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盤點人生

還記得十多年前考上企管在職班,暑修會計學,第一次上課是週末,六日一共上了12個鐘頭,在心理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已經上完期中考的一半進度;

對一個理工背景的人而言,一開始會難以理解與領悟「複式簿記」:

為什麼同樣一筆款項必須同時紀錄在借貸兩方?

更難理解的是一大堆繁雜矛盾的會計科目,設立的理由何在? 直到期中考完,對於所謂會計循環與會計衡等式有了初步的認識,才發現其實隱含了嚴肅的意義,甚至可以套用在人生的績效衡量。

如果以借貸方程式來描述表達生活中一切決定背後的取捨與交換,將會發現過程的一切都猶如貸借平衡式

以買賣而言:

借:(得到)食/衣/住/行/享受 

貸:(付出)現金

以工作而言:

借:(得到公司的)薪水

貸:(個人投入)時間與體力、智力、忠誠度

以唸書而言:

借:碩士學歷

貸:家庭生活、工作績效與專注

以結婚而言:

借:(自己的)老婆

貸:(岳父的)女兒




再進一步來看「平衡表(balance sheet)」

資產 = 所有權

Assets 資產 = Liabilities 負債 (借來的) + Equity 股東權益(自己投入的)


一個公司的盈虧與成敗在於:

是否正確的運用資產,然而資產或是負債不過是一體的兩面,會賺錢的公司善於利用資產帶來更多資產,不會賺錢的公司錯把負債當資產,造成惡性循環,同樣的一件工具或物品可以是資產也可以是負債,端看經營者的智慧與看待角度,所謂的"公司"是"虛幻的"&"一無所有的"(只不過是在法律上,好似存在,稱之為法人)。

如果人一生的績效可以比照會計方程式加以衡量估算,以上的式子或許可以轉換成如下吧:

成就=天賦+努力

其中"天賦" 這個會計科目的項目應該包含

(上天賜與的:運氣、命運、時間壽命、智慧天份、理想抱負、健康四肢健全……)

其中"努力" 這個會計科目的項目是指

(自己的付出+家庭/家人、工作/夥伴、學校/同學、社會公益/陌生人、朋友、…;年輕時依賴社會、家庭、學校此項目為負債)

其中"成就"這個會計科目的項目應該包含

(學歷、榮譽、獎項、職稱/薪資、到過的地方/做過的事、知識專業專利、對他人跟社會的影響: 這個世界有你跟沒有你有何差異?)


講的直接一點就是:

你如何運用一生的時間與天賦去回饋貢獻社會與實現成就你個人?你是不是已經將上天賦與你的天賦發揮到最大、成就你的人生?


人生的道理又何嘗不能用以上恆等式來說明?

"永續經營"與"長生不老"終究只是會計學的假設與人的夢想,人的生命終究有盡了的一刻,到達終了的時候,一生許多片段的成敗、風光或落寞其實都是虛空的,只有自己內心肯定/覺得重要的才算數,而且算計所謂的個人成就之前,應該要放大來看,借貸了幾十年的人生光陰、天地社會的供養、家人的關懷與祝福,該回饋與貢獻些什麼?面對上帝這個人生最大的債權人的清算,負債科目還的清嗎?

多少人太執著跟受限於短期的成敗,在意一時的風光與意氣風發,誤把損益表上費用收入的虛科目計入視為資產負債表上的實科目,如果人生的一切都是借來的,在不久的將來要歸還回去,身為一個保管著與借用者,負有什麼樣的責任與義務?該用什麼立場來運作與使用?

不用白不用-創造最大的負債?

還是累積與留下最多的遺產?

會不會有下輩子?下輩子好不好跟這一世個人績效的好壞有關?


死亡與回到上帝懷抱的時候,上帝身邊會不會有一位會計師來跟我把一生的功過對錯加以清算?如果清算結果發現個人人生的帳戶是被虧空的,是否就是如不同宗教所提:打入地獄或貶為畜牲輪迴?

Balance Your life and Account in God’ Bank!


每個人最寶貴與昂貴的(資產或負債)其實是時間(=生命)與情緒感受而非金錢或機運(出生在貴族世家/含著金湯匙)

時間有其僵固性、不確定性與品質差異

僵固性

  •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
  • 用在上班/工作八小時=可以用在其他的時數少掉8小時

不確定性

  • 壽命長短(過勞與猝死)與意外事故(明天與意外哪一個先到)
  • 每個人可運用的生命總時數不確性、不公平

品質差異

  • 同樣的一小時,專心與分心/心不在焉有別
  • 同樣的一小時,年輕與年長的專注或認知程度有差


然而人最實際也最虛幻的莫過於自己的意識與自身的感受

樂在其中或是身處地獄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與他人觀感或自身財富無關

對於自身價值身分的認知與界定,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富有與充實的人生-不過只是把時間用在、多去做那些讓自己感覺快樂與人生充實的事情,而非把時間心力用在累積財富、追求功名(擔心股價漲跌/損益、老闆對於個人績效的觀感等庸俗的事情)


只不過陷阱在於: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知道去要跟別人一樣的東西(=從眾)

財富與功名是很大的誘惑與陷阱,很容易讓人迷失與drift to failure(步上身敗名裂與走火入魔)

是忌妒(人比+鄙人)而非貧窮導致人汲汲營營


現代社會充斥競爭與功利導向的氛圍,往往讓人不得不從眾與活在落後離群的恐懼中(e.g., 魯蛇、草莓族、下流老人);相較於古代社會,現代社會其實是更貧窮的社會(每個人雖然不太容餓死,但卻更恐懼自己的未來與收入不穩定與不保)



看穿與認清

  1. 時間=生命
  2. 生命=(虛幻的)意識與認知
  3. 生命的成就與意義=個人的認知與自我的定義(實際的成就或金錢數字是另一回事)

便能扭轉一整個(算計損益與效用)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你=你的價值觀,而你的價值觀也會反過主宰你的人生

偶而停下來反省、檢討與修正個人的價值觀,可謂是"活著"的一種功課

人只能活一次(至少你只記得這輩子),不論你的選擇為何,你總是錯過其他更多不同的可能,也不能從來。

金錢、各種資產與不知道多長的生命時間都是free lunch與上天的恩賜,端看你如何界定自己,而且更棒的是: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裡? 那麼其實你怎麼做或怎麼選擇都是對的(增加自己的人生的色彩與豐富度)



回過頭來想

富爸爸不見得富(因為心力放在玩錢滾錢)

窮爸爸不見得窮(其實成就了更多非$的體悟)


安貧才能樂道,樂道必先安貧。

人生需要定期盤點的不是戶頭有多少資產or 多少merit豐功偉業 ,而是自己的人生觀與身心平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