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新冠肺炎病毒這隻黑天鵝撼動了全球,連身為太平洋西邊小島上的製造業工人都深受影響 -
- 各種防疫措施
- 不同機關部會出的相關防疫作為或營運持續指引
- 乃至於國內外各路利害關係人也都熱烈關注(消費?)此一議題。
- 想像中清明連假去了那11個熱門景點的群聚感染大爆發呢?(話還沒有落地,磐石艦放假的官兵就又帶來新的驚喜與恐慌)
就事業單位或法人的角度,進行Business
Impact Analysis需要設定情境,只不過一般的BCP或BCM大多沒那麼嚴謹也沒有那個資源或眼界格局可以做出比較像樣的成果。
從統計的角度,描述數據的分布型態(distribution)需要用到四個參數 (parameter):包含平均數(mean)、標準差(SD)、對稱 (symmetry)、峰度 (kurtosis)
同理,評估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總體或個體皆然),可以用類似的概念(需要預估以上幾個參數)來加以評估(與發想因應手法與營運持續策略): 衝擊深度(衰退幅度,有沒有跌破損益平衡點?)、影響持續時間(是一季?一年?還是3-5年?)、復原速率(口語常說的U型V型還是L型)?
概念如同以下麥肯錫有調理與邏輯的報告
Executive Briefing: COVID-19: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有pdf報告可下載-附件更新日期是4/13 印象中這個Executive Briefing 最早的版本是3/20 大約每周更新一次)
依據以上幾個參數來發想各種情境變化乃至於進行壓力測試(找出耐受限度與韌性缺口),才能有效的規劃因應作為與提前部署
(不能用跑短跑衝刺的方式來跑馬拉松;題外話:看到有的公司發行公司債增加現金水位,有的砸錢買買藏股…兩者因應作為完全不同/也有不同的考量脈絡,可以等過一陣子潮水退去後,看看沒有穿褲子的是誰、哪些宣稱作了BCM與BCP甚至通過認證的公司倒閉,相對哪些公司化危機與轉機與更加壯大….)
樂觀的預估(V型)
- 衝擊深度(衰退幅度)約5-10%
- 影響時間約1年
資料出處:同以上麥肯錫
就V型的經濟衰退衝擊型態而言,政府的紓困有效,企業稍微冬眠+有底氣存糧即可度過難關
悲觀的預測(L型)
- 衝擊深度(衰退幅度)約10-15%
- 影響時間約2年以上
資料出處:同以上麥肯錫
就L型的經濟衰退衝擊型態而言,政府的紓困效果不大(只能救急),或許經濟學界除了凱因斯灑錢的藥方之外,也還沒有其他更好的意見或建議(看看當下各國印鈔與將利率降為零….);
就事業單位而言,L型的經濟退與衝擊=
產業生態洗牌與公司行號大滅絕,撐得過去或者轉型找到出路的,會有機會贏來新的藍海,只不過會有相當多的法人死亡(成為滋養新公司/新產業誕生的肥料與養份)
就複雜系統而言,去除各種人為干擾乃至於政治操弄或短多長空政策的逆行倒施之後,自然會恢復生機與達成新的平衡(個人與事業單位法人須自強,轉行尋找出路,過程痛苦,但無須悲觀也不應該沉溺於怨天尤人與自憐自艾當中)
介於樂觀與悲觀之間預測(U型)
- 衝擊深度(衰退幅度)約10-15%
- 2年內回復到2019的水準
資料出處:
https://johnhcochrane.blogspot.com/2020/04/v-u-or-l-three-views.html
就U型的經濟衰退衝擊型態而言,政府的紓困可謂尷尬(可能紓困補貼金銀彈用完了,坐困愁城/無計可施,而等到經濟恢復生機,卻又能夠往自己臉上貼金)。
就事業單位而言,V型可以暫時歇業,U型更是考驗底氣與可能就要有好聚好散大家日後再相見的準備;然而相較於V型,U型可謂是一種壓力測試,把市場與產業當中一些外行、不夠專注與不知道自己沒穿褲子的洗出去,對於健全市場與產業生態健康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壞事(短空長多)。
再進一步對照1918西班牙流感時期的數據紀錄
可謂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是ㄣ型(小v接著大V)的下挫-
非病毒之罪(要看人類自己集體的造業與作為)
如以上L型情境推估沒算到的是- 長期的經濟衰退會衍生出政治動亂甚至革命與戰爭。
(對應的情境可謂是1929經濟大蕭條與隨後的二戰))
資料出處:同上(Johnh Cochrane的Blog)
而對比2008金融海嘯的經濟數據紀錄
持續時間約為2007/12-2009/06
約18個月
美國實質GDP降低4.3%,失業率在2009年10月達到10.0%的峰值
2012年9月,歐元區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11.6%
想起某位拿到諾貝爾經濟獎的學者(好像是Paul Samuelson)說:
經濟學家對於經濟成長率預測的準確度只有達上一季…
市場、社會與政治經濟是二階系統- 所有人都在猜想未來變化,乃至於依據自己的預測進行調適與超前部署,所以沒有人能夠準確預估到未來樣貌(如果預測的準,意外就不會發生);事態會如何發展,我們就繼續被折騰與持續(閉關)觀察下去吧
就自然人的求生與法人的存續而言,只需要走一步算一步&做最壞的打算與做最好的準備
目前狀況是衰退與落下狀況,可以繼續觀察Q2 看看有沒有好轉,有=V,沒有=U
然後繼續觀察到年底,有好轉跡象=U,沒有好轉跡象=L,甚至出了其他政治或軍事上的黑天鵝來攪局=v+V
想到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專欄,曾經討論過(政治不正確)經濟效益的問題:
為了預防恐怖攻擊導致大家浪費在機場安檢與改開車導致車禍死亡的人數大於死於恐攻的死傷
(被批評的一無是處的群體免疫其實說不定是短空長多的苦口良藥?!)
