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5/5)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The Third Chimpanzee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


三國演義.第六五回:「『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此天下之常理也。」


 
Part5日中則仄

智人這個物種,以人口數、地理分布、掌握的力量與支配地球上的資源而言,都屬於全盛時期




壞消息是:
我們掌握的力量與對於環境的衝擊正威脅我們日後的生存

在以往的地球生態的歷史:物種與物種,以及物種與環境之間,都維持著平衡的關係:獵食者無法對獵物趕盡殺絕,草食動物也無法完全吃光植物植被

以生態史比對,由於演化分化的速率緩慢,因此自然滅絕的速率也很緩慢,否則地球上的物種早就死絕;換句話說,在自然界持續生存很久的,都是非常強韌的物種,相對脆弱的物種沒有辦法長久存在,然而過去物種滅絕的速度比不上目前人類造成的滅絕速度,唯一的例外是6500萬年前的隕石。


人類如何加速物種的滅絕速度?
1.人類是強勢的雜食性物種(switching predator)
擴散移居到一個新地方,就會把當地容易捕食的生物吃光
e.g., 模里西斯的多多鳥
單一食物的獵食者同常將此一獵物趕盡殺絕,因為獵物數量減少,獵食者也會餓死(數量跟著減少)
然而雜食性物種(switching predator)把單一獵物物種吃光(滅絕之後),可以改靠其他物種….

2.人類的全球化交通運輸與貿易,有意無意將外來物種輸入新地點,造成當地原生物種不敵移民殺手(還有連帶破壞生態環境)
e.g., 關島上的林鳥被被人類無意帶入的蛇滅絕


自然界生態自殺的案例
1944年聖馬太島上移入29頭馴鹿
1963年繁殖到6000
馴鹿以地衣為主食,生長速度慢,大陸塊上的草食動物通常透過遷徙的方式讓牧場植物休養生息,然而這招在聖馬太島上行不通
1963-64冬季特別寒冷,馴鹿找不到食物吃,最後剩41投雌鹿與1頭沒有生殖力的公鹿=>滅絕

類似的例子還有利辛斯基島上的兔子


沒有一個物種的族群數目可以無限期增加下去
過去限制制約人口數目的因素
1.其他獵食動物=>人類使用石器、學會使用火
2.傳染病受傷=>現代醫學
3.部落衝突/戰爭=>有國家制約

很多孤立與不同的人類社群已經展示自我滅亡的命運與歷史
大崩壞1

大崩壞2

大崩壞3



17天人合一的迷思與理念

西雅圖酋長宣言

現代文明對於地球傷害越來越大
1.現代工業技術的汙染與破壞遠大先前人類歷史
2.現代人口數>>以往人口數
3.現代人對於自然的態度(人定勝天)不若以往與大地共存、敬畏天地的觀念
幾內亞部落獵人的環保方針:
獵殺了一隻鴿子,要在獵殺鴿子要等一個禮拜,而且往另一個方向找尋鴿子


在近代環保人士的眼中,彷佛過去的與原住民的生活型態比較環保


人類過去的與原住民的生活型態真有比較環保嗎?

1800年,英國人殖民墾拓紐西蘭,恐鳥(moa)滅絕

然而化石資料顯示:在歐洲人登陸紐西蘭之前,至少有28種鳥滅絕了
1966年代大家對於恐鳥滅絕原因的信念是
1.毛利人懂得永續經營(不是導致恐鳥滅絕的主因)
2.恐鳥因為氣候變遷而數量銳減

三組拆穿以上信念的證據
1.冰河期一萬年前結束,之後紐西蘭氣候溫和適合生存=>恐鳥處於幾萬年來最好的氣候
2.碳十四年代測定法顯示:毛利人來到紐西蘭的時候,恐鳥跟其他其他生物活的好好&數量龐大,在毛利人來到紐西蘭後,數十種生物同時「駕鶴西歸」滅絕
3.毛利人獵殺恐鳥好幾個世代

毛利人導致恐鳥滅絕的因素
1.直接獵殺(吃肉、皮製衣、骨製器)
2.偷蛋
3.破壞棲地

恐鳥
1.沒見過人類、為把人類當成獵食者
2.生殖速率慢
3.毛利人上岸帶來的老鼠,也加速了其他小型補乳類的滅亡

毛利人幾百年的獵殺終結了恐鳥數萬年的演化

波里尼西亞人殖民太平洋上各島嶼,不斷重演以上生態浩劫


馬達加斯加島的故事

葡萄牙人1500年抵達非洲東岸,發現馬達加斯加島已經有馬拉加西人(南島語族)居住

馬達加斯加特殊之處在於-鄰近的非洲大陸,有很多大型野獸奔馳,而馬達加斯加島上沒有這些大型野獸,連遠親都沒有
然而化石顯示:馬達加斯加有生產巨蛋的象鳥、矮河馬=>可能如同毛利終結恐鳥一般

