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觀點很何我的口味
他的另一本書:一如既往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4/08/1.html
Tails, You Win
在商業、投資和金融領域中,極少數的事件(即「尾部事件」或「長尾效應」)貢獻了絕大多數的成果。這意味著許多事情的失敗是正常的,而少數的巨大成功才是驅動整體成果的關鍵。
尾部效應的巨大影響力
- 尾部效應是指在結果分佈的極端末端(遠端)的少數事件,在金融領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 人們通常很難直觀地理解,一個投資者即使有一半時間是錯誤的,仍然可以賺取巨大的財富。這是因為我們低估了許多事情失敗的常態性,並因此對失敗反應過度。
案例與啟示
藝術品經銷商 Heinz Berggruen:他購買了大量的藝術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最終成為了巨大的投資,但這些少數的藝術品被長期持有,足以使整個投資組合的回報率趨近於表現最好的那些藝術品的回報率。
華特•迪士尼 (Walt Disney):迪士尼早期製作了400多部卡通,其中大部分都虧損。然而,一部《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成功,在六個月內賺取了800萬美元(比公司之前任何作品的收入高出一個數量級),徹底改變了迪士尼影業,償還了所有債務,並使其從此達到非凡的成功。
風險投資 (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行業的成功也完全仰賴尾部效應。根據Correlation Ventures對21,000多項風險投資的分析(2004-2014年):
- 65% 的投資虧損。
- 只有2.5% 的投資獲得了10到20倍的回報。
- 僅有0.5% 的公司(約21,000家中的100家)獲得了50倍或更高的回報,而這些公司貢獻了該行業的大部分回報。
公開上市公司 (Russell 3000 Index):即使是大型上市公司,也存在類似的尾部效應。自1980年以來,羅素3000指數中,有40%的公司價值至少損失了70%且從未恢復。然而,該指數的整體回報幾乎全部來自於其中7%表現極度出色的公司。例如,卡羅科 (Carolco) 曾是一家成功的電影公司,但最終破產,這類失敗在公開上市公司中是很常見的。
亞馬遜 (Amazon) 和蘋果 (Apple):這些公司的巨大成長也幾乎完全歸因於少數尾部事件,如亞馬遜的Prime和AWS,以及蘋果的iPhone。甚至在這些公司內部從事這些尾部專案的員工,也往往擁有「尾部職業生涯」(即極端成功的職業生涯)。
投資者的行為:堅持與時間:
作者透過比較三位虛構的投資者(Sue, Jim, Tom)的儲蓄策略,強調了在市場「瘋狂」(例如經濟衰退)的少數日子裡保持冷靜和堅持投資的重要性。
結果顯示,在1900年至2019年的1428個月中,僅在經濟衰退或接近衰退的22%的時間裡保持冷靜,就能使投資者Sue的最終財富比其他兩位嘗試擇時的投資者多出近四分之三。這說明了,你作為一個投資者的成功將取決於你如何應對間歇性的恐怖時刻,而不是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度過的那些年份。
脫口秀喜劇演員 Chris Rock:他每年在小俱樂部測試數百個笑話,但只有少數「尾部笑話」最終被選入Netflix的節目,這些都是在無數次嘗試中脫穎而出的精華。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巴菲特在其一生中持有過400到500隻股票,但他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其中的10隻股票。查理•蒙格也指出,如果移除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少數頂級投資,其長期業績將會相當普通。
建議與啟示
- 接受失敗是常態:在商業、投資和金融領域,許多事情都會出錯、失敗或衰落,這是正常的。即使是頂尖的投資者彼得•林奇也說:「如果你在這個行業裡表現出色,你十次中對六次」。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和Netflix的里德•海斯廷斯等CEO都公開承認並接受高失敗率是實現尾部成功的必要代價。
