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失控的數據(1/3)

失控的數據:數字管理的誤用與濫用,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甚至引發災難




這本書的對照組-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這本我看到一半就放棄了,為了衡量而衡量一定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或指標)

身為一個飽受各種績效數字所苦後來搖身一變,成為樂在扭曲各種績效指標的打工仔而言,這本書真是說出了心聲啊,好樣的歷老師與學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只是想了解為何許多現代組織無法發揮應有預期,不但生產力低落更讓其中成員感到沮喪)。本書的論述架構也很具參考價值。

大學部/碩班乃至於MBA的課堂上,往往教導大家學習效法與使用各種標準最佳實務的作法,而到了博班的課堂上才教導與提醒大家注意各種標準最佳實務的後遺症、例外與使用限制。程度差別或許如下:
學士:知道有什麼(但不會用、用不出來)
碩士:知道某些東西可以用,有用過
博士:知道哪些狀況下,什麼東西不要用或不能用
Hint:
微觀、單一步驟、投入產出線性/沒有交互作用的,可以透過數字指標進行管理
宏觀、多個步驟、投入產出非線性/有交互作用的,不可以透過數字指標進行管理(PDSA觀察背後的脈絡、下有對策的反作用力與unexpected consequence的副作用)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從檢測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來看稽核結果

是說最近因為台大公衛蹭存在感引發議論流行討論檢測採樣的偽陰性與偽陽性問題,想到不久要ISO認證,接受稽核老師的抽樣查核與折騰相互傷害,來發想猜測一下
Compliance Review, 稽核或風險查勘的敏感性(sensitivity)與特異度(specificity)到底多高?

接受稽核有如被告,要準備好多paper work證明自己應為能為已為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心流(3/3)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第八章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的樂趣
生活的品質取決於兩個因素:工作體驗,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自我就是由與我們互動的人,以及我們成就工作的方式這兩種情境所定義的。
「陪伴」對體驗品質有很大的影響,與他人的互動則是決定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一個人也必須學習獨處享有「隱私」,否則難以完成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事,我們必須學會不藉助任何外物,就可以控制意識的能力。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間的衝突
被群體排擠,名列人類恐懼的前茅,排擠、流放與單獨監禁被視為最嚴重的制裁手段

活著在人群中,死亡不在人群中
現代都市生活提供的頻繁互動就像是一種疏緩劑,讓各自孤單生活的人能夠樂在其中,即便這些互動不見的愉快,有時甚至危險- 人群中可能有罪犯與騙子。

人天生喜歡有伴,合作與合群是演化深植在人類DNA的一種特質。
傻瓜idiot=獨處與不向他人學習的人

然而與他人處是最有趣暨最無聊的活動- 端看相處的對象是誰。
乃至於能否改變與轉變彼此之間的關係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心流(2/3)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作者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人生幸福與快樂的大哉問?
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短暫的快樂)源自於內在動機與持續通過挑戰的成就感所以不用當上總統或董事長,一般人只要可以樂在其中+擁有可以持續挑戰成功的成就感都可以是幸福人生。e.g., 喜歡爬山或旅遊的,不斷挑戰新的山頭與景點(直到膝蓋磨損要吃維骨力或者散盡家財);喜歡讀書的,不斷閱讀新的書(直到視力受損,要吃葉黃素);喜歡吃喝的,不斷嘗試新的餐點與餐廳(直到身體三高,被醫師要求飲食清淡忌口)….

想起之前第二章當中提到人的意識(資訊處理)極限:
每秒126bite
每分鐘7.56kb
每小時0.5mb
假設一個人活70歲,每天醒著16小時,哪麼一輩子可以處理1850bite=185,000Mb=180Gb(1Gb=1024Mb)

不論這輩子,到過多少地方、讀過多少書或成就多少事業,你/妳所記得的往往只是片段的記憶或者感動。而更殘酷的是人腦不斷在遺忘乃至於老年可能失智與喪失記憶。除了工作為人作嫁換取收入養活一家老小/看著孩子長大(再重蹈前人人生覆轍)外,人生的意義與幸福為何?
(好像不能對這個問題太認真- Life is much too important a thing ever to talk seriously about it.
人生太重要,重要到不該嚴肅論之。王爾德)

呵,不用花錢買靈骨塔這個Blog就是我的生命紀念館XD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安全文化、總體宏觀與個體微觀間的兩難

是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以下很多這種類型的「安全文化」

一直以來總是覺得這種所謂的「文化」,讓人不舒服與怪怪der
  1. 有說=沒有
  2. 比較像是在賣弄一堆名詞與抽象概念
  3. 多半描述與陳述的是”What”,而非”How” e.g., Bradley Curve


前情提要(看看敝人對於安全文化的怨念有多深TAT)
如何建立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進化與退化

對於安全文化的駁斥

學界大咖談安全氣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影響安全氣候的組織與個人因素
文化與氣候543

天擇與安全文化的演化

杜邦的歷史與個案研究


Disclaimer(危害告知):以下只是一個養家活口工人慶祝父親節的一些543抱怨與沒營養的批判,讀者慎入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從戴不戴口罩來對比與發想如何讓員工落實穿戴PPE

米國人為何不戴口罩(不是口罩缺貨)
  1. 戴不戴口罩是人民的自由(政府不得侵犯人權,戴口罩會受到異樣眼光- You are sick or freak)
  2. 疫情的嚴重與戴口罩的必要性只是假消息與危言聳聽(沒有Sars的經驗,覺得東方人才會染病&官方主管機構不認為口罩是關鍵)
  3. 3.會不會中鏢是上帝的旨意(視死如歸)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心流(1/3)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TED2004
談「心流」




第一章重新詮釋幸福
略爾說之

兩千三百年前,亞里斯多德曾下了這樣的結論:「不論男女,對幸福的渴望都勝過一切。」除了對幸福本身的嚮往之外,人們對其他目標,包括健康、美貌、財富與權勢等的追求,也多半因為我們期待幸福而隨之現前。然而,人類從古至今始終追求幸福。只是,我們對幸福的了解並不比亞里斯多德高明到哪裡去,對於要如何達到幸福的境界,也沒有多大進展。

這是因為貪婪的人類始終欲求不滿嗎?抑或是,我們其實一直在錯誤的地方找答案,以致於總是和最美好的那一刻擦肩而過,才落得抑鬱寡歡呢?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用現代心理學的工具來探討這個亙古的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感快樂呢?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就可以調整生活,讓快樂隨時充滿在其中。

幸福不是突然發生的,它不是運氣好或隨機出現的,也不能用金錢購買或以權力換取。幸福無關乎外在條件,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它。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一個人是不是感到幸福,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不過,幸福並不是我們可以憑意識去尋找的。「問問自己幸福嗎?」英國哲學家暨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說道,「一旦你花心思去想這件事,幸福就成過眼雲煙了。」唯有不管在順境或逆境,都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我們才能感到幸福,打著燈直接尋找幸福,反而會遍尋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