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不公平的代價(2/2)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作者
Joseph E. Stiglitz

神人級的老師(超級聰明、超級認真與思考)






125頁的CV

以資訊不對稱理論研究市場獲得諾貝爾獎

得獎演說
演講稿




第六章 失靈的市場,失能的政府

現代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發現
1.人的認知受到框架與定錨的影響
現代局勢變化太快,人不知道自己四十年後的生活會如何,儲備不足
父母經驗參考不大,自己所知也難以供子女參考

2.認知影響行為與市場均衡
人的行為往往跟隨主流意見、被他人牽著鼻子走
廣告與市場塑造了大家認知的事實
種性制度與種族歧視-當事人覺得自己受到不平等待遇,表現出負面行為,其他人給予更不公平的待遇
(一個女人是淑女亦或妓女,取決於她被對待的方式,男人亦同)

3.公平性(如同選美)取決於多數旁觀者的主流意見
今日社會右派觀點是主流
美國夠大、夠扭曲,才能將財富奉送給富人(紓困/政府收爛攤成為資本主義的一部分)

4.主流觀念的改變與演變很緩慢
主流觀點是社會自我建構的事實
人很難看清全貌與正視例外的事證
所謂的信念往往源自於所處的社會情境,不同的群體對於相同現象可以有不同的認知

5.政策宣導、教育教科書與廣告
都不斷在塑造大家的認知
學界與公知的觀點=>被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借用與拼湊(自圓其說、或覺得選民會喜歡)/可以贊助各種有利於己的研究=>變成政策政見=>透過遊說(一元一票)成為法律=>變成大眾的框架與定錨
真是太佩服作者的以上洞見


觀念之爭的武器
在學術界,正反雙方的證據與理念都要被審慎評估

而大眾主流意見並非找出真相,而是「說服」與「框架」的戰場

媒體是武器
報導不均衡、偏頗或貼標籤有深遠的影響
米國人相信市場與自由競爭,被貼上「社會主義」的事務必死無疑

市場真的有效率?
演算法和自動交易造成市場價格波動加劇(價量傳遞的資訊減少)
效率市場假說


政策之爭的背後是觀念之爭
1.遺產稅的存廢
右派:遺產稅=死人稅
左派:讓大家的起跑與立足點更接近(不應有身份的差別)

2.銀行增資
右派:先救銀行才能救經濟
左派:沒見過那麼多人(全民)拿那麼多錢去給那麼少人(銀行家),還不求回報/無條件

3.房屋抵押貸款重整
右派:不應該幫助那些(懶惰)還不清房貸的人
左派:幫助那些銀行家是更大的不公平(欸,債多反而政府會怕..)
與其讓歸還不出貸款的屋主房屋被法拍,或許應該用以債換股的方式,讓日後屋主出售房屋時,分得資本利得(但銀行要先認列損失)


當代的意識形態之爭
1.市場效率VS市場失靈
2.大政府VS小政府
政府在新科技方面的投資,報酬率高於民間的研發
政府不應節節倒退、解除管制/減少監督
自由化與民營化反而更助長了尋租,民營企業的效率更低,因為其實想操縱市場,從中分一杯羹
政府的管制,往往只對那哪些想做壞事的人來說才是壞事(污染成本轉嫁社會)


階級鬥爭與社會福利
巴菲特-過去二十年來始終存在階級鬥爭,而我的階級贏了

IMF-沒穿衣的國王
要求各貸款國重視「治理」的IMF,其實本身的治領有更多值得改進之處
IMF的第一優先是保障西方債權人能夠取回貸款(而非幫助未開發/開發中國家)


追求GDP是錯誤目標(不佳KPI)
1.不能看平均數,要看分配型態
2.GDP沒有考慮永續與長期(寅吃卯糧)
3.沒有考慮環保、健康與社會品質(生產導致的代價與作用)



第七章 分配不均如何侵蝕法治
有錢人如何扭曲司法公正與法律判決

美國國旗
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真理,藍色則象徵正義。
人人享有自由與公義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被證明有罪之前,每個人都是無辜的
美國政府是否實現了承諾?

