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
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
作者:馬凱碩(印度裔新加坡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209
地緣政治三大鐵律(看小國生存之道)
- 沒有大國會容許它周邊有敵對勢力存在 (敵對小國會被滅)
- 大國面臨國家自身利益與國際關係或價值觀衝突時,關係與價值觀不如利益(小國不要過度期待背後的OX聯盟)
- 以小事大以智 (要非常小心不要正面衝突、高談價值立場)
確定中美地緣政治衝突與緊張格局下的十大問題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人口占全世界總數的百分之四,但是美國占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份額接近百分之五十。在未來三十年,美國的GDP會小於中國嗎?假設果真如此,當美國不再是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大國時,美國的戰略必須如何改變?
二、美國的首要目標是改善美國公民的生計,還是維持它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如果維持霸主地位和增進人民福祉這兩個目標之間產生扞格,哪一個目標應該優先?
三、冷戰期間,美國投入巨大的國防經費,迫使經濟規模較小的蘇聯,也要迎頭趕上美國的軍事開銷。最後,蘇聯因此財政破產。中國從蘇聯的崩潰學到教訓。它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並且限制國防經費支出。美國繼續巨幅投資在國防預算上,是明智之舉嗎?
四、美國曾和西方國家夥伴組成堅強的同盟,又培養主要的第三世界友邦,為了維持這些親密的同盟,美國將它的經濟開放給盟國,並且慷慨提供援助。如今川普政府宣布「美國優先」政策,威脅要對歐盟和日本等主要盟國及印度等第三世界友邦課徵關稅。美國如果也同時疏遠其主要盟國,它能夠建立堅實的全球同盟制衡中國嗎?
五、美元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和財務交易實質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就這點而言,它扮演的是全球公共財的角色,為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服務。在川普政府之下,美國卻從多邊制裁轉向單邊制裁,並以美元做為武器來對付敵國。把全球公共財當作武器,用在單邊目標上,是明智之舉嗎?目前,實務上並沒有可以取代美元的其他工具。這種情況會一路維持下去嗎?這是中國得以伺機刺傷、削弱美國經濟的致命關鍵嗎?
六、自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違反國際法和國際人權公約,成為第一個恢復刑求犯人的西方國家。美國的軟實力在川普上台後尤其大幅下降。美國人民準備做出必要犧牲,以增強美國的軟實力了嗎?
七、美國犯下典型的戰略錯誤——拿昨天的戰略打明天的戰爭,卻沒有發現中國和蘇聯不一樣,它並沒有試圖挑戰或威脅美國的意識型態。把新中國的挑戰當作類似舊蘇聯的策略看待,美國的戰略思想家能夠發展出新的分析架構,掌握美中競爭的本質嗎?
八、在任何重大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優勢總是歸於能夠保持理智和頭腦冷靜的一方。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是出於理智嗎?或是出於下意識的對「黃禍」的情感所致?
九、在許多客觀的亞洲觀察家眼中,中國共產黨實際運作有如「中華文明黨」(Chinese Civilization Party)。它的靈魂並沒有植根於外來的馬列主義意識型態,而是植根於中華文明。孫子曾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美國了解它的中國對手嗎?
十、季辛吉曾說,中國的戰略受到圍棋棋藝的影響,而不是西洋棋。在西洋棋中,重點擺在找出最快的方法擒王。在圍棋中,重點是長期的戰略,不是短期的收穫。那麼中國是否是正在緩慢、耐心的建立資產,逐步將戰略大局轉為對中國有利呢?
