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誤謬與真相3

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執政者的美好謊言

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982

 

繼續賞味這古早版本的蘋果橘子經濟學實證研究

 

 

 

5    收入的謬誤與真相

 

收入與財務的誤謬(統計數據解讀的扭曲)

1.除富人外,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已停滯多年

2.美國中產階級的規模越來越小(M形化)

3.多年來,窮人越窮

4.公司高階主管薪酬過高,損害股東權益與消費者利益

 

 

收入停滯

 

家庭收入

1969-1996 美國每戶實質收入只成長6%

但同一期間,美國每人實質收入增加了51%

兩組統計數據均為真,因為每戶平均人數在下降

以家戶收入來衡量生活水準,不如以個人收入來得可靠,因為每戶人數不盡相同

以上統計數據的天真解讀與偏誤讓學界、媒體與政客大作文章

 

再來,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規模差異很大,例如家戶收入處於底層20%的有約4000萬人,而家戶收入處於頂層20%的有約6400萬人=>家庭勞動人口結構完全不同(前者是單親家庭/獨居老人或是因殘疾只能作兼職或零工,只有1/6的戶長有全職工作;後者可能是雙薪家庭,戶長幾乎都有全職工作),不應該相比!

 

以上觀點解釋了主計處無法解釋的地方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8F%B0%E7%81%A3%E5%AE%B6%E6%88%B6-%E4%B8%96%E7%95%8C%E7%AC%AC%E4%B8%89%E5%AF%8C%E6%9C%89-%E5%B0%88%E5%AE%B6-%E7%89%A9%E5%83%B9%E5%B9%B3%E7%A9%A9gdp%E5%A2%9E-050755894.html

 

要用這前1/5對比後1/5來論述社會造成不平等,其實是因為本來後1/5的家庭就有比較多的苦衷與限制,所以收入自然比較少!

這種五分法的家庭收入統計比較是誤謬的垃圾無誤!

 

勞工收入

勞工(平均)收入多年沒有增加,背後的因素

1.兼職的比例越來越高(兼職工作時數少,薪水自然低)

2.各種福利、保險或退休提撥,占員工薪酬的比例越來越高

3.美國失去的工作機會,多半是高薪/高壓/長工時的製造業工作職缺,新增的服務業工作機會多半相對低薪

 

以意識形態解釋以上數據超出經濟學的範疇。

 

 

收入不平等

收入統計背後的誤謬

收入有兩種,一種是資本利得(買賣土地房屋股票),另一種是勞動所得(上班工作)

前者課徵的是營業所得(相當於自己當老闆,承擔風險)”,稅率低+稅率固定;後者課徵的是個人所得(打工仔,不承擔風險)”,稅率高、稅率累進

 

收入越前面的階層或族群,其擁有的與可支配的經濟資源(股票、房地產、權錢交易關係網絡、內線交易的資訊不對稱)遠大於收入後面的階層或族群

 

針對個人所得的高累進所得稅率制度,其實沒有估算到所得的組成結構。

 

富人與窮人

 

即使是「富人」與「窮人」這種大家廣泛使用的名稱也很少有確切的定義,且用法常常不一致。例如,所謂的「富人」通常是指擁有大量財富的人;然而討論「富人」時所用的多數統計資料,大多與財富的累積無關,而是取決於某年分的收入流動。同理,「窮人」通常是根據目前的收入來定義的,而不是根據他們累積或沒累積多少財富。收入與財富不僅概念上有所不同,在「誰分別擁有多少收入與財富」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收入低但不算貧窮的人,有下列幾種情況:

有錢男人的妻子及有錢女人的丈夫。

有錢的投機者、投資人、企業主,其事業剛好面臨不景氣或甚至虧損。

年中從高中、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人,他們畢業第一年的收入是翌年的一半或更少。

職涯剛開始的醫生、牙醫,以及其他獨立的專業人士。剛開始他們尚未累積足夠的客群來支付辦公室與其他費用,因此收入無法跟幾年後相提並論。

仍與父母同住、無須支付租金的富家子弟,或是住在他處,探索各種可能、打零工、做低薪的基層工作,或在慈善事業、政治圈當志工的人,但生活開支由父母負擔。

退休者。他們的收入雖然比較低,但因為有自己的房子,不必付房租或房貸已經付清。他們的資產通常比年輕人多。

 

