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讀與寫了一些有關於韌性的文章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12-academic.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9/resilience-engineering22-practical.html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1/04/accident-analysis-and-risk-management.html
與其好為人師,教授(其實是唬爛)別人如何提升韌性,不如吃自己煮的菜,想想如何身體力行,提升自己的韌性
特別是看到自己的父母,隨著年事已高,身心退化的狀況,令為人子女的感到心痛與焦慮。(自己再過幾年,或許也會是同樣的窘境、成為孩子的負擔)
生理的韌性
其實就是身體健康、延緩老化
不要三高、骨質疏鬆、肌肉無力+吃一堆藥
蔡志浩 老師的好文:
中年,再啟動:運動重啟你的身心靈
https://taiwan.chtsai.org/2020/10/28/zhongnian_zai_qidong/
摘錄:
三十歲前後到四十歲是個讓你迷失的時期。你覺得自己還年輕,也想表現得年輕。於是維持二十幾歲時不運動、亂吃、睡眠不足的生活習慣。但因為身體狀況基本上還能負荷,這十年就過去了。
到了四十歲以後你終於發現自己的身體從外到內愈來愈差。但你對不再年輕感到恐懼。所以有些朋友還是會選擇否認。千方百計,也許從言行,也許從穿著打扮,也許每天跑社群,就是想表現得年輕。
但如果直到這個階段你還沒有真的意識到要徹底改變生活型態,隨之而來的就是崩壞。不只身體壞了,自信也消失了。你試圖用更激烈的言行來掩飾,最後成為一個人見人厭、只是大家未必明說的混蛋。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能夠有生產力的人生階段也愈來愈長。這一輩中年人體適能必須比上一輩中年時更強,因為必須活躍到七八十歲。要更積極訓練,不能只求大致正常。
如果你覺得體能不如年輕時的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體能上限當然會隨年齡退化。但你那麼弱不是因為退化,而是根本沒練上去。
如果你不希望被醜化也不希望世代對立,更要積極訓練體能與體態。以身帶心,永續成長。不要一副刻板印象中高齡腦滿腸肥歪七扭八的樣子。
中高齡族群如何以運動重新啟動人生
https://taiwan.chtsai.org/2022/03/25/meigeren_dou_you_yixie_bingtong_yu_wunai/
摘錄:
運動訓練不該只是為了某些短期目標拼一下,應該是一件能維持一輩子的事。
不管你年紀多大,即使過了八十歲,你的體適能都照樣可以透過訓練強化,身體組成(肌肉量、骨密度等)也還是可以透過訓練改善。
在運動中建立的紀律讓你逐漸變強,自信逐漸提升。然後你意識到,人生也是這樣的。現況不可能完美。你開始歡迎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對陌生的體驗從原本的懼怕轉化為期待,更願意嘗試與探索未知。
你開始一點一點走出那個其實一點也不舒適的舒適圈,逐漸找回人生的主導權。你在生活與工作中都不會只是安於現狀,而會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你身邊的人也會因為你而變得更好。
對三明治世代的中高齡族群來說,藉運動紀律重建更好的自己、重新啟動人生是活躍老化的基礎。它讓你能持續實現自我與貢獻社會,而不會習得無助。更不會提早失能,長期臥床,抑鬱而終。
漸進超負荷:懂運動,才懂人生
https://taiwan.chtsai.org/2017/01/02/jianjin_chaofuhe/
摘錄:
運動從來不是重覆一樣的事,而是每天都要有一些調整。那些要靠意志力或遊戲化才願意運動的人都不是真懂運動。如果你懂漸進超負荷的原則,你會發現它已經很遊戲化了。運動本身就很好玩了。而且你會在玩的過程中逐漸變強。
不是真懂運動的人總以為自己目前的身心水平已經是遺傳極限了,只能無助地看著它們逐漸退化。只有當你真的懂運動,才會意識到自己可能變得更好,而且知道如何運用漸進超負荷持續提升自己。
心理的韌性
就是可以耐得住挫折與逆境,承受打擊與苦中作樂
睡得著、吃得下+笑得出來(笑給老天看,而非一昧祈求上天給與好運)
而弔詭的是,這種心理的韌性只能靠自己吃苦/把吃苦當成吃補+老天打擊試煉,別人鼓勵或看書的心靈雞湯無效=>當一個人志得意滿的時候,其實是他/她最脆弱的時刻
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有自知之明),其實比自我感覺良好更”健康”
心理韌性問卷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1933
從化學看人生!實驗教我的3個「挫折因應之道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931
摘錄:
當我們碰到真的無法解決的困境,可以想像一下:每段人生一定都是有苦有樂,也許在我們投胎前,老天爺就有提供幾份人生劇本給我們選,現在如果再給我們選一次,我們會改選其他份劇本嗎?
