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本書的原名:(神佛)爭一炷香
人爭一口氣,神跟人一樣都會面臨競爭,人比人氣死人,神比神也會氣死神吧XD
馬丁路德 論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9%9D%E5%8D%81%E4%BA%94%E6%9D%A1%E8%AE%BA%E7%BA%B2
一、悔改是什麼
- 是一生的事。(#1)
- 是內心的悔改。(#4)
- 是外在的苦行。(#3)
二、悔改不是什麼
- 悔改不等於懺悔告解的儀式。(#2)
- 悔改不等於購買赦罪券。(#35-#36)
三、購買赦罪券益處不大
- 教宗只在教會法允許的範圍內有權懲罰和赦免。(#5)
- 因此赦罪券只能免除那些教宗有權施加的懲罰。(#20-#21,#34)
- 死去的人已經免除了教會所能給予的那部分懲罰。(#8-#13)
- 因此死去的人不需要赦罪券來免除教會的懲罰。(#22)
- 赦罪券中是否有耶穌和聖徒來的可轉移的功德不清楚,悔改是更可靠的得赦免的方法。(#56-#68)
四、購買赦罪券有害
- 增加賣赦罪券的經辦人的貪婪之心。(#27-#28,#50-#51,)
- 容易使人忘記真誠的悔改。(#39-#40)
- 容易使人認為教宗是在斂財。(#81-#91)
五、總結
- 唯有經歷各種苦難,而不是虛假的平安擔保,才能有把握進入天國。(#95)
楔子 宗教經濟學概說
什麼是宗教經濟學 詢問perplexity的答案
宗教經濟學是一個交叉學科,專注於探討宗教現象與經濟之間的關係。自1980年代以來,這一領域逐漸形成並發展出一系列研究主題和方法。
## 研究主題
1. **宗教與經濟的關係**:
- 探討宗教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包括宗教信仰對個人行為和社會資本的影響[1][5]。
- 研究宗教市場的結構及其對信徒參與度的影響,特別是在多元競爭的環境中,宗教如何吸引信徒[2][4]。
2. **宗教捐獻與慈善行為**:
- 分析社會經濟地位、性別、婚姻狀況等因素如何影響宗教捐獻的金額和頻率[3]。
- 研究信徒對慈善觀念的認知如何促進其捐獻行為[3]。
3. **理性選擇理論**:
- 應用理性選擇理論解釋信徒的宗教選擇,認為宗教信仰是基於有限信息下的最佳選擇[2][5]。
4. **競爭與合作**:
- 研究不同宗教組織之間的競爭如何影響其運作和信徒的忠誠度,以及如何通過提高參與成本來維持組織穩定性[2][4]。
## 研究方法
1. **實證分析**:
- 通過數據分析和統計模型來檢驗宗教變量與經濟變量之間的關係,例如使用特徵價格法評估捐獻金額[3]。
2. **理論模型建構**:
- 構建微觀和宏觀層面的模型,如“宗教人力資本模型”以解釋信徒參與的動機,以及“宗教市場模型”分析市場供應競爭[2][5]。
3. **跨學科研究**:
- 融合經濟學、社會學和宗教研究的方法,探討人類行為背後的經濟因素,特別是在非市場環境中的應用[2][4]。
這些主題和方法共同構成了宗教經濟學的基礎,使其成為理解當代社會中宗教角色的重要工具。
Citations:
[1] 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496568
[2]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02_5807535.shtml
[3]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2221142X-201805-201806220009-201806220009-19-40
[4] https://talkecon.com/church-economics/
[5]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a0000594-N202301040013-00005
[6] https://www.ios.sinica.edu.tw/people/personal/whchi/%E5%AE%97%E6%95%99%E7%A4%BE%E6%9C%83%E5%9C%96%E5%83%8F.pdf
[7]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16009
[8] 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17026334&q%5B0%5D.f=AU&q%5B0%5D.i=%E6%9D%8E%E6%B0%B8%E9%9A%86&page=18&pageSize=1&orderField=score&orderType=desc
宗教經濟學利用經濟理論來解釋宗教現象,主要透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 理性選擇理論