多數人在談論「窮人」時都不會想到這些人。但統計資料無法區別目前收入低的人和真正貧窮的人。真正的貧窮是一種持久的階層,他們的生活水準將持續低落多年,甚至終生,因為他們缺乏收入或財富,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同理,目前收入前一○%或前二○%的人中,多數的人不見得富裕。真正的富人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收入與財富的最高階層。收入的統計資料大多是呈現某個時間點的快照—那個結果與長時間追蹤同一群個人的統計資料截然不同

 

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方法有很多種,得看衡量的是某個時間的不平等,還是終身的不平等。

 

受壓榨的實習醫生/事務所小朋友,一段時間以後會變成壓榨別人的主任醫師與會計師,問題不大;終身世襲式的貧窮與不平等才會是問題:初到美國的移民,三代之後可以出州長,暨承家業的,很多也會富不過三代。

 

消失的中產階層

哈哈,這打臉大前研一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1533

 

所有個人對於總體社會變化現象的解讀,都是一種詮釋而非解釋,都是一種說明而非證明


 


高階主管的薪酬

公司高層的高薪,尤其是執行長優渥的薪酬,引起了大眾、媒體、政界的許多關注——遠比職業運動員、電影明星、媒體名人、其他高收入群體類似或更高的薪酬受到更多的關注。

 

然而,我們很少聽到、甚至沒聽過有人批評體育、電影或媒體明星的收入太高,更遑論譴責他們「貪婪」了。但「貪婪」卻是大家最常用來形容那些高薪企業高層的用語,也是最謬誤的妄稱。當你的薪水取決於別人願意付你多少錢時,你就算是全世界最貪婪的人,薪水也不會因此提高。任何對公司高層薪酬的解釋,都應該以開出那些高薪的理由為基礎,而不是以高層本身渴望高薪的理由為基礎。每個人都可以渴望任何東西,但那不會促使別人去滿足那些欲望。為什麼企業願意為頂級高階主管開出那麼高的薪酬?市場供需可能是最簡潔的答案,想要提出更完整的答案,可能需要招募者的特定知識和經驗。

 

由於公司的決策往往涉及數十億美元的利益,如果一個人可以減少一○%的決策錯誤,為公司省下一億美元,那麼每年給他八百三十萬美元的年薪可能是個很划算的價格。

 

有些人認為,公司的董事會濫用股東的錢,所以執行長的薪酬才會那麼高。若要證實這是普遍的原因,就得提出更多具體的例子。為了驗證這個說法是否屬實,可以拿由大量股東擁有的公司,與由一些大型金融機構持股及掌控的公司進行比較。前者的股東大多不知道、更不可能評估公司內部的決策;後者的股東既有專業知識又有經驗,還會花自己的錢聘請執行長。

 

 

社會流動性

 

一般的社經流動:人會隨著投入就業市場與職涯發展脫離收入最底層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工作能力,尤其是收入低層(本來就具備先天生理障礙的)

再者,投入職場,職場雖然有晉升管道與機會,卻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掌握到那些機會。

 

人生而不平等,人生競賽的過程也不平等(投胎到高社經地位家庭,更容易掌握成功機會)

以上兩個起始條件得不平等=初始可利用的天賦與機會不均等+真正用的機會不均等

乃至那個社會的價值觀(操之在己或輪迴),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收入高低或執業晉升機率

 

即使經過一些複雜的統計,也很難區分阻礙個人進步與提升的,究竟是外部(社會體制性)障礙還是内部(個人努力天賦)障礙

 

反正新聞媒體報導都說是社會不公

人類社會不可能每個人都同樣有生產力,出身貴族、享有各種優勢的人,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努力與奮鬥,就能夠享有榮華富貴。反之,需要努力克服許多劣勢的人,要更努力證明自己的實力,才有展露才能的機會。

市場經濟不過是一種滿足供需效用的機制,不是道德評量,不會給更加努力與更具才德的人更高的所得

 

對於所謂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的批評,隱含以下的誤謬前提與假設

1.財富是集體的,所以需要分配

2.分配有某種道理的公平

3.分配依據每個人的貢獻大小調整

 

事實上

1.收入不是分配,而是來自於提供商品與服務(各憑本事賺來的)

2.商品、服務或薪資的高低,不是來自於第三方的主觀認知,而是兩廂情願

3.「投入」或付出多少努力,不是衡量價值的標準,「產出」與客戶效用才是

4.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收入與所得是「挣來」的,只有少數人繼承遺產或接受政府救濟,其所得與收入是「分配」來的。

5.市場機制無道德的安排收入與所得,往往比第三者從道德角度來分配所得,更具效率。

 

 

 

6    種族的謬誤與真相

 

種族這個詞,本身就會讓人產生誤謬,不論是訴諸區分種族(以保護弱勢族群)亦或訴諸不應有種族歧視

 

群體差異

只要分群,不同群之間的比較變數,一定有差異

更根本的問題是:憑什麼或有什麼理由這些群體非要相同!