在陳教授看來,人在多方思考後通常還是會選擇目前這份劇本,畢竟多數人的生活雖然偶有辛苦,但還是會有好的、不願失去的人事物。而因為劇本是「自己選的」,所以面對困境也就相對能釋懷。
那有沒有可能,我們想想覺得「早知道就選別的劇本了」,這不是會讓自己更痛苦嗎?陳教授補充:「我不敢說這不可能,但要避免這個情況發生,我覺得大家可以嘗試拉高自己的眼界。」
如何「拉高自己的眼界」?陳教授分享,讀名人傳記是一個方法,比方說從迪士尼CEO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經營大公司會遭遇多難的挑戰,相較之下自己的問題就小case了;或者,與不同階級的人聊聊、承擔更高階的職務,也能讓我們用更寬廣的眼光看待事情。
智慧與慈悲的思維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自我管理的秘密:打造自己的能量系統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909
風險意識不是預測未來,而是避開任何壞事發生時對你造成的影響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825
職涯的韌性
就是在職場上持續被需要(有被利用的價值),不用擔心中年失業
多去看看那些出線者的履歷+三不五時出去面試碰碰壁,看看自己缺少的是什麼,有助於提供資訊讓自己掌握位置與方向感。
大師之路與平庸之路的差異:卡住人生的認知陷阱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934
摘錄
其實絕大部分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條千萬要小心的捷徑之路,那就是「找個穩定的工作」。
因為想走這條捷徑,於是很多人會從很年輕時就想盡辦法找鐵飯碗、要找公家單位、當學校老師、或找變動少的地方,心想自己進到這樣的地方後,人生就穩固了。
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因為絕大部分人走上這條路之後,都可能因為環境而變得不穩定起來。比方說,我們周圍可能充滿覺得「人生安全了」而成天耍廢的同事、或需要跟著沒理想、只為酬庸工作的主管,長期下來,自己也容易溫水煮青蛙般逐漸失去競爭力。
而且,最關鍵的事情在於,當我們到了一個穩定的環境,為了維持穩定,很容易開始把重心都放在「養成後可讓自己更穩定地待下來」的技能上。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9.html#more
避免職場常見困境「懷才不遇」的 6 個方法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828
摘錄:
1. 了解公司的文化
很多時候「懷才不遇」的問題來自於文化衝突,無法適應企業的組織文化。
2. 了解自己的職涯位階
我年輕時犯的錯誤就是,在工作資歷尚淺的時候就不知天高地厚想做「策略規劃」的任務。殊不知自已一路工作的都是跨國金融機構,部門同事有10年、20年工作經驗的所在多有,根本輪不到我做規劃事務。
那時的「挫折感」完全是自己不切實際造成的。
3. 與主管保持良好的關係
「與老闆不合」往往是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
雖說任何人際關係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但作部屬的有較大的責任維繫這個關係,因為你的主管必須面對很多部屬,而你只有一個直屬主管。
4. 設定工作優先次序
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你一定要懂得設定優先次序;而且這個優先次序應該跟部門、或者主管的重點項目是一致。
5. 埋頭苦幹之餘,記得作「對內公關」
曾有個資深同事告訴過我,應該拿75%的力氣做事,25%的力氣做公關;只可惜我在職涯的最後一年才聽到這句建言。
6. 做好情緒管理
工作的過程當中難免遇上瓶頸、或者出現預料之外的事件,以至於專案無法順利完成。或者,某一天某個高層突然有個“Bad Hair Day”,無端端讓你吃一頓排頭。
碰到這些事情第一要務就是冷靜下來,離開辦公室走一走,讓自己恢復平靜;以免因為情緒而做出連自己可能都會後悔的事。
讀《最強工作習慣》:你該追求的不是準時下班,而是高產出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749
摘錄:
1. 凡事先對齊「方向」
在我還是小工程師的時候,會覺得主管交辦的事項,必須完成到完美的境界再交付出去,才不會被視為「做事情很隨便」。隨著職場經驗累積,逐漸發現事情並不是這樣,在完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還有一個微妙的空間。
2. 懂得適時「求救」
我見過的許多新進員工,最缺乏的技能就是「懂得求救」。以前我還是菜鳥的時候,曾經有一種迷思:「如果交辦下來的事情,我一直求救,會不會被認為是能力不好?」後來我才發現,雖然「求救」看起來很像示弱的表現,但是「不懂求救」的人,反而會讓主管更擔心。
3. 「當責」的態度
所有的工作習慣中,我認為最受主管青睞的莫過於「當責」的態度,也就是懂得為「最終結果」負「完全責任」(來源:經理人雜誌)。乍聽之下,好像是要你把所有的事情往自己身上攬,但實際上,這背後隱含了更深一層的意思。
具體而言,「當責」就是上面兩種工作習慣的延伸,當你把主管交付的任務,當作是自己的事情,你就必須確保執行的「方向」是正確的。然後,任何的意外或突發狀況,只要會影響最終成果的,也當成是自己的事,因此你就會懂得「求救」,無論是向內或向外求援。
讓第二曲線引領我們思考人生重要決策
https://medium.com/how-gipi-learn/product-portfolio-second-curve-26e0f8ac28e2
人生持續成長的三個引擎-
https://medium.com/how-gipi-learn/lifelong-growth-3-engine-6b7831ec2831
摘錄:
學識,你的專業能力與見識,你得先蓄積一定的能力,這是基礎中的基礎,同時你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見識,這一來需要透過經驗去累積,二來你則要不停的去處理那些更難、更有挑戰性,甚至是過去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如此,你的學識才會持續累積。
產品,將你的專業知識或能力以各種形式輸出,可能是個產品、專案成果、書籍、課程、演說或部落格文章等,只有輸出,你的能力才會被認可,你的學識才會開始值錢。
影響力,光有產品其實是不夠的,如果你沒有在特定的場合曝光,讓自己被看見,或者沒有足夠多的人知道你的產品或工作成果,你的影響力是不足的,而影響力與聲譽是一體兩面的,當你缺乏影響力時,你的聲譽傳不出去,他人對你的經驗認知較少,你的價值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人生(下半場)的韌性
1.老本:除了存款儲蓄的$+身體體能狀況OK外,退休後能夠被社會或專業領域需要
2.老伴與老友:老伴要跟著持續成長,不會相看兩厭/相互傷害;有老友交流分享樂趣
3.向死而生:交代好後事,不要讓兒女為了遺產與照顧年邁父母而吵架
沒有不斷的出錯、不如意/意外與挫折打擊,就沒有韌性
年輕人與小孩,生理韌性(佳),心理情緒韌性(可),社會韌性(差,無法獨立自主),時間/容錯韌性(佳,有大把時間可揮霍犯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