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5764
序論 鴉片戰爭後,一個大哉問
前人解答五花八門,大抵分為「古早決定論」與「一時碰巧論」兩種。卻沒史家曾經從大歷史脈絡來回答這問題。
古早決定論
很早之前就存在某個重要因素,造成東西方之間龐大且無法改變的重大差異
Ex: 人種優越、文化優越、政治體制、地理條件…
一時碰巧論
東西方之間,不管生態、家庭結構、科技、制度與生活水平同大於異,直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一大僥倖(要有煤礦才能支撐蒸汽機的使用與產業化)
作者認為不是兩派之爭,也不能只看史前或是近代,而是要看清出宏觀歷史演進的輪廓,用不同面向來比較辯證。
三種工具
生物學
1.為生存繁衍、人必須從環境中取得資源與能量轉成生命給養
2.具有認知的能力的人,有著好奇心與創造力
3.每個人都不一樣,但一群人可能相當接近
而歷史的發展無法使用生物學來完全解釋
社會學
什麼導致社會變化?社會變化又導致什麼?
變化往往是因為人類基於懶惰、貪婪、恐懼,找到省事、利多、安全的方法。而且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歷史告訴我們,只要有(社會、環境、經濟)壓力,就會有變化
繁衍後代與取用資源增加,一定會對現有資源(社會、物質、知識)造成壓力,改變的成功造成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又造成更新的問題=>生命是淚之谷
如同車子不可能持續加速,速度越快,阻力越大,早晚會碰到推力與阻力達成平衡
生物學與社會學都是常規、一體適用,可以解釋大部分的歷史走勢,但區域的差別要靠地理學
地理學
地理趨動發展,但不決定未來
後發優勢法則:
鄉村發展為城市之後,原先有利的土壤與氣候條件不再重要
國家開始發展之後,貿易管道與人力資源取代礦產與河流的重要性
先進的區域會遷移變化、區域的擴張也會崩潰分裂
第一章 從人類遠祖到智人散佈全球
尼安德塔人的智能明顯勝過北京人。如果說,西方人祖先是尼安德塔人,東方人祖先是北京人,「西方憑什麼」就可以用基因去解釋。然而,這假設卻是錯誤。
人屬、人猿、巧人與智人的演化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增大大腦容量的基因突變為什麼有辦法賦予人猿優勢、把耗能的缺點變成值得,原因並不清楚。
或許是氣候變化、降雨減少,人猿居住的森林開始枯死,讓腦容量較大、群居性更強的突變種-智人 比笨親戚更佔上風、找到在草原上存活的方法….
歐洲人不是尼安德塔魯人的後代,亞洲人也不是北京人的後代
公元前九萬到十九萬年前之間有過兩次特別酷寒的冰期,讓大多數人都無法存活;約七萬年前,東南非溫濕度上升,降低採獵困難,讓智人走出非洲,取代其他猿人種。今日歐亞人身上帶有1-4%的尼安德塔魯人基因,非洲人身上則無尼安德塔魯人基因。
涵義:
種族與基因的論點無法解釋「西方憑什麼」
粒線體DNA的研究
1.非洲的遺傳基因多樣性最高
2.其他各地的遺傳基因多樣性只是非洲基因庫的子集合
3.基因最原始的傳承源自非洲
為什麼只有西歐有岩洞壁畫?
更合適的問法:
為什麼岩洞壁畫無以為繼?
與其宣稱這些壁畫反應的是西方人的文創力,不如說是反映地理和氣候條件為什麼岩洞壁畫無以為繼?
