的荊軻刺秦 

建立一個法治社會是對的,有法才有公平的標準,然而法律不是萬能的,設置嚴苛法律之前,必須先設想好補救的方法,否則就好像駕駛把車開向懸崖,沒人能挽救這錯誤的命令 

荊軻的遺言:是因為想生擒秦王,才讓事情失敗 

秦王在被刺、繞著柱子跑的那瞬間,發現儘管有那麼多臣子,每個人口口聲聲效忠於他、願意為他賣命,又有誰在緊要關頭願意捨命保護他?


秦滅六國


  

太史公修正燕子丹的依據-當時朝廷上的太醫夏無且的口述紀錄

面對各式各樣的史料,必須尋找最可信與最合理的記載,去修正不可信不合理的記載。


摘錄:
評判質性研究的七種原則
第一項原則:擁抱詮釋學傳統。看的是研究者有沒有「見山不是山」的功力。
第二項原則:凸顯情境的影響力。能否把個案的「情境」交代清楚
第三項原則:說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研究者要交代如何與受訪者互動,又是如何解決交互主觀的問題
第四項原則:說明分析的角度與推理方式。重點不強調「驗證」,而是在「說明一個合適的理論視角」,了解如何找到這個角度而使看不見的現象化為看的見的創見。
第五項原則:辯證式推理方法。不斷的與自己對話,與理論對話,與資料對話。找出問題點
第六項原則:多方的詮釋。要考量到多方的意見與想法,分析才不致以偏概全
第七項原則:於不疑之處有餘。跳出資料之外,分析如何透視現象。能夠看穿蒙蔽的社會現象,此現象背後有何意義,問題背後最底層的運作機制是什麼 

質性研究強調的三種尺度
真實度
能夠讓讀者感覺到他的確已經到過現場,使讀者有重返現場的感覺。需要有獨到的詮釋手法,讓人了解受訪者為何以如此的偏見來看待他們所處的世界。
合理度
提出合理交代,使讀者有合情合理的了解。說明所詮釋的個案呼應或拒絕現有的文獻。
批判度
分析有什麼議題需要我們由根本面去省思,質疑現有文獻中存在的假設。



後記-高漸離

秦統一天下後,隱性埋名,做人家的傭人

原先隱姓埋名是為了不想死,可是久了發現這樣活著更痛苦,步上好友刺秦的後路

欸,留名史書要付出極大代價;能夠名不見經傳,是一種幸福
名不見經傳,是一種幸福
名不見經傳,是一種幸福
名不見經傳,是一種幸福


秦始皇的人生幸福嗎?
母親背叛了他
身邊臣子沒人愛他,最信任的李斯趙高胡亥聯手在他死後背叛他、害死繼承人/毀了他創造的霸業。

人可以靠武力去逼迫人、靠財富去收買人、靠權勢去逼迫人,可是你不能靠這些東西讓別人用真心對待你。 



結語
為什麼要學歷史 

歷史上成功的人物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但失敗的人只有一種原因-
蠢不是指聰明才智,而是指個人的選擇,遵循利益或道德?遵循感情或理智?所做出的抉擇不同,後果也不同。有的成功捷徑通向萬丈深淵,有的選擇看似崎嶇難行卻通向光明大道。

學歷史可以幫助人生少走很多冤枉路,而每個人一生的選擇也會變成歷史的一部份,幫助後人做出更好與更正確的選擇=啟發智慧 

歷史人物分三種
「歷史人物」:改變歷史發展方向的人物(成就大業或罪孽),對後世產生影響
「重要人物」:他們的選擇改變不了歷史的方向,但可以加快或延遲歷史的進程
「一般人物」:他們的存在與抉擇影響不了歷史
時代因素與個人抉擇決定一個人會成為哪一種人物
期望大家自我勉勵,學習歷史人物,審時度勢,幫這個亂世找出正確的道路
我就是名不見經傳的一般人物 TAT 


感動人心
當你覺得自己人生一無所有、前途無亮的時候,請你記得:
  • 有個年輕人漫步在橋上,再她最窮困的一刻,仍然沒忘記自己滅亡暴秦/為韓報仇的志向,最後他竟然完成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成就(張良)
  • 有個氏族世世代代被當成炮灰,最後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奮鬥,竟然統一天下,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帝國()
  • 有個人三歲死了爸爸,十幾歲時死了媽媽,家裡貧窮到處打工,沒受過正規教育,靠著自己刻苦自學,成為中國歷史最有學問的人(孔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