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牧羊人讀書筆記(1)

 牧羊人讀書筆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896

 

與其成為領頭羊,不如成為牧羊人

來賞味鑑識大神朱敬一的水準、眼界與格局

讀越多書,越知道有更多書該去讀、更多的哲人值得去追隨...TAT


 


通識基本功

 

「經典」是恆久的「當代」--讀《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9%E8%8B%B1%E6%99%82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8107149

余英時曾說:「在這個時代我能做什麼,那就是做自己。我沒有英雄崇拜主義,也不會自愧不如……我只有一點對中國文史的底子。總而言之,盡力完成自我,同時也知道尊重別人,這就是所謂『博學知福』,即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的最好辦法。」

「但願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繼續作一點事。」



余英時回憶錄

(成為一代宗師,除了天資聰穎外,其實有其家學淵源與時代推波助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409?utm_source=verfassertaiwan&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3

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59-201612011.pdf

 

人文知識就是要靠研究者逐步的「自我累積」,慢慢成形,沒人幫得上忙。但是這種自我累積的過程,卻是實實在在,看似緩慢,然而由點倏然成面,渾然貫通。我覺得,現在的科學教育知識被切割灌輸,恐怕是再也培養不出先生這樣的通儒了。我一向喜歡與先生聊天;每一次談話本身,就像是在閱讀經典。先生大我超過兩輪。但是經典的定義就是:經典是恆久的「當代」(a classic is a contemporary of all times.),兩輪年齡差距,算不了什麼!

 

記得有一回為了要聊他的新作《朱熹的歷史世界》,我硬是先把他上、下兩冊硬邦邦的新書讀了、想了,也提出了我的問題。我請教,他書中引用了千百則史料或書信,有許多都只是一時一地一人一事的隻字片語,他焉知這些雜陳無關的資料,可以搭配互佐呢?千百則資訊又要如何串接呢?有什麼指導原則呢?先生說,資料引索串接一則是治學經驗,另外則是他希望他所提出的詮釋,能夠「極大化歷史解釋力」。我現在回憶的名詞未必精準,但是當時我非常驚訝,因為「極大化歷史解釋」這幾個字,幾乎就是統計方法上的最大概似推定(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這可是我頭一回從人文學者口中,聽到如此的「科學方法論」。

「歷史與新聞是同一門學科,歷史就是新聞、新聞就是歷史」大師看的不是歷史或新聞,而是背後的規律。

論天人之際

https://www.google.com/url?esrc=s&q=&rct=j&sa=U&url=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2879&ved=2ahUKEwiD3dTcyNb2AhVnzIsBHVwPAVIQFnoECAMQAg&usg=AOvVaw1YvpmfEJqXqnHhwqr3_46c

 

電影《一代宗師》有句對白:功夫,兩個字;一横一直。我認為「人文學者」也就只有兩個字:或通或滯。余公之後,我找不到庶幾乎近的通儒型漢學研究者。要彌補這個空檔,絕對不是獎勵問題,而是教育問題。

 

 

 

丘成桐院士的「宇宙幾何」

 

丘成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98%E6%88%90%E6%A1%90

http://hceducation.blogspot.com/2019/07/shape-of-life-2019712-20196.html

 

談空間的內在形狀 數學與物理的底子太差看不懂大師的指引

https://www.ylib.com/hotsale/innerspace/#f

我們真的活在十維時空裡嗎?丘成桐院士從幾何和弦論談空間的內在形狀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RLFw7i79w

 

 

對比「余」和「丘」兩位院士

成功與出師的必要條件

1.天資聰穎

2.長時間專注投入

3.大師的拉拔與貴人的相助

充分條件

運氣、時機與緣份

 

人文與科學的差異

科學

要在一門領域深入

人文

漫無目的吸收與涉獵

 

對於丘而言,宇宙幾何與學術研究是同一個拓墣架構(Shape of Life)

拓撲學Topology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B%93%E6%89%91%E5%AD%A6

 

