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同業伙伴在已經作得很好的公司思考與追尋:
如何作得更好?如何讓安全文化紮根與觀念深植每位同仁心中?
推薦了以下這本書
Next Generation Safety Leadership: From Compliance to Care
https://www.amazon.com/Next-Generation-Safety-Leadership-Compliance/dp/0367509539
對照書名”Next Generation”,書本的第二到四章陳述與批判的或許就是”Last Generation”,包含:
- 零事故願景與目標的副作用(不可能的目標,導致大家吃案與心生懷疑/恐懼)
- 行為安全BBS作法與觀念的誤導(千錯萬錯都是人的錯、刺激與反應的觀點邏輯讓人有如帕夫洛夫的狗)
- 組織文化或公司價值的謊言(其實獲利績效才是第一,而非安全誠信優先…..)
而相對於以上” Last Generation”的觀念與作法,作者提出”Next Generation”的觀念與作法,在書本第一章、五到十章,包含
1.信任是關鍵與基礎
2.建立信任要靠:
- 說故事與願意暴露自己的脆弱面
- 注意表達用詞(不要威脅恐嚇)
- 透過發問來讓人表達及參與(而非下指導棋)
- 不要斬殺信使與報告壞消息的人
- 事故調查不是獵巫而是展現關懷與提供心理安全
3.與其談合規,層次要提高到關懷
業界依據Bradley Curve來評量組織安全水準與引導努力方向,而Bradley Curve當中Reactive, Dependant, 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四階段的觀念來自於Stephen R. Covey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
個人與組織的成長有兩大障礙
一、從依賴到獨立(From Dependant to Independent)
要靠習慣1-3
習慣1主動積極:專注做好你能控制的事;對他人造成影響,不要被影響
習慣2以終為始:從開始就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改寫人生腳本與改變觀察世界的視角
習慣3要事第一:管理重要性而非時間;勇敢開口說不(1/5 柏任兄分享:堅定地溝通Assertive Communication與正向說不Positive No);放手之後成就更大
而對照無效能人士的習慣、常見的問題與思維陷阱有:消極回應、得過且過、要事最後、非輸即贏、假裝聆聽、孤芳自賞、躺平耍廢;覺得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主管與老闆的問題與政府的責任…
二、從獨立到互賴(From Independent to Interdependent)
要靠習慣4-6
習慣4雙贏思維:人生不是零和遊戲;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
習慣5知彼解己:適時扮演知心人;理解對方的立場
習慣6統合綜效:尊重人我殊異;尋求第三選擇
每個人(包含主管)都有弱點。不要責怪別人的弱點或疏失,要順著對方的強項,設法彌補他的弱點,去輔助他的不足,如此才能是一個互補的團隊。
而支撐以上習慣4-6的關鍵則是習慣7不斷的自我更新與精益求精
外在本書作者的網站中,有提到如何評量組織從Compliance到Care位於哪個階段
The Journey From Compliance to Care: How Mature is your Safety Climate?
分成以下幾個等級或階段(如下圖)
包含
Level 1 – Apathetic冷漠
對於多數的事業單位或基層員工而言,其實不見得需要重視EHS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職安於我有何哉,無法理解或覺得需要正視EHS與自己的攸關性
出了事情,自然是相互指責與卸責
「我們與他們」的語言非常普遍:主管與現場作業人員,業主與承攬商,官員與事業單位
認定人是問題 |
Level 2 – Reactive被動
把事故通常被視為工人的愚蠢、疏忽或故意違規造成的。
所以「安全」要制定SOP遵循程序並遵守法規;發生事故,管理層「責怪工人」,且認定安全部門要負責「監督」作業合規性。
為了避免(工人或事業單位)發生事故,管理階層制定獎懲規定,主管機關制定各項法規規範,認定事故發生就是過失/應為能為而不為;因此上有政策(稽核獎懲)下有對策(反稽核吃案);管理階