- 避免被極端個案誤導:人們傾向於研究極端的成功或失敗案例(例如億萬富翁、CEO),但這些極端案例往往受運氣或風險的極端影響,因此最不適用於普通人的生活。更應該關注廣泛的成功和失敗模式,這些模式對個人的生活更具參考價值。
- 著重長期耐力與「生存」:複利只有在你能夠給予資產足夠多年的時間來成長時才有效。這需要你能夠度過所有不可預測的起伏。華倫•巴菲特的成功,除了投資智慧,更關鍵在於他「生存」下來了,沒有背負過多的債務,沒有在經濟衰退中恐慌拋售,沒有破壞商業聲譽,也沒有依賴單一策略。他堅持投資了四分之三個世紀,這份長壽讓複利發揮了奇蹟。
- 理解「費用」而非「罰款」:成功的投資有其代價,而這個代價並非以金錢衡量,而是波動性、恐懼、懷疑、不確定性和後悔。許多人試圖規避這些「費用」,例如透過擇時操作,但這往往會導致他們錯失市場回報,反而付出更大的代價。將市場波動視為一種「費用」(為獲得回報而付出的代價),而非「罰款」(因犯錯而受到的懲罰),是建立正確投資心態的關鍵。
- 擁抱「容錯空間」:由於尾部事件和不可預測性,任何計劃都需要有「容錯空間」(也稱「安全邊際」),以應對無法預料的變化。這並非保守,而是提高在既定風險水平下生存機率的方式。擁有充足的容錯空間,例如保有一定比例的現金,可以避免在市場低迷時被迫出售資產,從而為未來的複利增長創造機會。
- 培養槓鈴式性格:對未來保持樂觀,同時對可能阻礙你實現未來的因素保持偏執。這種心態能幫助你在長期增長的趨勢中生存下來,避免短期波動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 專注於控制可控因素:在投資中,最大的回報往往來自於少數幾個變量,而這些變量通常是難以預測的。因此,與其試圖預測市場,不如專注於你可以控制的因素,例如儲蓄率、耐心和對全球經濟長期增長的樂觀態度。
- 不需特定的儲蓄理由:儲蓄不僅是為了特定的目標(如買房、退休),更是為了應對生活中不可預測的驚喜。儲蓄賦予你對時間的控制權,讓你擁有選擇和靈活性,這是金錢所能提供的最高紅利。
投資成功並非總是由精準的預測或連續的勝利驅動,而是由耐力、對失敗的接受度、以及讓少數成功事件(尾部事件)在時間的複利下發揮其巨大影響力的能力所構成的。
Freedom
財富的最高形式是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並擁有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的能力。這比賺取最高的回報或累積大量物質財富更能帶來幸福。
金錢的最高價值:掌控時間
人們渴望變得更富有以獲得幸福。作者認為,幸福的共同點是人們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
能夠隨心所欲、隨時隨地、與任何想共處的人、做任何想做的事,是無價的。這是金錢所能提供的最高紅利。
心理學家 Angus Campbell 在其研究中發現,擁有強烈的生活掌控感,比任何客觀生活條件(例如薪資、房子大小或工作聲望)更能可靠地預測正向的幸福感。
金錢最大的內在價值,就是它能讓你掌控自己的時間。透過累積資產,你能夠逐步獲得獨立與自主,從而更能掌控自己可以做什麼以及何時做。
實際應用與例子
- 擁有少量財富,意味著你生病時可以請假幾天而不會破產。
- 再多一點財富,意味著你被解雇後可以等待一份好工作,而不必急於接受第一個找到的職位。
- 有六個月的緊急備用金,讓你不再懼怕老闆,因為即使需要時間尋找新工作,你也不會因此破產。
- 更多的財富則能讓你選擇薪水較低但工時彈性的工作,或是通勤時間較短的工作。也能夠在遇到醫療緊急情況時,不必擔心如何支付費用。
- 最終,你可以選擇在自己想退休時退休,而非必須退休時才退休。
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反思
作者大學時曾渴望成為投資銀行家,唯一的原因是他們賺很多錢。然而,在實習後,他發現雖然工作本身有智力上的刺激且薪水優渥,但工作時間過長且受限於老闆的需求,使他感到極度痛苦,最終只堅持了一個月。
「做你喜歡的事情,但其時間表卻無法由你控制,這感覺就像在做你討厭的事情一樣」。心理學家稱這種感覺為「抗拒心理 (reactance)」:人們喜歡掌控感,當感覺被他人強迫時,即使最初可能樂意配合,也會選擇拒絕。
現代社會的悖論:財富增加,時間掌控卻減少
美國是歷史上最富裕的國家,但並無證據顯示其公民普遍比1950年代更快樂,儘管當時的財富和收入遠低於現在。
