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Nassim N. Taleb
Nassim N. Taleb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ssim_Nicholas_Taleb
https://engineering.nyu.edu/faculty/nassim-nicholas-taleb
1960 年 9 月 12 日出生於黎巴嫩阿米翁,父親是米涅瓦•戈恩,母親是納吉布•塔勒布,分別是腫瘤學家和人類學研究員。他的父母是希臘東正教徒,擁有法國國籍。是黎巴嫩裔美國人
在巴黎大學獲得了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2 ? )
1983年取得有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MBA學位,畢業後到金融業擔任交易員
1998年取得巴黎大學(第九大學)的管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入學?)
1999 年創立了 Empirica Capital (在 2000 年市場低迷期間,Empirica 的 Empirica Kurtosis LLC 基金據報導獲得了 56.86% 的回報率。在2000 年納斯達克暴跌期間,塔勒布的投資策略持續取得巨大成功。隨後幾年市場波動性持續較低,報酬率也不那麼驚人,Empirica 於 2004 年倒閉)
首本非技術性著作《隨機致富的傻瓜》於 2001 年出版,講述了人們低估隨機性在生活中的作用
2002年左右開始試圖轉向學界
2006 年將他的職業重心轉向數學研究。
第二本非技術性書籍《黑天鵝》講述的是不可預測的事件,於 2007 年出版
2008 年起,他一直以風險工程傑出教授的身份在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授課。
《反脆弱:從無序中獲益》於 2012 年 11 月出版
2014 年 9 月起擔任學術期刊《風險與決策分析》的共同主編
《Skin in the Game:日常生活中隱藏的不對稱》於 2018 年 2 月出版。
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Todd Conklin & HOP
Todd Conklin
https://www.hophub.org/conklin-bio
新墨西哥州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學位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擔任組織和安全文化高級顧問長達25年
HOP的倡導者
著作
- “Simple Revolutionary Acts: Ideas to Revitalize Yourself and Your Workplace.” 2004.
- “Pre-Accident Investig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Safety.” 2012.
- “Pre-Accident Investigations: Better Questions – An Applied Approach to Operational Learning.” 2016.
- “Workplace Fatalities: Failure to Predict – A New Safety Discussion on Fatality and Serious Event Reduction.” 2017.
- "The 5 Principles of Human Performance:
- A contemporary update of the building blocks of Human Performance for the new view of safety." 2019
- "When The Worst Accident Happens: A field guide to creating a restorative response to workplace fatalities and catastrophic events." 2020
HOP的相關理念與原則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Sidney Dekker
Sidney Dekker是David Woods的學生,Erik Hollnagel 的老婆幫Dekker顧過小孩
Dekker跟提倡HOP的Todd Conklin兩人又是志同道合的麻吉
Dekker提倡的Safety Differently 與 Todd Conklin 提倡HOP 都可以算是Erik Hollnagel提出的Safety II觀念的實戰化與通俗應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dney_Dekker
1969年出生荷蘭阿姆斯特丹附近,父親是政府官員,母親是荷蘭歸正教會的首批女牧師之一,他是家中的老二
1991荷蘭奈梅亨大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碩士
1992荷蘭萊頓大學實驗心理學碩士
1996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認知系統工程博士 師事David Woods的學生
1996-2004其間任職於Centre for Human Factor in Aviation, Linkop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林雪平技術學院)
2004 瑞典林雪平大學正教授
2006 Lund University, School of Aviation
2008波音737 Sterling(後來的Cimber)航空公司副機長 (他演講戲稱是因為買不起機票所以去學開飛機,但個人認為他是因為研究與調查飛行事故+Just Culture的理念,覺得自己也需要學習飛行以設身處地、以飛行員的視角來看待事故可能因素)
2012 澳洲布里斯本格里菲斯大學人文、語言和社會科學學院的教授,創立安全科學創新實驗室
2019 澳洲布里斯本法律學院認證調解員
2023 澳洲NTS牧師(經國家培育訓練的諮商牧師)
於 2012 年提出的「安全差異化」 (Safety Differently) 理念代表了傳統安全管理的根本性轉變。該理念認為,安全並非指負面事件的不存在,而是指人員、團隊和流程中存在的積極能力,這些能力能夠使事情順利進行。它挑戰了傳統的安全思維:人不是需要控制的問題,而是需要利用的資源。組織可以做的不是阻止事情出錯,而是為員工的成功做好準備。
2014 年提出了「恢復性公正文化」 (Restorative Just Culture) 理念,並在英國利物浦的默西護理 NHS 基金會信託 (Mersey Care NHS Foundation Trust) 首次大規模實施。此方法將恢復性司法原則融入組織對事件和不良事件的回應中,識別事件的影響並滿足其產生的需求,並建立前瞻性的問責制,規定糾正錯誤、修復信任和重建關係的義務。
他的演講風趣、超具魅力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Nancy Leveson
Nancy Leve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ncy_Leveson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電腦科學、數學和管理學位,於1980年獲得博士學位
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太學教授
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
相關網址
http://psas.scripts.mit.edu/home/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從馬太鞍看脆弱與韌性
花蓮光復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的unknown unknown事故,剛好映襯對照出脆弱與韌性:
事前(的unknown)預測、準備與第一時間的坐以待斃可謂是脆弱,脆弱的源頭與原因:
- 事故災害的不確定性(沒有料到溢流造成潰堤般的土石流,料敵從嚴某種程度是過度反應)
- 各利害關係人(學者專家、中央/地方主管機關、地方社區與民眾)的認知與理解天差地別,風險溝通與資訊理解存在極大落差
- 突如其來的事故,凸顯了種種的不到位與資源不足(反應最迅速的反而是中央與地方的相互卸責與水沒退政治口水接著)、計畫比不上變化(官員還在講法規官話與權責歸屬)
事後(的unknown)的鏟子超人是另一隻黑天鵝,凸顯出韌性(民眾的自發自主與任性):
- 中央接手接管指揮+國軍介入、提供QR code幫助救災志工投保/台鐵疏運(鏟子超人不計較錢,要的是有所幫助與貢獻的意義)
- 鏟子超人大軍的蝴蝶效應:有提供餐飲的、接送小蜜蜂、各種後勤保障的、甚至收驚的(會挖到大體,收驚可分東西方)...分工提高效率(每個人都思考自己能做什麼+作什麼最有幫助)
- 不缺人手與資源,反而缺的是如何讓這些人手與資源用在刀口上:
- 一開始的救災與災民需求調查
- 志工專查調查與派工分配協調
- 滾動式的供需+資源調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hllg4RurQ
韌性的能耐是在一次次事故意外經驗中提升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Erik Hollnagel
Erik Hollnagel
哥本哈根大學心理學碩士
奧胡斯大學(丹麥)心理學博士學位
Erik Hollnagel跟David Woods都是心理學博士,兩人在40+年前合作認知系統工程 (CSE)結識,合寫很多文章,是Resilience Engineering的開山宗師