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刺激戰略辯論,從無法想像中去思考,去剖析並了解未來十年將出現的美中地緣政治競爭中的許多複雜的面向。對這個無可避免、錯綜複雜又變動不居的題目,進行務實、理性的思考。
中美雙方都不應該低估對方,但彼此都誤解對方與高估自己
對於美國而言
- 不認為自己會有衰敗的一天(其實西方的強大不過是近兩百年的事)
- 自由開放民主社會一定會勝過封閉極權的中國
- 美國國力其實不斷下降(GDP/GNP占比下滑PPP不如中國)+嚴重社會分裂(低層人民生活水準不斷下滑)+行政效率低落
- 東方在政治、經濟與科技上不斷效法與學習、迎頭趕上;東方年輕人比西方年輕人捲、但卻也更有狼性
對於中國而言,不要低估誤判
- 美國崇拜強者,中國打壓強者
- 美國有世界最好的大學+移民制度可以吸納全球一流人才,中國沒有吸引力
- 美國有法治制衡,中國人治可以集中力量/但沒有制衡=>美國建構了全世界對美元的信心,美國可以用美元來遂行全球霸權
- 美國是西方文體體系的一部分,中國吸納到的盟友是一帶一路上的落後國家
中國的戰略錯誤與誤判
- 疏遠美國商界。這是中國犯下的單一最大的戰略錯誤。在過去,當美國政府想要限制中國的發展時,美國商界總是會站出來反對。然而,在川普總統發起對華貿易戰時,美國商界卻保持了異常的沉默。這部分歸因於美國企業對中國的一些行為感到不滿,例如竊取智慧財產權、強制技術轉讓以及市場准入限制等。講者認為,中國未能重視並維護與美國商界的良好關係,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持力量。
- 在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可能變得有些傲慢。在金融危機後,中國可能認為美國實力衰落,而自身實力強盛,這種心態導致中國在對外政策上可能顯得更加自信甚至傲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與美國的矛盾。
- 低估了美國阻止其崛起的決心和能力。雖然作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但中國可能低估了美國作為守成大國,試圖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的決心。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發起貿易戰、科技戰,並加強與盟友的合作,以應對中國的崛起。
- 中國在處理南海、香港和新疆等問題上的強硬姿態可能在國際上產生負面影響。雖然中國對這些問題有其自身的考量和解釋(例如以反恐和維護國家安全為由),但在國際社會上,特別是在西方國家,這些舉措引發了廣泛的擔憂和批評,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並可能促使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例如,香港問題導致一些西方國家終止了與香港的引渡條約。
- 初期應對新冠疫情的失誤。雖然美國應對疫情的嚴重失敗,但中國在疫情初期也犯了一些錯誤,並且由於黨的干預,一些現有的系統未能得到有效執行。
- 可能未能充分理解西方社會對其政治體制的根深蒂固的看法。在西方社會,共產黨體制往往被視為專制和壓迫的。中國可能未能有效地溝通和解釋其政治體制的運作邏輯及其在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導致西方社會對其存在固有的不信任感。
美國的戰略錯誤與誤判
- 未能制定一套全面且長期的中國戰略。多次引用季辛吉的觀點,強調美國在發起與中國的競爭時,缺乏一個深思熟慮的長期戰略。相較於冷戰時期美國針對蘇聯的圍堵政策,當前美國對華政策顯得缺乏連貫性和明確的目標。
- 誤判中國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政治自由化,變得像美國一樣。這是一個在來源中反覆提及的核心誤判。美國的決策者曾普遍預期,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其政治體制也會隨之開放,最終成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然而,這個預期並未實現,導致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失望感,並成為當前對華強硬政策的根源之一。
- 對「黃禍」的恐懼等情感因素影響了對華政策。講者指出,在西方社會的心理深處,長期以來存在著對「黃禍」的恐懼。這種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加上美國自身國內的一些問題,導致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出現了一些非理性甚至自我傷害的行為。
- 未能優先處理國內問題,卻急於發起對華競爭。引用喬治•凱南的觀點,強調一個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實力,最終取決於其國內的活力和人民的福祉。然而,美國卻是唯一一個近 30 年來底層 50% 人口平均收入下降的主要發達國家,國內存在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在自身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就發起一場與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的全面競爭,顯得不明智。
- 未能有效維護和加強與盟友的關係。川普政府採取了一些疏遠盟友的政策,例如要求日本和韓國支付更高的駐軍費用。這與喬治•凱南關於「培養朋友和盟友」的建議背道而馳。尤其是在面對中國這個重要的地緣政治競爭對手時,削弱與鄰近中國的盟友的關係,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
- 對中國採取侮辱性的言辭。講者認為,川普政府經常使用侮辱性的言辭來指責中國,這與喬治•凱南「不要侮辱蘇聯」的建議相悖。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激化矛盾,阻礙雙方在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上的合作。
- 在軍事上投入過多,而在外交上投入不足。當前與中國的競爭,經濟和社會實力比軍事力量更為重要。然而,美國卻投入巨額資金在國防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並且未能真正威脅到中國。與此同時,美國的外交力量卻被削弱,例如國務院士氣低落。講者強調,外交在當前的地緣政治中遠比航空母艦更重要。
- 誤判中國的意圖和行為動機。美國常常將中國視為試圖顛覆國際秩序、輸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擴張主義強權。然而,講者認為,中國並未展現出輸出其政治制度的意圖,並且是現有國際秩序的主要受益者。美國對中國行為的解讀可能存在偏差,未能充分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目標。
- 未能抓住與中國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機會。講者強調,當今世界面臨許多共同的全球性挑戰,例如新冠疫情和氣候變遷。美國和中國作為兩個最大的國家,理應加強合作來應對這些挑戰。然而,由於地緣政治競爭和不信任感,兩國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受到阻礙,這不僅對兩國不利,也損害了全球的利益。
中國是否是擴張主義者?