馬拉加西人(無意)滅絕物種的方式
1.火耕破壞棲地
2.養殖牛羊=>破壞棲地
3.引入的狗與豬=>獵捕其他動物


人類在一萬一千年前移植到美洲大陸,很可能也順手滅絕了美洲大陸上的大型哺乳動物


文明史的發展與循環
從新石器時代到羅馬時代,砍伐森林的目的:取得農地、柴火與建材,開墾牧地
人口增加=>加速破壞森林與植被,為了應付農地與城市對於水源的需求,精心設計溝渠、管道與儲水池,集水與儲水。

雖然文明的發展往往因特定君王或蠻族入侵而改變,可是總體宏觀來看,砍伐森林與土壤沖刷,是塑造天下分合動靜的重要力量與因素。


環保的黃金年代與族群?
  1. 小規模的平權社會,只要存在時間長久,有機會演化出各種環保觀念與作為=>因為有時間認識環境、明白自己的利益在哪裡(不要短多長空)
  2. 最可能破壞環境的族群是移居新環境(e.g., 毛利)或開拓邊疆的族群(進入美洲的印地安人),有恃無恐把該地區搞砸了,就移居他地/揚長而去
  3. 新技術的發明,也往往讓人無法一下子察覺其潛在的衝擊與影響(米國森林署錯估可持續的伐木數量)
  4. 中央集權的政府,當權菁英階層,決策遠離底層,對於環境與土地沒有親切感與相關知識
  5. 很難正確估算「可持續性的」伐木/漁獵數量=>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處於動態變化=>現代社會帶上所謂「科學」的眼鏡,對於古人滅絕的教訓與生態智慧,視而不見。




18哺乳類大滅絕:新世界的故事

印地安人殖民美洲(約一萬年多前)-是人類起源自非洲,最終殖民全球的最終章


要進入美洲,首先人類得在西伯利亞居住,而北極氣候嚴寒,人類很晚才到那裡居住(住屋依靠長毛象股搭建)

克拉維斯(Clovis)文化

懂得在木頭上裝上石頭槍頭=>從北極海走廊進入美洲的古早印地安人,在1000年內擴及到南美洲南端
這段期間,長毛象、乳齒象、駱駝、馬、巨型地樹櫴還有數十種大型哺乳類都消失了。

氣候變遷不是導致這大滅絕的因:
因為當中冰河期有幾次循環,這些生物也沒有滅絕

Paul Martin
認為進入美洲的人類對於當地大型生物展開屠殺(overkill)

對於屠殺(overkill)假說的質疑與反駁
1.百來人的隊伍進入美洲之後,如何在1000年內遍布美洲?
現代狩獵-採集族群,如果獵場良好,人口密度約2.59/平方公里
克拉維司年代,美洲扣掉冰河覆蓋地區,面積約2590平方公里
以人口成長率3.4%:每對夫妻養活四個孩子,每一世代20年,100個獵人約340年就可以繁殖到1000萬人

2.美洲從南到北約一萬三千公里,一千年內到達?
平均每年向南移動13公里
然而一個健康的獵人一天就可以移動13公里

3. 克拉維斯(Clovis)獵人真的是第一批進入美洲的人種?
目前沒有找到比克拉維斯(Clovis)更早的人種
克拉維斯(Clovis)文化層底下(更早的)地層,沒有發現人類遺物,但有各種大型動物的遺骨

4.石器時代的獵人真有能力消滅大型哺乳類,造成絕種?
利用現代非洲象的資料推估
人口密度為每2.59平方公里有一人,每四人當中有1人是獵人,每兩個月獵殺一頭長毛象=>10平方公里/每年有六頭長毛象遭獵殺(如果沒有充分利用象肉,獵殺率會更高)
如果長毛象的象口密度跟人一樣,則每一頭長毛象每年要出生6頭才能抵銷以上獵殺=>每頭長毛象要花20年成熟


第一批抵達美洲的獵人,很難預見自己可以滅絕長毛象。



19更大的危機:生態

兩朵毀滅兒孫未來的烏雲
1.核子毀滅
該致力於全面禁核?核子平衡還是取得核武軍備競賽優勢?

2.生態環境浩劫
衍生的問題
2.1現代史(1600年起)滅絕的物種有多少?
以鳥類為例(愛鳥人眾多、容易觀察與辨識),越稀有的鳥大家搜尋的越起勁。
在世大約9000
而自1600以來約108種鳥滅絕,包含亞種=>滅絕率約1%
然而以上統計出自北美洲與歐洲(sampling bias)
熱帶地區賞鳥人士少、田野調查困難

作者整理的所羅門島鳥類觀察紀錄
出現過164種鳥,然而其中12種自1953年之後再也沒人見過滅絕(滅絕率約7%)
=>所羅門群島還是相對比較沒開發、生態保持完整的島嶼
馬來西亞調查:河流中有266種淡水魚,經過四年的追蹤調查只找到122(滅絕率>50%)
以淡水魚的例子推估其他動植物,或許滅絕的比例也差不多

