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失敗學(2/2)

失敗學:那些殭屍企業教我的事
Dead Companies Walking: how a hedge fund manager finds opportunity in unexpected places

作者: Scott Fearon



訪談影片(呵呵,有股操盤手沒血沒眼淚的氣質)



5   沉船上的躺椅
是否理解自己的產業已經出現根本性與永久性的改變

Blockbuster

資產變成負債- 負擔9000家實體點面與數萬名員工的費用,對手是網路起家的Netflix(依流量收費,不需付出借閱逾期的費用)

試圖運用實體店面來賣糖果、電影海報/收藏品、電動玩具,再把店面改裝成電影風格;新執行長再三加碼零售事業,而沒有在網路串流影片上與對手正面對決
購併另一家快要破產的電子產品連鎖銷售通路-電子城circuit city

兩家看似相似公司的合併看似可以產生縱效,但是縱效有辦法代替任何事業的命脈:持續成長的營收。

民眾再也不可能開車到數公里外的商店,只為繳錢借閱電影。


相對的,Netflix推出郵寄DVD的服務與分拆公司(=拋棄部分客戶),發現數週內損失數十萬訂閱戶,馬上改變作法;也開始製作原創內容。(很清楚自己不是零售商,而是娛樂事業)


類似的悲劇與執迷不悟
1999年的呼叫器(當時行動電話已成形)
宣稱
呼叫器比手機-更輕、更便宜、更省電;醫生等專業人士喜歡呼叫器而非手機。


產業變化,如網路傳輸影片、手機取代BB Call並不會使企業落後,領導人守舊、無法順應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才會讓公司倒閉。

很多niche的公司ㄧ開始提供高品質的產品給專業的用戶(宣稱自己最專業、提供最好的服務),然而隨著產品性價比的提升,慢慢的擴散其他用戶,所謂的專業與極致其實無法讓對價格敏感的客戶掏出錢來。

產業的改變與變化無可迴避,這些領導人被聘請來就是要改變頹勢,他們不是無能或不誠實的人,只是陷入非常糟糕的狀況,儘管他們付出加倍的努力,但結果並沒有成功(不論怎麼做或做了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這些公司或產業被世界拋棄),這沒什麼好丟臉的。

專業經理人的悲哀宿命
1.只能選擇下殘局
2.為了滿足成就感,而不斷自我挑戰
3.試圖改變大環境與客戶行為觀感
要非常小心的挑選戰場、克制己心與認清現實


休克療法
成本包袱太多的航空公司,執行長讓公司破產
以便重新開始。

敗亡的三部曲
1.失去客戶(沒有創新或體察產業轉變)=>反應在營收成長/新產品
2.受困在營運效率上打轉(刪減成本)=>反應在毛利率
3.在財務週轉作最後掙扎=>反映在其他財務指標



6   責無旁貸

建材業
Rob Meller
律師背景擔任建材公司的CEO(身穿名牌西裝,辦公室裝潢與風景一流),自信地認為2007年是房地產景氣的谷底,很快會翻轉=建材營收大好
公司擴張方式是透過舉債來併購其他對手=>這招在景氣好時有用
但景氣反轉時,債務反而會壓垮自己
建材就是建材,客戶(房地產營造商)只會在每平方英尺成本,而不會因為公司門面稱頭體面就多付錢(該公司的間接成本驚人)

在舊金山海濱的總部辦公室,間接反映出管理階層領導風格與實際狀況的脫節=>在景氣寒冬中,應該搬回愛達荷州起家的低成本工業區=>2009年才這麼做,之後公司申請破產與重整。


零售業
請來打造蘋果專賣店的商業寵兒
Ron Johnson
拒絕搬到德州,堅持住在矽谷,每週搭私人飛機往返,出差住在德州的Rits-Carlton
每週寄演講影片,要求分店經理人必須收看
如果自稱關心公司,為什麼不親自到各分店?