Gallup 2019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5%的美國人表示前一天感到「非常擔憂」,55%感到「非常壓力」,這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部分原因是,人們將更多的財富用於購買更大更好的東西,但同時卻犧牲了對時間的掌控權。例如,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在調整通膨後大幅增長,房屋面積也顯著擴大,但人們對時間的掌控卻未見進步。
現代許多工作性質的改變,使得人們的思緒經常處於工作狀態,即使下班後也感覺工作永無止境。這導致儘管物質上更富裕,但幸福感並未隨之提升。
長者的人生智慧
老年學家 Karl Pillemer 訪問了上千名美國長者,發現沒有人表示追求金錢以購買物質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們重視的是高品質的友誼、歸屬於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以及與孩子共度的高品質非結構化時間。
長者們的經驗總結是:掌控自己的時間是金錢所能支付的最高紅利。
Man in the car Paradox
作者曾擔任洛杉磯一家高級飯店的代客泊車員,因此有機會駕駛許多豪華汽車,如法拉利、藍寶堅尼、勞斯萊斯等。
作者當時的夢想是擁有一輛這樣的車,因為他認為這能向他人傳達自己是成功、聰明、富有且重要的人的強烈訊號。
然而,諷刺的是,當他看到別人駕駛這些豪車時,他很少或幾乎從不關注這些駕駛者本身。相反地,他心裡想的總是:「哇,如果我也有那輛車,別人就會覺得我很酷」。
這便是「人車悖論」:人們渴望透過財富向他人傳達自己應受喜愛與欽佩的訊息,但實際上,那些「他人」往往不會欽佩你,不是因為他們不認為財富值得欽佩,而是因為他們將你的財富作為自己渴望被喜愛和欽佩的基準。
簡而言之,當你開著一輛豪車時,別人很少想「哇,這個開車的人真酷」,他們想的是「哇,如果我開那輛車,我就會很酷」。
悖論的延伸與應用:
購買法拉利並期望獲得欽佩的車主,是否意識到像他這樣的代客泊車員(以及大多數人)其實只關注汽車本身,並幻想自己坐在駕駛座上,而幾乎沒有對駕駛者本人多加思索。
種現象同樣適用於其他昂貴的物質財產,例如豪宅、珠寶和名牌服飾。
背後的渴望與真正的解決之道:
作者在寫給兒子的信中提到:「你可能會覺得你想要一輛昂貴的汽車、一隻漂亮的手錶和一棟巨大的房子。但我告訴你,你不是。你想要的是別人的尊重和欽佩,而你認為擁有昂貴的東西就能帶來這些。它幾乎從未如此——尤其是來自你真正渴望其尊重和欽佩的人」。
這並非要放棄追求財富或豪車,因為作者本人也喜歡這兩者。
關鍵在於認識到這個微妙的真相:人們通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欽佩,但單純透過購買昂貴物品所能獲得的尊重與欽佩,可能遠低於你的想像。
如果尊重和欽佩是你的目標,那麼謙遜、善良和同理心將比任何馬力或鍍鉻飾品更能贏得這些。
Wealth is what You don’t See
財富的本質是那些你看不到的未花費資產,而非那些顯而易見的物質財產。
財富的隱藏性與「富裕」及「富有」的區別
作者作為洛杉磯一家高級飯店的代客泊車員時,曾直觀地認為駕駛豪華汽車的人都是富有的。然而,他後來意識到,許多人花費高昂的薪水購買豪車,但實際上卻沒有真正的財富。
財富是你看不到的東西。它指的是那些尚未轉化為你看得到的東西的金融資產。例如,沒有買的豪車、沒買的鑽石、沒戴的手錶、沒穿的名牌服飾、以及拒絕升級頭等艙的錢。
「富裕」(Rich) 與「富有」(Wealthy) 之間存在重要區別。
- 富裕Rich是指當前的收入。開著10萬美元汽車的人幾乎肯定是富裕的,因為即使他們是貸款購買,也需要一定的收入才能負擔月供。富裕的人通常會刻意讓自己被看見。
- 富有Wealth是隱藏的。它是未被花費的收入,是一種尚未行使的選擇權,以便將來購買更多的東西。它的價值在於為你提供選擇、彈性以及未來購買更多東西的增長潛力。
作者引用歌手蕾哈娜的案例,她在揮霍無度後幾乎破產,她的財務顧問回應說:「真的有必要告訴她,如果你把錢花在東西上,你最終會得到東西而不是錢嗎?」。這強調了許多人誤以為擁有錢就是要花錢,而這恰恰與變得富有是相反的。
支出與財富積累的悖論
作者強調,變得富有的唯一途徑就是不花費你擁有的錢。這不僅是積累財富的唯一途徑,更是財富本身的定義。
他用飲食和運動作為類比:
- 運動就像是「富裕」,你覺得自己努力了就值得犒賞一頓大餐。
- 而財富則是拒絕那頓美食,真正地消耗淨卡路里。這很困難,需要自制力。但它在你「能做」和「選擇不做」之間創造了一個差距,這個差距會隨著時間積累。
學習財富的困難
