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sim N. Taleb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ssim_Nicholas_Taleb
https://engineering.nyu.edu/faculty/nassim-nicholas-taleb
1960 年 9 月 12 日出生於黎巴嫩阿米翁,父親是米涅瓦•戈恩,母親是納吉布•塔勒布,分別是腫瘤學家和人類學研究員。他的父母是希臘東正教徒,擁有法國國籍。是黎巴嫩裔美國人
在巴黎大學獲得了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2 ? )
1983年取得有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MBA學位,畢業後到金融業擔任交易員
1998年取得巴黎大學(第九大學)的管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入學?)
1999 年創立了 Empirica Capital (在 2000 年市場低迷期間,Empirica 的 Empirica Kurtosis LLC 基金據報導獲得了 56.86% 的回報率。在2000 年納斯達克暴跌期間,塔勒布的投資策略持續取得巨大成功。隨後幾年市場波動性持續較低,報酬率也不那麼驚人,Empirica 於 2004 年倒閉)
首本非技術性著作《隨機致富的傻瓜》於 2001 年出版,講述了人們低估隨機性在生活中的作用
2002年左右開始試圖轉向學界
2006 年將他的職業重心轉向數學研究。
第二本非技術性書籍《黑天鵝》講述的是不可預測的事件,於 2007 年出版
2008 年起,他一直以風險工程傑出教授的身份在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授課。
《反脆弱:從無序中獲益》於 2012 年 11 月出版
2014 年 9 月起擔任學術期刊《風險與決策分析》的共同主編
《Skin in the Game:日常生活中隱藏的不對稱》於 2018 年 2 月出版。
從著作一窺他的想法與觀點
2001年《被隨機性愚弄》(Fooled by Randomness)
主要概念:
1.隨機性與確定性的誤解 (Randomness vs. Determinism):
- 世界比想像中隨機:人們傾向於將世界看作一個比實際情況更不隨機,甚至更具確定性的地方。這導致我們過度歸因成功於技能,而低估了運氣的影響。
- 後見之明偏見 (Hindsight Bias):一旦事件發生,我們傾向於認為其發生的必然性遠高於實際情形,過去的事件總是顯得比當時不那麼隨機。這種「我早就知道」的效應會導致人們高估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
2.雜訊與訊號的混淆 (Noise vs. Signal):
- 人們常將隨機波動(雜訊)誤認為是有意義的趨勢或信息(訊號)。例如,短期市場價格變動大多是隨機雜訊,而非基本面或理性邏輯的反映。
- 塔雷伯建議遠離新聞媒體,因為它們充斥著雜訊,且沒有預測能力。
3.倖存者偏見 (Survivorship Bias):
- 我們傾向於只看到成功者的故事,而忽略了在同樣隨機環境中失敗的無數案例。這導致我們對成功的真實概率產生扭曲的認知。
- 在商業或金融市場中,許多看似卓越的「表現」可能僅僅是統計上的幸運,而不是真正的技能。
4.對機率理解的不足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bability):
- 人腦非為機率思考而設計:人腦在處理機率問題時存在固有的缺陷,特別是對於非線性、不對稱或極端事件的機率。情感而非理性主導風險感知和決策。
- 頻率與期望的混淆:許多人混淆了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性)與其可能帶來的結果(期望值或影響規模)。例如,儘管高機率事件通常帶來小收益,低機率的「黑天鵝」事件卻可能帶來巨大損失或收益。
