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三大議題
1.市場既缺乏效率也不穩定
2.政治體系運作無法校正市場失靈
3.政經體系從根本上就不公平=>圖利特定階層
分配不公=組織失能=>經濟不穩定=>分配不均更惡化
失業是最惡劣的市場失靈與無效率形式、頂層得到的利益<中下階層的損失
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下,為何金錢的力量還是那麼強大?
第一章 一%所有、一%所治、一%所享
經濟危機造成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擴大
有人宣稱:
要讓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與資本主義)發揮效用,分配不均是必要之惡:獎勵賣力工作的人,把餅做大、對大家都有好處
本書認為:
1.分配不均傷害了整體的經濟成長與效率
2.分配不均是市場扭曲的結果
3.市場與政經體系鼓勵大家從別人那奪走財富而非創造新財富
政府政策
給予1%的政商階層補助或免稅抵減,希望這1%帶動投資與經濟成長,進而雨露均霑下層全體(下滲式經濟學)=犧牲99%的權益以成就1%的財富高高在上?(錢對於99%的中下階層而言,比較有效用)
VS
上滲式經濟學
投資基層教育、鼓勵中小企業與個體戶創新
財富不均的特寫
上階層
依賴投資與開公司
下階層
依賴房地產與薪資收入
少數中產階級進化成上階層,大多數中產階級退化成下階層(房屋靠貸款,一但沒有按期繳款,馬上失去房屋)
2008金融風暴,讓需多下階層的破產(破產原因是失業與生病)
越來越不安全的勞動市場
1.失業保險一般只涵蓋6個月:假定勞工在半年內可以找到工作
2.2008經濟大衰退讓1/2的勞工長期無業可就(失業超過99週)
3.長期失業連帶造成當事人心力與健康問題,失業無收入讓這些人更無力接受治療、雪上加霜
4.勞動市場越來越沒有彈性:對於年輕人與中老年人不友善
5.退休所得沒有保障(依靠薪資所得幾乎不必設想行有餘力存退休金)
生平水準的下降
1.缺乏健康保險(米國)
2.工時延長與非典型就業
3.年輕人與父母同住比例增加
4.結婚與生育率下降
5.入獄服刑比率增加(米國)
6.窮人增加,每七個當中有一個美國人,每個月至少有一次餓著肚子上床(買不起食物)
不再公平的機會
透過教育放大:名校學生只有9%來自社會後1/2階層,74%來自於前1/4的階層
階層流動不易:生長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很難逃脫終身貧窮的陷阱
社會隨著上下階層的疏離不再鼓勵交流,反而陷入同溫層與類階級制度
曾經,社會讚美與欣賞政經高層的努力;2008讓社會底層看見高層努力與所得不曾比例(CEO的待遇是一般公司員工的200倍),於是讚美變成憤怒批判。
北歐的經驗
透過高所得稅率,挹注於公共支出(教育、科技與基礎設施),公共支出維繫了社會與經濟的成長,產生的正面影響遠大於高稅負的負面影響
經濟安全與生活保障的三大支柱
1.有份工作(入>出)
2.有份醫療保險(不時與意外之需)
3.有個房屋(棲身之處)
台灣的生活水準不算低(貧窮),但心態非常貧窮:
1.沒有前景(代工)與遠景(國家長遠規劃)
2.擔心物價膨脹(搶購民生用品)/失業(寧願找公職鐵飯碗)
3.沒有自信心與自知之明(政治上受強權左右,經濟與社會文化上沒有自己的特色與方向)
4.有電視可以看、沒有餓肚子≠不貧窮,貧窮=沒有夢想與出頭機會
第二章 不均社會的隱憂
米國的貧富差距:理想VS猜想VS事實與現實
市場力量與機運會造成分配不均,而政府政策會塑造市場力量(放大或縮小分配不均)
「只有當雙方實力相當時,才有對與錯的問題;當實力懸殊時,強者可以為所欲為、弱者只能逆來順受-Thucydides」
分配不均的起源與說辭
古代
1.先天差異(地理、基因變異)
2.軍事征服
3.君權神授
近代
1.科技
2.生產力要素(掌握稀缺資源與資本)
3.政府與法律機制(政商關係的尋租、壟斷與寡佔)
不單只是市場機制與反映邊際生產力(生產多/所得多)
尋租:從其他人產生的財富當中,抓取比較大的一部份
看不見的手與分配不均(利益/風險不對稱)-金融業
市場經常沒有產生高效率與理想的結果
社會其他人的損失>銀行家的利得(金融業利用其政治力量以確保風險利益不對稱/市場失靈不被校正)
所謂的分配不均,其實是個偽議題?端看實力與拳頭大小…
社會靠不均的金字塔結構維持穩定?