經歷
瑞典林雪平大學 (LIU) 電腦與資訊科學系 (IDA) 名譽教授。(2021-)
延雪平大學(瑞典)病人安全高級教授(2017-2021)
中央昆士蘭大學(澳洲)兼任教授(2016-2019)。
南丹麥大學教授(2011 - 2017 年)。
南丹麥地區品質改善中心首席顧問(2011-2017 年)。
法國 MINES ParisTech(原巴黎高等礦業學院)教授兼工業安全主席(2006-2011 年)。
挪威特隆赫姆挪威科技大學(NTNU)工業經濟與技術管理系(IØT)客座教授(II 級教授)。
瑞典林雪平大學電腦與資訊科學係人機互動教授(1999-2006/2008)
瑞典林雪平大學機械工程系客座教授(1997-1999)
挪威哈爾登 OECD 哈爾登反應器計畫首席顧問 (1995-1999)
英國蘭開夏郡道爾頓 Human Reliability Associates Ltd. 技術總監 (1993-1995)
丹麥哥本哈根電腦資源國際公司資深研究員、部門經理,後任首席科學家 (1985-1993)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心理學實驗室副教授(1985-1986)
挪威哈爾登,經合組織哈爾登反應器計畫人機互動研究部負責人(1982-1985)
丹麥羅斯基勒里索國家實驗室電子系研究員(1978-1982)
丹麥奧胡斯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1971-1978)
電腦程式設計師。 I/S Datacentralen 於 1959 年,丹麥哥本哈根。 (1962-1968)
Hollnagel的研究與提出的觀念
https://erikhollnagel.com/ideas/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David D. Woods
David Wood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oods_(safety_researcher)
1974年卡尼修斯學院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
1977年,普渡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碩士學位。
1979年,普渡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人類感知與注意力。
1979 年至 1988 年,在西屋研究與發展中心擔任資深工程師,致力於改善發電廠控制室設備介面。
1979年三哩島事故發生後,Woods 和 Erik Hollnagel 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監督控制領域的人機互動 (HCI),即認知系統工程 (CSE),該方法側重於人、技術產品和工作之間的互動。在這種方法中,一組互動的人類和軟體代理被視為一個聯合認知系統,其中整個系統本身被視為執行認知任務。提出用視覺動量來衡量一個人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導航到新螢幕並整合所見資訊的難易程度,在這樣的使用者介面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效的操作介面應該能夠幫助使用者確定下一步該看什麼,並且可以透過利用人類感知系統(例如模式識別)來改進虛擬資訊空間的導航,而人類感知系統已經針對此功能進行了優化。
自 1988 年起,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整合系統系任教,目前是該校的名譽教授。
https://ise.osu.edu/people/woods.2
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James Reason
James Reason 1938年5月1日 - 2025年2月4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Reason
https://www.ioshmagazine.com/2025/02/21/remembering-james-reason-household-name-human-error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13/science/james-reason-dead.html
https://www.flightsafetyaustralia.com/2025/02/the-absent-minded-professor-who-made-a-safer-world/
1938年5月1日出生於倫敦西北部赫特福德郡加斯頓村。他的父親史丹利·圖特爾於1940年二戰期間去世,當時他在自家凸窗打牌時被彈片擊中。他的母親希爾達·圖特爾在他十幾歲時去世。本來的名字是James Tootle
詹姆斯是他的祖父托馬斯·奧古斯都·里森 (Thomas Augustus Reason) 撫養長大的,詹姆斯也隨了他的姓氏。James T. Reason
1962年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他最初學的是醫學(研究感官迷向與動暈症),但在醫院餐廳裡注意到一群興高采烈的學生後,他轉而學習心理學。其中一位名叫雷婭·賈裡(Rea Jaari)的學生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兩人於1964年結婚。 (師生戀,老婆是印度人?)
於1964年至1976年在萊斯特大學任教,之後擔任心理學副教授,並於其間獲得博士學位。
1977年,他回到曼徹斯特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直到2001年。
1990年發表成名著作
1991年跟John Wreathall共同創立了Wreathall & Co.公司
2002年,他被阿伯丁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2006他被授予皇家全科醫學院榮譽院士。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Reason的姓氏都是一個可靠的輕鬆來源:「reason(理性)一詞在英語中被廣泛使用,但它並不能描述吉姆真正為人熟知的”錯誤”」《國際認知、技術與工作期刊》的創始編輯Erik Hollnagel在里森教授自傳的前言中寫道。 「事實上,『錯誤』幾乎與『reason』截然相反。」
Reason 現身說法(買了真的cheese)講解Swiss Cheese Metaphor
https://youtu.be/KND5py-z8yI?si=3l1IyXO0dgYFeTcC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Jens Rasmussen
Jens Rasmussen
1926年5月11日-2018年2月5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ns_Rasmussen_(human_factors_expert)
出生於丹麥裡伯。
1950年,他獲得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取得學位後,他在無線電接收機研究實驗室工作了數年。
1956年,拉斯穆森受聘於丹麥原子能委員會工作。
幾年後,他被任命為里瑟原子能研究機構(後來更名為里瑟國家實驗室)電子學部門負責人。1981 年,拉斯穆森被任命為丹麥技術大學和里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教授。
1983提出了技能、規則、知識 (SRK) 框架。(邱強零錯誤一書的重要依據)
1997發表對於風險管理的框架=>成為後來Nancy Leveson STAMP的基礎
2013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因其「對人為錯誤和可靠性的科學與工程,以及人類行為建模的貢獻」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劉必榮老師(Youtube影片)演講(NotebookLM)摘要
談判
一、談判的本質與心態
- 談判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談判並非爾虞我詐,而是當不同的人有不同意見時,需要透過協商來共同決策的過程。
- 「利」重於「贏」:談判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利益」,而非單純的「贏」。贏了卻沒有實質利益是沒有意義的,而即使看似「輸」了,若能獲得有利的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這與兵家思想的「合於利則動,不合則止」相符。
- 雙贏是心態而非說法:應堅信雙贏是可能的,但言語上不宜頻繁提及「雙贏」,以免對方產生疑慮,建議改用「我們一起把餅做大」這類更具體的說法。
- 接受「斑馬」而非「純白」:談判不應追求絕對的完美或全贏,必須學會接受灰色地帶和妥協。這意味著「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 擁抱衝突:應將衝突視為常態,並樂於解決衝突,而非迴避或害怕。如同邱吉爾所言,要打好仗必須熱愛戰爭,談判亦然,必須「熱愛衝突」才能成為好的談判者。
二、談判前的準備與戰略佈局
在正式談判前,必須思考以下六個核心問題,尤其是對解題模型缺乏概念的人,最容易卡在如何達成共識的部分:
- 我到底想談什麼? (釐清自身需求與目標,區分必須要的Must、可有可無的Want、可放棄的Give-up-for-trade)
- 跟誰談? (直接對談者)或先跟誰談?