對於學經濟的朱而言,宏觀與微觀、總體與個體、橫斷面與縱斷面、應然與實然,存在太多斷裂與奇點,不屬於同一個拓墣結構,難以整合與連貫,古往今來沒有多少人能夠成功。

 

 

 

《漢寶德談美》,牧羊人談「功夫」

 

漢寶德談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3079

藝術(有時講就獨特、誇張、創新=標新立異)

美感=合理/舒服+鑑別力(沒有不合理與看起來醜的地方,視而能見)

 

 

牧羊人談「功夫」(運動之美)

「功夫」≠「格鬥」

「格鬥」≒打架≒拳怕少壯(純粹暴力)

 

功夫與運動背後的三個要素

1.天賦:肢體協調

2.技術:動作合理,符合物理法則-勁由腿發

3.練習:畫更小的圓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html

 

格鬥重視瞬間反應與爆發力,技術與練習反居次要。

 

 

 

米其林於我何有哉?

 

皇上吃什麼?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768

 

國宴與家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11789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6836

 

身為一個什麼都好吃的中年吃漢,米其林CP值太低、看起來比吃起來好

這篇批判華而不實的創意料理、虐待顧客的米其林餐廳深得我心

 

 




 

經濟學家讀生物演化

 

生物演化當中的經濟學

經濟學

探討的是廠商如何在技術與資源限制下,增加利潤

廠商需將有限的預算分給雇用員工、技術開發、購買原物料

所有廠商都追求利潤極大,但均衡利潤為零(完全競爭下的均衡)

 

生物演化

而生物同樣在身體與環境的限制下,要設法適應與繁殖,有限的能量要分給肌肉生長(增加覓食能力)、修補細胞器官(延長壽命)或繁衍後代

所有生物都追求繁殖率極大化,但長期靜繁殖率為零(物種數量處於均衡)

 

有關人類的大哉問

第三種猩猩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8/11/15.html

 

自私的基因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6/13.html

 

行為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1/1.html 

 

企業跟人一樣,死亡率是倒U型的曲線

其他生物的死亡率多半是反L型的曲線(年紀越大,死亡率越高)

 

 

孔雀開屏傳遞什麼意義?

幾種解釋

1.R. A. Fisher: 母孔雀有被大尾巴吸引的基因(有利於把妹,但不利於逃走)=>性擇

2.資訊不對稱下的資訊揭露:母孔雀不知道哪知公孔雀的基因佳,可以繁殖出優良後代=>擁有兩公尺長尾巴的公孔雀竟然能活下來=傳遞我很強壯的資訊;孔雀開屏其實是生猛孔雀對於肉腳孔雀的「讓桿」與「透過示弱handicap來呈現自己的強大」

 

疑,子非孔雀焉知孔雀之()?!

 

 

 

「學界大咖」與「大學者」,差別在哪裡?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scholar-or-not/

 

大學者

面對大問題、挑戰既有理論、提出圓融一貫的架構,特別是面對大問題時有發自內心的人文關懷

 

Ronald Dworki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nald_Dworkin

 

法律帝國

https://idv.sinica.edu.tw/philaw/classics_introduction/2.%20Dworkin_Law%27s%20Empire%20Chuang.pdf

摘錄:

1. 是基於某種「詮釋性態度」(interpretive attitude)而形成的「詮釋性概念」,所有對於法概念的詮釋,無非是為了使法律實踐(legal practice)呈現其所屬之形式或類型的最佳(the best)可能實例,進而賦予法律實踐特定目的(purpose)或本旨(point)的 「建構性詮釋」( 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2. 不論這些目的本身多麼有益或高貴,唯有在該強制力的行使是源自(flowing from)過去政治決定所產生的個人權利或責任被許可或被要求(licensed or required)的情況下,才會是正當或證立的(justified)。

3. 不同的法概念觀(conceptions of law)對證成強制力正當性的根據是什麼,經常會發展出不同的法律證立理論,其中包括本書強烈批評的慣例主義(conventionalism)與實用主義(pragmatism),以及德沃金極力捍衛的整全法學說。慣例主義要確保可預測性及程序公平的價值,實用主義旨在追求社群未來的利益,整全法重視平等(equality)的政治道德價值。