Covid-19 其實也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與改變
- 扭轉(減速)一昧追求成長與全球化的副作用- 減少空氣污染與全球碳排,連帶改善空氣品質,減少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乃至於路上塞車與死於車禍的人(倡導環保但卻感染新冠肺炎的瑞典少女如果意識到- 小小的病毒幫她實現了願望與夢想,不知道會不會感到欣慰?)
- 降低(減緩)貧富差距與相對剝奪感- 大家都盡量少出門,有錢也沒地方花,遑論各種有價證券帳上價格下跌(擔心害怕);多了很多時間思考自己為誰辛苦為誰忙?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乃至於國家社會都被迫反省與表態:是人命重要還是經濟成長重要?
- 大家被關在家,除了一般遊戲大賣外,好像壯陽保健食品也大賣,會不會改變與扭轉少子化的危機與帶來Covid嬰兒潮,大家拭目以待….
3 則留言:
蘋果橘子經濟學與倫理學- 呼吸器該如何分配?
先來先得(早發病中鏢比在高峰期中標發病來得好)?
(重症比率/風險高的)老人優先?
(將來可以活得比較久)青少年與嬰幼兒優先?
存活機率大(呼吸器最能發揮療效)的(=醫師檢傷分類與判斷)?
(賭上性命的)醫護人員優先(乃至於和醫護/醫院有關係的...)?
社會階級(有$有權的)優先(高官黨員王室成員、NBA球星明星、富豪名人)?
分類與份額分配與抽籤制(1/4保留給醫護、1/4保留給權貴、1/4保留給老人、1/4保留給存活機率大的)?
難以決定該優先分配給哪些對象會群組,但至少可以先排除劣勢的(e.g., 外勞/非本國國民/欠稅沒繳保費的/罪犯或賤民)?
https://freakonomics.com/podcast/covid-19-ventilators/
https://theincidentaleconomist.com/wordpress/contagion/
翻譯摘錄:
各種不同的傳染疾病:霍亂,西班牙流感,小兒麻痺症,愛滋病,SARS和依波拉病毒...,每種疾病都會引起獨特的恐懼和複雜的公眾反應,但爆發的劇情都很類似與一再重複。
1.政府通常沒有做好準備,組織混亂並且不願採取控制傳染病的必要步驟,尤其是在早期階段。(看看與想想武漢一開始)
2.地方,州,聯邦和全球理事機構往往就誰該負責採取行動而進行相互指責。相關單位的權限與分工缺乏明確的界定。(看看與想想美國紐約市、聯邦政府與WHO)
3.採取正確的治理方針非常困難(過猶與不及是常態):做得太多,就會浪費公眾信任(豬流感),做得太少,人們就會不必要地死亡(愛滋病)。
4.由於擔心破壞經濟,政府官員不願公佈感染情況(隱瞞也是常態)。
5.醫生很少有好的治療選擇。通常是最需要的反而是護理照顧(而非治療)。面對巨大的危險,各種醫療專業人員都在竭盡全力。
6.如果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公眾將尋求不科學的補救措施(獵巫肉搜、貼標籤與排擠外人)。
7.無論傳播途徑為何或進行隔離是否有效,大眾都希望對被感染者進行隔離(以獲得的心理的安全感)。
8.人們通常認為這種疾病的受害者值得遭受痛苦,特別是當這些受害者主要來自邊緣群體時(當受害者是外國人時亦然)。
9.防疫計劃總是針對上一次大流行疫病(的情境),沒有為下一個(不同情境的)流行疫病做足夠的計畫與準備工作。(古代埃及人以去年尼羅河氾濫的高度做為今年防洪準備工作的水準…5000年後的人沒有比較高明,人腦無法理解風險與想像更多沒有遭遇或尚未發生的情境)
10.歷史教訓的記憶很短。當疾病從頭條新聞中消失時,公眾就會忘記直到下次大流行。(黑格爾:歷史給人們的教訓是- 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Was die Erfahrung aber und die Geschichte lehren, ist dieses, daß Völker und Regierungen niemals etwas aus der Geschichte gelernt und nach Lehren, die aus derselben zu ziehen gewesen wären, gehandelt haben.)
悲催的疫情推估與展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898312933579967&id=10000203865286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