- 拿什麼去談? (了解自己手中對方想要的籌碼)
- 怎麼準備談判?
- 怎麼進怎麼退?
- 怎麼解題才能雙贏?
特別強調「先跟誰談」的重要性,這關乎談判的「局」與「戰略」:
- 拉高看局 (看局):不只看眼前的對象,更要從高處俯瞰整個情勢,了解周圍有哪些人,誰可以借力。當自己籌碼不足時,可透過第三方去影響對方。
- 人脈的建立與經營:人脈並非認識多少人,而是當你提出要求時對方會幫你,且對方也敢對你提出要求。這是一種「人欠我,我欠人」的互惠關係,需要不斷儲存人情債,才能在需要時提取。
- 了解對方需求:在談判前,必須先了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才能判斷自己手中的東西是否構成籌碼,並提出能打動對方的方案。
- 創造籌碼:即使手中看似沒有籌碼,也能透過利益交換、人脈運用,甚至製造不可或缺性來創造籌碼 (例如:一個簽名不見得會成功,但少了簽名肯定不成)。
- 掌握時機 (Timing):談判中誰有時間、誰能等待,誰就佔優勢。必要時可「裝」出有餘裕、有時間等待的樣子。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摘錄2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https://read.99csw.com/book/11097/400001.html
第三章 需求
邊際革命|不是越多越好
第026講 個人主義的主觀價值論
主觀價值論與客觀價值論的區別
所謂的客觀價值論,是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客觀的、內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價值,而價格只是圍繞這個本質的、客觀的價值上下波動的一個現象。
而主觀價值論則是指所有的物品,本身並沒有什麼內在的價值,只有人對它的判斷,人覺得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
以上兩種價值觀的差別
第一,凡是客觀價值論能夠解釋的現象,主觀價值論,或者說個人估值這個概念也能解釋。
一輛名貴的跑車,客觀價值論認為,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它裏面凝聚的貴金屬、技術含量以及人類無差別的勞動多一點。主觀價值論的解釋是:人們喜歡它,看重它,所以它就名貴。
第二,客觀價值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主觀價值論、個人估值也能解釋。
一位明星,花幾秒鐘喝一瓶礦泉水拍下來的廣告,值很多錢;普通人也喝礦泉水,但拍下來的視頻就不值錢。這兩段視頻里凝聚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是差不多的,但市場價格卻相差很大。這一點客觀價值論沒辦法解釋,但是主觀價值論、個人估值卻能解釋。因為人們看重的是明星效應,因為明星短缺,普通人並不短缺,所以兩段視頻的價差懸殊。
一張家庭老照片,為什麼對有些人來說非常珍貴,對有些人來說就是一張普通的照片呢?
第三,主觀價值論能夠更好地指導生產。
根據客觀價值論,人們只要在一件商品里付出了勞動,這件商品就具有了價值。但是主觀價值論認為,人們花了多少時間、用了多少心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人需要它,能不能把它賣出去。
就這一點,形成了計劃經濟體系和商品經濟體系的重要區別。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摘錄1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https://read.99csw.com/book/11097/400001.html
第一章 稀缺
第001講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侯老師繼續寫,我繼續讀
繼續從侯老師的身上獲得一些勇氣與力量
請問侯文詠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09/blog-post_19.html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1/2)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32498
第一章 讀史,是為了採取行動
對任何將歷史發展硬套入理論模式或邏輯框框的作法,「歷史」總是一笑置之。
歷史記載,一部分是臆測,另一部份是偏見
歷史不是科學,而是實事求是的手工業:
藝術:精簡紛亂的資料,整理出頭緒
哲學:提供不同的視角與啟蒙
教會你耐心看待現實
個體的生命、智力與經驗有限,無法全盤了解人類的宏觀歷史
歷史=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記錄,讓你對於人性與可能性有更深一層的領悟
希望大家耐心對待現實(不要抱持成見、一廂情願)+尊重彼此的歧見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納瓦爾寶典2
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第四章 拯救自己,5個最重要選擇
醫師不能讓你健康
老師不能讓你智慧
禪師不能讓你冷靜
業師不能讓你富有
教練不能讓你強壯
只有你能對你自己負責、救贖自己,作自己生命的主人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納瓦爾寶典1
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 矽谷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Naval Ravika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val_Ravikant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Resilience Assessment
溫故知新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12/high-reliability-organization-and.html#more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12-academic.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22-practical.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03/vulnerabilityresilience.html
評估或衡量系統(包括組織系統)韌性的指標、因素或能力:
關鍵指標與因素:
韌性能力的核心構面 (The Four Cornerstones of Resilience Engineering):
- 預期 (Anticipate): 預期可能發生的事情對偵測和應對意外事件至關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必要想像力」(Requisite imagination),即預見未來問題的能力。
- 監控 (Monitor): 監控系統的變化和風險狀況。
- 回應 (Respond): 在變化發生期間或之後調整功能和流程。
- 適應 (Adapt): 事前、期間或事後調整系統功能以維持運作。準備程度對於能夠在事件發生前進行適應和調整功能與流程至關重要。
影響韌性的管理與組織因素:
- 承諾管理 (Commitment management)、 高層管理承諾 (Top management commitment)
- 報告文化 (Reporting culture)
- 學習/訓練 (Learning/training)意識 (Awareness)。
- 準備程度/預期 (Preparedness/anticipate)。
- 彈性 (Flexibility): 這同樣被認為是石化廠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 自我組織 (Self-organization)、團隊合作 (Teamwork)
- 冗餘 (Redundancy)、容錯能力 (Fault-tolerant)
- 組織結構與職責 (Structure and responsability)
- 文件與記錄 (Documentation and records)
- 法律要求 (Legal requirements)
-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 危害應對 (Hazard responses)
- 管理稽核與審查 (Management Audit and Management review)
- 採購與合約 (Procurement contracting)
- 管理系統整合 (Management systems integration)
- 持續改進 (Continual improvement)
- 工人參與 (Worker participation)
人為因素(認知與能耐)
- 必要想像力 (Requisite imagination)
- 個體適應能力 (Individual adaptive capacity)
- 工作滿意度 (Job satisfaction)
- 工作安全感 (Job security)
- 工作壓力 (Work stress)
- 整體工作量 (Overall workload)
Disclaimer: 使用NotebookLM 進行整理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如何預測與預防重大職災
雖然預測效力正確性只有60-70% (比亂猜50%)好一些,總比事後獵巫人為疏失與業務過失來得好
Matthew R. Hallowell(他當教授前做過工地工人)與Carren Spencer(Director, Safety & Health Policy at Edison Electric Institute)的文章
Safety Classification and Learning Model: 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Potential Serious Injuries and Fatalities (February 2024贏得 American Society of Safety Professionals 2025 Professional Paper Awards)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未來的戰鬥
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桑德爾對談平等與正義,揭露當今獨特又殘酷的不平等
Equality: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
經濟學兩大衝突難題:效率vs平等
效率可以透過市場運作,平等則必須透過政治機制與法律制度介入
人類過往的不平等:種性、性別、貴族奴隸…
人類現在的不平等:財富、政治影響力(影響立法)
正義觀點的構建=>羅爾斯 正義論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D%A3%E4%B9%89%E8%AE%BA
正義二原則
第一原則(自由原則)
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權利,去享有最廣泛的基本自由權;而其所享有的基本自由權與其他每個人所享有的同類自由權相容。
第二原則(平等原則)
應該調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使得:
- 社會中處於最劣勢的成員受益最大,並與公平救濟原則(just savings principle)相容。(差別原則)
- 各項職位及地位必須在公平的機會平等下,對所有人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當今歐美新自由主義與精英對於正義的扭曲-成功的反思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0/1.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0/2.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1/3.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11/4.html
商人無祖國=正當化與削減了商人的國民國家認同與社會社區責任義務
經濟社會政治的不平等息息相關:經濟上的所得與貧富差距,造成社會的不平等(反應在不同族群形成不同認知與價值取向的同溫層,互不相容),社會的不平等侵蝕百年以來民主現正意圖創造與維繫的政治平等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安全專業社群運作觀摩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筆記:中國贏了嗎?
