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
Ray Dalio 用歸納歷史規律的方式來詮釋國家與國際霸權的生命週期(作為評估總體經濟走勢與投資的依據)
重點概念是
歷史會重演
荷蘭崛起(取代西班牙)
接著英國崛起(取代荷蘭)
而一二戰期間德國崛起
英國在與德國對抗的過程中,被美國取代
二戰之後,曾有蘇聯是試圖挑戰美國,但美國站穩腳步
近期的挑戰則是中國的崛起
帝國霸權的崛起及興衰=Big Cycle
=該國貨幣崛起成為國際通用貨幣再被取代掉的過程
霸權的健康與否依據以下八個相互影響的構面
1.教育=>
2.科技發展
3.國際市場競爭力
4.經濟產出
5.國際貿易份額
6.軍事實力
7.金融/融資實力
8.貨幣是否為國際通用儲備貨幣
Big Cycle的三大階段
一、崛起上升段(Rise)
國家成立,贏得政權
鞏固政權(沒有或削弱競爭對手)
建立系統與制度
建立傳承(通常要好幾位領導者)
國家政局穩定、國民安居樂業、國家經濟起飛,相關指標有
1.良好的國民教育(不單是教授知識技術,還包含良好品格、公民意識與工作倫理)
2.健全的法規(清廉、不貪腐)
3.追求公眾(甚至全人類)利益與共好(common purpose)
4.在以上三者的基礎下,國家成為發展科技、發明與創新的溫床
5.在以上四者的基礎下,國家產出、競爭力與國際貿易增加
6.越是以全球市場貿易為主的霸權國家,越需要軍隊保障貿易
7.越是具備全球政爭力與軍力的國家,貨幣成為全球流通與儲備貨幣,更能向全球融資,投資infrastructure, 教育,科技研發,成就霸權與跨國企業(正向飛輪循環,政府/軍隊與資本家三者合而唯一相互幫忙e.g, 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美國的軍工複合體、中國的國企)
8.流通性越好的貨幣越能成為儲備貨幣,發行儲備貨幣的國家,越能透過發行公債來獲得融資
二、霸權階段(top)
別的國家會仿效模仿霸權國家的科技,抵銷其競爭優勢
另外由於匯率的關係,其他國家的生產成本較低也同樣會低消霸權國家的產品出口優勢
而富裕國家的人民也會變得沒那麼勤奮與吃苦耐勞,價值觀也逐漸改變,越多消費越少儲蓄,甚至依靠借貸消費
國家經濟越來越依靠金融與服務業,而製造業衰退與外移,形成泡沫經濟的溫床
隨著經濟的成長,貧富差距也更加大(有錢人透過金錢經營政商關係維繫自身財富地位)
國家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助於融資(借貸成本低),而借貸容易/成本低廉,代表資金運用容易失去效率、沒有考慮風險,對於長遠經濟發展而言,就是短多長空
看似活絡的金融活動,內在其實是逐漸虛化的經濟體質
過多的資金(資金成本低廉),也讓國內消費熱絡+霸權對外過度干預/過度擴張=>整個霸權有如癡肥的人體,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與資金來維繫;表象就是霸權帝國介入世界各地戰爭
相較之下,競爭對手沒有那麼癡肥或需要維繫那麼多本土以外的勢力範圍,運作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
逐漸地當帝國霸權入不敷出、呈現頹勢時,各國會拋售該國貨幣,進一步減損該霸權的國際融資能力=步入下滑循環
三、下滑階段(decline)
這個階段會觀察到霸權內部出現因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的對立衝突+外部競爭對手的挑戰
剛開始的經濟衰弱緩慢,直到該霸權再也無法透過印鈔或出售公債來籌資時,整個情勢會急轉直下=泡沫破裂(對策只有違約跳票或是繼續印更多鈔票因應,霸權選擇的總是後者,而非前者國家破產與債務重整)