 

https://ivrtaiwan.files.wordpress.com/2019/09/20101103-3.pdf

 

 

 

學界大咖

科學與極簡主義觀點

分析問題不大、層次不深、範圍不廣=>發表文章多、容易被刊登與昇等

朱大批評實驗經濟學方法與研究推論正是如此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2/03/predictably-irrational-22.html

 

極簡背後缺乏通識

通識教育的核心就是延伸貫穿:貫穿時間、貫穿國家地域、貫穿學科(Robert Hutchi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Maynard_Hutchins

 

極簡不是共識

思辨應該有如最高法院的判決,追求重疊的共識- 只要重疊的部分能夠解決爭議,就沒有必要去牽拖其他更廣沒有共識的部份

https://ntupsr.s3.amazonaws.com/psr/wp-content/uploads/2011/10/14-03.pdf

 

極簡不是主義

大咖成一家之言,卻不是通識

 

行為經濟學被批判的另一書:

推力

(人不可能理性,所以政府要有如父母般,透過機制設計誘導人民與孩子的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45555

 

朱大的批判:

兩位作者都是學識基礎深厚之教授,不但學說背後有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且下筆輕鬆幽默,在隨手拈來的日常事例中驗證其學說,讀來頗為生動。如果將此書視為一種概念的彙整,我完全同意父母對子女適度輕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若將自由父家長制應用到政府,容許政客以此概念推行其政策,甚至形成一種政治哲學的新派別,我則有不小的質疑。

簡單的說,塞勒與桑思坦雖然臚列了許多輕推情境的條件與原則(例如要留給人們相當的選擇空間),但始終沒有交待「輕推」這個動作的主詞是誰、受詞又是誰?誰能決定自己是資訊優勢者、自己看得比別人清楚、自己可以決定自助餐菜色的排列、自己是智識優勢者、自己能推別人而不是被別人推的人?在兩位作者所舉的例子中,資訊優勢與理想的選擇方向都非常清楚,此時往哪個方向推,所有人都沒有異議,故輕推一把爭議不大。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有時候資訊優勢並不清楚;往東輕推最後會跑到花蓮、往西輕推最後落點在澎湖,那麼輕推的人幾乎就有主宰結論的生殺權,聽起來有些恐怖。例如諾貝爾獎得主愛羅(Kenneth Arrow)著名的論點,就是議程設定常能主宰譯事結論。因此,放任在議程上「輕推」,當然是十分危險的。此時,我倒認為輕推與費希金(Fishkin)所擔心的操控(manipulation),其實沒有多少差別。

輕推,是一種觀念、一種提醒,而不是一種政策主張或政治哲學。讀者若能從這個角度切入閱讀,當然就能避開前述的「操控」陷阱。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這就是一本很值得參考的書。

 

 

 

評論「大歷史」撰寫的兩個嘗試

槍砲、病菌與鋼鐵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01/blog-post_30.html

 

西方憑什麼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6/01/blog-post.html

 

作者想要論證「西方的社會結構比較容易發生工業革命」,進而延伸到「為什麼西方能夠主導近代兩百年」

然而從工業革命到今日強權,中間有太多不確定與偶然因素:經濟因素、帝國主義、地緣政治鬥爭等,超出了他的推理結構,結論勉強。

 

 

西方興起背後的歷史偶然

1.發現新陸塊(e.g., 如果只有菲律賓大小?!)跟新「大」陸,涵義完全不同

一個是中2000元的獎項,一個是上億的頭獎

 

2.歷史上發現先大陸早於蒸氣機的發明,如果兩者先後順序顛倒,結果也大不同

蒸汽機用於紡織業,如果沒有新大陸的棉花,棉花帝國不可能成型

先有蒸汽機,後來才有棉花的話,工業革命的應用大打折扣

 