要要政府調和分配、利益與風險(從右派角度看來完全是個左派的說詞)
如何將錢從金字塔低端壓榨給搬到頂端?
1.利用政治力量塑造市場
消極的迴避法律或讓法律無法發揮作用
積極的利用法律制定,降低市場透明度、塑造資訊/競爭與風險不對稱
政治在各種公會與或貨幣政策等領域扮演要角
2.尋祖
從政府取得低利貸款(資金成本趨近於零)
從廣大的客戶收取手續費與掏空中下階層資產(看似不多,但乘上population
之後,利益可觀)
各種國家資源(土地、石油或礦產)的獨賣(賣給消費者)
各種進口品的獨賣(賣給國家)
從國營企業民營化上下其手(以很高的折扣取得國家資產=國家贈予)
3.設計商業模式的天才(+遇到好時機)
19世紀標準石油的洛克斐勒,到了20世紀換成是微軟的比爾蓋茲
對照組:讓大家免費使用WWW的Tim Berners-Lee
新市場先進者可以透過制定標準讓自己成為獨大(獨占者很懂得打壓其他對手,從來都不是優秀的創新者)
4.透過法律維護權益
養一批律師+民代說客
花錢申請專利
將各種漏洞置入法律
5.組成各種公會與行會
免於完全競爭或藉口自由市場透過削價競爭排除新進對手
串聯定價行為-Libor倫敦同業拆款利率就是聯合訂價
最高法院的法官也受到芝加哥學派的影響而不自知
能夠在「公平的」遊戲中獲勝是一回事,能夠透過制定遊戲規則以提高自己的獲勝機率是另一回事;而如果還能夠選擇裁判,公平會更堪慮。
1.業界大老出任監管機構,好處是了解業界行規(不同領域的人選往往被業界排擠),壞處是球員變裁判(利益&下頭後可轉當說客門神)+思維保守(近墨者黑)
2.安排政府把現金或資產交給你
聯準會以接近於零的利息借給銀行
石油礦產等以低價租賃給企業開採
3.透過關稅保護企業不受國外競爭
等同於對國內廠商的贈與及補貼
官商勾結與法律條文的眉角,磬竹難書
第三章 市場力量與不均
分配不均不單是運氣或是市場力量
市場是由法律、政府管理與各種機制所塑造,每條法律、管理規定與機制安排都會影響分配
政治某種程度反映的是社會規範(公平薪酬或種族成見/性別偏見)與機制(工會)
近二十年美國的勞動市場面臨衝擊
1.科技進步與產業變遷(舊產業產能不變,透過自動化將勞工減少為1/5-1/10)
2.產業外移,標準化工作紛紛流向海外
3.失業的藍領勞工不容易轉移到其他產業
1+2+3造成勞工兩極化,實質工資原地踏步甚至降低
股票市場榮景+房地產泡沫暫時掩蓋米國的結構性失業與失調
全球化推波助瀾
1.金融自由化
企業與資金出走,追逐最低稅負成本與最少管制
金融危機造成中小企業倒閉、勞工失業,金融家搶進購買被賤賣的資產(在他們釀成的危機中)
2.貿易自由化
以商品流動取代人力流動
勞工的自由度<商品的自由度,所以1%可以壓低勞工薪資,無須關切如何吸引與培植勞工(因為勞工不易出走)
自由貿易(比較利益法則)不見的使每個人受益
消費者買到更低的進口商品,一國的總GDP增加,然而被進口品替代的勞工往往找不到其他工作機會、同樣商品的勞工領同樣的薪水、全球一起承擔商品價格的波動
社會變遷
工會沒落
企業經理人拿走了獲利當中更大的一部份
企業執行長更敢將更大的比例放進自己的口袋
企業治理大有問題與瑕疵
米國的高階主管(比起其他國家)更勇於自肥、敢犧牲勞工與股東權益
公司獲利(超常報酬)如何分配給利害關係人,其實是眉眉角角
虧損被紓困的公司竟然說要依據合約精神,發放獎金給經理人
企業以冷酷無情自豪(苛刻員工/供應商)
歧視無所不在
婦女、非裔
就業、貸款、購屋
政府的角色
降低資本利得稅率、遺產稅=非常富有的人繳納更低的稅額
富人透過企業與基金會隱藏自己的所得
米國政府花在為大企業紓困的$>補貼貧窮人士與家庭
教育與學區幫在一起,成為加大貧富與階級差距的工具
深沉的大哉問:
「一個人的所得,有多少%可以宣稱是透過個人付出勞力而得來?」
好機代的人的累積與傳承
有利的環境與法治
良好的機出設施
幫忙打拼的夥伴
決定一個人日後是否成功與成就大小,關鍵通常是起始條件(家庭社經地位)與運氣,而非個人努力
如果沒有分配不均(誘因)會傷害打拼動機(企業家精神)?