學界依據統計抽樣,估計世上生物接近3000萬種,然而只有200萬種有登載紀錄=>更多物種在被發現與登錄之前就因棲地破壞而滅絕。


2.2 AD1600前滅絕的物種有多少?

五萬年前,地球約只有幾百萬人,1600AD人口達五億
扣除掉氣候變遷的因素
人類抵達北美洲後,約73%的物種消失
人類抵達南美洲後,約80%的物種消失
人類抵達澳洲後,約86%的物種消失


2.3預估多少物種會在我們有生之年滅絕?
滅絕的高峰已經過去?還是方興未艾?
1.估算瀕臨絕種的物種
1666種鳥瀕臨絕種=>佔目前鳥類(9000)1/5

2.了解人類滅絕物種的機制
人口與技術的成長(還沒有進入高原期)
過度狩獵-獵殺速度>繁殖速度=>換言之,對於環境的破壞與物種的滅絕還會繼續加劇

有意無意將引入外來物種
=>受害的本地物種沒有跟外來物種相處過,還來不及演化出因應對策

破壞環境
最糟的事情 yet to come,因為人類才剛開始認真破壞熱帶雨林

物種間相互依賴
無法預見骨牌與漣漪效應
生命的法則(1/2)
生命的法則(2/2)


以上四點讓人類對於物種滅絕造成的衝擊>6500萬年前的隕石衝擊,而且人類衝擊與影響的是小至螞蟻大至獅子=>這個過去五萬年來不斷加速的生物滅絕,說不定在子女那代就會走到終點。


2.4生物大滅絕對於人類的影響?
地球史上生物來來去去,物種滅絕與演化是常態
然而目前物種滅絕的速率太高,遠高過自然的滅絕率(200)

能不能只保育那些人類需要的物種?
不行,因為物種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太複雜


核子毀滅=>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
生態環境浩劫=>已經發生中,而且加速中




跋語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希望智人種的未來比另外兩種猩猩光明些
環境倫理唯一要教會大家的事是:世界與生態互動太複雜,要懂得保留餘地/敬畏天地,而不要滿腦子科學與工程技術、人定勝天與爭權奪利(經濟發展)

250萬年前人類遠祖出現於非洲,開始使用與依賴石器(猿猴與大猩猩不使用工具)

100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大陸,進入歐亞大陸比較溫暖的地帶,成為三種猩猩中分佈最廣的(但仍輸給獅子),期間人類使用的工具,其進展可謂蝸牛牛步

10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人類超越其他動物的速率加快),尼安德塔魯人,常態性的用火,然而農業/藝術/高級技術沒個影;人會不會說話/有沒有語言=>不知道。尼安德塔魯人很少活過40歲,女人可能也還沒演化出「停經」(可謂只是很有發展潛力的黑猩猩)

「大躍進」的證據出現在4萬年前的歐洲,有特化工具、藝術、體態跟現代人一樣,也具備現代人一般的語言能力(克羅馬農人);三萬年前尼安德塔魯人滅絕;在這之前人類的頭骨化石顯示謀殺與食人的證據(極具效率的相互屠殺)

一萬年前,農業興起,再過幾千年書寫文件出現,人類進入「歷史時代」

最近幾百年,人類發明各種技術、將無線電訊號送入太空,也能讓全人類一夜之間粉身碎骨。

如何才能讓人類不要自取滅亡?(目前智人的前景跟另外兩種黑猩猩一樣暗淡)

Arthur Wichmann的紐幾內亞探險史
歸納出的心得結論:
儘管探險家前仆後繼,他們卻一再重複前人的愚蠢錯誤什麼都沒學到、什麼都忘掉
1.以誇張不實的成果傲人(自欺欺人)
2.拒絕承認釀成災難的疏忽
3.無視前輩的經驗與教育
結果導致一連串不必要的磨難與死亡


如果說人類比其他物種高明或幸運:
了解過去以備將來
透過語言與歷史記錄,就能夠從前人(歷史縱斷面)與別人(空間橫斷面)的經驗學到教訓與智慧

只要能夠施行限制人口成長、保育環境等措施就能夠避免災難與自取滅亡的失速列車;不需要任何新奇或未發明的技術,只要放大規模。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教導孩子關於生存的知識
然而現代教育教導孩子的反而是如何通過考試成為人上人(依靠剝削其他人而存活的官僚);而這些成為人上人的官僚,因為遠離現實環境,又再想出自以為高明的法律規定(e.g., 環境教育法、污染交易與管制等自欺欺人的機制),導致自取滅亡的失速列車不但沒有煞車減速還加快速度

各國政府與領導人能夠接受:放棄追求(短期個體)經濟成長才能獲得(人類整體)永續存活的理念?
或許很難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恐龍在地球上稱霸幾千萬年,人類在不到一千萬年間崛起與滅絕或許也是合情合理的吧!?

對於一個壽命不到百年的渺小智人個體而言,能夠跟著作者思考以上千百萬年時間尺度與整個星球空間的物種演化興衰,或許已經是一種莫大的成就與值得喜悅(不枉費自己活過/出現在這世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