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
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
作者:馬凱碩(印度裔新加坡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209
地緣政治三大鐵律(看小國生存之道)
- 沒有大國會容許它周邊有敵對勢力存在 (敵對小國會被滅)
- 大國面臨國家自身利益與國際關係或價值觀衝突時,關係與價值觀不如利益(小國不要過度期待背後的OX聯盟)
- 以小事大以智 (要非常小心不要正面衝突、高談價值立場)
確定中美地緣政治衝突與緊張格局下的十大問題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人口占全世界總數的百分之四,但是美國占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份額接近百分之五十。在未來三十年,美國的GDP會小於中國嗎?假設果真如此,當美國不再是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大國時,美國的戰略必須如何改變?
二、美國的首要目標是改善美國公民的生計,還是維持它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如果維持霸主地位和增進人民福祉這兩個目標之間產生扞格,哪一個目標應該優先?
三、冷戰期間,美國投入巨大的國防經費,迫使經濟規模較小的蘇聯,也要迎頭趕上美國的軍事開銷。最後,蘇聯因此財政破產。中國從蘇聯的崩潰學到教訓。它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並且限制國防經費支出。美國繼續巨幅投資在國防預算上,是明智之舉嗎?
四、美國曾和西方國家夥伴組成堅強的同盟,又培養主要的第三世界友邦,為了維持這些親密的同盟,美國將它的經濟開放給盟國,並且慷慨提供援助。如今川普政府宣布「美國優先」政策,威脅要對歐盟和日本等主要盟國及印度等第三世界友邦課徵關稅。美國如果也同時疏遠其主要盟國,它能夠建立堅實的全球同盟制衡中國嗎?
五、美元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和財務交易實質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就這點而言,它扮演的是全球公共財的角色,為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服務。在川普政府之下,美國卻從多邊制裁轉向單邊制裁,並以美元做為武器來對付敵國。把全球公共財當作武器,用在單邊目標上,是明智之舉嗎?目前,實務上並沒有可以取代美元的其他工具。這種情況會一路維持下去嗎?這是中國得以伺機刺傷、削弱美國經濟的致命關鍵嗎?
六、自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違反國際法和國際人權公約,成為第一個恢復刑求犯人的西方國家。美國的軟實力在川普上台後尤其大幅下降。美國人民準備做出必要犧牲,以增強美國的軟實力了嗎?
七、美國犯下典型的戰略錯誤——拿昨天的戰略打明天的戰爭,卻沒有發現中國和蘇聯不一樣,它並沒有試圖挑戰或威脅美國的意識型態。把新中國的挑戰當作類似舊蘇聯的策略看待,美國的戰略思想家能夠發展出新的分析架構,掌握美中競爭的本質嗎?
八、在任何重大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優勢總是歸於能夠保持理智和頭腦冷靜的一方。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是出於理智嗎?或是出於下意識的對「黃禍」的情感所致?
九、在許多客觀的亞洲觀察家眼中,中國共產黨實際運作有如「中華文明黨」(Chinese Civilization Party)。它的靈魂並沒有植根於外來的馬列主義意識型態,而是植根於中華文明。孫子曾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美國了解它的中國對手嗎?
十、季辛吉曾說,中國的戰略受到圍棋棋藝的影響,而不是西洋棋。在西洋棋中,重點擺在找出最快的方法擒王。在圍棋中,重點是長期的戰略,不是短期的收穫。那麼中國是否是正在緩慢、耐心的建立資產,逐步將戰略大局轉為對中國有利呢?
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刺激戰略辯論,從無法想像中去思考,去剖析並了解未來十年將出現的美中地緣政治競爭中的許多複雜的面向。對這個無可避免、錯綜複雜又變動不居的題目,進行務實、理性的思考。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3
頂尖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無論工作、生活,只留對的人在身邊
第5章──不踩雷的智慧
識別EVIL的重要性
一副看起來好人的模樣
平凡的Evil=小人,容易辨識+危害小,但會抱團取暖
優秀的Evil=有毒高層與有害的政客,影響公司與社會甚巨
- 會塑造自己的形象、表裡不一
- 會以公益之名行利己之實
- 看似能幫公司賺錢與帶來利益,其實是扼殺公司與國家的未來
EVIL的典型:「優越型」和「自戀型」
優越型:掌握職權地位或審核權、乃自至於自覺高人一等,利用這些權力霸凌他人,成就自己感覺良好;上致CEO廠長,下至課長/組長甚或財會内控人員
自戀型:自我意識過剩,把公司國家當成自己的財產(以私害公),e.g.,明星網紅、貴婦名媛、董事長富二代
優越型會見風轉舵(不容易判斷與防備),自戀型相對容易辨識
每個人都有優越與自戀性格,Evil是指到了病態的程度
測驗(是否缺乏同情心與反社會人格)
https://openpsychometrics.org/tests/LSRP.ph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venson_Self-Report_Psychopathy_Scale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2
頂尖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無論工作、生活,只留對的人在身邊
看看獵才公司的顧問背景
https://www.egonzehnder.com/consultants
每個都大有來頭(當過高階主管或自己有開過公司)+具有某方面的興趣愛好(好像每個都精力過剩)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1
頂尖獵才公司的識人技術:無論工作、生活,只留對的人在身邊
超讚的心得整理
序章──在競爭激烈的獵才世界磨練的技術
你有「看人的眼光」嗎?