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法律架構,每個架構會帶來不同的效率與分配結果


法律架構存在的理由
1.提供避免傷害他人與製造污染的誘因
企業非常善於迴避本身行為造成的後果與責任
所以核電廠與近海鑽油平台比應有的數目還多
企業有很大的誘因冒險,因為獲利自享/後果轉嫁他人
深海地平線鑽油平台事故

摘錄:
BP在事故調查結果中將大部分責任推給了平台的所有者--瑞士越洋鑽探公司以及負責固井作業的美國哈利伯頓公司,但作為作業者的BP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下面石油課堂為大家解密事故背後的八宗罪。

201038"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開工。經過一個月的鑽探工作,201049,鑽井深度達到18360英尺(5596.13m)。2010419下午,BP公司決定在套管最下端安裝長串生產套管。
1.套管
套管是用於支撐油氣井井壁的鋼管,需要根據井況和井深來選擇相應的套管。但在201049,作業者就對先下尾管還是直接下長串生產套管問題展開激烈討論。下尾管會減慢施工進度,而下入長串生產套管是一種較快的作業方式,工期可以減少3天;直接下套管還可節約700-1000萬美元,在利益面前,BP忽視安全因素,決定在415直接下長串生產套管完井。

2.扶正器
在下套管過程中,扶正器非常重要。扶正器安裝在套管外側,用來支撐套管,使套管順利下到預定井深,並使套管在井眼內居中。哈里伯頓固井工程師按照API RP65規範,並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出應使用21個套管扶正器,才能基本保證固井質量,而實際上Macondo井隊下套管時只安放了6個扶正器,大大增加了上部躥槽的風險。

3. 水泥
下完套管後,為防止油氣從產層中進入井眼,開始注入水泥。BP使用的是一種輕質的氮化泡沫水泥漿,雖然封堵效果好,但是穩定性差。(前期哈里伯頓公司室內水泥漿試驗不全面,加之BP把關不嚴,沒有發現水泥漿設計的潛在缺陷;在加上固井方案設計的水泥漿用量太少;固井前,鑽井泥漿循環不夠等等因素降低了固井質量,最後出了問題。)

4.候凝
注入的水泥需要一段時間來凝固,即候凝。由於此鑽井進度比計劃推遲了大約42天,BP公司為了趕進度,僅候凝16.5小時,就令井隊用海水替換鑽井液。由此導致壓力失衡,井內液壓柱壓力不足以平衡地層壓力,從而引發地層液體湧入井筒。

5.不做水泥膠結測井
水泥膠結測井一個聲波儀器來檢測水泥是否與套管外壁和井洞壁膠合結實。水泥膠結測井是檢驗固井質量重要的一步,若發現水泥中有通道,可以在套管上鑽個孔再注入一些水泥。
平台爆炸兩天之前,BP派來斯倫貝謝的服務人員進行水泥膠結測井。但奇怪的是,BP後來又決定不測了。據稱,一次測井需要花費912個小時並支付12.8萬美元,而不測的話,你懂的!

6.測試誤判
固井施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後,需要根據設計測固井質量。20日上午,對油井進行第一次完整性測試--正試壓,試壓成功。下午做負試壓,先使用隔離液,然後利用海水置換井中的一些泥漿,雖然此次試壓有些異常,但被認為是成功的。

7.斷然處置太晚
20104192020分發現溢流,但整整一個小時後,才意識到需要關閉防噴器,但為時已晚,油氣已經上涌;2149分,發生井噴,隨後泥漿泵房機房爆炸,井控系統失效等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傷。

8. 防噴器失效沒有作用
安裝在井口的防噴器(Blow-out preventerBOP)是防止漏油的最後一道屏障。但深水地平線平台的防噴器在發生漏油後並未正常啟動,此外平台上裝備的一套自動備用系統,也未能被激活,因此防噴器當時並沒有發揮作用。

Coase財產權的指定會造成不一樣的效率與分配結果
e.g., 環境權指定給居民(設廠廠商向居民購買污染權)or 指定給廠商(居民向廠商買污染權)

2.政府扮演平衡公平正義的角色
自由與公義是一體的兩面,難以兼顧
某人製造污染(抽菸)的自由,會剝奪另一個人的健康(公義)
某人開快車的自由,會剝奪另一個人不受傷害的權利(公義)

3.有權勢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做的是對的事&正義的)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好人做的壞事
1.掠奪性放款
銀行利用中下階層與老年人知識不足的弱點,銷售十分昂貴的貸款,把細節藏在常人難以理解的細小字體條文中
政府主管機構官員也很難了解這些金融商品

2.破產法
原意是讓人能夠重新開始,如果法律設定對債權人比較有利、難以免除債務,有助於承作掠奪性貸款。

3.助學貸款
學生不能免除助學貸款的債務
而學校雖然不能夠提供保證學生可以償還債務的教育,卻仍然鼓勵學生貸款就學(+領取政府的補助)

世界各地的窮人都因高利貸與流氓資本注意而身陷債務
尤努斯的微型貸款
摘錄:
尤努斯的鄉村銀行不是慈善團體;相反地,不但要收利息,而且利率往往超過10%,比一般銀行放款利率還高出許多。
欸,好邪惡啊!