這衍生很多庸人自擾的誤謬討論

 

 

經濟

當我們忽略(不同族群)在人數、教育、年齡等各方面的差異時,很容易對各族群間的總收入差異產生誤謬的推論:

把相關性解釋為因果關係,或者說就是歧視導致收入差異。

 

歧視可能真的是造成不同族群之間收入差異的因素之一,但這個因素的影響力在不同的國家、群體或者不同的時期,影響力都不顯著。

 

相關的歧視誤謬包含所謂就業歧視、銀行對消費信用的放款或借貸。

 

以種族作為篩選工具(找員工、借貸),可能會導致許多理想人選喪失資格,這種偏見只會對決策者自己本身造成成本(損失機會),而不會對整個群體或社會帶來成本(favor 其他沒有偏見的人)

 

不公平的代價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8/05/12.html

 

 

 

 

7    第三世界的事實與謬論

 

第三世界的貧困真的是因為西方國家的剝削嗎?

如果貧困是因為西方國家的剝削,那麼該如何解釋:第三世界當中最貧困的國家,往往是最沒有接觸西方的國家?

 

究責與指責比找出因果關係更容易、更大快人心+方便政治操弄

究責本身就是誤謬的來源,背後的因果關係往往很複雜,很難歸納出單一主要因素

 

地理

 

槍砲鋼鐵與病菌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01/blog-post_30.html

 

我們只能大致猜想:如果沒有某些地理因素的差異,不同的國家,經濟發展應該相同;然而即便能夠扣除或控制地理因素的差異,不同的國家,經濟的發展還是可能大不相同。

 

 

歷史

 

其實所有的國家一開始都很窮,需要解釋的不是貧窮的原因,而是為什麼有些國家能夠脫貧致富?

 

沒有哪個國家或文明,能夠永遠走在人類世界的前端,各國經濟平等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某些學者把當今經濟平等貿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常態,刻意以一些不倫不類的說法來解釋經濟不平等的現象

 

靠,這好像罵到很多學術大咖(特別是橫跨政治經濟+古今中外的那種)

西方憑什麼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01/blog-post.html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事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8/231.html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4/13.html

 

 

單獨看以上書,都覺得言之有理,綜合對照與批判性閱讀之後,才能發現其論述各有罩門與不倫不類的地方 (稍稍接近朱敬一大神的鑑別度)

牧羊人讀書筆記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04/1.html

 

 

 

結語 經不起驗證的信念

 

古往今來,世界上充斥著如今所謂的「差異」、「不平等」

如:80%的財富集中在1%的人,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當中,有40%來自同一個國家 (真實世界往往是Plato Distribution而非Normal Distribution)

 

對於第五章到第七章提到的收入、種族與第三世界,都是一種組成誤謬,當中分群或分組的組成會隨著時間改變,試圖去解釋或詮釋造成差異的原因,除了是把想關性誤認為因果關係外,也是一種庸人自擾。更糟糕的是,很多看似立意良善意圖消弭這些不平等的政策,其政策內容正是基於以上誤謬(錯上加錯,難怪徒善不能為政)

 

統計資料數據自己不會講話,用得人聰明,才能看到圖表數據以外的涵義

如果製表的人心懷成見與誤謬,那麼數據與圖表只能讓當事人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成見與誤謬。

 

很多先入為主與看似直接明瞭的想法都經不起實證的檢驗,因為它們都太主觀了

太多人把自己腦袋模糊的想法當成寶貝呵護,這些想法通常太過虛無飄渺,連正明錯誤都沒有必要。

 

感謝研究所的訓練:

題目越小、概念越明確越好=>講與寫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都要有證據與邏輯,每一段話之間都有關聯,每一段論述的關聯都要有實證證據的支持。


慶祝跨年,聽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