不可能所有的族群都重視岩洞壁畫或有相同的藝術傳統
很可能只是岩洞壁畫容易保存,其他藝術創作無法保存
外加歐洲的考古比較透徹。
第二章 農業濫觴,西方領先兩千年
不管西方還是東方,農業取代採獵的過程其實相當類似,只是地理條件決定了一先一後。這取代是勢所必然,並非人可以選擇。
地球公轉軌道變化,造成氣候冷暖變化、豐年與荒年的大起大落
公元前一萬兩千年,陽光更充沛氣溫上升=>動植物繁盛=>人類食物與繁衍上有更多選擇
公元前一萬八千年,全球人口約50萬,到了公元前一萬年,人口增加12倍約為600萬人
幸運緯度
歐亞區:北緯20-35度美洲區:南緯15-北緯20度
氣候溫和,聚集許多動植物
兩畝半的野麥可以收集一噸的果實,果實成熟再採收,花一卡路里可以收穫50卡路里。
人類不需要再如同冰河時期的狩獵部落追隨獵物遷徙,大腦也發展出抽象認知觀念,適合群居,人數40-50很常見,甚至破百。
氣溫上升,動植物增加,讓定居與形成更大的族群變的可行。
定居之後,可以製陶、石臼與灶、築屋造牆。
人的定居馴化了老鼠與野狼
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中東的丘陵兩翼
之後雖然遭遇新仙女木期(冰河),但丘陵兩翼也不是所有人都回到遷居狩獵的日子,很可能加速了人類學習農耕、培育耐寒物種,氣候變遷災難也讓人發展出宗教儀式與求神問卜(=向上天發出求救訊號!)。
公元前9600年,氣候再次變暖,丘陵兩翼居民迅速回歸農耕,許多作物以經過人擇改良,果實更大。
再經過1000年,小麥已非野生,需要靠人播種繁殖。
公元前8000年,伊朗西部牧人,把山羊馴化成體型大、聽話的家畜;有些村落居民多達500
公元前7000年,野牛被馴化成類似今日的酪牛;村落居民可能破千
公元前4000年,出現用牛來犁田
定居、獲得食物增加,讓婦女生育數增加到7-8胎(平均大約四個可以活到一歲,三個活到生育年齡);但人口增加的同時,群居造成病菌滋生,死亡率也增加。
定居也馴化了人類自己:
產生夫妻關係、對子女的愛,私有財產與地盤的觀念;因為能否繼承祖先的土地攸關是否挨餓(貧富差距最早的緣由),連帶產生對祖先的感念變成祭祖與忌祀先人(甚至把祖先的骨頭埋在床底下)
出現祭司與巫師的職業與特權階級:讓大家詢問祖靈與天意、何時撥種/種植與出獵打仗
男主外、女主內,由於土地繼承攸關財富,形成父權與夫權社會,男人擔心小孩不是自己親生的,社會出現重視貞操的觀念(漁獵社會的性開放一去不返)
伴隨土地財產與貧富差距而來的是暴力搶奪與村落間的械鬥:公元前9300年已經有高3.5公尺 、厚1.5公尺 的城牆遺跡
農耕為什麼有辦法取代漁獵採集生活?
地球暖化、能量位階上升,人類可獲取的動植物數量增加,吃飽發洩多餘能量的方式就是交媾繁衍,超過原有niche的承在人口數量,部分人被迫向外遷徙
向外遷徙的農耕組群遭遇採獵族群,兩者必然發生衝突,雖然農耕組群人數大於採獵族群人數較為有利,界線大概是在溫帶之間(熱帶有助於農耕,寒帶只能狩獵採集;越往寒帶,農耕的部份少、採獵的成分多)
中國的長江流域,在西元前8000-7500出現稻作,華北則在西元前6500出現小米
小米在西元前5500年馴化、稻米在西元前4500馴化,豬的馴化約在西元前6000-5500年。
丘陵兩翼領先數千年發展出農業,不是因為當地人比較聰明,而是當地的地理條件太好:世上有20萬種植物,可供食用約1000-2000種,其中能被馴化者只有100-200種(槍砲鋼鐵病菌)。
丘陵兩翼擁有最多的可馴化食用植物種類,動物種類亦同…
全球氣候暖化帶給不同地方人類的選擇:
1.降低採獵的辛勞,減少四處遷徙
2.用農耕的辛勞但獲得更多食物=>變成定居=>人口數增加=>向外拓展,排擠上述不農耕(=原地採集)族群的生存空間。
去除文化背景的風俗不能比較,何謂進步與落後?
第三章 什麼算領先?什麼算落後?
在今日主張西方文明最先進可能會引來文化霸權之指控。但本書既要比較東西一路發展,當然就必須拿出量化指標,還有一套測量方法。
社會發展指數最大聚落人口數、工匠專業程度、次級團體分支多寡
打分數的偏誤:
越像西方社會的,分數越高=越高明與先進?!
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的分裂
人類科學系:
認同演化論,覺得不同社會與族群可以比較,異化=演化,但不同社會的不同分數有何意義?
認同演化論,覺得不同社會與族群可以比較,異化=演化,但不同社會的不同分數有何意義?