3.發現新大陸方便西歐工業(革命)發展練兵也回饋了航海的投資

工業革命+航海造船=>船堅炮利=>馬漢海權與帝國主義

 

4.之後在帝國主義下,東方變成西方殖民的附庸,再比較東西方失去意義(1900-1970

 

5.1970年以後,知識經濟出現,再也沒有「後發先至」

以往工業經濟,邊際報酬遞減,後進國家只要努力儲蓄,購買投資機器與設備,可以追上

知識經濟邊際報酬遞增,大者恆大,後發者再也沒機會追上

 

哇,眼界大開

 

 

怎麼看文明的啟蒙

Steven Pink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ven_Pinker

再啟蒙年代-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66945?loc=M_0004_023  

 

朱大的導讀

Pinker 所比較的數據(諸如嬰兒死亡率率、每人平均財富),都是拿現在與幾百年前相比。但是當我們詢問一個人「心中是否有積怨」時,我相信他們很少會比較當下與三百年前。今天的父母親極少面對「嬰兒早夭」的風險與悲痛,但是有誰會因此而感謝盤尼西林發明人、牛痘發明人?又有幾個人會想到這是「啟蒙運動、科技研發」的成就之一?人既然不會如此今古相比,當然就不會有什麼「活在今天好幸福,我要好好珍惜」的想像。

 

相反的,人通常是與當下周遭比較,有時候就形成一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年輕大學畢業生感慨:他們父母親那一代「可以靠勤奮而闖出名堂」的環境,好像不復存在;這是一種世代失落感。巴菲特的女傭感慨:她的平均稅率竟然高於億萬富豪的老闆;這是一種制度不公平的被剝奪感。薪水階級厭惡政府永遠在討好資本家;這是階級不平等感。新疆維吾爾族厭惡中國控制的集中營式管理;那是種族之間的被欺壓感。

 

所以簡言之,啟蒙運動絕對能夠提升整體的、平均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水準,但是這種跨越時空的平均生活水準改善,關照不到當下時點的壓迫與被壓迫。即使人文主義想要弭平性別、種族、國家、同性戀/異性戀等跨群體之間的歧視,但是在同一個群體之內,卻永遠還是有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說得強烈一點: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優勝劣敗的競爭、人生勝利組與魯蛇的對照,不是平均水準提升與否的問題。它幾乎是啟蒙運動關照不及的小角落。畢竟,「魯蛇」二字,絕對只是同輩比較的結論,與數百年來歷史有什麼變化,完全沒有干係。

 

我以上的評論,並不是要否定啟蒙運動的成效,也不是反對Pinker教授的觀點,而是要解釋:Pinker教授的古今數據比較,只能涵括部分歷史面向,但不是全部。你如果問我:「願意活在現在,還是活在一百年前?」我的答案絕對是「現在」。這就是古今數據比較的結論:不論從哪個角度看,現代社會都比一百年前「好太多了」。但是如果你問我:現代人民與一千年前的人民,哪一種生活比較幸福,這恐怕就沒有標準答案了;因為幸福與否涉及當代一群人之間的比較。如果續問:「願意活在一百年前,還是願意活在(可能已然全球暖化、氣候極端、小島滅頂的)一百年後?」我就更難回答了。

 

全球暖化似乎是啟蒙運動的副產品,科學理性有修復它的機制嗎?Pinker教授對此頗為樂觀,我的樂觀度大概要開個根號。

 

 

這部分談的是「通識基本功」,可惜

1.現代社會雖然餓不死(或說餓死的少),但人的壓力與物慾誘惑卻更大

2.學校教育已經退化為職業訓練所(多數通識課程是垃圾學分與浪費生命,所謂素養是教育當局的自欺欺人)

3.多數人終其一生就只是個粗鄙的工具人(人鄙人氣死自己,如同竹科太太)

4.通識需要有人生歷練+廣泛的閱讀吸收(工作謀生已耗去許多心力)

5.通識與素養是人生奢侈品(如同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屬於少數幸運兒(high)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