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這個圈子的生態觀察

分別看產官學界

先來看產業界(事業單位|)的部份

事業單位的需求,由上而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戰略(醫國,藉制度運作來塑造事半功倍的正向循環)
戰術(依人,依據人員的成熟度、需求來規劃業務)
戰技(依據法規要求和現場設施來設定作法與標準)

disclaimer : 僅為個人的偏誤觀察心得


戰技的層次
是工程師的分內工作,主要係依據法規條文與現場人機物料法(men、machine、material、method & environment)的先天特性,來看兩者之間如何整合與對照;難處在於白紙黑字的法規是死板的,如何把這些應然的條文(理想的標準)套用到實然的現場,中間有著很大的落差與詮釋的模糊空間。

工程師業務規劃出來,往往會被老闆問:
1. 官員認定的所謂標準為何?
2. 別人(友廠)有沒有這樣做或作法為何?

在以往沒有FB的年代,小小環安從業人員,通常只好把皮繃緊打電話去問業務主管機關承辦人員(有時候會被態度不佳的公務員削一頓)或者向學長學弟等校友求救。

園區公會與工業區聯誼會等次級組織,對於建立這種call out求救與benchmark的需求而言,是很好的人脈培育管道。

到了現在有臉書與line的年代,FB上有各式各樣的社團+環安從業人員通常不藏私、都是佛心與菩薩心腸,一些法規解釋的疑難雜症,只要敢發問留言,通常會得到一些參考答案或方向指示,甚至會有教授&官員層級的高手幫忙解惑。


意者請自行加入此一優質臉書社團-台灣職業安全學會

可惜這些社團有些是不公開的,存在於問題對答回覆當中的知識與經驗,不見得能夠讓(封閉社團外)整個圈子的人得知或搜尋的到。
另外FB社團的缺點如下:
臉書這一類的社群網站有個風險,就是對話容易走火或歪樓,如果只是熟人之間隨口講講也就算了,有時候卻是旁人跑來摻一角,不知不覺就動上了火氣的情況屢見不鮮。畢竟網路(尤其是臉書)是一個太快速流動意見的地方,你很難要求人家慢慢想清楚你的言語,至於對方是否曲解了你的意思,說實在話,也很少有客觀的判準,尤其這裡是一個完全平等的地方,不論你的想法是深是淺、是偏見還是論辯,每個人都擁有發言權,每個人都有資格講點話。



戰術的部份
是幹部的職責,對照工程師來看,工程師主要談法規與業務執行的效益與合理性,幹部主要則是看法理情當中的後兩者,特別是著眼與各單位建立長期的互信與合作。

這部分不像戰技層次有著非黑即白的絕對標準和是非分明,主要要看現場需求、同仁感受和公司製程特性,來決定
1. 各項業務導入的優先順序與水準火侯
2. 不同戰技與問題解決手法的選用

例如以下
http://safetyhelth.pixnet.net/blog/post/64180238
以上這個部落格,是工安協會黃副秘的佛心貢獻(可惜和FB的互動性相較之下,Blog只能做到單向知識傳撥,而且即便版主是個功力深厚的諸葛亮,累積的知識量也往往不敵FB社團當中的三個臭皮匠)

戰術的部份,涉及不同公司組織文化與現場特性,沒有辦法在FB上講清楚(一些FB的對話往往流於各持己見與各自表述)

如果要傳承與研習這部份,比較適合用個案討論或幹部之間的閉門檢討方式進行;在一次一次的試誤與事後檢討當中,逐漸領悟&意識心領神晤當中的奧妙。



戰略的部分
則是部門主管的責任

其藝術在於因地制宜與因材施教,因應不同產業特性、公司成熟度與老闆性格,去借力使力進而達成事半功倍(讓工作夥伴準時下班與輕鬆愉快)的目標。

這個部分往往只是用common sense來看各項業務的推行與其本質目的,而非在法規條文標準上咬文嚼字或工程專業上斤斤計較,需要的反而是識人與辨識產業環境風向變化的能耐。



很多環安夥伴會對老闆不滿想離職,其實是兩者之間雞同鴨講、沒有交集:

工程師從法規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應然(應該做到的理想境界)

主管與老闆從審時度勢的角度來發想實然(在目前的時空與情境下,怎麼做最有利與事半功倍=>有時後不見得合法…)



想要體會老闆的觀點,最簡單的是自己跳出來當老闆將心比心,試問你自己會不會在現在這個時間點花這筆錢?要求的回報/報酬率為何?

當然有空有錢的話,也可以去念念EMBA,同樣有助於站在老闆的立場看事情。

---------------------------------------------------------------------

學術界的部份
在目前供過於求的社會脈絡下,老師們也是很辛苦,不但要拼SCI/SSCI的點數,更要像大葛格或大姐街般照顧討好學生。

在環安的部份,業界合作計畫需求的餅,其實不大也不營養;所以多數還是仰賴政府單位委託的研究計畫(經費)。

加上就業困難的後遺症,感覺各系所把考上公職的學生當為一種”優秀傑出”的標準(有利於老師將來的計畫著落?);另外也很鼓勵學生考證照。

至於是否對於台灣這個小島環保與工安的未來做出影響,反倒似乎沒有人有心力關注了。



政府官員的部分
大部分的公務人員可謂戰戰兢兢的為人民服務,只是從灰心草民與黑心商人的角度來看,覺得這些考試進去的菁英實在腦筋不會轉彎、將心比心與聽不懂人類講的話民眾訴求(這不能怪官員,因為他們能夠通過國家考試,腦子裡裝是法規解釋與公文書翻譯軟體,而不是普通話...),沒有幫他們的老闆多分勞解憂、天真的一箱情願與依法施政往往捅爆民怨的蜂窩。

猜想問題的原因在於
1.公務人員生活穩定/有保障,所以對於經濟景氣與民生無感 (沒有審時度勢的觀念)
2.公務人員屬於暨有教育體制下會考試的勝犬,具備善於解決1+1=2的school smart;遇到1+1不等於2的street issue當然是雞同鴨講(被政治搞的團團轉)
3.公務體系本來就是防弊導向、而非興利導向;有創意(=不聽話)的應該會早就被淘汰(可是偏偏很多事情政府又被拖進來攪和)
4.要是某個人的收入(或績效)取決於對某件事裝傻,那要讓這個人理解這件事簡直難如登天=>公務人員的存在價值取決於他們制定出來的很多很鳥的法規,要讓他們反省這些法規的適用與適切性,簡直難如登天
5.清官難斷家務事,公部門有時候會因為善心或主事者腦袋不清楚,介入插手管一些政府不該管的事,惹得一身腥是咎由自取。
6.公部門屬於功能性組織,各業務單位有如山頭或地方軍閥,本位主義重,分工分責但部會間的水平溝通協調與跨部會合作能耐極差,偏偏民生重大議題都是需要跨部會合作協調的。

外加公務人員不是神、也是會犯錯的,如同前面所說,在現在這個有照像手機、臉書與line的年代,基層人員的不當言行舉止與疏失,說不定很快會line到科長/局長那(這算還好,如果直接line到民意代表或新聞記者那,一些鳥事鬧上新聞,總統看到名嘴與鄉民的評論,說不定部門首長會中箭落馬),對於坐上大位的官員而言,其實隨時都是活在朝不保夕的情況下,不是大家想像與看到表面的那麼風光。


這位官員令人尊敬與值得幫他按讚



欸,環安這個領域,政府官員、學界與事業單位,其實大家都是校友關係,將心比心,相煎無需太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