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管制因應重點

是說覺得用 Micro- Perspective 的碳稅循環經濟等工具,來因應Marco-Perspective 的溫室氣體暖化問題,效益與合理性讓人存疑,找了一些資料讓自己有sense


https://ghgregistry.epa.gov.tw/ghg_rwd/Main/Information/Information_3_detail?r_id=3058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的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40億公噸,相較於2019年的364億減少了約24億公噸

研究團隊指出,碳排放減少主要是因人們待在家中,汽車或飛機旅行的次數大減,若分種類來看,運輸業對減少碳排放做出最大貢獻,在4月第一波疫情高峰時,汽車的碳排放減少了大約一半,而截至這個月,公路交通的碳排放和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10%,航空業則大幅下降了40%,但團隊也預估疫情趨緩後碳排放量會有所回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4%BA%8C%E6%B0%A7%E5%8C%96%E7%A2%B3%E6%8E%92%E6%94%BE%E9%87%8F%E5%88%97%E8%A1%A8

2015世界各國碳排放量

全球合計約360億公噸

中國排放約106億公噸

美國排放約52億公噸

歐盟合計約35億公噸

印度約25億公噸

俄羅斯18億噸

日本13億噸

南韓約6億噸

台灣約2.8億噸


https://e-info.org.tw/node/232611

森林火災/野火的排碳量

動輒10+億噸



https://www.epa.gov.tw/Page/81825C40725F211C/6a1ad12a-4903-4b78-b246-8709e7f00c2b

台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統計

從1990年的1.37億噸成長到2019年的2.87億噸

其中工業與能源貢獻占比約63%(Scope1 & 2)

運輸約佔14%、住宅民生約11%、服務業約10%,農業約1%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868

台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名單

2019合計約排放1億萬噸,約台灣溫排總量的三成



排放量不等於大氣中CO2濃度,而很多因素會影響大氣中CO2濃度的變化(難怪論證人類活動碳排造成氣候暖化可以拿諾貝爾獎)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全球年平均 CO 2濃度增加了 50% ,從 一萬年前到 18 世紀中葉的 280 ppm增加到 2021 年 4 月的 420 ppm

大氣中每1ppm的CO2約為78.2億噸的CO2(Each part per million by volume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7.82 giga tonnes of CO2)



感想
  1.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燒炭後人減碳
  2. 從降低大氣中碳濃度(400+=>280ppm),推估所需減碳量約為200*78=15600億噸;全球一年總碳排約400億噸,Net Zero之後,還需維持約39年左右才能恢復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
  3. 碳稅/碳費/碳關稅基本上是好的,壓制能源使用(有利於節能)
  4. 碳權交易/綠能憑證/碳盤查則是不好的=>無中生有創造出碳金融泡沫(無助於實際減碳,甚至產生更多的碳)
  5. 就匯碳/碳匯而言,不論是種樹或者是化學封存而言,都需要考量將來再釋放的風險(e.g., 森林火災)
  6. 有趣的大哉(災)問是:CO2濃度會Run Away 失控嗎? e.g.,氣溫升高、乾旱缺水=>提高森林火災+空調耗電&電氣火災=>增加更多的CO2排放  亦或,CO2濃度增加,海水與植物吸碳效率提升, CO2濃度增加速率越來越慢?!


100 solutions to reverse global warming | Chad Frisch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4vjGSiRGKY

主要是三招

1.使用綠能替代化石燃料

2.提升消費性產品的生產製造效率或改變消費行為(以租代買)

3.透過光合作用把碳封存回土壤與biomass


前20名的方法與技術是



第一項是冷媒管理,可以減少90Giga ton CO2,1G=10億,90G ton=900億噸
效益的計算是假設這項可以完全導入後,30年內的總減碳效益
對照前面的碳排數據資料,全球一年的碳排不過400億噸