宗教經濟學強調個體在宗教選擇中的理性行為。根據艾納孔的研究,信徒在選擇宗教時會考量成本與收益,這種選擇類似於其他經濟決策[1]。信徒會組成“宗教俱樂部”,以篩選出符合其個人理性的宗教商品,並通過提高參與成本來增強俱樂部的凝聚力,避免“搭便車”問題。
## 宗教市場模型
艾納孔及芬克和斯達克提出的宗教市場模型認為,宗教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宗教參與,而非導致信仰衰退。這一理論挑戰了傳統的世俗化觀點,指出多元競爭環境下的宗教市場能夠提高信徒的參與率[1][2]。艾納孔的研究顯示,在競爭激烈的宗教市場中,信徒的參與度和實踐率往往高於垄斷市場。
## 供需關係
宗教經濟學還強調供應對需求的影響。根據張清津的觀點,宗教需求的變化往往是由於宗教供應者的行為和樣式變化所引起的,而不是單純由社會需求驅動[2]。這意味著,宗教組織需要不斷調整其提供的服務和產品,以滿足信徒的需求並保持競爭力。
## 組織結構與競爭
隨著宗教市場的出現,宗教組織必須進行內部管理以提高其競爭力。這包括改變組織結構、增強管理效率,以及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4]。這種競爭不僅促進了組織內部的合理化,也使得不同宗教團體之間出現了更多的分裂與合作。
## 結論
通過應用經濟理論,宗教經濟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和解釋宗教現象。它不僅關注個體層面的選擇行為,也考量宏觀層面的市場結構與競爭動態,使得對於當代社會中宗教角色的理解更加全面。
Citations:
[1]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02_5807535.shtml
[2] http://iwr.cass.cn/zjyjj/201006/t20100622_3109883.shtml
[3] https://www.ios.sinica.edu.tw/people/personal/whchi/%E5%AE%97%E6%95%99%E9%A2%A8%E9%9A%AA_%E8%87%BA%E7%81%A3%E7%A4%BE%E6%9C%83%E5%AD%B82010.pdf
[4] https://www.tjs.org.tw/up_photo/moon-system/images/%E7%95%B6%E5%A4%A9%E9%81%93%E9%81%AD%E9%80%A2%E5%AE%97%E6%95%99%E5%B8%82%E5%A0%B4.pdf
[5]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
[6] https://web.ntpu.edu.tw/~soloman/asiaeconomics.htm
[7] http://www.rsd.fju.edu.tw/images/uploads/FJRS/FJS-11-04.pdf
第一篇 宗教市場
1 宗教市場愈開放競爭愈好?
宗教教義有如期貨商品:這輩子先做好事,下輩子才會得到好報
成本=這輩子要做各種好事與遵守各種戒律
收益=下輩子投胎好人家或死後上天堂享用榮華富貴與好幾個處女或猛男狼犬
哈,俗世的經濟學家庸人自擾
從時間縱面來看,短期宗教改革或動亂民不聊生,會讓宗教市場百花齊開
一段時間之後,宗教市場會趨於均衡,只有兩三個主要宗教+其他許許多多小教(柏拉圖長尾分配)
台灣是寶島,相對宗教多元化與自由
2 愈嚴厲的教派愈容易成功?
宗教教義與教條=道德訴求
越嚴格=凝聚力越強樂容易成功?還是會曲高和寡?
經濟學家的庸人自擾+1
教義嚴苛與否有如倒U形的顧志耐曲線(過猶與不及都不好)+需要隨著當下情境調整
道德這種商品(的效用)
- 善未必有用,惡未必不好
- 善未必有用:我的美食(善)可能是你的毒藥(惡)
- 善未必有善報:邁向地獄之路由善意鋪成
- 惡未必有惡報:看看奸商政客竊國大賊
- 惡未必無用:替天行道=私刑暴力
社會的運作基礎在於大部分的人都能遵守道德規範,不要相互欺騙、利己損人、搭便車
道德是一種資本
- 個人的信譽資本(可信賴、非機會主義、不求近利、利他導向)
- 經濟財(具有機會成本,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取得的稀有商品)
- 公共財
道德規範的功能
-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 司法體制運作成本高昂(故訴乃論、抓大放小)
- 道德是法律之前的緩衝帶,人人都是法官與可以相互監督
- 道德規範與潛規則=降低執法成本、維繫社會公共財
人為什麼會接受額外的道德束縛?
- 虛榮、需要感覺良好+享有美名
- 遵守規定比較省事、不會被排擠
第二篇 競爭策略
3 猶太教的一神信仰
如何在多神信仰的時代勝出?
- 恩威並濟吸引信眾
- 崇敬者祝福千代,崇拜外教者獲罪四代
- 提醒信徒:神格如同人:神善於忌妒、記仇與報復
- 宗教加盟
- 繳交10%的什一稅即可加入
- 使用者付費,服務與祝福只提供給(有繳稅的)教徒,而非讓其他異教徒搭便車
4 基督教如何凌駕猶太教?