印鈔救市有如飲鴆止渴,只能透過印更多的鈔票來償債,最終導致嚴重通膨
過程中左右兩派相互指責,國家意圖透過加稅來平衡收支,加稅導致富人逃跑=更收不到稅
國家動亂、朝令夕改,讓企業家無法投資,更加虛化國家經濟體質;
大家為了爭奪越來越縮小的餅,衝突更加劇烈,過程當中民主與法治也逐漸崩潰
動亂當中,就會出現社會運動與革命份子(和平的政黨輪替+資源權利重心分配或稅制法律變革)
(或是流血的)革命與動亂導致財富的更加減損與重新分配
過程中雖然霸權試圖振衰起敝,但內部自顧不暇/資源不足,競爭對手有機可乘與趁虛而入(看你病要你命),霸權不論是正面對決或退縮,都是元氣大傷
對決=戰爭,戰爭超級花錢與耗費資源
閃躲退縮=示弱,讓對手可以更進一步
強弱之間的交替衝突可以長達數十年
對於小百姓與投資人而言,原則如下
1.當政府不斷印鈔已因應危機時(=而政府總是入不敷出),買股票、實體貨物
2.了解過去泡沫的歷史,你才能預測未來+利用危機
3.注意重大的趨勢轉折,包含
a.國家信用破產(無法償還債務),而越是無法償還債務,國家與政府通常越是舉債印鈔,導致通膨更加惡化與隨之而來的b.
b.內部因貧富差距擴大而導致的內部衝突=>右派希望保護自己的財富,左派希望重新分配財富,國家被M型化的極左與極右撕裂=>看誰掌握了制定法規的權力與制定的法規(決定國內秩序)或者革命導致的改朝換代
c.外部強權競爭所導致的衝突與洗牌(如同線在進行式的美中關係),通常透過戰爭後條約來決定外部國際秩序
欸,中美兩國這世界的一對寶,實在沒有擔任世界老大哥的風範與格調
這不是個完美的世界,What
Can I Say?!
從中俄聯盟、俄國入侵烏克蘭嗆聲北約、中國強起來+美國亂搞弱下去
烏克蘭的淪陷或許只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奏序曲,而南海與台海的戰事會敲響啟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主旋律,至於這首曲子持續多久,沒有人可以預測
經濟機器的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V7wdEX-Mo
經濟機器運作的三個關鍵
1.生產效率的提升(斜率)=>看長期
2.短期債務週期(短波動)=>短期利率/信貸成本
3.長期債務週期(長波動)=>長期總體表現
交易買賣是經濟活動的基礎,而買賣透過貨幣或信用塑造了以上經濟週期
支出總額=貨幣現金+信貸信用=>用貨幣與信用,交換各種商品、服務或金融資產
而支出消費趨動了總體經濟
支出總額/銷售量=價格
政府同時是最大買方和賣方
經濟=萬事萬物(e.g., 小麥、鋼鐵、股票……)的交易市場組成
經濟運行當中(取決於信心的)借貸,是造成經濟波動的主因
借錢要還=今天的你向未來的你借錢=產生週期
信貸≠貨幣
信貸=無中生有,同時創造等值的資產與負債
美國國內的信貸總額約50兆美元,但流通貨幣總額只約3兆美元
信貸(借錢)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
好的=投資未來增加生產效率
壞的=消費透支未來
信貸(借錢)的槓桿日後要歸還,因此形成波動與週期
短期債務週期的形成
支出增加,物價持續上漲=>通貨膨脹;景氣好的背後其實只是信貸,而非短期生產效率有大幅提升
央行看到通膨過熱,會調漲利率(=增加借錢的成本),讓可以借錢的人變少
而這麼一來,信貸消費的人減少,需求降低,物價下跌會導致景氣衰退與通貨緊鎖
為振興經濟,央行再次調降利率,使景氣重新熱絡
這個週期約5-8年,由央行控制利率(干擾)
而人與政府的天性是喜歡花錢、不喜歡償債
因此逐漸會形成:長期債務週期
整體債務增加速度,超過收入與生產力增長速度
為什麼債務增加,貸款人還會提供優惠的借貸條件?