導致公司加速敗亡的CEO
以上雖然高傲,但沒有不道德或不誠實(更走火入魔的把員工逼到自殺、要求作假帳以達營運目標)
對於優先事項或計畫回做好準備=>才能被留任一年以上

問題是:
1.從遠處或高空看待公司營運,對於公司業務與客層不理解與脫節(這些CEO往往是上流菁英階層,然而公司客戶往往是中西部藍領勞工階層)
2.延攬這空降主管的董事會成員,一樣與公司營運脫節(無法掌握企業文化,找來一個格格不入的人;迷信好看履歷)


卸責遊戲
很多盡忠職守、事必躬親的主管也同樣會找不同藉口,以迴避自己犯下的錯誤
e.g.,
作者自己本人
指責員工廚師不可靠、食物成本過高、顧客不忠誠,而不承認:
自己選在一個錯誤的地區開店。

驕傲在敗壞以先,如果你不承認自己錯誤與誤判,就會徹底被錯誤和誤判打敗擊垮。
好的經理人會檢討自己、找出公司可以因應的各項措施;壞的經理人推託不景氣與聯準會利率政策,甚至服裝業怪罪全球氣候變遷。
=>跟自己還有競爭對手比(為何同期,對手的營收一樣衰退?)

景氣不佳不能作為令人失望財報的藉口


看多而誤判

當事情惡化,投資人與公司管理高層,往往怪罪-放空的投資人=>這是另一個虛偽的藉口。

聰明的管理階層應該歡迎投資人放空,因為放空要補回,除非公司破產而且股價歸零;屆時股價上揚,回補的股票只會把股價繼續推高。

相對於作多,放空的風險無限大,放空的投資人必須要更聰明、謹慎與敏銳;不是基於惡意去禿鷹作空一家公司,也不是對於無所不在的失敗與倒閉感到開心,只是承認失敗是普遍事實與現象,依據失敗的可能性進行投資


股價震盪

領導人太在意股價,反而會有害公司經營管理
作者反而希望管理高層不要過分在意自家股價。

成功的高階主管,e.g., Bill Gates ,專注推動公司業務,無心關注股票市場這個軸承與潤滑油
失敗的對照組 e.g., 安隆,在總部的電梯可以看到即時股價變化


併購的消息有助於刺激短期股價上漲,謹慎操作,透過併購來成長是好的策略
e.g.,
航空公司透過併購對手,取得新航線=>行政營運費用沒有增加太多而營收可以增加

走鐘的購併
1.把另一家公司併進來=由外而內,會有難以預料的風險(賣方比買方更清楚自己裡面的問題與秘密)
2.買進殭屍企業與過期無用的產品與專利
3.為購併而購併=短時間內開拓大量據點,沒有辦法管控
4.一個組織不可取代的資產,只有人的知識與能力(Andrew Carnegie )=>只看到有形資產,忽視工作士氣、組織文化與無形資產。



7   從放空到做多

歷史不過是人們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從事的活動-Karl Max

作者不是死多頭或空頭,只不過觀點保持彈性與開明的態度。
失敗(與錯誤)比大家想像的更加普遍,但不必然發生,即便是情危及到看起來無法逆轉。技術高操的領導力往往能避免災難發生

呵呵,我最驚訝的不是出事發生事故,而是更多更鳥的為什麼還沒出事

大多數投資人在專注在各種財務數字與公式=>excel狂熱症
應該去跟公司的人聊,感受公司內部的管理(真正有價值的leading indicator,經理人多半會盡力避免破產努力使公司經營長期穩健。

跟經營階層聊了之後,作者有時改變看法,會回補空單=>這讓他在公司衰退與復甦的過程中都賺到錢。


尋寶市集的故事
Cost Plus World Market

1999年第一次拜訪,股價44鎂,盈餘66美分,本益比67
2001年網路泡沫破裂,股價重挫,跌到18鎂谷底
2003/07,股價重回40

作者認為它越來越像僵屍企業
1.已有175家分店,管理階層計畫要增加到600
2.經營方式改變:搭上房市熱潮,開始賣高檔家具,減少新奇小飾品(不再有趣)=>越來越像其他傢俱行=>背離原來的核心客戶
3.店銷售逐年成長,但成長放緩;客戶平均銷售金額增加,但來店次數減少
4.產品週轉率下降(存貨去化速度變慢)
5.高層引進更多更昂貴的品項(給本來是小額消費/多次來店的客戶族群)

2005/08,獲利轉為負值,股價剩20鎂,高層對營運狀況不佳,提出一連串藉口(受到Walmart影響)=>作者決定等到下跌趨勢確定,跌破10鎂再放空
2007初跌破10鎂,作者又在等了幾個月,等到股價跌破8鎂才放空
2009/02股價跌到50美分,作者預期它會破產。