1.分配不拘的傷害>創新產出,少一些分配不均,社會會更好
2.所謂的獎勵,通常只是巧立名目位分配不均自圓其說(績效好跟不好,薪資都很高)
3.強大利益團體總有自己的解釋,很難實證,但分配不均的後遺症已顯現
4.個人所得差異可以歸咎於個體因素或市場因素,然而總體的貧富差距一定是政府總體經濟管理不當。
5.貧富差距加大,是「有害的動態」與「惡性循環」現象,不利於社會福祉與產出增加
第四章 分配不均的代價
國家GDP有增加與成長,卻非雨露均霑
分配最不均的拉美讓大家看見代價-公民衝突不斷、犯罪水準偏高、社會不安/沒有凝聚力。
不穩定與產出
1.政治失衡
失業歸因於需求不足,然而需求不足的病兆可追溯至社會貧富不均
錢從底層流到頂層,然而頂層消費較低而且消費的是奢侈品
分配不均進一步弱化總體經濟表現
景氣不好,政府應該增加支出帶動需求,然而1%十分反對政府加支出(以避免被扒皮)
對抗不景氣的重擔落到聯準會上,只好提供低力放貸給銀行
銀行為求投報,反而求大公司貸款($沒有給家庭與中小企業)
聯準會的資金被大企業炒作抬高資產價格(而非振興實體經濟)
泡沫脹大導致更大的貧富差距
聯準會實際上引誘大家不斷花錢
舉債過度的家庭和過剩的房地產成為經濟的重擔
泡沫過後,留下許多被法拍的房子與品質不佳的公共建設(蚊子館)
2.解除管制
管制-為使市場與系統運作良好所設計的一些遊戲規則
企業往往深信芝加哥學派-不受管制,才能運作良好
參見-選擇的自由
銀行與金融業很快等懂得如何利用科技與規範圖利自己
金融業對社會造成的傷害遠大於其所宣稱的貢獻
降低分配不均與維繫總體經濟成長是一體的兩面
分配平均與充分就業是經濟繁榮與政治穩定的基礎
分配不均如何導致生產力與效率低落?
1.減少公共投資
因為1%用不到(要求政府刪減支出)
缺少公共投資與公有財的支撐,一般人不容易創新
國家最寶貴的資產-人民,沒有辦法發揮生產力
2.(昂貴的)教育終結了年輕人的機會
大學學費上漲速率>勞工所得增加率
名牌大學名校有如奢侈品牌(學生家境好/能力強)
大學收了學費,卻沒有提供適當教育讓(中下階層)學生找到工作(或讓學生貸款/沒有出社會就負債)=詐騙
3.尋租以很多方式扭曲經濟,最嚴重的是扭曲人才配置
聰明的年輕人被吸引到金融業、政壇、製藥業、律師與國營企業
米國醫療(郵政電信亦同)之所以費用驚人,部分導因於保險與製藥公司的尋租
尋租的高利潤一則吸引資源,二則導致經濟效率無法提升
律師、說客與法律訴訟的猖獗塑造高交易成本與低落的經濟效率
4.擔憂生活的中下階層,效率更低落
生活壓力與經濟焦慮會損傷人的智商與學習力,做出更差的判斷
營養不良的勞工與注意匱乏的士兵,效能一定低落
而激勵員工一定要讓員工感到公平對待,一般認為調升薪水會提高員工的生產力,實際上調升薪水的員工的生產力比不上調薪幅度,調降薪水或調薪幅度相對低員工的生產力會下降更多=>差異調薪造成公司的總生產力下降。
呵呵,有多少學者、老闆與人資主管能夠搞懂與意識到以上這個人性的common sense…
5.人比人的消費心態
人要的往往是依據他人想要的,而非自己需要或想要的;努力工作是因為忌妒而非生活所需
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大增,人只需工作不長的時間就能支持生活
人會如何應用多餘的閒暇時間?