層不成熟的指責,導致基層自保與不願意反應問題/表達意見
阻礙組織安全無法提升的不健康觀念與導正的例子
1. Fear of blame: “If I report an incident, I’ll be punished”
2. Disempowerment: “Safety is someone else’s job” (大家相互指責與卸責)”
3. Trade-off: “Safe means less productive” 安全與生產效率是衝突對立的trade off ?
4. Fatalism: “Injuries are part of the job” 宿命論:“(凡事都有風險)受傷是工作的一部分”
5. Complacency: “Cultural change takes time” 自滿(悲觀?):“文化變革需要時間”
Level 3 – Involving參與
成熟的公司與主管認知到員工與廠商不會故意犯錯(人就是會犯錯;與其指責不如反省學習),各種意圖強化安全的作為與指責獵巫,反而危害安全與官逼民反;需要管理系統PDCA與尊重第一線人員與現場作業人員的參與(ISO-45001界定非管理職工作者的九項諮商與七項參與);不是去規範控制現場作業人員,而是去影響他們(Influence but not control,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能被影響而非控制,控制≒奴役)
認定人是解答 |
Level 4 – Proactive主動
主管與員工都任知道:從道德和經濟角度來看,安全是根本與基本前提(不是一堆code and regulation;換言之不是守規);如同先前 美鋁 Paul O'Neill的案例。
員工感受到重視和尊重,與「我們與他們」的用語被「我們」所取代,管理階層和員工之間的溝通由雙向互動對話取代單向命令宣導。(認定人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改善問題前,要改善人際關係與不平等階級對立)
勞資關係超越payment and compensation進化為親友關懷關係 |
Level 5 – Integrated整合
領導者與組織為員工創造高度信任和心理安全的氛圍,讓他們承擔管理自身風險的責任。(但萬一出事,事業單位還是會被停工、相關人等還是會被起訴業務過失) 良好的組織信任與安全感不保證不會出事,只是大家認知到不可能零災害零事故,大家彼此信任與不斷尋求更好的作法- 在事故與虛驚中學習,正視各種問題與限制,而非視而不見或覺得大驚小怪/不需要小題大作。
職安人員的心態如同Stockdale Paradox:一方面悲觀的認定與正視不可能零職災預防所有事故,但另一方面卻又樂觀的認定對於預防職災與減少事故,自己可以有所作為 Accidents are events that we cannot control or influence, but we can be mindful of and take “care”.
人才的養成與培育
一樣也可以透過Reactive, Dependant, 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四階段來歸納與描述
- 剛畢業的年輕伙伴,對於工作應有的認知與表現水準沒有概念,需要手把手帶著做(以為在工廠做事如同應付學校老師指定課業,應付了事;沒有意識到作業與作品的差別)=>Reactive,認知觀念與水準就是工讀生;主管與老闆要跟我講清楚,否則就是不教而殺謂之虐(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 一段時間以後,對於例行作業項目,如申報巡檢、計畫書等,可以上手,但還是需要主管確認與要求,才會用心與細心;不是不會或能力不行,只是不用心,或考驗老闆的記憶力(讓老闆主管當火車頭,自己可以輕鬆一點),抽一鞭走一步=>Dependant
- 有些聰敏又有心的伙伴(也或許受到一些教訓),可以獨立自主,作事主管放心/不會出事或有狀況會主動回報(不會等到事情搞砸無法遮掩時才講) => Independent;能否晉升到下一個層次,要看當事人性格/意願/價值取捨+是否有相對應的機會與條件(有的公司大家搶著要當主管,有的公司大家不想要當主管或主官)
- 擔任主管或主官的職責是管理、整合與承擔成敗(Accountability),如果只是獨善其身Independent,絕對沒辦法勝任與做好管理工作,需要Interdependent:懂得去找資源與平行單位合作、能夠理解別人或別的單位的狀況,主動因應與配合。
Next Generation Safety Leadership: Trust and Care 的適用性與限制性
網路故事護士發錯藥看事故與疏失管理
質疑與反思
- 在尊卑權威觀念的地區不適用/水土不服(e.g., 要如何讓成長在威權專制體制的工人,信任安全主管不是公安、不會監視/整肅他?)