文化社會人類學系:
反對演化論,認為不同社會與族群不能比較
人類發展指數
看壽命、教育、收入或生產總值
0=沒搞頭,大家死光光
1=完美發展
測量的幾個常識準則
1.relevant攸關社會發展(效度)
2.超乎文化(文化好壞容易有道德爭議)
3.各指標是獨立的不同面向
4.必須有紀錄與可追溯
5.必須能夠備客觀判斷(信度)
6.方便研究
沒有完美的指標
以下是作者挑選的四項指標
1.能源取用
人類史公式:Energy*Technology => Culture
人力<獸力<礦力<原子能
基準是西元2000年,美國人一天燃燒消耗熱量約228000大卡(含油電使用),得250分;東方日本每人一天消耗104000千卡得113.89分(人體基本生理需求:2000大卡/天)
2.組織能力
用聚落或城市的人口規模來代表
人口越多的地方,越需要組織來管控犯罪、疾病、交通運輸
用最大城市的人口數來proxy(用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也差不多)分數最高為西元2000年的東京(人口約2670萬) 2670萬/250分=>得一分的城市人口數門檻為10.69萬;西方的鈕約人口數1670萬得156.37分
3.資訊處理
地圖、信件、公文書傳遞速度與距離
4.戰爭力
以上四項各250分,合計1000分=>以西元2000年為基準
都是以東西方當時最先進的地區或都市為代表,而非東、西方的平均值
以上圖片出處:
取對數之後,線會比較直
第四章
西方崩潰兩次,東西差距拉近
西元前5000年到前1000年
西方的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東方的殷商滅夏與武王克商,都是後發優勢的最早案例。殷商建設雖跟埃及不能比,其殘酷卻是驚世奇觀。
發展的弔詭-後發優勢:
先進的技術被引介到落後的邊陲,為了適應新環境所做出的技術修正,有時候會青出於藍,把邊陲變成新核心
氣候從溫暖潮濕變成降雨減少、難以預測=>作物產量減少,如何餵飽更多的人?
發明管理、會議與備忘錄=>以運作更多的人與更大的灌溉系統,儲留氾濫的河水
農業成形之後,
宗教祭司舉足輕重=>發明管理/制定規則
養活更多閒人從事其他工藝=>開礦=>銅器取代石器=>物品交換/貿易
以上兩者讓國家得以成型
西元前3300年,尼羅河形成三小國,領導兼具軍事與宗教兩種身份(還不是國王)
西元前3100年,三小國變成一國流域南北統一(而美索不達米亞還是分裂),埃及的國王自稱是神=偉大的征服者。
法老的成功除了依賴權術與利益交換,也依賴神格化、制約人民(洗腦)與排場(金字塔=>普通農民看到宏偉的金字塔,沒人會懷疑法老王就是神….)
為了因應氣候生態變化與生計,人們創造城市;為了解決城市間的競爭,人們締造人口百萬的國家,透過官僚與祭司,由神一般的國王來統治。
在當時古老的年代,市場與經濟因素尚不健全,透過心理因素與禮物交換餽贈來流通貨物。
隨著社會發展,核心地區與鄰近區域間的經貿、社會文化糾纏漸趨緊密,核心範圍擴大、增加對週遭區域的支配力,使社會發展更上一層樓。
然而社會複雜成長的代價是:脆弱度加深(不同利益考量、宗教族群、各自為政)。
社會創新的進程不會一帆風順,每次的寸進都有貪懼懶在背後推,每次的寸進也必須建構在先前的寸進上。每一次的創新都必須承先啟後,社會機構/機制越健全,進步速度越快。然而社會越複雜度,管理難度也越高;上升進步速度越快,自身的威脅與阻力也越多=>拖垮進步的,正是社會發展所創造出來的。
西元前4000-3000年,水利與都市的興起提升大河流域的地理價值=>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的發展凌駕丘陵兩翼的舊核心
西元前2000-1000年,長途貿易迅速增加,鄰近地中海的地理優勢取代大河流域的優勢。
--------------------------東方對照-------------------------
上古中國沒留下大金字塔的建築、王室泥板
西元前2500年的中國,比較像是西元前4000年的西方=>順著大河流域而發展
夏禹是否真有其人,如同西方的諾亞
東方的巫師約在西元前2500-2000年變身為政治權貴,如同早一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的的祭司,當時的黃河流域:當禹之時,天下萬國=>上萬個以城為基礎的部落