歐洲:追求更多的享受與休閒時間
米國:工作更長的時間以追求更多的奢侈品享受(社會鼓勵競爭與財富),家庭生活品質相對惡化
忌妒心態導致時間運用的分配錯置,降低總體效用
分配不均與效率取捨
右派的觀點
差異才能夠提供誘因,因此分配不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所以米國乾脆發放食物券給游民(遠比讓這些人起來革命,相對成本低)
適用完全競爭、沒有尋租與機會均等的理想市場
左派的觀點與理想可能才是天真(要想清楚掌握所有人的收入,採取累進稅制) 額外的管制往往成本更大(官員貪污怠惰、下有對策)
扶貧往往走鐘變成扶貪扶懶
本書左派的觀點
市場不可避免不完全競爭與尋租
獲得高報酬的人,不見的是貢獻最大的人(往往只是能見度高的政客、CEO)
分配更公平/機會更均等,有助於提升總體的生產力與效率
右派高估誘因與激勵機制的效益,而忽略或低估其成本與副作用
-強調量化KPI忽略品質
-塑造追求短多長空,玩風險不對稱的行為
-所謂的獎勵,除了$,更重要的心理滿足因素,強調$的因素,降低學習成長動機、塑造對立與競爭(種因得果)
-右派高估累進稅率制的成本與負面效應(對少數富人衝擊明顯),低估其效益(難以看見對其他社會大眾的長期效益)
-取消遺產稅/降低累進稅制傷害人民對於政經體系的公平感信任
沒有一個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成功與獲得鉅富。
開發中國家同樣有許多聰明、努力的人身陷貧窮,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夠,只是他們活在運行不良的政治經濟體當中。
累進稅制有助於校正種種先天的機會不均等與市場不公平
回頭想想,擔任領導,不論政界或商界,其實都是演藝事業(看看大老闆發表有如政客發表明年預測&尾牙上台表演),所以老闆跟政治人物的薪水,比較的對象應該是運動明星或是明星演員的收入吧?!(不是一般勞工的薪資所得)
第五章 岌岌可危的民主
政治是爭奪國家經濟大餅的戰場
民治一人一票的背後其實是一元一票(依金錢力量安排政治)
對於有錢人來說,花錢參與政治是一種投資、追求投資報酬率
對於一般平民而言,多半覺得投票浪費時間,而且如果理想幻滅(期待候選人沒有當選或者當選後走鐘),更不會去投票
信任是重要的社會契約與資本
官商勾結破壞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政府與法規條文不過是種機制與工具,協調大家的行動
當失去信任,只能靠暴力脅迫(警察國家)
古早年代靠道德與左鄰右舍相互制約
破窗效應-有樣學樣的為惡與放大不善
蘇聯解體之後,陷入比米國西部拓荒年代更無法無天的狀態
銀行對待客戶,往往認定客戶是成年人(投資ㄧ定有風險、銀行把各位當肥羊)
短視的金融市場與職場績效考核重視短期績效,低估安全感對生產力的影響
實驗顯示:當人覺得分贓不均時(有主導權的分走多數,自己分不到20%),通常會寧願雙輸-參與意願低落
理論上,媒體市場應該讓各種觀念公平競爭,提供各種資訊;實際上媒體往往受各種力量操弄與控制(操弄媒體以獲得政治利益的獲利驚人),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延伸到各種媒體資訊上
頂層透過媒體洗腦與灌輸低層各種觀念(你窮是因為不夠努力、你窮是因為命、經濟要好,政府要給於有能力(=錢)的人更多自由與減稅)
遑論政府明目張膽剝奪公民權、做票
米國最高法院判決-允許企業與法人組織,支持特定候選人或特定理念,如同個人享有言論自由=玩一元一票與游說
欸,看電影Miss Sloane吧
政治規則造福頂層、給予不成比例的發言權與權力
所得集中,嚴重傷害人權平等與民主法治
全球化不只導致商品外包、政權也被外包
負債累累的國家被迫監管或出租港口採礦權
國際企業嘗試在他國取得無法在國內獲得的權力
企業家對於不聽話的政治人員揚言放話要出走到其他國家
民主政府選擇的全球化經濟架構,回過頭來綁住了民主的雙手
海耶克-邁向地獄之路由善意鋪成…
全球化放大輸出美國國內的不平等,各國覺醒看待所謂的美式自由民主的價值理念…
經濟殺手的告白
囧說書 美國原來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