社會上很容易找到「富裕」的榜樣,但很難找到「富有」的榜樣,因為他們的成功是隱藏的。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選擇購買的汽車和送孩子上學的學校,但看不到他們的儲蓄、退休帳戶或投資組合。
由於財富的隱藏性,人們很難通過模仿他人來學習如何積累財富。羅納德•里德(富有清潔工)在他生前並不是任何人的財務榜樣,因為他的財富對外人是完全隱藏的。這就像學習寫作卻無法閱讀偉大作家的作品一樣困難。
世界上充滿了看似普通但實際上富有的人,以及看似富裕卻瀕臨破產邊緣的人。在評判他人的成功和設定自己的目標時,應牢記這一點。
Saving Money
儲蓄的本質、其價值以及為何它在個人財務中至關重要。
財富累積的核心驅動力:儲蓄率
建立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報酬率的關係較小,而與你的儲蓄率有很大的關係。
財富的定義是:你「入帳後未支出的剩餘資金」的累積。這不僅是累積財富的唯一途徑,更是財富本身的定義。
儲蓄的掌控性與效率
書中將其比喻為「能源效率」:就像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中,透過建造更節能的汽車、工廠和住宅,而非僅僅透過增加石油生產,來應對能源危機。提高能源效率大部分是可控的。
同理,投資報酬充滿不確定性,但個人的儲蓄和節儉——金錢領域的「保護和效率」——是財務方程式中更可控的部分,並且它們在未來會像現在一樣有效。
如果你將財富累積視為需要更多金錢或高投資報酬,你可能會感到悲觀,因為這條路看似艱難且超出你的控制。但如果你將其視為由你的節儉和效率所推動,你的財務命運將會更加清晰。
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求息息相關:學會以較少的金錢感到快樂,可以在你擁有的和想要的之間創造一個差距。這個差距與你增加薪水所得到的差距相似,但更容易實現且更在你的控制之中。
儲蓄的心理層面:戰勝自我的消費慾望
當收入達到某個水平後,你的需求往往只會停留在「自我」(ego) 之下。超出一定物質消費水平的花費,大多是為了展現自我,證明你擁有(或曾經擁有)金錢。
因此,提高儲蓄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是增加收入,而是提升你的謙遜程度。這是一場日常的掙扎,要對抗將自己的「孔雀羽毛」伸展到極限、與他人攀比的本能。
那些擁有持久財務成功的人,往往不太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如果你越不在乎別人怎麼想你,你就會越想存錢。
儲蓄的無形好處:掌控時間與靈活性
- 你不需要為存錢設定特定目標。為「存錢本身」而存錢是值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這麼做。
- 儲蓄是對沖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驚喜的最佳方式,尤其是在最糟糕的時刻。
- 儲蓄的另一個主要無形好處是獲得對時間的控制權。
- 它為你提供選擇、靈活性、等待和出擊的機會。
- 它讓你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方向。
每一分儲蓄都像是把未來本來會被別人掌控的時間點奪回來,歸還給自己。
這種彈性與對時間的掌控,是財富的無形回報。它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因為它非常重要,但卻無法像衡量利率一樣被量化,因此常被忽視。
即使銀行裡賺取 0% 利息的現金,如果它能給你靈活性去選擇一份薪水較低但更有意義的工作,或在別人絕望時等待投資機會,那麼它的實際回報是驚人的。
在全球化競爭中的靈活性優勢
在一個高度連結的世界裡,你所競爭的人才庫已經從你所在的城鎮擴展到全球數百萬甚至數十億人。尤其對於需要動腦筋而非體力的工作(如教學、分析、諮詢等),這種全球競爭尤為明顯。
在這樣一個智力高度競爭、許多技術技能已被自動化的世界中,競爭優勢更傾向於細微的軟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靈活性」。
擁有靈活性,你可以等待更好的機會,無論是在你的職業還是投資上。你將更有機會在必要時學習新技能,並按照自己的步調尋找你的熱情和利基市場。這種在大多數人無法做到時,能夠這樣做的能力,是你在這個智力不再是可持續優勢的世界中,少數能讓你脫穎而出的特點之一。
存錢不僅僅是累積金錢,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它帶來了對時間的掌控、靈活性和內心的平靜,這些無形的回報遠比物質財富更有價值。