儘管中國在西元前3000年就已經知道使用銅,但到西元前1900年二里頭(夏的都城)建城時,銅器仍非常稀少。農具到了西元前800-900年仍然以石器、骨器、蚌器為主
野蠻的商族在西元前1600年南渡黃河,打敗二里頭的夏,建立商城統治較先進的手下敗將。
商城比二里頭更大更好,也留下甲骨文
安陽是商朝的最後一個都城,鑑於西元前1300年,內城約800公頃 作為商王向上天祝禱求援,外城有宮殿群、墓群與青銅作坊,面積約3000公頃 (曼哈頓的1/3)
當時淪為祭品殉葬的人數可能多達25萬人=>商人為了活人獻祭而需要對外發動戰爭(三千年之後的阿茲特克人亦同)
商王的王權建立在祭祀(和神靈的溝通)與戰爭上,商部隊的規模約一萬人(約埃及兵力的1/3)
天啟五騎士(天災放大人禍,導致改朝換代與從進步變成退步)
- 氣候變化:乾旱
- 飢荒
- 國家失敗
- 戰亂疾病
- 人民遷徙人口滅絕
擴張與發展是雙面刃與拉鋸:
加快原有社會的發展步調,引發新問題,讓原有的秩序受到威脅
發展愈快速/社會結構越複雜,形成的問題越大越難解決;解決原有問題的方法帶來新的問題。
第五章 治理進化,百家爭鳴
西元前1000年到前100年
東西方都遇到挑戰,都做出調整,都發展出中央集權的國家,也都產生第一波軸心思想。亦第一次有了交流,結束兩邊不通音問的日子,地理意義因此改變。
國家治理的兩種模式
高階
中央集權、握有文武百官任免權利,要有對應的稅捐體系(國家進帳大但開銷也大;為了收稅與商業流通,開始鑄幣發行貨幣);需要增稅、建立常備軍隊與官僚體系
低階
工作外包,統治者不養軍隊,由地方諸侯各自養兵,屬於各族分治分據的情境
東西方在這個階段都由低階治國轉為高階
周代的井田制,類似黑手黨企業,君王只是總堂主,分封的諸侯=是分堂堂主,打仗由各諸侯出兵協力,勝利就依大小分配戰利品各自返家。
周王必須要攏絡諸侯才能取得王位,所以三不五時要率領大家出征(欺壓鄰近若國語弱小的部族),而且要獲勝才有戰利品與土地賞賜分封;外加宣稱 君權天賦以取得統治的合法性與認同。
萬一打敗仗沒有油水或者逆行倒失,底下小弟也會找機會把上頭大哥幹掉….
要用大小不變的土地供養更多的人,會造成衝突也會釀成創新
對於統治階層而言,兩者都是利多:
衝突變多,助友懲敵的機會也多
創新變多,國家社會整體財富就會增加
衝突與創新,背後的原動力就是人口的成長
而低階運作的土豪、軍頭與諸侯比人口規模較大的大國更能掌握此一利多。
(Scale of economic versus 彈性)
人口增加,核心政體瓦解,邊陲擴張,諸侯變強,宮廷鬥爭、諸侯勾結外人合縱連橫
(天下合久必分)
西元前700年,周室衰微被幾大諸侯掌控
(天下分久必合)
在彼此互鬥的情境下,要不抓權勝出,要不就是被治走上毀滅。其中一個發憤圖強的諸侯,早晚會建立自己的勢力與軍隊、削弱其他諸侯、安插自己的人馬監軍(為了不讓這些人馬惡搞假傳聖旨營私或科舉取才,除了親戚外,就是宦官與外人)
成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高階國家
直到幻想統一天下,出兵四處討伐,拳腳伸太遠鞭長莫及與耗盡國力,讓帝國分裂瓜分
和西元前5000-1000年相較,西元前1000-100年這期間,大家比較不相信 君權神授&國王是天子;出現儒佛與基督教思想,可謂是人類自我人格的塑造過程,不再依賴神格 君主;形成另外的社會禮俗、道德觀、政治思想與宗教信仰
然而這些哲學思想與觀念,其實不是決定東西方進步或落後的關鍵因素,但促進了法律、邏輯、數學與自然科學的發展,進而成為人類駕馭世界的基礎。
這些觀念與思想的出現,是國家與社會進步的果,而非原因。
國家組織統治方法與人才都是從舊核心而來,融合自己在邊陲暴力當中磨練出來的軍事力量與技巧,屠殺奴役數百萬人,但弔詭的是:經過殘暴的統一過程之後,國家帝國主義讓被統一的人民過得更好,東西方皆然。
西元前500年:三萬算大軍
西元前250年:十萬算是普通規模的軍隊,四十萬才算大軍
外患、內亂(內部的權力競逐)+天災引發的飢荒都會衝擊帝國原有的穩定。
帝國如何對付邊陲的牧民與游牧民族
1.放任不管,但邊疆難逃掠劫、稅收會減少
2.花錢消災,但保護費和掠劫一樣昂貴
3.先發制人,但游牧民族無土可守,可以放任敵軍深入自取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