尤努斯
諾貝爾和平獎要考慮撤收機制..

微型貸款是包裹糖衣的毒藥
摘錄:
印度一直是微型貸款成長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2005年到2009年,印度微型貸款總額從2.52億美元增加到25億美元,短短幾年成長將近10倍。其中,全印度的微型貸款又有35%集中於安德拉邦。前述5年間,微型放款的投資報酬率由5%大幅上升到20%1吸引大量國際熱錢和跨國公司投入。
2010年,印度的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爆發平民的自殺潮,當地官員宣稱多達70人(也有120多人的說法)因無力償還微型貸款債務,而陸續走上絕路。同時也有婦女組織行動,抗議微型貸款的利率過高,讓民眾難以負荷。連續自殺事件爆發後,安德拉邦政府宣佈將取締浮濫放款的行為,並立法加強管制微型貸款機構。此舉又進一步降低民眾對放款機構的信心,不僅還款違約率增加,投資者意願也大減,數間微型貸款機構關門倒閉,引起了一場微型貸款危機。

那麼多想要投入金融業、分享高薪的社會新鮮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成就(薪水背後)的罪惡嗎?亦或大家都背負著原罪,彼此沒有兩樣/不必相互指責吃相難看(酸葡萄)

法治理論上應該是保護弱者不受欺凌,實際上法治變成強者魚肉弱者的刀叉
(用刀叉吃人肉,非常文雅)


事實VS法律
司法判決很花錢,遊戲規則決定那些成本多高&由誰負擔
大公司(侵犯)小公司時,先一筆小錢要對方接受,否則來打攏長的官司
專利蟑螂

證管會與銀行證券詐欺有如貓捉老鼠
銀行揚言走沒完沒了的法律訴訟,然後與主管機關協商,繳交罰款,但不承認也不否認犯行,不久之後故態復萌,再次被告、再次協商與繳交負擔得起的罰款。
兩造雙方都有台階下

政經體系提供為惡的誘因
獲利上升,高層薪資會上升,風險藏在尾端情境(發生率低、損失很大)
尾端事件發生時,過錯推給「公司」,損失由其他人承擔。
所以為惡屢見不鮮

以上狀況,法院與政府不能只對公司法人罰款,相關主事者應該被判刑


法律保護的是有資源打訴訟與請得起律師團的人(而不是每個人),而能夠受到法律保護的人正迅速減少



第八章 預算之爭

造成赤字與貧富差距加大的原因與歷史
2001年,米國財政剩餘約GDP2%
聯準會擔心國家沒有負債,貨幣政策難以操作(沒有可以買入或賣出的國債券)
Why?!
摘錄:
一個國家的負債,是該國實力的象徵,你能扛起多少債務,外債只是象徵某種形式,一個國家用自己的信用去使用不屬於自己的各國資源。
奴隸向主人借錢,最多只會借到財產的一小部份,主人向奴隸借錢,卻可以慢慢蠶食鯨吞,借到奴隸財產的全部,大家常常會搞反誰是主人,誰是奴隸,債務國能借到多少錢,也是象徵他的國力,這個世界通常是窮國拿天然資源或人民勞動力買債,強權則是拿債養債。

聯準會其實不是維持市場穩定,而是維持自己是貨幣市場莊家的地位

在以下四大因素的影響之下,財政剩餘很快變成赤字
1.布希減稅(高層受益)+縮減政府規模
減稅超過國家能夠負擔,米國政府運作一年成本約3.3USD,貢獻2012赤字約20%
美國政府2012
實際收入約2.45USD
支出約3.5USD,赤字約1.1

2.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費用
預算約2-3USD,貢獻2012赤字約15%

3.醫療照護保險計畫藥物給付
世界上最大的藥品購買者-米國政府,竟然不能和藥品公司議價
十年約達0.5USD

4.2008經濟衰退
衰退貢獻約66%赤字,包括刺激景氣的各種減稅、對各州的補助與投資、失業給付與社會福利(約有9000USD)
是經濟衰退造成赤字,不是赤字造成經濟衰退,更多的緊縮措施只會讓經濟更加不振


