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James Reason

James Reason  193851 - 20252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Reason

https://www.ioshmagazine.com/2025/02/21/remembering-james-reason-household-name-human-error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13/science/james-reason-dead.html

https://www.flightsafetyaustralia.com/2025/02/the-absent-minded-professor-who-made-a-safer-world/

 

193851日出生於倫敦西北部赫特福德郡加斯頓村。他的父親史丹利·圖特爾於1940年二戰期間去世,當時他在自家凸窗打牌時被彈片擊中。他的母親希爾達·圖特爾在他十幾歲時去世。本來的名字是James Tootle

詹姆斯是他的祖父托馬斯·奧古斯都·里森 (Thomas Augustus Reason) 撫養長大的,詹姆斯也隨了他的姓氏。James T. Reason

 

1962年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他最初學的是醫學(研究感官迷向與動暈症),但在醫院餐廳裡注意到一群興高采烈的學生後,他轉而學習心理學。其中一位名叫雷婭·賈裡(Rea Jaari)的學生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兩人於1964年結婚。 (師生戀,老婆是印度人?)

1964年至1976年在萊斯特大學任教,之後擔任心理學副教授,並於其間獲得博士學位。

1977年,他回到曼徹斯特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直到2001年。

1990年發表成名著作

1991年跟John Wreathall共同創立了Wreathall & Co.公司

2002年,他被阿伯丁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2006他被授予皇家全科醫學院榮譽院士。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Reason的姓氏都是一個可靠的輕鬆來源:「reason(理性)一詞在英語中被廣泛使用,但它並不能描述吉姆真正為人熟知的錯誤」《國際認知、技術與工作期刊》的創始編輯Erik Hollnagel在里森教授自傳的前言中寫道。 「事實上,『錯誤』幾乎與『reason』截然相反。」

 

Reason 現身說法(買了真的cheese)講解Swiss Cheese Metaphor

https://youtu.be/KND5py-z8yI?si=3l1IyXO0dgYFeTcC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安全思想家- Jens Rasmussen

Jens Rasmussen

1926年5月11日-2018年2月5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ns_Rasmussen_(human_factors_expert)

出生於丹麥裡伯。

1950年,他獲得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取得學位後,他在無線電接收機研究實驗室工作了數年。

1956年,拉斯穆森受聘於丹麥原子能委員會工作。

幾年後,他被任命為里瑟原子能研究機構(後來更名為里瑟國家實驗室)電子學部門負責人。1981 年,拉斯穆森被任命為丹麥技術大學和里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教授。

1983提出了技能、規則、知識 (SRK) 框架。(邱強零錯誤一書的重要依據)

1997發表對於風險管理的框架=>成為後來Nancy Leveson STAMP的基礎

2013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因其「對人為錯誤和可靠性的科學與工程,以及人類行為建模的貢獻」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劉必榮老師(Youtube影片)演講(NotebookLM)摘要

談判

一、談判的本質與心態

  • 談判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談判並非爾虞我詐,而是當不同的人有不同意見時,需要透過協商來共同決策的過程
  • 「利」重於「贏」:談判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利益」,而非單純的「贏」。贏了卻沒有實質利益是沒有意義的,而即使看似「輸」了,若能獲得有利的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這與兵家思想的「合於利則動,不合則止」相符。
  • 雙贏是心態而非說法:應堅信雙贏是可能的,但言語上不宜頻繁提及「雙贏」,以免對方產生疑慮,建議改用「我們一起把餅做大」這類更具體的說法。
  • 接受「斑馬」而非「純白」:談判不應追求絕對的完美或全贏,必須學會接受灰色地帶和妥協。這意味著「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 擁抱衝突:應將衝突視為常態,並樂於解決衝突,而非迴避或害怕。如同邱吉爾所言,要打好仗必須熱愛戰爭,談判亦然,必須「熱愛衝突」才能成為好的談判者。


二、談判前的準備與戰略佈局 

在正式談判前,必須思考以下六個核心問題,尤其是對解題模型缺乏概念的人,最容易卡在如何達成共識的部分:

  1. 我到底想談什麼? (釐清自身需求與目標,區分必須要的Must、可有可無的Want、可放棄的Give-up-for-trade)
  2. 跟誰談? (直接對談者)或先跟誰談? 
  3. 拿什麼去談? (了解自己手中對方想要的籌碼)
  4. 怎麼準備談判?
  5. 怎麼進怎麼退?
  6. 怎麼解題才能雙贏?

特別強調「先跟誰談」的重要性,這關乎談判的「局」與「戰略」:

  • 拉高看局 (看局):不只看眼前的對象,更要從高處俯瞰整個情勢,了解周圍有哪些人,誰可以借力。當自己籌碼不足時,可透過第三方去影響對方。
  • 人脈的建立與經營:人脈並非認識多少人,而是當你提出要求時對方會幫你,且對方也敢對你提出要求。這是一種「人欠我,我欠人」的互惠關係,需要不斷儲存人情債,才能在需要時提取。
  • 了解對方需求:在談判前,必須先了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才能判斷自己手中的東西是否構成籌碼,並提出能打動對方的方案。
  • 創造籌碼:即使手中看似沒有籌碼,也能透過利益交換、人脈運用,甚至製造不可或缺性來創造籌碼 (例如:一個簽名不見得會成功,但少了簽名肯定不成)。
  • 掌握時機 (Timing):談判中誰有時間、誰能等待,誰就佔優勢。必要時可「裝」出有餘裕、有時間等待的樣子。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摘錄3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https://read.99csw.com/book/11097/400001.html 


第五章 權利 

自由不等於免費

第046講 權利有別於能力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摘錄2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https://read.99csw.com/book/11097/400001.html 


第三章 需求 


邊際革命|不是越多越好


第026講 個人主義的主觀價值論


主觀價值論與客觀價值論的區別

所謂的客觀價值論,是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客觀的、內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價值,而價格只是圍繞這個本質的、客觀的價值上下波動的一個現象。

而主觀價值論則是指所有的物品,本身並沒有什麼內在的價值,只有人對它的判斷,人覺得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


以上兩種價值觀的差別

第一,凡是客觀價值論能夠解釋的現象,主觀價值論,或者說個人估值這個概念也能解釋。

一輛名貴的跑車,客觀價值論認為,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它裏面凝聚的貴金屬、技術含量以及人類無差別的勞動多一點。主觀價值論的解釋是:人們喜歡它,看重它,所以它就名貴。

第二,客觀價值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主觀價值論、個人估值也能解釋。

一位明星,花幾秒鐘喝一瓶礦泉水拍下來的廣告,值很多錢;普通人也喝礦泉水,但拍下來的視頻就不值錢。這兩段視頻里凝聚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是差不多的,但市場價格卻相差很大。這一點客觀價值論沒辦法解釋,但是主觀價值論、個人估值卻能解釋。因為人們看重的是明星效應,因為明星短缺,普通人並不短缺,所以兩段視頻的價差懸殊。

一張家庭老照片,為什麼對有些人來說非常珍貴,對有些人來說就是一張普通的照片呢? 

第三,主觀價值論能夠更好地指導生產。

根據客觀價值論,人們只要在一件商品里付出了勞動,這件商品就具有了價值。但是主觀價值論認為,人們花了多少時間、用了多少心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人需要它,能不能把它賣出去。

就這一點,形成了計劃經濟體系和商品經濟體系的重要區別。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摘錄1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https://read.99csw.com/book/11097/400001.html 


第一章 稀缺 


第001講 戰俘營里的經濟組織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