作者認為中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擴張主義者
引用了歷史上的例子,例如鄭和下西洋擁有強大的艦隊,卻並未像西方列強那樣殖民海外領土。相較之下,英國殖民了遠離本土的澳洲,而中國並未這樣做。
他認為,與其說中國是擴張主義,不如說它正在恢復其在亞洲歷史上的影響力。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中國一直是亞洲的主要力量。
中國在過去 40 年中並未發動重大戰爭,且在過去 30 年中(直到中印邊境衝突)未曾跨境開火。這與美國在同一時期頻繁參與戰爭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的首要目標是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振興中華文明,而非對外擴張領土或輸出意識形態。
西方和部分亞洲國家的擔憂:中國正在變得更具自信和可能具擴張性
如南海問題是一個主要的爭議點。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和軍事部署被許多國家視為擴張其領土和影響力的行為,並違反了國際法。
香港實施國安法被視為中國侵蝕香港自治權和自由的舉措,挑戰了「一國兩制」的原則。
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問題也引發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許多國家指責中國在新疆進行大規模拘留和文化壓迫。
中印邊境衝突表明,即使中國長期未發動戰爭,其在邊境問題上仍然可能採取強硬行動。
目前難以斷定中國是傳統意義上的擴張主義者,但其行為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警惕。
美國能一百八十度大轉向嗎?
- 既有戰略的慣性與內部阻力:如同季辛吉所指出的,美國當前對華政策缺乏明確的長期戰略,但過去幾年形成的對華強硬立場,在美國國內已形成一定的政治慣性,並且受到兩黨一定的支持。要徹底改變這種方向,需要克服來自政府內部、國會以及公眾輿論的阻力。
- 情感因素與意識形態的影響:對「黃禍」的恐懼以及對中國政治體制的根深蒂固的負面看法,持續影響著美國的對華政策。這種情感和意識形態上的偏見,使得採取更為務實和合作的策略變得更加困難。
- 國內問題的牽制:美國國內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分散了政府的注意力,也可能使得決策者更傾向於尋找外部目標來轉移國內矛盾。優先處理國內問題,是喬治•凱南強調的戰略重點,但美國是否能真正將重心從對外競爭轉向國內建設,仍然有待觀察。
- 盟友關係的複雜性:雖然川普政府疏遠盟友的做法,但即使拜登政府試圖修復盟友關係,各國在對華政策上也有自身的考量和利益。要形成統一的對華戰略,並非易事。
中國應該成為民主國家嗎?
美國過去的期望與現今的看法: 美國過去普遍期望,隨著中國經濟開放,政治體制也會隨之開放,最終走向民主化。許多美國人認為民主制度是最好的政府形式,並相信共產黨體制是不公正的獨裁統治。然而,這個期望並未實現,導致美國出現失望情緒,這也是當前美國對華強硬態度的部分原因。
作者的觀點:民主化未必是中國的最佳道路,原因
- 期待中國變成像美國一樣的民主國家,是一種傲慢且不切實際的想法,忽略了中國四千年的文明歷史和獨特的政治文化。
- 一個民主的中國,其民選領導人可能會比目前的共產黨政府更加民族主義,並在國際舞台上更加強硬。他甚至認為,中國共產黨某種程度上是在約束中國民族主義的力量。
- 國共產黨已經建立了一套精英選拔體系(meritocracy),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府,其治理能力在許多方面優於美國政府。
- 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率非常高,這歸功於共產黨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成就。
- 中國領導人的主要目標是振興中華文明,這與美國文明並不矛盾。
- 葛拉罕•艾利森教授提醒美國人,應該謹慎思考他們希望中國變成什麼樣的國家。他指出,當美國在 19 世紀末崛起為強權時,曾發動戰爭並擴張領土。一個民主的中國,可能會以類似的方式行事。
- 中國內部的穩定考量: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對混亂的恐懼,使得強有力的中央統治被視為維持國家統一和人民福祉的必要條件。
- 意識形態的差異:儘管美國強調民主價值觀,但作者指出,在現實政治中,國家利益往往優先於意識形態。他認為,美國將中國共產黨視為全球民主的威脅,更多的是一種宣傳手段。
美國以美德自居?
