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會意,無法言傳
先來看一則洩漏天機與心法的報導
http://e-info.org.tw/node/19242
2007年1月29日中國新聞網北京報導
每次環評風暴都像是下棋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日前在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環保不是讓地方經濟「減速」,而是讓「只快不好」變成「又好又快」。對於有政治遠見的地方官員來說,「環保」不是「麻煩」而是「福音」。環評風暴已進行第三次,《環評公眾參與暫行辦法》頒布,綠色GDP也已頒佈、規劃環評即將頒佈。
潘岳表示:環境問題還是觸目驚心的原因是經濟增長的方式仍沒改變。一些地方政府在錯誤的發展觀引導下追求短平快的業績,一些企業利用地方政府的錯誤發展觀把屬於公眾的資源環境變現為自己的利潤。二者的互動產生了一批特殊利益集團,上干擾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下侵犯百姓權益。但總是得不到解決的原因。因為無論頒布什麼政策,到下面都會被「太極拳」擋回來;無論多大的曝光,公眾多大的抗議,只要有地方扛著就行。解決的關鍵措施就是建立新制度。但新制度不是從天而降的,是要經過多次博弈確立的。於是,每次「風暴」都像是在下一次下棋,這次的「區域限批」無非是更接近它們的底線而已。至於何時能迎來理想的時期?潘岳表示他不知道,但可預言,在科學發展觀真正實現之前,這種矛盾會始終存在。
因此看待這些兩難爭議,不是從科學、成本效益/風險、法律與制度的角度(去硬拼)
亦非從所謂道德(愛地球、人道..)或意識形態(左派、右派)的角度來空口嘴砲
看待這些爭議比較健康的觀點或許是:
這是一種溝通、找尋共識與平衡點的過程
而且此一過程是一動態的長期演化,而不存在靜態的平衡點與最佳解!
各有偏見堅持(意識型態)的雙方,在正反合的無限迴圈當中,逐漸認清自己的盲點與整個賽局的限制(環境的限制與反撲副作用)
夾在中間的官員被逼表態、當裁判,只不過會落得裏外不是人的罵名和窘境
自以為為旁觀者清的學者,固然可以引經據典說出一套"應然",而那套沒有考量目前"實然"情境脈絡的理論,往往禁不起現實殘酷的考驗。
這門藝術說穿了沒什麼,也沒有所謂對錯,更沒有短期的速效藥方。
無非
順勢而為,陰陽調和
夾在中間裏外不是人的學者與官員,高明的應該要學著當廚師,看看現在當前兩邊的局勢能夠端出什麼菜色來讓雙方接受;而非把自己的身分錯認為法官或裁判。
(不要當自以為英明的父母官;可以盡量撮合兩造對話與相互辯論,讓答案和共識自行浮現出來)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