Reasonable> Rational
「合理優先於理性 (Reasonable > Rational)」的核心思想是,在金錢決策上,人們不應追求冰冷的「理性」決策,而應以「合理」為目標。
理解金錢心理學的關鍵在於認識到:人並非試算表,而是複雜、情感豐富的個體。
因此,在做財務決策時,不應追求冰冷的「理性」(coldly rational),而應以「合理」(pretty reasonable) 為目標。
「合理」的策略更貼近現實,也更容易讓人長期堅持下去,這對於金錢管理而言至關重要。
「合理」與「理性」的區別與案例
梅毒與瘧疾療法:
作者透過一位 19 世紀的精神病學家尤利烏斯•華格納-堯雷格 (Julius Wagner-Jauregg) 的故事來說明這個概念。華格納-堯雷格發現梅毒患者若同時感染瘧疾並發燒,病情會好轉,因此他嘗試用注射瘧疾的方式治療梅毒。
儘管這種療法極其危險且有患者因此死亡,但最終成功率較高,華格納-堯雷格也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然而,發燒本身是身體抵抗感染的機制,但人們普遍懼怕發燒,會立即用藥物退燒。
從科學「理性」的角度看,發燒可能對抗感染有益;但從病患和家長「合理」的角度看,他們不希望忍受發燒的痛苦。因此,即使理性知道發燒有益,但合理的需求是停止痛苦。
這類推到金錢決策上,即是:學術金融界追求數學上最優化的投資策略,但現實世界中,人們追求的是能讓他們「睡得安穩」的策略。
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里•馬科維茨 (Harry Markowitz) 創造了數學上量化風險與回報權衡的投資理論。然而,當被問及他如何投資自己的錢時,他表示他將資產各半投資於股票和債券,目的是「將來後悔最小化」 (minimize my future regret)。
這在紙面上難以理性化,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容易理解。投資決策不僅基於數字事實,還受到個人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同事的看法、不讓配偶失望、以及與親友的比較。
馬科維茨的例子說明,他既非完全理性也非非理性,他只是「合理」。
極端槓桿策略: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曾提出,年輕投資者應使用二比一槓桿(兩美元債務對一美元自有資金)來投資股票,並隨著年齡增長降低槓桿。數學上,即使年輕時因市場暴跌而虧光,只要能重新站起來並堅持下去,長期回報也會更高。
然而,這種策略在數學上是理性的,但卻極度不合理 (absurdly unreasonable)。沒有人能在損失 100% 退休金後,還能心平氣和地繼續執行原策略。他們可能會放棄、尋找其他選擇,甚至控告財務顧問。
為何「合理」更重要
- 承諾與堅持:如果你對自己的投資策略或持有的股票缺乏情感連結,當市場艱難時,你更有可能放棄它們。相反,那些熱愛自己策略的「合理」投資者,即使其策略在技術上不完美,也更有可能堅持下去。
- 時間與複利:能夠長期堅持策略對績效至關重要。美國股市的歷史數據顯示,持股時間越長,盈利的機率越高。任何能讓你「留在賽局中」的因素,都具有可量化的優勢。
- 軟性技能的優勢:當智力競爭激烈且技術技能日益自動化時,溝通、同理心以及靈活性等軟性技能成為重要的競爭優勢。擁有靈活性,你可以等待更好的機會,學習新技能,並按照自己的步調尋找熱情和利基市場。這種在他人無法做到時,你卻能做到的能力,是你在智力不再是可持續優勢的世界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 無形回報:儲蓄帶來的時間控制和彈性是一種無形的、無法量化的回報,其價值可能遠超有形資產。即使是銀行裡零利率的現金,若能讓你選擇一份薪資較低但更有意義的工作,或在別人絕望時等待投資機會,其實際回報是驚人的。
- 社會比較:人們在財務決策中常受到社會比較影響,並從他人的消費行為中汲取線索。然而,許多人可能生活在資不抵債的邊緣,因此模仿他們的消費模式可能導致失望。理解你所參與的遊戲類型(例如你是長期投資者還是短期交易者),並避免受不同遊戲玩家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
實際應用