以美德自居與如何發揮軟實力之間的關聯與矛盾:
雙重標準與言行不一:
- 美國在人權和國際法等問題上存在雙重標準。例如,批評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不遵守國際仲裁,但自身和盟友也不遵守國際法院的裁決。
- 儘管美國宣稱重視民主價值,但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卻可能與非民主國家建立良好關係。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會損害美國在國際社會的道義形象,降低其價值觀的吸引力。
單邊主義與破壞國際秩序:
- 川普政府時期,美國退出多個國際組織和協定,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巴黎氣候協定》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這種單邊主義的做法,被視為破壞美國自己建立的國際規則秩序,損害了美國作為國際領導者的信譽和吸引力。
- 美國對國際規則的忽視,也可能為其他國家樹立不良榜樣,削弱國際合作的基礎。
國內問題的牽制:
- 美國國內嚴重的貧富差距、社會分裂和政治極化問題,使得美國難以展現其「山巔之城」的榜樣力量。當自身問題重重時,其價值觀和制度的吸引力自然會下降。
- 喬治•凱南強調,美國在全球競爭中的成功,取決於其國內的活力和精神力量。如果美國無法有效解決國內問題,將難以在與其他國家的競爭中展現優勢,軟實力也會受到影響。
•強硬外交與缺乏同理心:
- 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缺乏長期的、連貫的戰略,並且常常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這種強硬和對抗性的姿態,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反感,降低美國的親和力。
- 缺乏對其他文化和歷史的理解,例如未能充分認識中國的「百年屈辱」歷史,使得美國難以與其他國家建立真正的共情,進而難以有效運用軟實力。
- 如果美國能夠調整其政策,展現出更謙虛、更具包容性和更願意合作的姿態,並真正以規則為基礎行事,其軟實力仍然可以得到有效發揮。
其他國家如何選擇?
不願被迫選邊站:大多數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都不希望在中美之間被迫做出選擇。它們希望與美國和中國都保持良好的關係,因為兩國都是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夥伴。正如李顯龍總理所言,許多國家不願被要求選邊站隊。
經濟利益優先:許多國家與中國有著深厚的經濟聯繫,中國是許多國家(例如澳洲、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這些國家在經濟上傾向於與中國合作,不希望因為政治立場而損害經濟利益。
安全考量與對美國的期望:儘管經濟上依賴中國,許多亞洲國家,仍然希望美國留在該區域,以維持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並作為對中國力量的平衡。它們希望美國能夠提供安全保障,但同時不希望美國採取過於強硬或具對抗性的政策,導致區域緊張局勢升級。
尋求平衡與中間立場:許多國家,例如印度,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不正式加入任何一方的聯盟。它們希望在兩大強權之間保持一定的戰略自主性,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地緣政治現實:各國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也會影響其選擇。例如,與中國地理上接近的國家(例如越南),在與中國交往時會更加謹慎,但也希望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以平衡中國的影響。澳洲作為亞洲的一員,也需要調整其戰略思維,適應新的地緣政治環境。
弔詭的結論與建議
地緣政治緊張既不可避免,又可避免: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由於權力轉移、歷史因素和情感因素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若兩國能專注於共同的全球挑戰(如疫情和氣候變遷),並以改善人民福祉為首要目標,這種衝突是可以避免的。
美國的國防支出是給中國的禮物:美國將大量資源投入國防,特別是在購買已過時或不適用的軍備上,實際上削弱了美國在更重要的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投資。他認為,與其將資金投入到軍事上,不如投資於研發和改善國內狀況,這樣反而能增強美國的競爭力。這個觀點挑戰了傳統上認為強大軍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的認知。