看得見學經歷證照經歷,看不見的動機、潛力與未來反應發展=>識人
識人的用途
- 找出有潛力的應徵人選與客戶
- 判斷善惡=>篩選掉反社會/罪犯人格的候選人
- 打考績不是憑感覺=>判別優劣
- 不要浪費時間指導沒有潛力的部屬
- 捲入各種非必要的糾紛、遠離渣男渣女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如何看待不確定性、風險與機率
工作的關係,常接觸風險與統計數字(閱讀不少關於風險評估的報告),意識到清楚風險、機率與不確定性其實是三回事(只是絕大多數同行雞同鴨講以訛傳訛與自愚愚人),但遠不到可以清楚跟別人講述解釋這三者的差別
(從費曼學習法的觀點而言,就是自己還沒有搞清楚;想起當年部門的陳博士進行Wet Bench機台的風險評估,看似也是評估發生機率與嚴重度,但他用的表述是:risk priority number (RPN)而不是風險高中低,精準的用詞不愧是博士的水準與格調)
資料來源
The Art Of Uncertainty – David Spiegelhalter’s Guide To Risk And Lu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Z46U_vd_A
Why 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s a Fundamental Part of Life feat. David Spiegelhal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jlnNQQQYo
Chance, luck, and ignorance: how to put our uncertainty into numbers - David Spiegelhal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bnip2Kyw0
Disclaimer: 資料代勞整理NotebookLM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用事故因果理論來進行預測
近期讀到的文章與使用AI助力學習的心得感想
第一篇文章是事故因果理論與模型的回顧
該文章pdf版(約12M)可下載後上傳至notebookLM對話研討
在"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一書當中提到,兩種運用邏輯與數學來認識世界的科學方式與觀點:
-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用符號、邏輯與模型來proxy問題與世界的規律
- 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用觀察與實驗的方式來發現運作的規律
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 理論=一種說明而非證明、一種詮釋而非解釋,用於proxy真實問題與現實世界的規律
- 人所能理解的不是問題與世界的真實全貌,而是自己腦中的那套因果邏輯與理論(≠真實)
事故因果模型的用途,包含以下幾點:
- 事故分析: 事故因果模型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框架,可以幫助分析人員更全面地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和 contributing factors。 模型可以引導分析人員關注系統中不同的層面,例如技術、組織、人員和環境等,避免僅關注單一原因或歸咎於人為疏失。
- 識別潛在風險與導致事故發生的因素: 通過事故調查,分析發生的原因和 contributing factors,事故因果模型可以幫助識別系統中潛在的風險因素。 這有助於組織採取主動 proactive 的安全管理措施,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 系統改進(不要頭痛醫頭/打補釘): 事故因果模型可以幫助識別系統中的設計缺陷、管理漏洞和操作問題。 基於分析結果,組織可以針對性地改進系統,例如更新設計、完善流程、加強培訓等,以提升系統的安全性。
- 累積經驗、知識管理: 通過分析事故案例,組織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辙。 事故因果模型可以幫助組織將事故分析的結果與相關數據轉化為可學習的經驗與資訊資料庫,並將這些經驗、知識與資訊應用於日後的安全管理中。
- 溝通和決策: 事故因果模型可以提供一個共同的語言和框架,方便不同領域的專家和管理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 模型可以幫助組織更有效地傳達安全資訊,並制定更科學的決策。
不同的事故因果模型適用於不同的情境,需要根據具體的分析目標和系統特點來選擇。 例如,瑞士乳酪模型適用於分析簡單的事故,而 STAMP 模型則更適合分析複雜系統中的事故。
而各種安全與事故理論有如不同的光譜濾鏡或不同的視角,可以讓人看見被疏忽的地方,也會過濾讓人只看見某部份事物,換言之存在誤導的可能,相關潛在問題如下:
- 過度簡化事故成因:各種方法與因果邏輯依賴結構化的分析,而忽略了複雜的人為因素、組織文化、以及管理決策等在事故中扮演的角色。事故描述可能因為資訊不足,無法全面了解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或是過度聚焦於直接的行為,而忽略了潛在的系統性問題。
- 引導依賴「屏障(硬體防護機制)」:屏障的概念能激發人們思考各種安全措施+硬體防護機制比人可靠,但過度依賴屏障與硬體機制所導致的虛假安全感是另一種風險。如果屏障設計不良、未能有效執行或被錯誤使用,乃至於各種硬體防護機制其實可靠度不如預期,遭遇意外與出錯反而會導致嚴重的事故。
- 安全與管理都是系統與組織運作的一部份:各種研究分析把安全或管理機制當成獨立的可控變因,實際上安全或管理機制的良莠往往受組織運作所制約(The richer the safer),各種安全文化理論訴求管理階層的決策和資源分配對安全至關重要,但正因管理高層與組織資源分配忽視安全,所以才導致組織安全績效不彰,安全文化理論的訴求落入緣木求魚與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誤謬。
- 人是最大的變異(不可控)因素:事故因果描述中,往往提及「未辨識危害」、「不了解原因」等,這暗示了人的認知、判斷、以及決策在事故中的重要性+提升的可能性。然而「人」的行為、認知限制、以及決策過程,就是不受控、無法預料;訴求制定標準作業程序、硬體防呆機制與訓練宣導,某個層次而言,也是主事者的一廂情願/自我感覺良好+訴諸應為能為而不為的獵巫。
- 找出問題原因=「改善」,是一種誤解:問題的發生往往有如冰凍三尺非一日寒,「持續改善」一詞意味著:「改善」並非一次到位+藥到病除,而是持續的過程。如果對「系統」運作與系統動力的理解不夠深入,所謂的改善也可能是逆行倒施+助紂為孽,導致更大的風險潛勢蓄積+直到爆發更重大(無法掩蓋)的問題重複。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該不該相信理論推理與模式預測的結果?
就科學的角度(波普提出的可否證性)而言,一個理論的好壞,要看它的預測效力(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了牛頓的力學理論)
以預測效力而言,以上事故理論偏向社會科學(模擬兩可)而非自然科學(非黑即白):可以套用各種理論來進行事故分析(見人見智)或用來進行事故預防(看看還有哪些沒注意到與忽視的地方),但很難拿這些理論來預測事故是否發生(變因太多&各變因之間存在複雜的交互作用)
試想:
將相關主被動指標、安委會報告、風險評估、各種巡檢稽核記錄灌入資料庫,由人工智慧(Machine Learning)套入各種模式進行與預測與分析,然後它告訴你:有95%的信心水準,你所服務的公司工廠1年内發生工傷(可能是踩空跌到、化學品噴濺或切割傷)的機率是10%,3年是20%,5年是40%;發生火災相關事故的或然率1年内的機率是0.1%,5年是1%,10年是5%
請問以上用統計或然率與信心水準表述的工廠安全氣象預報,對您有幫助嗎?(能比禱告或拜拜更能讓人睡得更安穩? 老闆會比較相信風水還是統計與數理模型?)