2009/09,股價回升到2鎂,作者重回該公司拜訪新任財務長
1.仍有資金管道、公司保有早年安排好的大額信用額度(零售業週轉必須)
2.調整經營策率:重新提供世界各地高度原創產品、刪除高價品項,強調低價禮物與消費品,收掉表現差的分店
3.銷售數字、來客數與周轉率增加

20101H 作者確定公司處於復甦階段,分四次回補放空部位;2010年中,股價回到3.5(追蹤該檔股票的分析師從10+人減少到只剩1人,而且他還給予負面評價)2010年終購物旺季表現亮麗,股價回到8鎂作者確認趨勢才開始作多

2012/05該公司被BBBY22鎂收購。

2003-2005 作者等帶股價歸零與確認下跌趨勢,放空22.5萬張,賺100萬鎂
但作多買進相同張數,只花1年就賺到100萬鎂
What if 同樣的判斷用在賭Steve JobApple起死回生(可以賺得更多更快)


加乘的錯誤
1.受到房市狂熱的影響(第四項錯誤)=>拋棄與迷失本來定位
2.疏遠核心客戶(第三項錯誤)=>引入高單價產品
3.遵循高成長/快速展店的錯誤方程式(第二項錯誤)
4.面對明確的虧損事實,怪罪外部因素(第六項錯誤)

重回成功- 管理階層願意(頭腦清楚)負起責任


2008金融海嘯後作者調整操作(作多),原因理由如下
1.IPO家數變少
2.沙賓法案影響,使得市場上的敢詐欺作假帳的公司數變少(=可放空標的減少)
3.聯準會低利政策+券商收取負回扣費(放空風險已高,還要付利息)
4.同行也學聰明,不再抱持死多頭觀點;優質放空標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以上是往上走的失敗逆轉案例,底下是往下走的失敗逆轉案例
黯淡無光的寶石
Zale珠寶店
原本的定位-訂婚鑽戒/婚禮珠寶,為愛人購買忠誠信物,設店在大賣場,客群為中產階層,用信用卡付費
上有-Tiffany瞄準有錢客戶

試圖引入廉價珠寶(Hello Kitty 鑰匙圈),下賭注認為:更高的銷售額會彌補這類產品的低毛利率,進而帶來更高的獲利
新產品讓本來的中產階層失去興趣
2007年終購物旺季狀況令人失望,為打銷庫存,對打折商品提供更多折扣;股價從20+跌到15
2008年底金融海嘯起點,公司股價3
2009會計年度,虧損兩億鎂,股價跌破1鎂,債務接近5億鎂

2010/01引進新管理團隊
1.止血:關閉無法獲利的據點、出清廉價品
2.注血:從私募股權公司引入資金
3.創新:與設計師簽約,獨家銷售婚紗珠寶
2011/03公司股價回到3

2013股價仍在5鎂以下,但出現暌違五年的獲利
銷售10季正成長,高毛利產品銷售佔公司營收15%
此時作者才加碼買進

2014年初這家公司被另一家珠寶商以21鎂收購(來不及繼續加碼)


作者30拜訪上千家上市櫃公司的經驗
1.沒有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是笨蛋,問題在於每個領導人都聰明過人、充滿自信;只有少數人願意面對現實、修正自己的想法=>失敗企業比成功企業多很多的主因
2.Peter Lynch:能在10公司中,辨認挑出6家成功的公司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再厲害/再有經驗,看對的機率不過比1/2高一點;看錯幾乎和看對的機率一樣)=>失敗與錯誤無可避免
3.要成為一個好的投資人與高階主管,要學會及早承認錯誤與退場、和錯誤與失望成為朋友;否認失敗會導致更大的災難出現。



8   什麼都沒做就先虧錢

第一份投資銀行的工作經驗
有才能的經理人為何會犯錯
1.認為自己在華爾街有朋友(朋友提供的是正確的消息)
=>華爾街不會有人在乎真相,只在意自己的佣金(不在意客戶是否造假);而且經常透過欺騙來照顧自己的利益