美國若想擊敗中國,應允許中國維持共產黨體制:如果美國的首要目標是保持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那麼它應該希望中國繼續維持其共產黨體制,因為這個體制最終會失敗。然而,美國卻同時希望中國走向民主,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因為一個民主的中國可能變得更加強大。
美國應向中國學習戰略耐心與長期規劃:季辛吉指出,中國的戰略思維是著眼長遠、耐心累積的,而美國則往往更注重短期目標和快速反應。因此,他暗示美國或許可以從中國的戰略文化中學習,以更長遠的眼光規劃其對華政策。
美國應重新愛上聯合國:聯合國本質上是美國創建的機構,代表著美國的理想。然而,美國近年來卻對聯合國抱持負面態度並退出部分機構。他建議美國重新認識並利用聯合國來約束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大國,這與當前美國對聯合國的態度形成反差。
與其阻止中國崛起,不如思考如何與崛起的中國共處:阻止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不可能的。因此,美國應該將重點放在調整自身策略,找到與崛起的中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對抗和遏制。西方對中國擴張性的恐懼可能更多是出於自身的歷史經驗和想像。
台灣如何在美中之間自處
維持現狀,避免挑釁:作者多次強調台灣是美中關係中最危險的議題,也是可能引發戰爭的導火線。他認為,為了台灣人民的福祉,維持目前的現狀是最好的策略。任何尋求改變現狀,特別是朝向獨立方向的舉動,都可能被北京視為挑釁,並引發難以預測的後果。
務實看待國際地位:作者指出,自 1979 年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台灣的國際承認度有限。他認為台灣應該務實地認識到這一點,並在此基礎上制定政策,避免追求難以實現的目標,以免限縮其地緣政治空間。
專注於人民福祉與生活品質:作者認為,台灣人民目前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和相當程度的國際參與。他暗示,維持這種生活方式和發展空間,比追求政治上的突破更為重要。台灣應將重心放在內部發展和提升人民福祉上。
謹慎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作者認為,中國將台灣視為其「百年國恥」的最後象徵,任何被視為在台灣問題上軟弱的中國領導人都可能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因此,台灣在與中國互動時,應格外謹慎和敏感,避免採取可能被解讀為挑戰中國主權的行動。
參考其他亞洲國家的策略:作者在討論其他國家如何在中美之間選擇時提到,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希望與中美兩國保持良好關係,不願被迫選邊站。台灣也可以參考這種策略,在經濟和文化上與中國維持一定的聯繫,同時在安全上與美國保持非正式的合作,以尋求平衡。
避免將議題政治化,尋求對話空間:作者批評西方將許多議題政治化以施壓中國,認為這反而可能使問題更難解決。建議台灣也避免過度將自身議題政治化,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尋求與中國進行對話和溝通的空間。
總而言之,作者可能會建議台灣在美中之間以務實的態度維持現狀,避免採取可能被視為挑釁的行動,並將重點放在提升人民福祉上。同時,台灣可以參考其他亞洲國家的做法,尋求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並在可能的範圍內與中國保持溝通管道,以最大程度地維護自身利益和區域的和平穩定。
--------------------------------------------------------------------------------
心得與感想
- 管理風險需要能夠預測與預料,而預測與預料要問對問題,超佩服與崇拜作者起頭的十個大哉問
- 決策與策略思考不能陷入同溫層,最困難與痛苦的挑戰是:能夠理解與聽進去完全相反的想法(兼聽則明)
- 問題不是中國贏還是美國贏,而是如何讓全人類都贏。可惜美中台三地的政治人物智慧與道德都不高,停留在操弄意識型態與成就個人政治地位的水準。不久的將來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根本原因不是修昔底德陷阱而是集體的失德與失智愚昧(Drift into Conflict and War)
- 台積與矽盾不是台灣的牌,各項美式武器裝備也不是台灣的保障。台灣的保障與韌性不是全民防衛動員或刺蝟毒蝦策略;或許也可以是在台灣求學就業的中國年輕人+一個有法制的中國特區(=大一號的新加坡?)
- 人民活力與社會福址=國家的實力,台灣人民活力與社會福址應該排名全球前90百分位,政府與政治人物不要惡鬥與逆行倒施即可(可惜政治人物政客多半品格低劣)
錢其琛 外交十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