基督教比猶太教晚出現,如何後來居上?
關鍵是排他性,基督教比猶太教排他性低,更易擴張地盤
猶太教堅持割禮、摩西律法與猶太正統性
但這種堅持,或許也幫助今日以色列在強敵環伺下立足吧?!
5 基督教如何成為國教?
基督教坐大之後,教義從開放轉為封閉
從羅馬時代被迫害,轉變成去迫害別人
基督教的競爭對手有二
一是守舊的猶太教
二是内部歧義的各教派
呵,以下是大逆不道的對神說三道四
先產品差異化,擴大市占率
再來清理門戶、強化忠誠度
宗教跟政治相輔相成
6 十字軍東征的競爭策略
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宗教戰爭- 基督徒VS伊斯蘭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usades
需求一開始是朝聖,但基督教徒被伊斯蘭教徒刁難(課稅留下買路財)
再來變成國王為保護基督教徒,武裝護航朝聖
接著比較像是殖民與移民
衝突越演越烈,大砲一響黃金萬兩
民間衝突演變成聖戰+相互掠奪
戰爭目的變成是成就國王與主教的地位名聲利益(=擴張領土、增加財富、致造商機),而非是宗教朝聖
一來可以吸納大量失業人口,二來可以透過軍需振興產業
古今中外的領導人,都擅長透過對外戰爭轉換國内困境
而教宗在這聖戰中,更是獲益良多(最大獲益者):
- 開發新市場
- 奪回宗廟(聖地耶路撒冷)
- 團結内部各教派,共同出征
時至今日,歐美在中東阿富汗地區深陷泥潦,亦可為是基督徒VS伊斯蘭教的延續
7 新教與天主教的攻防戰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差別
https://mission.fju.edu.tw/aboutFju.jsp?labelID=22
基督新教=馬丁路德
天主教=舊基督教
羅馬基督教會的腐敗,導致天主教的改革與新教的興起
羅馬教會的興起與腐敗
新教的興起策略
- 當時社會為長子繼承制,財富集中少數人手裡=>針對不採行長子繼承制與新興的都會區活動
- 走世俗路線與降低各項收費,以降低入教門檻
- 鼓勵信徒創造財富榮耀上帝(而非一切都是上帝的決定或是認命自己不是長子)
- 簡化教義束縛,鼓勵信徒直接跟上帝溝通(無須透過神父教士)
天主教如何回應新教的挑戰
個體層面:可以低價競爭或提高服務品質
總體層面:可以強調產品差異化、擴大服務範圍品項…
1545 特倫托會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uncil_of_Trent
https://umedia.world/news_details.php?n=201908290858199359
一方面譴責競爭對手(新教),另一方面向競爭對手學習(改革)
特倫托會議決議對天主教會進行改革,包括:廢止售賣贖罪券丶取消權力過大的會吏長(即總執事)一職丶建立培養神職人員的修道院、提高神職人員的教育訓練丶在教會中神父必須向會眾講解聖經及救贖之道丶教士必須在駐在地仼專職,而不得兼任數職。
天主教的落敗與反競爭
8 新教會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天主教敗陣的解釋
- 組織腐敗
- 選錯盟友(與守舊勢力結盟,而非北歐諸國與新興的商業城市)
- 獨占無效率(重點放在守成-封建與封閉的社會,而非把餅做大-開發信眾與鼓勵信眾追求更好的生活)
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Protestant_Ethic_and_the_Spirit_of_Capitalism
新教徒吃得好:勤勞工作,透過個人成就=榮耀上帝
天主教徒睡得好:不鼓勵追求財富、相對不願冒險與追求安全的生活
(以上)韋伯學說的問題
1.後人的托譯言志(透過韋伯的著作來說明自己的想法+社會達爾文主義+進步史觀+這種想法與說詞有助於鼓勵工業革命之後對於勞工的剝削)
2.穿鑿附會(虛假的命題與關聯性)
宗教教義對於社經發展的影響力與解釋力非常有限
3.不是宗教教影響工作倫理與生活價值觀,而是工作與生活形態影響宗教教義(因果關係是顛倒過來的)
不是新教促成資本主義,而是資本主義促進新教的成長茁壯
實證結果顯示韋伯錯了
從賴建誠老師的論證中見學了
對於神明與宗教,也可以放膽的思緒飛揚,當成凡人與商業運作看待
最大的謙卑與傲慢,不是認定神明的存在與否,而是知道神明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或不需要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