原因是當下資產價格不斷上升、股票指數屢創新高(借錢來買商品與金融資產只賺不賠、很划算)=>吹泡泡的過程(借款人買的資產價格也上升,所以信用也增加;當事人也覺得自己很富有)
經年累月下來,償債成本增加速度超過收入與資產增加的速度,迫使人們削減支出,這導致吹捧的泡泡開始消退,資產價格開始下降
最終導致泡沫破裂(2008金融風暴、日本1989泡沫)=>步入去槓桿化的週期
人們削減支出、收入減少、信貸消失、資產價格下跌、股票市場暴跌、銀行發生擠兌、社會衝突加劇、銀行雨天收傘不願意借貸,導致更多破產、變現求生認賠殺出,導致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甚至銀行倒閉
這種泡沫破裂無法透過調整利率來扭轉
去槓桿的過程對於國家社會、產業企業與個人都很痛苦
應對去槓桿化(過度負債)的手法
1.個人、企業與政府削減支出=>這會引發通貨緊縮,經濟更衰退,失業率大增,大家更痛苦
2.透過債務違約與重組來減少債務=>債務違約=存的錢拿不回來,民眾會到銀行擠兌,導致金融更形惡化與經濟蕭條(經濟蕭條導致1930希特勒掌權與後來的二戰)
以上兩個方法都會導致經濟蕭條=政府稅收不但減少,更要幫助需多失業者
政府要不加稅,要不舉債,手法如下:
3.財務再分配,把富人的錢給窮人=>對富人加稅
4.央行發行更多貨幣(偷所有人的錢,讓政府救市)=>可以救市但作用是引發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推升資產價格,讓擁有資產的人名目財富增加與維持信用,但沒有擁有金融資產的中下階層卻更窮
去槓桿化高難度,要花上10年的時間
給小老百姓的三條建議
1.不要讓債務增加速度超過你收入的增加速度(壓垮你)
2.不要讓收入的增加速度超過你生產力的增加速度(讓你失去市場競爭力)
3.努力持續提高你的生產力
靠,我被以上第2點震撼了,升官加薪的同時,也要讓自己更加物超所值,不斷增加市場競爭力;
真的只有真正懂得市場操作的人,才能把總體經濟運作講得如此明瞭(在學校的經濟學老師要靠把事情講得很複雜與把人搞糊塗才能謀生)
成功的原則Principles For Succe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XGUpQZY38
你不知道與不懂得,比你知道和懂的重要
想要成功,要知道如何處理(deal with)自己不知道與不懂的部份
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及成功觀(=沒有通用的Principles For Success)
這引伸出第一個原則
You need to think for
yourself about what is true.
Principles就是一些法則與規律
True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producing good outcome
而這必須要獨立思考、抗拒他人的觀感(從眾的安全感)與自己的成見和自欺
1.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
2.自己要有勇氣做與不做
3.一生當中無數的抉擇塑造了你的人生(樣貌成敗)
4.失敗錯誤其實是最好的,只要能夠從中學到教訓,建立原則(Principles)
Embrace reality and deal
with it.