2.認為華爾街的人在選股上有特殊才能
儘管這些小子畢業於名校,以優秀聰明著稱;這些人報明牌(提供的特殊消息),若不是違法就是要騙你,不論何者,照做都很愚蠢。

3.迷信大師專家
覺得有人可以有神奇公式、打敗市場


治療對策
1.信任但要查證(消息)
2.真正擁有正確見解的人,幾乎不會分享他們的想法
=>沒有理由毀掉自己好不容易發現的獲利機會與競爭優勢


世界上最危險(罪惡)的人
金融業界的從業人員是很糟的投資人
1.他們一生都活在鄉愿中
充滿野心、貪婪與競爭心態,熱衷政治活動與權利遊戲=>群體思考,只會受到狂熱與資產泡沫的影響

2.不承認錯誤
因為競爭壓力太大,不能承認錯誤,只會更加堅持己見讓事情變的更糟與說謊找藉口。

3.他們崇拜權位與有錢有勢的人
錢與權就是他們的人生觀,有錢有權就是至高無上。

4.資產規模越大,他們抽佣越多
把錢交給這些人只會造成危害(錢減少/不會增加);資產規模越大,績效越差,經理人在意的是基金規模而非投資績效

5.他們假裝不知道(自欺欺人)
更用不透明的產品與更絢麗的口號繼續欺騙其他無知散戶加入
他們很擅長透過各種手法,把客戶的錢變成他們的錢。

金融業界最奇怪的地方不是為了自肥而欺騙顧客,而是一次次與一而再在而三被戳破欺騙客戶,還能夠名聲卓越,吸引頂尖大學生趨之若鶩(名校商學院是共犯結構的一份子)
P說:老美很誠實,可以跟老美說f- word但不能跟他們說:You are a liar. 成信這點或許不適用在金融業與政治圈吧。


作者被騙的經驗
200510萬鎂交給住在附近、上同一個教會與看似坦率正直人去投資
買很多綠色能源(空想的)股票
到了2008年初,帳上價值約30萬鎂,年中 貝爾斯登破產態勢不對,他要求避險,正值人不聽
隔天他要求贖回15萬鎂,除了說543之外,贖回條款當中規定要等待90
結果無法贖回現金,反而塞給作者一堆垃圾限制型股票(=是沒有價值的壁紙)
最後作者只拿到1萬鎂現金+0.42*19400(限制型股票的賣價)=8148

這些基金經理人擁有無限的想像力+薄弱的道德感=沒有限制,更危險的是,這些人聰明貪婪與不擇手段;這些投資programs不是直接的竊盜或犯罪,但是離真誠與誠實有很大一段距離。

搶先交易front running
=>針對交易價量很低的股票,自己先買進,然後再用自己操盤的基金投入,股價推升後,自己在賣出(打電話就能賺錢)

對於搶先交易者而言,穩賺不賠,當所有基金都幹同樣的事情時,完全不須評估個股的風險,市場整個扭曲
其次,這些基金經理人向客戶收取管理費用,根本沒有善盡保護客戶財產並讓資產盡量成長。甚至把虧損移至基金法人帳戶,獲利移至私人帳戶。

私募過程
快倒閉的問題公司(至少無法透過一般管道借貸或辦理現增),為求最後一線生機,會折價股票向私募基金募款融資,而私募基金公司經理人馬上會放空這家公司股票=>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之後再用私募到的股票回補=>穩賺不賠

米國一個律師年薪12.5萬鎂,但私募基金隨便放空賺數百萬鎂
要控告以上違法行為,私募基金可以請十個律師進行糾纏訴訟數年。



     學會再次愛上失敗

當掠奪成為社會或組織群體的生活方式,有一天它會創造出一套法律系統來賦予它權威,並用道德來美化它- Frederic Bastiat

作者自己管理的基金,唯一賠錢的一年就是2009
他放空那些病入膏肓,而且2008金融海嘯=>沒料到美國政界希望金融與經濟體系復甦,使出空前手段救市。

過去不景氣大蕭條,衝擊的是一般勞工與中產階層,2008金融風暴衝擊的反而是金融業(還有與金融業關係密切的)政治菁英。

1.把大量資金注入金融體系,造成史上最無恥的財富向上重新分配。
2.接著聯準會快速降息=懲罰謹慎的存款人來幫助揮霍者/不負責的冒險
3.各種融資與債務再協商=用納稅人的前來補貼公司作假帳

商業自由應該是美國的偉大創新,除了好決策與發明可以賺到巨額金錢的自由,應該也涵蓋詐欺與壞決策造成驚人損失與破產的自由。

為什麼經過2008金融風暴之後,什麼都沒有改變?