如何撥亂反正
1.公平稅制
資本利得與股利的稅率最高15%,只有薪資所得稅率的一半不到
應該對擁有各種資產(土地、房屋、煤礦、獨占權…)課徵租金
租金稅能夠改善效率,降低尋租與縮小貧富差距

2.對壞事課稅、不要對好事課稅
污染者付費,企業污染環境,金融業已有毒抵押貸款/高頻投機交易污染經濟
金融交易稅率應該提高,相關補貼與減免應該取消

3.增稅要看哪裡有錢
針對1%課稅,提高頂層稅率


如何在赤字與需求不振的年代振興經濟
(作者批評)右派:
縮減政府赤字才能恢復人民對於國家與經濟的信心
而縮減政府赤字的主要計畫與作法竟然是降低頂層與企業稅率(這樣才能振興國家經濟,國家經濟好才能增加稅收降低赤字)
其實企圖是縮減政府規模:除了軍事之外,其他教育、環保、基礎建設的支出都可以刪除


左派:
投資增加支出,才有未來;不景氣時,資金借貸成本低
讓中產與窮人有高品質的教育、發展科技、保護環境
增加支出對於刺激經濟的效果>縮減赤字
阿富汗打仗找外包商的錢不能刺激美國經濟;錢給付失業勞工買生活必需品才能刺激國內經濟(窮人增加消費,富人才有更多錢賺)
美國不是希臘,美國可以印美鈔(希臘欠的是它無法控制的歐元)
歐債的危機導因於瑕疵的貨幣安排-讓不同體質的國家都用相同的利率與匯率
各國緊縮赤字,造成的是二次經濟衰退
如果要降稅,不應該是降低頂層與企業稅率,而是降低那些在國內創造就業與投資企業的稅率,提高沒這麼做企業的稅率
如果要減少財政赤字與政府補貼,不應該刪除中產階級有關健康照護等的扣除額(刪除=增稅),而應該取消房屋貸款扣除(房物貸款扣除=鼓勵大家炒房,與補貼銀行與建設公司)


當前的迷思
右派供給面-對富人課稅會減少工作機會與儲蓄,如同製造污染的公司宣稱-強迫污染者付費會減少工作機會
問題不在於供給面而在於需求面,讓中下階層有更多錢,才能振興消費需求
總體政策的責任是維持充分就業,加稅之前有利潤的投資與工作機會,不會在加稅之後消失,會受稅率影響的企業通常很少(靠腰反彈的聲音>實質減損)

縮減社會保險給付減小赤字-擴大個人提存金額與免稅額,更能夠幫助低層的人;而這些基金民營化=給監管的銀行帶來手續費的橫財

怪窮人自己不夠努力或勞工要求太高的薪資與工作保障-聽從資本家凍薪與維持薪資水準的主流聲音,讓產業沒有升級/公司競爭力與工作機會沒有增加,失業與低薪的勞工多,造成無力消費與經濟疲乏的惡性循環

政府跟家庭一樣,要量入為出,已經透支的時候要緊縮才能恢復信心-經濟衰退通常是缺乏需求造成,政府再緊縮,消費需求會降更低,失業率會更高


2008政府的刺激無效的原因與理由
1.低估經濟不振的深度與長度2008危機爆發前,40%投資集中於不動產,2008爆發之後五年,部份不動產的價格仍比危機爆發前低30-50%
2.以為問題是金融泡沫,其實是產業結構(米國產業競爭力不振)的轉型
3.政府也不理解分配不均的潛勢與壓力累積,2008危機爆發前米國家庭儲蓄率趨近於零,因此危機過後,期待消費力道恢復是不切實際的;多數中下階層家庭沒有政府協助,復甦極為困難
4.政府與聯準會以為出面出一張嘴就可以恢復消費信心(如同以往),結果反而使民眾更對政府沒有信心

欸,對於2008的金融海嘯,有了更深的理解
1%想得永遠是把自己的錢收回來,而非共體時艱或者幫助振興其他99%



第九章 公平的經濟政策
(1%服務的貨幣政策)

充分就業與經濟成長的總經狀況,影響大多數公民的福祉
當總經狀政策失敗,低層受害最烈

通貨膨脹與降低失業-兩害相權
Phillips Curve
通貨膨脹率低(不景氣),失業率上升、(多數)勞工受害
景氣好、勞工薪資上漲(失業率下降),通貨膨脹率高,(少數)債券持有人的債券價值減損