不要為了賺錢或害怕損失,可以讓人做出更好的選擇與更寬廣
在不斷的挫折與失敗當中,更快領悟現實、找出原則,甚至樂在失敗當中
透過接受現實、不斷探就現實來發掘可能性,而不是希望現時有如自己的想像
Dream+ Reality +Determination= A Successful
Life
Again, 每個人必須定義何謂A Successful Life for oneself
可以是無憂無慮的農夫、擁有小島的富豪、有個美滿的家庭etc
追求成功的過程,無可避免會遭遇問題(problem)、犯錯(mistake)與受到自身弱點(weakness)的限制
而Reality正包含了:問題(problem)、犯錯(mistake)與自身弱點(weakness)
面對現實(problem, mistake) and weakness)讓人痛苦,但是這痛苦其實只是你腦中的想像與感覺,如果能換個角度思考,例如當成解決謎題,反而會讓人覺得刺激/有成就
痛苦=人生的良藥,Pain+ Reflection= Progress
透過反省接受痛苦的現實,才能讓人進步、成就人生的進化
Five Step Process
1.Know your goal and run after them
要清楚自己是塊什麼料、適合的目標是? (What is best, it depends on your natural)
2. Encounter the problem
痛苦的過程,要盡量鑑別出這些問題,然後診斷解決這些問題(而非只是忍受這些問題)
3.Diagnosis these problem
盡可能找出問題的根源,退一步加以反思與反省
看看解決問題需要備齊哪些資源與準備
強迫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
一而再再而三重複以上步驟,你的人生就會自我迭代與演化
不論任何產品、人生或事物,都是這樣從醜小鴨變天鵝=>Adapting or Dying(能力越強、面對的挑戰也越大;爬得越高、越容易缺氧、摔得也更重)
摔得越重有可能毀了一個人,但也可能更徹底地改變這個人
人生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想要獲利成功、就必須承擔風險
想play safe就不用想揚名立萬
在人生低潮與谷底的時候,不用絕望/覺得自己人生毀了,只要記得:一定有出路,只是你還沒看見,擁抱現實與接受人生的際遇
Everything is a machine
All of these different machines evolve together
through time to produce the realities we encounter every day.
有些很有規律,日出日落
有些出人意料,如天災意外
有些事物人的一生當中會遭遇一次(e.g., 懷孕生子),可以透過前人的經驗幫助自己做好準備,但是有些人就是覺得不可能,一定要自己碰壁去經歷教訓
因果不斷循環、相似的歷史不斷重複,端看你有沒有智慧從中萃取出規律與原則,加以運用(人的認知多半注意當下的變動與干擾,而非歸納出長期的規律)
只所以覺得Risk and Reward難以分割,只是沒有看出兩者轉換與波動的規律
而人生的成敗正取決於如何取捨與平衡Risk and Reward
古人的抉擇是
要呆在安全或無聊農村中,還要穿過危險的叢林尋找新天地
現代人的抉擇是
要當個打工仔/公務員領安穩的薪水,還要出來創業成就自己
作者投資失敗破產的經驗,反而給了他冒險的安全感
阻止一個人進步或前進的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
自尊(ego)
拉不下臉、害怕出糗、不安全感
需要克服自己的系統一的情緒反應感受
自己的無知(blind spot barrier)
每個人都有盲點、不肯正視的弱點與缺陷、以為自己腦中的想像是世界全部的現實;很難正視與承認自己所知只是世界很小的一部份,不同的人用各自侷限的方式來感知世界
結果就是我們低估了自己的弱點(高估自己的能耐),導致無法克服問題、接受現實
Be Radically Open Mind
不是與人爭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去找到哪些反對/意見與自己相左的人,透過他們的觀點,看見更多現實的全貌(thoughtful disagreement)
這才是克服風險平衡獲利的最佳方式
同樣的透過這些人,可以幫你完成Five Step Process;幫你找出沒看見的機會與沒注意到的風險
不是去做你自以為最好的決定,而是透過這些極端理智、坦承的人看見更完整的現實與做出更好的決定
不是一人一票的投票表決,而是每個人都要獨立判斷他人意見的好壞/合理性,縱整出更完整的現實與更好的決定
透過團體運作,更好的處理Ego與Blind Spot Barrier的問題
所有成功的都經歷過以上掙扎,人的長處與短處通常是一體的兩面,如同風險與獲利是一體的兩面
所有的人達成目標之後,都發現有更大的目標等著自己,最終大家都發現,成功不是自己個人的成就有多大,而是與他人一同成就更大的目標。
人 生而為這宇宙機器的一部份,不斷掙扎正是存在與人生的意義
能夠偶而跳脫出來看看自己的表現(繼續掙扎+試圖活出更好的自己),思考這更巨大機器的運作或許已是圓滿、幸運和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