Predicting occupational injury causal factors using text-based analytics: A systematic review
再來如果各種事故預測模型,其信度與效度存在問題與瓶頸(備註:信度是指方法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而效度是指方法是否能準確衡量其預期的目標。例如假設有ABCDE等5 種事故預測模型,如果這5種模型,預測同一家工廠在5年内發生事故的機率約為80-90%,且信心水準高達95-99%,那麼這5種預測模型間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備相當的信度,但五年過去,這間工廠卻沒發生事故,顯然預測失準與預言失效=預測不準/沒有效度。通常有信度才有效度可言,沒有信度責無效度可言),不同模型推估與預測的差異很大,那麼該如何做出判斷與與取捨? (類似中央氣象局的颱風路徑預報與模擬,各國模式跑出來的預測路徑天差地別,不知道該不該做防颱準備與要不要放颱風假...)
Back to the future: What do accident causation models tell us about accident prediction?
在這個AI應用與爆發的時代,嘗試詢問(號稱地表最聰明的AI)Grok 3 (deep search):
如何預測與預防事故的發生?台灣未來的職災率?納入少子化、高齡化與產業結構轉型等考量,預測台灣未來職災率變化,與提示主管機關管理重點
以下是其答覆
https://grok.com/share/bGVnYWN5_d7a9ab81-d7ab-4ad7-b17a-e647c6b39c51
讓人感到欽佩(與恐怖)的不是其答覆,而是其推理思考過程(與列出相關參考文獻)
30+年前,一個研究生讀一篇國外期刊文獻,可能要花上一個月,現在用NotebookLM只需要大概幾個鐘頭
而以上職災率的預測,可以是花上一年的碩士論文研究或是幾年的博士論文研究,Grok花70秒,掃瞄了144份資料來源,提供了答案如下
面對以上AI大爆發與AI比多數人的思考能力更強(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的(悲催)情境,人該如何不被取代?
Hint:讓AI當你/妳的研究生,而自己有要能力當指導教授
1.專業的問題不能問ChatGPT,它的長項在於Chat聊天,而非提供科學證據或研究論述
The risks of using ChatGPT to obtain common 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 and advice
2.專業的問題,通常有更聰明與更認真的先進能人大德思考過+找出解答了,而他/她們的研究成果通常發表在專業期刊上,需要去撈出下載人家的研究成果,上傳NotebookLM等輔助工具進行閱讀與問答,回饋的結論與建議會相對言之有物(或至少有所依據)
3.要能夠看出AI推理過程的漏洞,e.g., 假設前提是否合理,推理模型是否完整 ?是否低估高估或疏漏某些因素? 相較於自己的猜想,AI的預測至少提供一個對比的基準,可以協助驗證與檢驗推理模型與真實情境發展進行校準。你要有自己的因果模型,而非依賴AI
用AI而非被AI所用(變得BI 悲哀)
- 隨便什麼問題,AI都可以給你個答案(只是需要花時間+有那個腦力去判斷那個答案的可信度與效度);AI給個答案的好處在於:讓人想清楚"知道了答案又如何?" 很多問題與研究其實是庸人自擾、無病呻吟,問對問題比找出解答更重要與攸關。
- 承擔風險與願意面對不確定性,才能做出決策+伸張:生為人的能動性與自由。如果凡事問AI聽從AI指示選擇所謂的最佳方案,那麼你沒有自由可言,而是AI與演算法的奴隸。(如同某些信徒凡事占卜請求老天指示)
- 人有七情六慾與愛恨情仇,習慣憑感覺衝動意氣用事(因為系統二思考非常耗費腦力),現在AI可以輔助理性思考,讓人的行為與決策更週延。(以往的年代,人被當成小螺絲與工具人,現在AI的輔助,每個人都是主人與企業家=>沒有學會的會被淘汰)
這在AI天翻地覆的年代,如何教育與學習
- 養成密涅瓦的思考習慣
- AI識讀,能夠判斷與不被AI給的答案所呼巄誤導
- 批判性思考與問問題的能力,比考試或找答案更攸關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EHS/ ESG Salary Range
去年有幸與對ESG超有熱情的夥伴見面交流,她除攻讀博班外也做職涯諮詢與輔導,問到兩個(求助者常問的)問題:
- ESG人員的薪水
- 如何爭取調薪
Hint
- 4-5萬大概就是工讀生與秘書的角色,7萬就要能獨立作業搞定相關工作
- 一種是爭取公司内的升遷或多能工(服從聽話),另一種是用腳投票,拿自己的人頭去人肉市場估價(跳火坑、怕熱不要進廚房)
- 期待公司每年固定調薪,就是上班族的白日夢幻想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為什麼EHS很難教也很難學
一般外行判別OHS人員專業程度的指標
- 學力:是否本科,學士/碩士/博士/教授
- 證照:業務主管/乙員/甲師/技師
- 職位:實習生/工程師/課長/…..