- 中央極限定理的誤用 (Misapplication of Central Limit Theorem):傳統統計學和經濟學常過度依賴假設事物服從鐘形曲線(高斯分佈),並依此做出預測。然而,許多現實世界的現象,尤其是在金融和社會領域,具有「肥尾」分佈,即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遠高於高斯分佈所預期的,且其影響巨大。
5.歸納法問題與火雞悖論 (Problem of Induction / Turkey Problem):
- 火雞問題:火雞每天早上都看到農夫給它餵食,因此用歸納法得出農夫總是會餵食的結論。直到聖誕節前夕,農夫不再餵食而是把它宰了。這說明僅僅基於過去的觀察來推斷未來,尤其是在存在罕見高影響事件(黑天鵝)的情況下,是極其危險的。
- 反向火雞問題 (Inverse Turkey Problem):不看到機會的鏡像錯誤,即斷言挖掘黃金或尋找解藥的人永遠找不到東西,因為過去沒找到。
6.時間平均與集合平均 (Time Average vs. Ensemble Average):
- 這是一個關鍵的區別,尤其是在金融和風險管理中。集合平均關注的是一群人在某個時間點的平均結果(例如,100個賭徒在賭場一天的平均收益),而時間平均關注的是單一個體在長時間內會發生什麼(例如,一個賭徒連續賭博直到破產)。
- 破產的風險 (Risk of Ruin):如果存在「破產」這種吸收障礙(一旦發生就無法逆轉的狀態),那麼即使每次決策的期望值為正,重複進行也會導致個體最終破產。這種風險不可計算,且會導致成本效益分析失效。
7.應對隨機性的方法 (Strategies to Handle Randomness):
- 機率思維 (Probabilistic Thinking):不僅要考慮現實中已經發生的結果,還要考慮所有可能發生的「替代歷史」。
- 蒙特卡羅模擬 (Monte Carlo Simulation):利用電腦模擬大量隨機情境,以理解結果的可能分佈和隨機性的作用。
- 謹慎與懷疑 (Skepticism and Precautionary Principle):對所接收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過於簡化或看似確定的信息,保持高度懷疑。在不確定性很高且潛在危害巨大的情況下,應採取預防原則,避免行動。
《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_18.html
探討高度不可能但影響巨大的事件如何塑造世界,以及人類為何難以理解和預測這些事件。
1.黑天鵝事件的定義與特性:
- 不可預測性 (Unpredictability):黑天鵝事件是發生前無法預測的,它們超出了我們基於過去經驗的預期範圍。
- 影響巨大 (High Impact):一旦發生,這些事件會產生極其深遠且廣泛的影響。
- 事後可解釋性 (Retrospective Explainability):在事件發生之後,人們傾向於回溯性地解釋其原因,使其看似可預測或甚至必然發生,但這僅是一種敘事謬誤 (narrative fallacy)。
- 肥尾分佈 (Fat Tails/Heavy Tails):黑天鵝事件的存在表明,現實世界的許多現象(例如金融市場、戰爭、流行病)並不遵循傳統統計學中「鐘形曲線」所描述的常態分佈(也稱為「瘦尾分佈」)。相反,它們呈現「肥尾分佈」,意味著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遠高於常態分佈的預期,且這些極端事件對統計屬性(如平均值、標準差)的影響是壓倒性的。塔雷伯指出,戰爭和流行病是地球上「肥尾」最嚴重的變量。
2.何我們難以理解與預測黑天鵝:
- 人類認知偏誤:
- 倖存者偏誤 (Survivorship Bias):我們傾向於只看到成功者或倖存者的數據和歷史,而忽略了在類似條件下失敗或消失的大量個體或案例,這導致對成功的機率產生扭曲的認知。