提高儲蓄率與謙遜:積累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回報率的關係較小,而與你的儲蓄率有很大的關係。提高儲蓄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是增加收入,而是提升你的謙遜程度。那些擁有持久財務成功的人,往往不太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
接受不確定性:財務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計畫很重要,但計畫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畫好計畫不會按計畫進行 (plan on the plan not going according to plan)。這就需要「犯錯空間」(room for error) 或「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金錢管理不僅是數學和邏輯,更是對人類情感和行為的理解。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優先考慮那些能讓你感到安心、靈活和有掌控感的「合理」決策,比追求紙面上的完美「理性」更能帶來長期的成功和幸福。
Surprise
歷史並非未來的可靠指南
史丹佛大學教授史考特•薩根(Scott Sagan)指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總是發生」。歷史主要研究的正是這些令人驚訝的事件。
儘管對經濟和投資歷史有深入了解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校準預期、研究人們容易犯錯的地方,並提供一個粗略的成功指南。然而,歷史絕不是未來的藍圖。
將歷史學家視為先知是一種謬誤,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因為創新和變化是進步的命脈。物理學或醫學可以依賴不變的定律(例如,腎臟在2020年和1020年運作方式相同),但金融是由人類行為驅動的,充滿了情感和細微差別,這使得單純依賴過去來預測未來變得困難。
意外事件與異常值的支配性影響
歷史數據中,最具影響力的事件往往是巨大的異常值(big outliers)或破紀錄的事件。例如,美國經濟和股市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網路泡沫」、「911事件」和「2000年代中期的房地產崩盤」等少數幾個極端事件所驅動的。
全球經濟在過去一個世紀的發展方向,可能僅由極少數的關鍵人物或事件所塑造,這顯示了異常值事件的巨大影響力。
異常值事件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其複合效應(compounding)往往難以預料,例如911事件導致的聯準會降息,進而助長了房地產泡沫,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和學生貸款的激增。
從這些驚訝中學到的正確教訓是:世界本來就是令人驚訝的。我們不應將過去的驚訝視為未來界限的指導,而應承認我們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未來最重要的經濟事件,很可能都是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預兆的「前所未有的事件」。
結構性變化被低估
歷史可能具有誤導性,因為它沒有考慮到與當今世界相關的結構性變化。
退休金制度:例如,401(k)僅有42年歷史,而Roth IRA更是年輕(1990年代才出現),這意味著當代關於退休儲蓄的財務建議,與幾十年前的建議不能直接比較。
創業與投資: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在25年前幾乎不存在。公開市場的構成(例如S&P 500中金融和科技股的權重)和會計規則也隨時間發生了顯著變化。
經濟週期:美國經濟衰退的平均間隔時間在過去150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
經典投資理論的局限:即使是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這樣偉大投資家的經典理論和公式,也可能因為市場條件和行業結構的變化而過時。葛拉漢本人也曾表示,詳細的證券分析技術在當時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有效。
「這次不一樣」的細微之處