現代總經政策多半將焦點放在控制通膨(favor 1%),而非控制失業率(影響大多數勞工)
一心抑制通膨的央行與銀行家,每當看到薪資上漲,高談通貨膨脹的威脅,傾向調高利率與緊縮信用(讓景氣冷下來?!),抑制薪資上漲已控制通膨,並且表示勞動力應該更有彈性,結果讓勞工薪資成長追不上生產力成長幅度(勞工的薪資成長追不上通貨膨脹)
靠,真的是好邪惡的溫水煮大多數無知勞工啊


央行無視於貨幣政策對於分配的影響
重視利率,覺得降息可以擴張經濟,升息可以減緩經濟成長(控制通膨)

如果要抑制房地產泡沫,提高自備款比例會比提高利率更有道理
當經濟急轉直下,降息可以救銀行,卻無助於實體經濟(徒然補貼銀行而已)

降低利率(利率沒有反應$的實際供需成本),除了讓銀行占便宜(用更低成本拿到錢),讓股價上漲(名目價格),副作用與成本代價則是:讓快退休的人必須存更多的錢與買更多(報酬率下降的)政府債券才能賺到退休所需的錢

紓困其實是把銀行與大股東的利益擺在最優先,犧牲勞工/退休中老年人
大到不能倒,其實應該檢討大到不能存在!

聯準會理事與央行總裁可能都「真誠的相信」:要對抗通膨、幫助其他銀行運作是其職責(沒有意識到自己意識形態造成更大的代價與分配不均)


被綁架的中央銀行
央行與聯準會是有權無責的官僚機構
失業率影響總統與國會選舉結果
央行與聯準會須對總統與國會負責

央行與聯準往往冥頑不靈,拒絕透露大眾與媒體想知道的事情

所以民國100年大泡沫這本書大賣


人民選民對民主缺乏信心
主張中央銀行獨立的人,其實對於民主責任缺乏信心=>迷信所謂專家會做出最好的決定

然而聰明的公僕與奸巧的代理人,往往喜歡「獨立(=不受監督制衡、不用負責)
聯準會與央行喜歡的是一群和他們意識形態與利益相符的學者專家

貨幣與利率政策屬於政治決策性質,不應該交給技術專家或學院派決定(不食人家煙火),更不應該留給代表既得利益者(銀行、金融業)的人來做(利益衝突)


貨幣政策左右派之爭
右派傅利曼
市場自會良好運作(政府干預不會比市場更好)
忽視資訊不完全與放任大者恆大
自由市場的信念出自於意識形態而非經濟分析
政府與央行應該只以固定速率增加貨幣供給(無法穩定與保障充分就業)
認為大蕭條是聯準會雨天收傘造成
執著在貨幣流通速度=>設定通膨目標(2%)=>通膨帶動實質經濟成長=>所有人受惠
失業率偏高,不過只是控制通膨的代價與成本

左派史迪格里茲
2008金融海嘯,寬鬆量化治療的效果(造成的後遺症)比生病更糟糕
要達成通貨膨脹目標,理論上應該提高利率,然而開發中國家的通貨膨脹主要是進口貨物價格造成(量化寬鬆造成利率與匯率下降=>增加進口貨物成本=>經濟顯著減緩與失業率升高)
要控制通膨不應該透過貨幣政策而是透過緊縮信用(去槓槓而非是貨幣供給)
2%的通膨率=貨幣稅,殺傷影響每個人,特別是窮人(債券持有者則是低通膨的最大受益者)
房地產價格的漲幅遠超過所得的漲幅就是泡沫,聯準會/央行沒有善盡控制的責任(而只是宣揚自由市場的基本教義)
降低失業率還有很大努力空間,失業率高,是因為經濟不振,而經濟不振是因為需求不夠(中下階層太窮)
總體經濟與貨幣政策導致失業率高、降低一般民眾實質薪資所得(右派的經濟模型沒有考慮分配不均與貨幣政策對於分配造成的影響)



第十章 我們這代的責任

政治應該講求效率與公平
不是仇富,而是要讓市場像市場:多競爭、少剝削與尋租
(呵呵,無奸不富,商業與富翁的遊戲規則其實是追求事半功倍=尋租與搭順風車)