- 過度簡化模型:人們的思維傾向於將世界簡化為比實際更具確定性的模型,並過度依賴高斯分佈等在「一般世界」(Mediocristan) 中有效的統計工具,但在「極端世界」(Extremistan) 中,這些工具會失效。
- 中央極限定理與大數法則的誤用:儘管中央極限定理和大數法則在某些情況下適用,但對於肥尾分佈的現象,它們可能需要非常龐大的樣本量(甚至在經濟上不可行)才能使均值穩定下來,這使得僅僅基於有限的歷史數據來預測未來變得極其危險。
- 「火雞問題」 (Turkey Problem):這是一個歸納法問題的隱喻。一隻火雞每天被農夫餵食,因此歸納出農夫總是會餵食的結論,直到聖誕節前夕被宰殺。這說明僅憑過去的穩定觀察不足以預測罕見的、高影響力的事件。
- 資訊與雜訊的混淆:人們常將隨機波動(雜訊)誤認為是有意義的趨勢或訊號,尤其是在面對大量即時資訊時。
- 系統的複雜性與不透明性:全球化和互聯網加劇了系統的複雜性,使得單一事件的影響可能通過非線性方式迅速蔓延,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3.黑天鵝的影響與實例:
- 金融市場:書中特別關注金融市場的崩潰,指出如1987年股災或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的倒閉等事件,都是由肥尾風險和對極端事件的錯誤評估所導致。金融機構使用如「風險價值」(Value-at-Risk, VaR) 等指標,往往未能充分考慮肥尾風險。
- 戰爭與流行病:塔雷伯強調,戰爭和流行病是極端的肥尾事件,其發生頻率和影響遠超高斯分佈的預期。全球互聯互通加速了流行病的傳播速度,使其更具黑天鵝特性。
- 過度優化與缺乏冗餘:現代社會和經濟系統為了追求效率而被過度優化,消除了冗餘和「鬆弛」(slack),這使得它們在面對壓力時變得更加脆弱 (fragile)。例如,將客服外包到遙遠的地方雖然節省成本,但會增加系統在面對問題時的複雜性和脆弱性。
4. 應對黑天鵝的策略(超越預測):
- 擁抱不確定性,追求「反脆弱」 (Antifragility):
- 塔雷伯提出「反脆弱性」的概念,這不僅僅是「韌性」或「強固」(robustness),而是指某些事物能夠從混亂、波動、壓力、錯誤和不確定性中獲得益處,甚至變得更好。
- 生物有機體需要壓力和變異才能成長和適應,如同骨骼需要壓力才能變厚,如果長期處於穩定的環境中,反而會變得脆弱。
- 鼓勵「試錯」 (tinkering) 和「選擇權」 (optionality),即在有有限損失和巨大潛在收益的機會上投入。例如,購買「極價外期權」(out-of-money options) 是一種利用肥尾事件可能帶來巨大回報的策略,即便其發生機率看似很低。
- 「身在局中」 (Skin in the Game):塔雷伯主張,那些做出決策並承擔風險的人必須承受這些決策的實際後果。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謹慎行事,並從經驗中學習。相反,那些免受後果影響的「干預者」 (interventionist) 則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
- 預防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在不確定性極高且潛在危害巨大的情況下,應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的行動,即使這些行動的機率尚不明確。例如,面對氣候變遷模型的不確定性,應減少污染。
- 避免過度優化:保留系統中的冗餘和「鬆弛」,允許小規模的失敗和波動,以防止大規模的災難。
《反脆弱》(Antifragile)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_23.html
一種不僅能抵抗混亂、波動和壓力,還能從中獲益甚至變得更強大的特性
內容與核心觀念:
1.反脆弱性的定義與分類:
塔雷伯將事物分為三類