投資界常嘲諷「這次不一樣」(It's different this time)這句話,因為它暗示了忽視歷史。然而,作者指出,世界確實會改變。約翰•坦普頓(John Templeton)曾說:「投資中最危險的四個字是,『這次不一樣』」,但他同時承認,至少有20%的情況確實不一樣。
關鍵的細微之處在於:人類行為的普遍特徵(如貪婪、恐懼、對激勵的反應)在歷史上是穩定的。然而,特定的趨勢、交易策略、行業和市場的因果關係,則始終處於演變之中。歷史學家不是先知。
必須承認並接納未來固有的不確定性。依賴過去的數據作為唯一的指引是危險的,因為歷史上真正重要的事件往往是前所未有的驚訝,而且市場和經濟結構也在不斷演變。理解這些「驚訝」的本質,並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是明智財務決策的關鍵。
Room for Error
「容錯空間 (Room for Error)」是指必須預期計畫不會按計畫進行,並為此做好準備。這不是保守或缺乏自信的表現,而是面對不確定世界的一種智慧策略。
核心理念:預期意外,而非追求精準預測
世界的本質就是充滿「意外!」,前所未有的事情總是在發生。因此,與其試圖精準預測未來,不如接受我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的事實。
容錯空間的目的是讓預測變得不那麼必要。它能幫助我們在充滿機率而非確定性的世界中安全航行。
這意味著,最好的計畫是「預期計畫不會按計畫進行」。
「容錯空間」與「保守」的區別
容錯空間與保守不同。保守是指避免某種程度的風險,而容錯空間則是在既定風險水準下,透過增加生存機會來提高成功的機率。它的精髓在於,容錯空間越大,你實現有利結果所需的「優勢」就越小。
為何容錯空間至關重要
- 確保生存與永續性:在投資和財務管理中,能夠長期堅持策略是成功的關鍵。複利效應只有在你能夠給予資產足夠的時間成長時才能發揮其魔力。而容錯空間能讓你「留在遊戲中」,避免因意外事件而被市場淘汰。
- 應對不可預見的風險:生活中總會出現你意想不到的「驚訝!」事件,甚至是你認為「太瘋狂而不會發生」的事情,例如德國坦克被田鼠啃壞電線導致無法運作的案例。這些不可預見的風險往往最具破壞性,因為你對它們沒有任何計畫。容錯空間能夠保護你免受這些意想不到的損害。
- 提供彈性與選擇:充足的容錯空間(例如儲蓄或現金)賦予你時間、選擇和靈活性。這意味著當市場下跌時,你不會被迫出售資產;當有更好的機會出現時,你能夠等待和把握。這種對時間的掌控力被認為是金錢所能提供的最高回報。
容錯空間的實際應用
財務規劃:當你制定財務計畫時,不應假設市場每年都會帶來歷史平均的豐厚回報。作者建議,可以假設未來回報會比歷史平均低三分之一,這樣即使實際回報較低,你也能安然無恙,而如果市場表現如預期,你會感到驚喜。
應對市場波動:市場波動(例如資產價值下跌 30%)不僅影響你的帳面財富,還會對你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容錯空間可以緩衝這種情緒衝擊,防止你在恐慌中做出錯誤決定。
謙遜與儲蓄:累積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回報率的關係較小,而與你的儲蓄率有很大的關係。
避免單點故障:在生活中避免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單一環節上。例如,過度依賴單一薪資來源來滿足短期支出需求,而沒有任何儲蓄作為緩衝,就是一個重大的單點故障。
「槓鈴式」心態:對未來保持樂觀,同時對可能阻礙你實現未來目標的事情保持偏執。這種心態意味著你敢於冒險,但絕不會冒可能導致你破產的風險。例如,作者自己會將一部分資產用於風險投資,但也會保留大量現金以確保永不被市場淘汰。
容錯空間的重要性被低估
人們常常低估容錯空間的需求,因為承認不確定性令人不舒服。我們傾向於相信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或者認為透過精準的計算可以完全掌控結果。
在金融領域,人們傾向於給出精確的目標而非範圍,這讓容錯空間顯得不那麼「精明」或「有信心」。然而,接受「合理」而非「理性」的決策方式(如同第十一章所述),更能幫助人們堅持長期策略。
容錯空間並非僅僅是財務上的緩衝,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它教導我們接受世界固有的不確定性,並透過建立足夠的彈性來確保即使面對最大的「驚訝!」事件,我們也能夠生存下來,並最終實現長期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