Inside Job
三年之後,沒有一個高階主管坐牢?

在這場金融大屠殺當中的金融罪犯之所以可以全身而退的原因
1.監管華爾街金融機構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只是個笑話,虛有其表
2.華府兩黨其實是同一黨-金錢黨
3.商業媒體除了少數例外,都是華爾街的辯護人
4.名校商學院也是共犯結構的一份子


掩飾犯罪比犯罪本身更糟糕,政府在危機發生後採取的措施是大規模的粉飾太平=>這對金融體系的傷害可能比原來詐欺冒險的罪行更大=>這摧毀自由原則與市場運作的機制。
1.讓金融高層更加貪婪/責任更少
2.零利率政策扼殺儲蓄美德、創造出不死的企業,讓殭屍企業苟延殘喘
3.最糟的是政府用遠高於市場價格,對於債券持有人進行紓困=>徹底破壞公平性與市場價格機制

政府官員與學者空口談論道德風險,實際作為卻正是道德風險的最佳負面案例
滿口看似為拯救天下蒼生,實際上重創金融市場體系的健康均衡。

摘錄:
失火(金融風暴)時,消防隊(政府)的重點是救火、拯救民眾/避免災情擴大,而不是找出縱火犯與懲罰他。

「政府是一個雄偉的小說情節,在這個小說裡每個人的求生行動都是以其他人的受害為代價。」- Frederic Bastiat

一個健康的市場與金融體系,應該同時包容成功與失敗,失敗沒什麼好丟臉或是害怕,應該讚揚那些賭上自己(而非他人財務)一切的勇者,即便他們最後失敗了,他們今日的試誤與失敗,創造了我們未來的前景。


真正承擔風險的勇者還有看穿金錢遊戲本質意義的,才能寫出談論失敗的書





-------------------------------------------------------------------------------------------

省思:

一般投資人(=散戶)的六大錯誤
  1. 沒有機會接觸公司管理階層,聆聽感受管理階層的邏輯(不了解business model的不要買)
  2. 資訊來自於(被有心扭曲的)二手資訊與落後指標(報章雜誌/新聞媒體、投顧分析報告)=>陷入狂熱與一窩瘋
  3. 投資標的物往往是B to B的公司,而非B to C的公司,難以判斷其營收成長的邏輯;即便是B to C的公司也很少親身去感受其產品定位與核心客戶的變化
  4. 沒有耐心(相對於作者等上好幾年,一般散戶的耐心只有數週);而且被上上下下的股價變化沖得神智不清,難以確定上漲或下跌的趨勢(憑貪婪與恐懼的心理感受做出買賣的決策)
  5. 對於公司營收成長或衰退,沒有一套邏輯與判斷依據,只有聽來(=被洗腦)的人云亦云(只是後見之明的穿鑿附會)。
  6. 過度依賴主觀好惡觀感,而無客觀(財務數據作為佐證)依據或認清事實(沒有做功課、克服自己的偏見與盲區)


能夠靠股票賺錢與過活的不是正常(=一般)人,(沒有練過)大家不要亂學
好好工作、安心上班,不要心猿意馬亂看亂買股票,人生與財富會更豐富(至少不會有損失)
本書的一開始,已經有危害告知警語:「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誰,股市是個可以找尋自我(讓你認清自己斤兩)的昂貴場所- George Goodman

成功與失敗要相互對照
商學院(與就讀的學生)多半追逐成功方程式/探討成功案例,多看看失敗的案例/想想出錯的情境與如何因應,反而更有助於提高勝算=>決策與策略本身沒有對或錯,要看看能否fit當下情境與經營環境的context才能論英雄與見人見智。這點本書的一開始也提到了:「想增加成功率,不妨先讓失敗率加倍- IBM, Thomas J. Watson

Somebody vs. Nobody
能承擔失敗風險的與侃侃而談自己失敗經驗的,才是真正的老闆與Somebody,其他不敢想像與正是失敗可能性的都是打工仔(包含CEO與政府部會首長)
很多談論企業永續、風險管理、組織韌性與BCP/BCM的都是後者;對於老闆與創業家而言,創業失敗與破產不是第一次,再來過就好(怯懦的打工仔擔心工作不保、不敢承認錯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