- 脆弱 (Fragile):在壓力、波動或混亂中會受到傷害或破損的事物。例如,一個咖啡杯就是脆弱的,輕微的衝擊可能不會破壞它,但一旦衝擊達到某個閾值,它就會破碎。
- 強固/韌性 (Robust):能夠抵抗壓力、波動或混亂,但不會因此變得更好的事物。例如,一個堅固的盒子可以在運輸中承受衝擊,但不會因此而增強。
- 反脆弱 (Antifragile):從壓力、波動、錯誤、不確定性和混亂中獲益,甚至變得更強的事物。這不是單純的「韌性」或「強固」,而是指面對隨機性、壓力和衝擊時,表現會更好。例如,人體的骨骼需要承受壓力才能變得更強壯;免疫系統需要接觸病原體才能建立防禦能力。
2. 非線性與凸性 (Non-linearity and Convexity) 是反脆弱的根源:
- 反脆弱性源於事物對衝擊的非線性反應,特別是「凸性」 (convexity)。這意味著,與其承受一次大的衝擊,事物更喜歡多次小型的衝擊,因為這些小衝擊帶來的益處會不成比例地大於其潛在的危害。例子:
- 跳躍:跳一次一公尺的地面十次,與跳一次十公尺的地面一次,對身體的影響截然不同。前者可以讓身體更強壯,後者則可能造成嚴重傷害。
- 氧氣供應:醫院的呼吸機若持續穩定供應病人100%氧氣,病患存活率反而較差;若改為一半時間供應80%,一半時間供應120%,總平均仍是100%,但病患存活率顯著提升。
- 克里特飲食:克里特人壽命長,部分原因在於他們遵循東正教禁食習俗,一年中有超過200天不吃動物產品,然後在某些日子大量攝取肉類,這種間歇性的飲食模式比持續攝取肉類更為有益。
- 心率變異性:心率過於規律的人,其死亡率預測反而更高;心率具有一定變異性,能夠對環境做出反應,才是健康的指標。
3. 壓力和混亂的必要性 (Necessity of Stressors and Disorder):
- 塔雷伯認為,所有有機和複雜的系統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壓力和混亂才能茁壯成長。我們社會常見的「消除變異性」的傾向,實際上會導致脆弱性。
- 「貓與洗衣機」的比喻:洗衣機在壓力下會損壞,但貓(作為有機體)在壓力下卻能變得更好(在一定限度內)。這說明了有機系統與機械系統的根本差異。
- 避免過度優化:現代社會為了效率而過度優化,消除了冗餘和「鬆弛」,這使得系統在面對「黑天鵝」事件時更為脆弱。過度管控經濟或生態系統(例如撲滅所有森林小火災)反而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 破產與創新:美國擁有全球最高的企業破產率,同時也是最具活力的經濟體,尤其在科技業。這表明,允許失敗(小型「破產」)能夠促進整體經濟的反脆弱性和創新。
4. 超越預測 (Beyond Prediction) 和「選擇權」(Optionality):
- 由於黑天鵝事件本質上不可預測,試圖精確預測未來並不可靠。反脆弱性提供了一種應對不確定性的替代方法:透過「選擇權」來獲益。
- 小損失、大潛在收益:反脆弱的策略是尋找那些潛在損失有限,但潛在收益巨大(甚至無法估量)的機會。這就像購買具有「凸性回報」的期權,即使勝率不高,一旦成功,回報也能抵銷多次小額損失。
- 試錯 (Tinkering) 與實驗:通過大量的試錯、實驗和調整,而不是依賴宏大的理論或預測,可以更好地應對複雜性並發現意外的機會。
5.「局中人」 (Skin in the Game):
- 決策者必須承擔其決策的實際後果。只有當決策者與其行動的結果掛鉤時,系統才能更好地應對風險並從中學習。例如,戰場上的指揮官與躲在掩體裡的政客其風險承擔性質不同,前者更能激發人們的敬佩和信任。
6. 「創傷後成長」 (Post-Traumatic Growth):
- 對於個人而言,面對逆境和創傷事件,除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外,還有「創傷後成長」的現象。這表示經歷過困難事件後,個體反而能在心理、精神層面獲得成長和強化。塔雷伯以自己童年經歷黎巴嫩內戰為例,認為這讓他變得更堅韌。
7.「小即是美」 (Small is Beautiful) 與去中心化:
- 過於龐大和集中的系統往往更脆弱,因為它們缺乏適應性,且一旦失敗,影響範圍巨大。小規模、去中心化的單元能夠更好地承受壓力、快速調整和失敗重來,從而使整個系統更具反脆弱性。
對於Nassim N. Taleb而言,韌性Resilient≒堅固Robust而非Antifragile
應該超越單純的「韌性」,積極擁抱並設計能夠從隨機性和混亂中獲益的「反脆弱」系統。
- 一個反脆弱的系統,需要可以承擔脆弱與失敗:允許局部脆弱性以促進系統反脆弱,例如:
- 航空運輸系統是一個反脆弱的例子:每一次空難都會促使系統改進,使下一次飛行更安全,這表示它能從錯誤中學習並強化自身。
- 森林定期發生一些小型火災,有助於避免發生災難性森林大火。如果每次都阻止撲滅小型森林火災,可燃物就會大量累積,最終導致一場規模更大、破壞力更強的大火
- 相比之下,銀行體系卻是脆弱的,一次銀行危機反而會增加下一次危機的可能性。
- 沒有出事的韌性與”穩定”=掩蓋了更大的風險:一家長期收益穩定的公司,可能是其未來破產的最佳預測指標,因為這意味著它們未能適應多變的環境。對沖基金若有穩定收益,也可能預示著它們承擔了大量隱藏的風險
- 組織也是有機體而非機械裝置:種將有機系統當成機器來管理的思維,導致人們試圖透過持續維護來維持「恆定」狀態,卻忽略了系統需要壓力才能提升和適應的本質(久病自然成良醫,沒事不停吃一堆保健食品會搞壞身體;吃飽太閒導入各種管理的措施與機制,會讓員工人仰馬翻不知何所措其手足)
《Skin in the Game》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9/09/14.html
探討不確定性、知識可靠性、人類事務中的對稱性、資訊共享,以及複雜系統中的理性等議題,並強調這些概念在「風險承擔」之下是密不可分的。
核心概念與觀點:
1.風險承擔(Skin in the Game, SITG)的定義:
- 塔雷伯將「風險承擔」定義為一種必要條件,它超越了傳統的激勵機制概念。它不僅關乎利益共享,更重要的是”風險共享”,即如果你的行為導致負面後果,你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 這種對稱性確保了公平、正義、責任和互惠。如果你發表意見並有人採納,你就有道義上的責任去承擔其後果。
- 真正的「風險承擔」在於承擔損失的份額,並在出錯時受到懲罰。
2.缺乏風險承擔(Bob Rubin Trade/官僚體制):
- 書中批評了「Bob Rubin Trade」現象,即一些人享受利益,卻將潛在的損失轉嫁給他人,並以「黑天鵝」事件來解釋損失。這種行為在官僚體系中尤為明顯,因為官僚體制使個人與其行為的後果脫鉤。
- 缺乏風險承擔會導致系統無法學習並累積風險,因為犯錯者不會直接承受其錯誤的代價。現實世界才是唯一的老師,它不關心爭論,只關心生存。
3.知識論層面:
- 塔雷伯認為,「風險承擔」是識別和過濾「胡說八道」(bullshit)的關鍵。它區分了理論與實踐、表象與真實專業知識、以及脫離現實的學術界與現實世界。
- 沒有「風險承擔」,學習機制就會受到嚴重干擾。時間的智慧(林迪效應)透過「風險承擔」來運作,將脆弱的事物淘汰,保留強健的事物。
4.倫理/道德層面:
- 「風險承擔」涉及榮譽、犧牲和勇氣。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信念冒險,你就一無是處。榮譽意味著有些事無論物質獎勵多高,你絕不會去做;有些事無論後果如何,你都會無條件地做。
- 耶穌基督的犧牲(承擔人類的苦難和死亡)被視為一種終極的「風險承擔」行為,這是傳統神學強調其人性而非神性的原因。
5. 理性與生存:
- 真正的理性並非基於抽象的理論或心理學模型,而是關乎生存。能幫助群體長期生存的行為,才是理性的。
- 生存優先於真理、理解和科學。我們不需要科學來生存,但必須生存才能進行科學。
- 「林迪效應」(Lindy Effect)指出,一個事物存在越久,其預期壽命就越長。這是因為時間會淘汰脆弱的、不適應的事物。因此,從生存角度看,傳統智慧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踐是理性的。
