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規模與成熟度的組織需要什麼樣的運作機制與服務
Disclaimer: 以下僅為資料收集與個人猜想,需要進一步的田野調查和現場實地訪談/觀察
5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以製造業而言)
http://wiki.mbalib.com/zh-tw/%E5%BE%AE%E5%9E%8B%E4%BC%81%E4%B8%9A
微型企業的特色:
1. 組織管理方面:沒有正式的組織方式與管理機制。
2. 金融支持方面:融資渠道主要是親戚朋友和熟人,很少有正式的融資渠道。
3. 固定資本方面:固定資本少,經營所需的工具和設備粗糙而簡單,且大多是家庭生活用品。 4. 銷售模式方面:採用直銷方式,且以服務本地市場為主。
5. 薪酬制度方面:沒有非正式的薪酬制度。
6. 生產運作方面:大部分是以“前村後店”的模式組織生產運作;缺乏品質管理;採用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和手工藝;運作方式靈活而富有流動性。
7. 人力資源方面:員工以家庭親友為主,且大都是通過正式的就業渠道不能就業的人。
8. 財務會計方面:沒有也不需要建立正式的會計科目,少量而不規範的會計活動也只是為了應付上繳的稅費。
很多工安出事的反而都是這種個體戶,在環保部份很多家庭(地下)工廠也是屬於這個部份這些微型企業,有營利事業登記證,卻沒有公司或工廠登記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掌握這些需要被關懷與照顧的微型組織」(讓它們被納入管控機制與體系中)?
第二個問題是:「這些微型組織的需求為何」?(數量太多、性質太雜、很多撐不過幾年、老闆難以教育?50人以下的組織仍舊是屬於棄卸帶?)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發展有效與滲透率高的輔導策略」?(有限的心力只能用在會在更上一層樓的公司,捨棄其他長不大、活不下去的公司?透過公會組織?設立技術諮詢服務窗口,被動等人家來問/提出需求?)
200-3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
特色:開始有管理規章制度、功能性組織架構,但運作還是不夠專業與成熟在環安的部份,需要配合公司運作成熟度的提升才有真正的「專職」、「專責」單位和人員的出現,多半還是兼差兼任性質,人員的背景也非本科或專注在這上面。
但公司整體運作好歹有些制度與權責分工依據,因此除了不專業火喉不夠外,其實運作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會像微型企業問題那麼大政府只要提供專業技術諮詢與輔導資源的窗口即可
300-1000+的(多廠區/本土)大企業
管理制度成熟,各功能性部門完備,運作的挑戰在於分工不合作與出現內耗問題,如何整合與提升運作效率會是能否成長到下一階段的關鍵
需要靠挖角招納外部人才與建立內部知識體系
(人數1000-10000的)全球企業
經營與產品跨出母國,開始會需要關切與了解國際環保工安相關規範與貿易障礙
要注意不同區域或國家的社會風俗與法律規範差異(地雷)
也開始要反省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慢慢塑造無形的企業文化與價值理念(凝聚組織共識、打破不同BU間的隔閡山頭)
(人數10000+)跨國企業
面臨因地制宜或一套整合制度間的取捨和權宜,要花大的力氣和資源維繫在不同國家區域的公司完整性與文化價值觀(要推人員集訓、集團全球環保月/工安週),甚至於行銷企業品牌讓市場所在區域和國家接受。
一些參考資料
中小企業健康促進策略(講的內容空洞)
http://www.isha.org.tw/cesh/data4/58-04.pdf
各國職災防止對策(只有目標,而沒有具體行動內容與How) http://www.ftis.org.tw/cpe/download/she/Issue33/current33_04.htm
聯想到以下柯文哲在TED的演講
他說
醫生是人不是神,醫學有它的極限,醫師像是園丁,無法改變春夏秋冬,只能讓花朵在春夏秋冬之間開得好看一點
大四剛當見習醫師時,初次穿上醫師袍。要去看病人之前,都會先問護士,打聽一下病人來自哪裡?作什麼工作?有那些主要親屬?那時候,看到的每位病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病人,有七情六慾,是家中的一員,是社會中的一分子。不但看到病人,也看到床邊的家屬。 後來醫術日益精進,擠身名醫之列,看到轉診紀錄,瞄一眼抽血數據,系列心電圖逐張看過去,床上的病人都沒有看到,已脫口而出:「急性心肌炎」。有好幾年的時間,只看到「器官」,沒看到「人」;只看到「病」,沒看到「病人」;更不用說是旁邊的家屬。 直到上了年紀才又重新看到「病人」了。
以企管救治公司的組織病症或環保治療地球污染病症來說,何嘗又不是同樣的「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回到見山又是山」
在學校的環工或職衛系所,往往只教或見到災害或污染的發生,教大家要如何對症下藥,採取各種工程改善與行政管理機制
在管理學院,則教大家分析公司財務報表、產品定位與經營策略,用參謀智囊的立場提出各種(不知道可不可行、有沒有用的)改善方案與建議
如同醫師無法改變生老病死,幕僚與專業人士往往也很難化不可能為可能
回歸回來思考幕僚與專業人士的存在價值,或許也在於幫助各種不同類型與需求的客戶活得好一點(看到疾病背後病人的需求、實話實說與誠實面對自己能力有限),無法改變它們長不大或能不能成氣候的命運
而柯文哲從理化的最低能量最大亂度的角度來發想,認為生物的存在都是不穩定的=>靠著破壞環境(從周遭汲取能量,以維持亂度小於零)而存活與存在
組織也是一樣,一群人因為共同的利益或理念而結合,當錢賺到了、目標達成了之後,或許也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如果組織的存在沒辦法讓社會與週遭環境的利害關係人變得更好,或許消失與衰敗是一條更合理的道路與選擇。
(柯P的「A的N次方理論」:若是A大於一,A的N次方答案就會無窮大;但若A小於一,其結果就會趨近於零。這個底數A,就像每個人願意自己付出給社會的多於自己獲得的一點點,所有人累積起來,就會變成無窮大。但是,若是每一個人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去多拿一點,就是底數A小於一,最後總和起來趨近於零。)
與其探討死亡不如思考怎樣才算活著?思考怎樣才算活著等同於思考「什麼是(我要的)人生」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是一種(追求存在意義的)過程
企業組織的存在也是一樣的道理,必須不停思考自身的存在意義(才有資格繼續存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