與能源有關的是第2, 8 10, 18, 20等五項
與飲食農業有關的是第3, 4, 9, 11, 14, 16, 17, 19等八項
食物的製造、運送與消費才是重大的溫室氣體供應(減少食物浪費與少吃肉的貢獻,名列第3/4名)
與土地管理有關的是5, 13, 13, 15 等四項
而教育女子與家庭計畫=人口生育管制(教育中下階層少生與中上階層過單純一點的生活),名列第6與7名,僅次於第5名的雨林保育;這兩項合計才是全球對抗溫室氣體暖化工具效用的第一名與首選

而以上這些措施不論有無溫室氣體暖化問題都應該被重視與持續推行,有助提提升人權、人類的文明與生活品質跟維持地球生態

以上措施所需的費用與成本,預估須在未來30年投入為29兆美元
PS: 美國政府一年稅收約4兆美元(整年GDP約為21兆;全球一年GDP約80+兆)
意味著各國政府須在未來30年投入GDP的1-5%用於以上措施對抗全球暖化
(靠,多少國家的國防預算不到其GDP的3%?!)


反轉地球暖化的100招


呵呵,可以保持樂觀
對抗與翻轉全球暖化,不單是減碳
為了減碳搞ISO-14064/50001,甚至搶買綠電憑證、宣告RE100,其實只是第一步(我們這一代)
第二步(下一代)則是全球文明與價值觀的從心+新的塑造,雖然是大工程,但或許如同職災率隨著社會進步自然下降般,無須悲觀(? 全球人口走向少子化、高齡化與負成長+經濟滯漲退,自然會從生產消費的根本改變碳排放 參考資料來源:https://youtu.be/g_ce53W2riM )。
第三步 (下下一代) 則是經過衰退與動亂的調養休息,步入另一個似曾相似的循環


經濟學人批判 從事窮人研究拿到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界大咖:「經濟學家無法解決貧窮問題,也正因他們解決不了貧窮問題,所以才有那麼多的『貧窮研究』可以做」



呵呵,以上嘲諷也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正因為解決不了EHS/ESG的問題,所以才有那麼多EHS/ESG的事情好做

Accident/Failure其實是世界運作的Normal常態,各路先進能人大德面對這些問題,徒勞無功的原因在於用微觀的角度來看待分析這些Accident/Failure,當然提出的對策與解法就是見樹不見林、捨本逐末與頭痛醫頭;沒關照醞釀出這些Accident/Failure的環境背景與宏觀脈絡 Macro-Context,無怪乎各種試圖解決貧窮、預防風險事故、教育改革與提昇社會公義的倡議與努力往往只是庸人自擾、治標不治本、特例個案與不了了之


果然真的有靠北邊的群組XD




 
  1. 金融監管機構一樣應該從事與金融風險相關的業務。它不應該參與決定和實施氣候政策的業務。這場金融業界主導遊戲的偽裝是:"哦,我們不是在製定氣候政策,我們只是確保公司披露"風險"(國內的金管會可以取代或說影響力大於目的主管機關環保署、經濟部)
  2. 氣候可能會發生變化,公司會面臨各種風險。這樣子的強制揭露(金管會要求公司說明他們做了什麼,而且建議他們如何去做)說不定將損害投資者、經濟和該機構
  3. 崇高的意圖一旦融入複雜的監管計劃,往往會產生不光彩的結果。當監管旨在將資本分配推向政治和社會有利的目標時,這種風險會大大增加(以環保綠能之名行上下其手之實)
  
 
  1. 金融監督機構應該只對銀行與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問題監管,能夠(撈過界)對社會、經濟或政治目標進行監管(=控制和操弄)?(e.g., 台灣進入老齡化社會,僱用60歲以上勞工00%納入公司治理評鑑,否則下市? 因應台海可能的衝突,上市櫃公司應提撥盈餘XX%給國家採購軍備、提升國軍戰力?)=>企業應該動用憲法控訴政府金關機構侵犯上市公司權益....
  2. “揭露”通常意味著透露你知道的事情。對於“披露你對碳排放的了解”的一個完全誠實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碳排放是多少” 對於各家公司ESG報告書上的(斬釘截鐵的)碳排數字而言,已經完美地“披露”存在信息不對稱、欺詐等。=>消費者或投資者可以控告企業造假
  3. ESG如同公平交易一般,可以成為美國制裁某國的藉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