- 經歷:傳產/科技廠/外商
用幾個層次來看(有如俄羅斯娃娃般的鑲嵌結構) ,由內而外描述如下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學習方式的改變與AI的危害風險
AI比人類強的長處
- 運算、閱讀與計算速度
- 接受資訊與學習的能力
- 沒有成見與偏見(=沒有定見)
AI的問題與限制
- 像大型語言模型LLM這樣的 AI,其「理解」是基於對人類語言和文化概念的重建(reconstruction),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透過分析大量文本數據來學習模式並生成回應,這與人類基於經驗、情感和社會互動形成的理解有本質區別(對LLM而言,它只是在玩文字接龍,對於輸出的文句其實沒有意義感;反而是使用者對於它輸出的文句(或圖片/音樂)產生情感)
- AI必須被訓練與調教,其模型=訓練與調教過程輸入的偏見 (訓練資料庫當中沒有的知識或資訊=欠缺的知識與資訊)
- AI理解表述的是相關性(可謂是天馬行空文學作品),而非真實世界當中的因果或物理法則(=不受限制)=>人類透過經驗學習(什麼可能、什麼不可能);AI透過調教與訓練,學習投其所好(猜測輸出使用者想看的內容=投放廣告)
- AI的意見與建議,看似完備有模有樣,其實要非常小心與謹慎=>它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提供的意見與建議是否正確? (它沒有辦法判斷與宣告提供意見建議的可信度與正確性;責任落在使用者身上)
- LLM(ChatGPT)可以用來創意發想、寫腳本與腦力激盪沒問題
- 需要可信度的規劃提案,可以用Grok DeepSearch來輔助,但要一一查證資料來源、確認推理流程與邏輯
- 如有可信度的研究報告或期刊文章,可上傳NotebookLM對話,會更言之有(依)據
- AI提供意見與建議的可信度與嚴謹性=其資料來源的可信度與嚴謹性
當人類不再自己思考與探索,完全透過AI代勞時,也會是人類與AI共同停滯(=死亡)的時候
閱讀期刊文章的心路歷程
30年前念碩班(一個月讀一篇,點狀式閱讀,理解深度約50-70%)
- 心力被英文卡住,不知期刊文章重點所云(時間花在英文閱讀翻譯)
- 沒有人可以問,只能跟老師說自己沒讀懂,期待老師會解釋(有些老師也很聰明,知道不要叫研究生讀期刊文章以免自找麻煩自討苦吃)
- 閱讀數量少,通常就是老師指定或學期中的那幾篇"經典"文章(以管窺天+期末報告文章就還給老師了)
10年前讀博班(一週讀一篇,線狀與脈絡式閱讀,理解深度約80-95%)
- 英文閱讀能力變強,文章理解深度提升不少(一知半解會被老師鞭
打策,自己臉皮薄繃得比較緊) - 老師交待: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要勤快一點,主動去讀相關與參考文獻)
- 閱讀數量增加+老師指引方向+提供學門脈絡地圖:比較有方向感與全貌感,知道讀到的文章,在學海中的大致定位與經緯度
現在的學習與閱讀(透過perplexity與notebookLM 輔助,主題與搜索式閱讀,一個鐘頭可以讀一篇,理解深度約70-80%,但廣度與關聯性大增)
- 直接去那些有哀的期刊(SCI/SSCI)搜尋下載相關文章或搜尋有興趣的主題,pdf灌入notebookLM
- 透過發問來學習(問比學重要,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但AI與LLM會唬爛穿鑿附會,使用者需謹慎判斷+從回答中進行第二階的詢問與搜尋),透過雙項問答,對於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與效率大增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同樣的問題可以問不同來源的期刊文章(notebookLM中的筆記本)=>看出不同回答間的交集與聯集,乃至於意識到:AI與LLM的答覆係依據你提供的文獻資料=>如果有些更高明的文獻沒有納入,那麼AI與LLM 無法產出那些洞見給你(你不知道的比知道的更重要,而一般人通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對於自己的無知無感+被AI/LLM自愚愚人)
- 創意發想與想法掃雷補遺,Grok DeepSearch比Google好用
以下是測試問題與筆記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安全研究的光譜與地圖4
Gap Between Safety (or Accident Caus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理論與實務間落差
理論的功用
A. 事故調查分析(詮釋事故發生的來龍去脈與全局) > B.事故預防(有一個盡善盡美的Golden Sample) > C.事故預測或預警預報(主動性指標)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5/02/2why.html
實務的需求
C.事故預測或預警預報(相關指標具備良好的信效度) > B.事故預防(沒有資源支撐那個盡善盡美的Golden Sample,要的是輕重緩急與承擔型一型二錯誤風險) > A 事故調查(事後的穿鑿附會與獵巫抓戰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事故因果模型的分類
線性(前因導致後果)與非線性(各項因素之間存在交互作用)
- 線性≒可以跑線性迴歸,能夠知道相關因素的解釋力大小
- 非線性≒存在許多中介與調節變數,各項因素的解釋力大小,隨著情境而異(適用情境不同)
- 以前有沒有發生過事故? 事故的類型與型態?
- 事故預防機制與風險管理措施? (e.g., 危害辨識、風險評估、管理系統)
- 現場的5S狀況、人員的訓練與認知、SOP/法遵守規情形(=稽核與查核)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教堂經濟學3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第四篇 創新與危機
15 封聖制度創新
基督教有聖人,佛教得道高僧
羅馬教會獨有制度性的封聖制度:
基層教會有下而上提出候選人,羅馬教會由上而下裁決封聖
封聖是教宗的權力,功用如下
- 封聖不只對聖人聖女的追認,如同政治冊封也是統治手法=>冊封=各教區的冠軍杯
- 讓各教區推選聖徒名單候選人,梵蒂岡裁決,就是一種競爭治理機制(如同中國古代由各地方推舉人才,經皇帝考核後,成為重要官員)
- 以上過程與儀式看似授權地方,其實促進了中央教皇的權力
聖徒能否被封聖,不單是個人表現,也是教會政治考量(或從經濟學需求與供給的角度看):
- 17世紀後,聖人數目急速減少=>社會世俗化,聖人的產出與需求變少
- 封聖條件隨時間而異:增加女性與考量中國市場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職涯韌性(反脆弱)的評量與思考
職涯反脆弱評量問題
https://form.typeform.com/to/EwYfRl?typeform-source=radreads.typeform.com
評量問項
- 從 100 位擁有相似技能和專業水平的人中抽樣,你排在第幾百分位?
- 每週(平均)花多少小時來培養一項 5 年後會用到的技能?
- 有多少收入來源(包含被動收入)貢獻了10%或10%以上的收入?
- 你對年度的支出的了解程度?(誤差不超過千元? 萬元?10萬元?)
- 如果你需要找工作,多少人會積極的幫助你?
- 你說服他人的能力(包含書面或面對面)?
- 你能說服多少人買3000元以上(你所創造或代理)的商品
- 當處於壓力情境下,戰鬥或逃跑反射被啟動時,你對自己的決策有多大信心?
- 完成大量深度工作的能力(專注力持續25 分鐘為基準)有多大信心?