多投資到教育、科技與基礎建設與提供保障給一般公民,可以提升經濟的效率與活力,穩定社會=>1% 也可以受惠

GDP不是衡量經濟表現的好指標,沒有反應多數人生活水準的變動、也沒有告訴我們正經歷的成長是否具有永續性


改革大計
抑制頂層的漫無節制
1.抑制憑藉「盤根錯節」與「大到不能倒」而冒高風險的金融機構
2.使銀行更透明,特別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3.讓銀行與信用卡公司更競爭,不能剝削消費者與收取很高交易費=>強化市場競爭
4.限制銀行高利貸與掠奪性放款=>改革破產法律
5.抑制發放績效獎金給高風險的行為=>強化公司治理
6.關閉境外公司與金融中心
(呵呵,右派會說:水清無魚&左派只會嘴砲理想/不切實際)

幫助其他人
1.改善公立教育,學校不應該是營利機構
2.阻礙個人實現經濟抱負的兩大原因是失業與生病=>提供保障
3.對於窮人提供儲蓄誘因與購屋優惠

緩和全球化
全球化與科技進展,造成勞動市場兩極M型化
稅法通常對於企業匯回國內的獲利課稅=鼓勵外包;要對美國公司獲利課稅=>不論在什麼地方生產
(政府兩隻腳,企業四隻腳政府查稅遠追不上企業外移避稅)

恢復與維持充份就業
降低政府債務與赤字、加快經濟成長與就業、改善所的分配
出口就是創造就業,進口就是摧毀就業
美國已經習慣寅吃卯糧、透過印美鈔貶值美元來維持貿易逆差
資本流動決定匯率,然而國際資金往往視美元為避風港,推升美元匯率,導致不利美國出口
(國際金融體系的系統慣性,難以改變;右派看Global-印美鈔換全世界財貨,左派看Local就業?)

社會契約觀念
大家不會因為大企業剝削員工、污染環境或從事壟斷行為而因噎廢食主張消滅企業,而會試著管理與改變其行為
不應該敵視工會與其罷工抗議
歧視與差別待遇是最難消除的分配不均來源

政治改革
限制政治遊說與捐款
公共資金支持獨立智庫提供不同觀點
強制投票
(呵,我比較期待古代隨機抽選民代立委)
改革稅制

留意別人的需求,不只有益心靈,也有助於個人的利益
1%往往太晚理解到其他99%的生活如何影響他們的命運
德不配未必有災殃(不要老是想著要再賺更多錢,投資於收買議員遊說立法與尋租取得獨賣寡占、不要誤解米國有47%的人不用繳所得稅/靠政府施捨過活)


-------------------------------------------------------------------------------


看完這本書,自己有複雜的感受
一則可謂知青(左傾憤青),憂慮社會不公、政商勾結
二則可謂既得利益者,擔任(選對產業的)資本家的幹部,所以相對事半功倍,收入不錯/工作輕鬆

想起魯迅的狂人日記
摘錄
不能想了。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著家務,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里,暗暗給我們吃。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富過三代與富不過三代的理由?

富過三代的原因
1.機率
假設每一代成功的機率是1/2,連續三代都成功的機率是1/8
第一代白手起家
第二代承接與擴大家業
第三代將家業多角化經營
社會的貧富差距(逐步加大),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總是有人努力又運氣好進而發達,而發達的人當中又有的上輩子積德,庇蔭子孫+子孫賢慧)

2.社經地位與資源智慧傳承給孩子
父母(洞悉世界發展局勢)教育子女(為孩子的日後發展打下基礎,維繫家族社經地位)

3.第一桶金+三代不斷努力+低調(克制個人慾望)與投資滾淺(不能分家散財)的家規
摘錄:
豪門子弟和現在一般的有錢人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很低調,低調低調再低調。因為家裡已經富了好幾代,家裏從小的教誨就是不要張揚、少引人注意
但家族資金通常用在家族事業或其他投資上的比例高


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1.機率
每一代成功的機率是1/2,連續三代都成功的機率是1/8
富不過三代的機率>富過三代的機率

2.富過三代才懂吃穿
懂得吃穿=敗家子或紈褲子弟(難以抗拒惰性)
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散財惰性服從熱力學定律)

3.富了的時候也正是被宰了的時候
結構性的尋租(官商勾結)與週期性的改朝換代(革命)
要不被當權的宰(權力鬥爭,輪流抄家)
要不被貧民宰(階級固化/貧富差距塑造社會動盪革命)


富要過三代,要靠
1.機運(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位置、做對的事、攀龍附鳳與水漲船高)
2.努力與智慧(不斷抗拒風險、私慾與散財的熱力學定律)
3.德位相配(輕鬆、不義或尋租之財,要即時用到正途上,廣結善緣積陰德)
4.代代的傳承與共同努力(家族使命感與理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