相關主題與推論:
1.時間與林迪效應:
- 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篩選機制。通過「風險承擔」,時間能夠淘汰那些脆弱的、不適應的事物,只留下強健的。因此,古老的事物(如某些傳統、書籍、技術)因為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往往比新興事物更可靠。
2.少數人統治(Minority Rule):
- 書中提出,一個社會中,只要有少數不妥協、具有「風險承擔」精神的人,就能夠將其偏好強加給多數人。例如,一小部分堅持食用猶太潔食(kosher)或清真(halal)的群體,就能促使市場提供這些產品,最終影響到所有人的消費習慣。
3.脆弱性(Fragility)與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
- 「風險承擔」對於構建反脆弱系統至關重要。脆弱性是指對壓力源呈現不成比例的負面反應。而反脆弱性則是指從波動性、不確定性和混亂中受益的特性。
- 塔雷伯強調,過度消除小型壓力源(例如經濟中的自然繁榮與蕭條週期)會累積更大的、毀滅性的風險。允許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保持脆弱(如餐飲業中的破產),有助於整體系統的健壯和適應性。
- 航空運輸系統就是一個反脆弱的例子,每次墜機事故都使得下一次飛行更安全,因為錯誤從未被浪費。
4. 非線性與尾部風險(Tail Risk):
- 現實世界是高度非線性的,風險主要集中在罕見的、影響巨大的「尾部事件」(黑天鵝事件)中。
- 沒有「風險承擔」,人們會誤判這些尾部風險,因為利益是顯而易見的,而損失卻是隱藏的。
5.對現代社會的批判:
- 塔雷伯批判了過度最佳化、中心化、以及缺乏實際經驗的「偽專家」和「科學主義」。他認為,那些未經實踐檢驗的複雜解決方案往往會導致最終的崩潰。
6. 動態與靜態不平等:
- 「風險承擔」有助於解決不平等問題。真正的平等是機率上的平等,即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在動態的社會中流動。
- 他認為,人們不應該厭惡那些承擔風險並可能致富的人,而應該厭惡那些身居高位卻無需承擔任何風險的人(例如某些高級公務員或終身制學者),因為他們可以免受墜落的影響。
7. 簡潔性(Simplicity):
- 「風險承擔」會帶來簡潔性。那些沒有「風險承擔」的人,傾向於尋求複雜的解決方案;而實際操作者則傾向於最簡單的啟發式方法。複雜的設計往往在最終崩潰前,不斷增加複雜性。
8. 時間平均與集合平均(Ergodicity):
- 這是一個核心概念,指個體在時間序列上重複承受風險(時間平均)與在某一時間點上許多個體同時承受風險(集合平均)之間存在根本差異。
- 如果存在「毀滅」(absorbing barrier)的可能性(例如破產或死亡),那麼時間平均將不再適用,因為一旦發生毀滅,遊戲就結束了。
- 許多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錯誤地將這兩者混淆,導致對風險的誤判。塔雷伯認為,真正的理性是避免系統性毀滅。
《Skin in the Game》的核心論點是,在一個複雜、不確定的世界中,個人或系統的真實能力和理性,並非透過理論或表象來衡量,而是透過實際承擔風險、付出代價的能力來體現。只有將「風險承擔」融入其中,系統才能學習、適應並在混亂中成長,最終實現生存和強韌。
謎之聲:
從Nassim Taleb的角度看SafetyII/III, Just Culture, Resilience Engineering 等觀念與想法,或許會覺得這些學術界的人沉迷在自己發明出來的抽象概念當中;那些想法、觀念、構念與構面,其實早就被實務界的人所感知與應用,只是實務界的人沒有發表與到處宣揚,反而還被學術界招搖撞騙的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