- 很多老闆與主管都是這樣(打罵教育)長大的,難以成熟與轉換觀念(採用trust and care的性善論與理念)
- 群體的安全認知不成熟時,沒辦法訴諸Trust and Care而非compliance
- 從Reactive提升到Dependant,就是要靠性惡論(而非性善論)+獎懲脅迫與指認呼喚的那種防呆機制
- Bradley Curve 不單單是Reactive, Dependant, 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四階段(injury rate隨之下降);另一種詮釋是:多數人/企業停留在Reactive/Dependant,有些透過訓練要求,可以提升到Independent;最後只有少數得人或組織可以達到Interdependent的水準)=>背後就是the richer the safer
- 人與組織不是homogenious: 有的人的觀念認知停留在Apathetic,有的認知與水準是Integrated;每個人與組織的命運或多或少都由自己的性格dominated,也有各自的因果循環要去面對
工廠管理的社會學田野觀察
摘錄:
在高明科技(廠房)中,資方所制定的工作規範並不能風行草偃般的在車間內強制執行,工人們雖然對於這些工作規範心知肚明,但這不表示他們對於這些工作規範會逆來順受。在日常的車間中,大部分被認為不危及工作安全的規範通常都是被忽視,即使是部門經理來到車間時,也不會刻意的要求人們遵守那些規矩。因此,總經理和幹部們口中那種嚴謹有序、軍事化管理的車間氛圍其實就只存在於他們的想像,以及當他們很偶爾在車間中出現時,才會短暫的出現。
這樣的勞動環境,就是勞動者們每日所沉浸於其中、深受其影響且與之互動的狀態。不過,勞動者也不是逆來順受的接受這樣的管理,而是以獨特的方式來回應和經驗這種勞動環境。於是,車間中的日常就在工廠的規範未必被遵守,看似許多事情充斥著混亂,但大致上來說只要沒有特別的意外,每天大致上都還是可以完成生產目標的狀況下度過。
心理安全感
安全文化的馬太效應、進化與退化
工安版-羅賓漢悖論
組織的安全文化或水準,投入足夠的心力與資源,可以提升進化;當相對投入資源與心力不足時,也會遵守熱力學定律而退化
e.g., 公司轉賣、歇業、放無薪假或資遣時(台灣杜邦=>科慕=>停業關廠)
有幸請教一位優秀的同業(他們家的薪資水準,定位要在PR90以上,副理的薪水比其他公司的經理處長還高),問說他們公司安全績效卓越的秘密為何,結果他平淡的說:只不過是(薪水高一點)大家的紀律好點一點(每個人戰戰兢兢,知道自己離開這家公司,任職於其他公司薪水會被打到骨折)+公司有360度績效考核制度(大家主動爭取表現機會,不敢推事情或得罪他人=跟自己的績效獎金過不去)
塑造信任與成員安全感道理雖簡單,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多數人缺乏勇氣坦白,缺乏魄力揭陋。也因此,在許多無奈與心理恐懼的狀況下,人人都成為沉默的串謀者,成員不願意去面對真相,然而,不去正視這些問題,結果卻是形成惡性循環而尾大不掉,最終造成社會暴動或革命時,反而需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甚至犧牲寶貴生命。
安全大師Sidney Dekker的好文:維持在失敗狀態的安全
The ‘Failed State’ Of Safety
要消除組織的不安全感與改變組織維持在失敗狀況的安全,安全人員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作出改變
可惜,事業單位的職安人員,即便能夠轉念/體諒現場作業人員:人會犯錯、設備機台會故障;也難以擺脫事故發生以後(通報職災),坐在辦公室(不到現場、舉一反三)高階主管的質疑,乃至於官方或檢調單位應為能為而不為的獵巫與欲加之罪(官員與檢察官也有自己KPI與不安全感)
通常中小企業(薪資待遇低)找到的人才多為Reactive, Dependant類型,亦或公司給香蕉同仁就扮演猴子,形成惡性循環(大家不要擔責或晉升擔任主管)
而跨國與頂尖企業(薪資待遇好),應徵進去的人,如果心態觀念沒有很快成長為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應該也會很快被淘汰,形成良性循環
以上不同類型組織的人力資源狀態,形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現象
-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覺得頂尖跨國企業談塑造安全文化、信任與安全感,有如對牛彈琴與何不食肉麋
- 對於頂尖跨國企業,覺得中小企業種種的安全亂象與紀律不彰不可思議,乃至無法理解軍事化管理與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管理模式。
更悲催的是
越是處於Reactive, Dependant的人或組織,越依賴獎懲、行為安全BBS與訴諸零災害願景口號(越難提升到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
處於Independent, Interdependent的人或組織,相對的抱持性善論的觀點,越能形塑組織信任與成員安全感(直到公司虧損裁員或換了老闆新官上任三把火),乃至於發揮相關特質:
- 主管與領導傾聽並進行指導(mentor),而非命令與控制
- 成為情感和關係智慧 (Relational Intelligence)的大師,而非各種技術規範(Code and Compliance)專家
- 激勵他人找到內在動機把事情做好,而非依賴外在獎懲等刺激
- 把事故與出包視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而非影響個人績效的壞事
- 成為僕人式的領導而非微觀管理的控制控或KPI績效控
請到煉獄杏壽郎來擔任安全課程講師,提示每個人都要善盡職責,不准有任何人員傷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