- 你養成習慣(健身、營養、睡眠與心理健康習慣)的強度?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教堂經濟學2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第三篇 教會經營
9 地獄觀的行銷策略
地獄觀的功能
- 嚇阻反道德行為與想法的煞車器
- 襯托上天堂的好與不努力的下場
- 人性本賤:喜歡偷雞摸狗、為小惡無所謂
- 要讓信徒奉獻(出價),有兩種方法:出高價取得進天堂的門票,或出高價避免落入地獄
- 展望理論與損失趨避:上天堂的快樂,不如下地獄的痛苦(地獄觀的邊際效益>天堂關的邊際效益)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教堂經濟學1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本書的原名:(神佛)爭一炷香
人爭一口氣,神跟人一樣都會面臨競爭,人比人氣死人,神比神也會氣死神吧XD
馬丁路德 論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9%9D%E5%8D%81%E4%BA%94%E6%9D%A1%E8%AE%BA%E7%BA%B2
一、悔改是什麼
- 是一生的事。(#1)
- 是內心的悔改。(#4)
- 是外在的苦行。(#3)
二、悔改不是什麼
- 悔改不等於懺悔告解的儀式。(#2)
- 悔改不等於購買赦罪券。(#35-#36)
三、購買赦罪券益處不大
- 教宗只在教會法允許的範圍內有權懲罰和赦免。(#5)
- 因此赦罪券只能免除那些教宗有權施加的懲罰。(#20-#21,#34)
- 死去的人已經免除了教會所能給予的那部分懲罰。(#8-#13)
- 因此死去的人不需要赦罪券來免除教會的懲罰。(#22)
- 赦罪券中是否有耶穌和聖徒來的可轉移的功德不清楚,悔改是更可靠的得赦免的方法。(#56-#68)
四、購買赦罪券有害
- 增加賣赦罪券的經辦人的貪婪之心。(#27-#28,#50-#51,)
- 容易使人忘記真誠的悔改。(#39-#40)
- 容易使人認為教宗是在斂財。(#81-#91)
五、總結
- 唯有經歷各種苦難,而不是虛假的平安擔保,才能有把握進入天國。(#95)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萬事揭曉4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這本很精彩與複雜的書,終於來到結局
結論不是萬事揭曉有定論,而是人類的社會樣貌有無限的可能,不要對當下的制度盲目與盲從
第十一章 回到原點,重新出發
論原住民批判的歷史基礎
進步史觀是一種誤謬與自我感覺良好
相較於原始部落與部族的價值觀,現代人
- 對於金錢與財富的追求有著發瘋似的貪欲
- 自私沒有互助的人性
- 遵守奇怪的法規+有一群更奇怪的官僚來指導現代人的生活作息(各種不自然違反互助合作的規定)
- 傲慢自大,沒有信仰與謙卑
- 把大自然與土地是為可以任意處分的財產,而非負有照顧的責任與義務
農業與國家的出現,都不是那麼理所當然與必然
農業的初始一開始只是玩票娛樂與業餘性質,後來為了各種慶祝儀式或祭祀(同樂會)的需要,需要備糧,逐漸加大耕種種植力道;穀物又易於保存、運送與分割,成為理想課稅基礎與貨幣,課稅所需的官僚機制,成就更大的王國與國家暴力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萬事揭曉2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想像過去上萬年人類曾經的生活樣貌、價值取捨(風俗文化)與社會組織方式,讓人腦洞大開
第四章 自由人、文化的起源、私有財產的出現
(出現先後不一定是按照上面的次序)
採集遊獵維生的遠古人類,對於社會組織的形式,比現代人更自由更有創造力與想像力
各種看似荒誕的神話與民族誌展現了我們想像不到的形式與可能
這一章要回答的問題
- 在農業出現之前,世界各地有哪些不同的文化體制?
- 我們如何從靈活多變的體制,變成現今僵固的模樣?
e.g.,
容許一小部分人,對於他人握有永久權力;男人地位高於女人;耆老地位高於年輕人;社會區分成不同階層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萬事揭曉1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兩位作者
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David Graeber, 認為專業、管理與政府行政都是自欺欺人的狗屎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Graeber
考古學家David Wengro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engrow
https://aeon.co/ideas/a-history-of-true-civilisation-is-not-one-of-monuments
真正能夠創造文明的東西:互助、社會合作、公民活動、熱情好客或只是關心他人
https://www.eurozine.com/change-course-human-history/
摘錄:
那些反思人類歷史「大問題」的作家——賈里德•戴蒙德、弗朗西斯•福山、伊恩•莫里斯等人——仍然以盧梭的問題(「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什麼?」)為出發點。
簡單地以這種方式提出問題意味著做出一系列假設,即
- 有一種叫做「不平等」的東西,
- 這是一個問題,
- 曾經有一段時間它不存在。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劇變以來,「社會不平等問題」一直是政治辯論的中心。
是時候重新思考了
現代作家傾向於使用史前史作為解決哲學問題的畫布:人類本質上是善還是惡、合作還是競爭、平等還是等級制度?因此,他們也傾向於認為,在我們 95% 的物種歷史中,人類社會都是大致相同的。但即使是四萬年,也是一段非常非常長的時間。證據證實,那些在地球大部分地區殖民的先驅人類似乎也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社會安排,這似乎本質上是可能的。正如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經常指出的那樣,早期智人不僅在身體上與現代人類相同,而且在智力上也是我們的同類。事實上,大多數人可能比今天的人們更了解社會的潛力,每年都會在不同的組織形式之間來回切換。我們的史前祖先似乎並沒有在某種原始的純真中閒逛,直到不平等的精靈以某種方式被打開,而是成功地定期打開和關閉瓶子,將不平等限制在儀式服裝戲劇中,像建造紀念碑一樣建造神和王國。
如果是這樣,那麼真正的問題不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是什麼?”,而是,在我們的歷史中,我們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之間來回穿梭,“我們是如何陷入如此困境的?”這一切與史前社會盲目地走向束縛它們的製度鏈的概念相去甚遠。這也與福山、戴蒙德、莫里斯和沙伊德爾的悲觀預言相去甚遠,在這些預言中,任何「複雜」形式的社會組織都意味著少數精英掌控著關鍵資源,並開始將其他所有人踐踏在腳下。大多數社會科學將這些嚴峻的預測視為不言而喻的事實。但顯然,它們是毫無根據的。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問,還有哪些值得珍惜的真理現在必須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不同領域作者的想法與寫作文筆有相當程度的差異,雖然閱讀翻譯著作,但還是可以感受到culture shock
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Prepare for the worst- If 戰爭or 一次更嚴重的衰退
戰爭很恐怖,沒有心理與實體準備會更恐怖
慶祝228和平紀念日,找來地表最強AI之Grok3 來幫忙探索思考這個嚴肅的問題
(工安要透過假定人會犯錯/設備機台會故障=>發生事故是必然,進而預防避免出事;假定與妄想不會出事、事故不會發生,那麼出事不是意外,而是時間早晚的意料之中。同理可證,盲目認定不會發生戰爭與害怕戰爭,只會讓戰爭更快到來,還不如事前想清楚,與大家做好準備,不要把頭埋在沙中)
問:如果台灣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想像描繪可能情境
Grok3的分析:
https://grok.com/share/bGVnYWN5_6ca153ab-4799-4226-b03f-284d4707d19a

1. 軍事動員與防衛措施
- 緊急動員:政府將立即進入緊急狀態,啟動全民防衛機制。後備軍人將被緊急徵召,民眾也可能被要求參與防衛行動,例如民防訓練或支援後勤。
- 防空與避難:隨著空襲警報的頻繁響起,民眾將被要求進入防空洞或避難所。城市中的防空演習將變成真實的生存挑戰。
- 交通與通訊管制:政府將對交通和通訊進行嚴格管制,限制人員流動以維護秩序,並防止敵方滲透。互聯網和通訊網絡可能受到監控或限制,以防止資訊外洩。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思考習慣Checklist與不被AI取代
密涅瓦大學思考習慣(HC)應用在
批判思考、創意思考、有效溝通、有效互動
前情題要(英文版其實更清楚)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4/12/blog-pos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