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囚犯的兩難(2/2)

囚犯的兩難:賽局理論、數學天才馮紐曼,以及原子彈的謎題
Prisoner’s Dilemma: John von Neumann, Game Theory, and the Puzzle of the Bomb

作者
William Poundstone (想法豐富風趣的一位作家)


這些年,聽與看了一些人談賽局理論,在對照自己讀完這本書之後,心得感想是:
與其聽與看別人談賽局理論,還是自己花些時間讀這本書吧!
能站在對方/對手立場思考的,都不是簡單的人物,思考賽局乃至於討論各種賽局背後的困境與限制的,都絕頂聰明的風流人物;只有真正的笨蛋才會以為自己聰明/別人都不懂,可惜的是:很多制定法規的官員與提供意見的專家學者都是這樣的笨蛋(不會去考慮對手的反應乃至於人民也在觀望官員與專家學者的行為)。



8  賽局理論及其不滿
對賽局理論的批評
一類認為賽局理論無非是馬基維利式的演算與算計
用來證明戰爭與各種不道德行為是正常與合理的

另一種認為賽局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用處
因為人不是依據理性與效用最大化來進行決策

兩種的反對意見都值得檢驗




效用和馬基維利
賽局理論是一個萬花筒,只能反映出應用者的價值觀,如果理論得出的結論是馬基維利式的,那是因為應用此一理論的人具有馬基維利與效用最大化的價值體系。

在軍事策略、戰爭或和平這些實際事務上,你很難有把握推定其結果與期待,只能憑空湊出合理的數字或或然率。
但賽局理論應用的目的就是:提供比直覺更精確的建議

除非能對抽象的偏好與效用能做出十分精確的定量表示,否則無法在各種交易與賽局中做出合理的決策。在任何複雜的事物中,可以預期不同人對於可能的結果有不同的評價,同一個賽局可以各自應用賽局理論而得出不同的理論或均衡點。


人是理性的嗎?
賽局理論多半應用在預測人的行為,或對人的行為提供建議;但理論不能有效預測人的行為,因為人往往是依據情感與感覺進行行為而非理性算計,遑論對手不見得理性、懂賽局理論。(多數人決策多半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遑論對於何謂得?何謂失?往往也沒有想得很清楚e.g., 短多長空vs短空長多)

商品買賣、合約交易乃至於人員任用與招募,往往包含不實廣告、讓人上鉤後再調包、乃至於利用資訊不對稱占對方便宜。
需要的資訊太多與狀況的變數太多,以致於簡單的賽局算計不適用

不對稱的陷阱


俄亥俄研究
不相識的兩個人分開隔離,進行囚犯困境的賽局實驗,結果顯示:
22對實驗組,只有兩組選擇合作的策略,其他20組多數時間選擇背叛

另一次實驗中,經過過半(25)賽局後,受試者彼此可以見面討論兩分鐘,以協商合作或報復。但受試者往往針鋒相對、無法達成協商與合作默契。

為什麼受試者彼此無法合作?
典型的回答是:
1.我不知道(=不相信)對方是否會合作?=>遭到對方背叛與拒絕=自尊心受損
2.我希望按紅色鈕(=背叛)時,對方按黑色鈕(=信任)=>受試者感興趣的是贏過對方,而非使自己的收入/效用最大化=追求的是的感覺
3.不相識的人之間彼此防備,先確保自己不會被對方擊敗=厭惡的感覺

即便調整賽局報酬,讓背叛的收益為零=不具備背叛的誘因,選擇背叛策略的還是高達47%=>行為完全是由競爭(=忌妒與恐懼)的心態所主導

真是發人省思的實驗涵義

第三類的實驗當中,只有一方是真人受試者,另一方是電腦
當真人選擇合作時,電腦也選擇合作;真人選擇背叛時,電腦也選擇背叛(電腦的抉擇依據真人的抉擇)=>沒有一個受試者發現此一巧合=> 真人不擅長發現潛在的規則

第四種實驗當中,發現,當可以電擊懲罰對方時,合作的機率比較高

第五種實驗顯示:某種環境傾向於合作的人,在其他環境下傾向於合作=>有些人習慣合作與信任,有些人習慣背叛與懷疑

「孤立主義」與「愛國主義」者,相對於「國際主義」者,缺乏對於他人的信任與較不容易追求互利。



9  馮紐曼的最後歲月
氫彈/一頭猛虎/原子能委員會委員/希望的時刻/疾病纏身/殞落



10  膽小鬼遊戲和古巴飛彈危機
雙方都該為玩這種幼稚與危險的遊戲而被譴責,這種遊戲偶而為知也許不會造成災難,但遲早人們會發現:丟臉事小,死亡與毀滅才可怕。(活著比面子重要,然而政治人物靠表面工夫存活,失去面子=死亡,更糟的是- 政治人物賭的是其他無辜百姓的身家性命)


膽小鬼遊戲
除非你準備好攤牌show hand,否則無法威脅對方
最糟的結果- 雙方都意氣用事,最後對撞
次遭的結果- 你怯懦當了膽小鬼/被恥笑(但活了下來)
最好的結果- 對方怯懦當膽小鬼,你逞意氣之快



相對於囚犯的困境- 被對方背叛是最糟的結果
膽小鬼遊戲中,雙方都展現勇氣與堅持到最後反而是最糟的結果,均衡解是有一方及早閃避當膽小鬼

弔詭的是:非理性參賽者在膽小鬼遊戲中會佔上風
1.蓄意克制恐懼=自殺才會勝出
2.理性的會選擇閃避


志願者的兩難困境
某晚你坐在家裡,結果燈熄停電了,你出去外面看,發現鄰居也停電了
你要去打電話通知電力公司嗎?(還是等鄰居去通知?)

假設不單只是隨手之勞打通電話,而是要在風雪中走上三公里才能通知到電力公司派員修繕,你會當那位志願者嗎? 亦或是戰爭片中,要有人志願去偵查前方敵情(=自殺任務),你會跳出來擔任志願者嗎?


志願者困境的實驗
發紙條給每個人寫上一元或十元,如果至少有一人寫一元,則大家都能得到自己寫的金額,如果每個人都寫十元,則所有人一毛都分不到。

1984年科學雜誌上進行了一項志願者困境的實驗,邀請讀者寫明信片來,上面註明想要20鎂,還是100
如果想要100鎂的不超過20%,那麼每個讀者可以獲得他想要的金額
結果:
收到33511回函,其中35%100=>很難判斷寄生者的比例或是否具有代表性。

也難怪遇到此一難題與困境,會需要依靠抽籤或醜陋的組織潛規則
人因恐懼死亡而自私,在死亡的面前,人人都是怯弱者。


古巴飛彈危機

羅素關於古巴危機的聲明



在膽小鬼的困局當中,挽回面子正是所需要的東西,雙方都需要藉口以利讓步下台


瘋子理論
逐步升級的膽小鬼遊戲的衝突
政治與國際關係上特別常見到瘋子與狂人:裝出不理性的模樣、雙方都試圖威脅、出爾反爾,同時也都收到對方的威脅與承諾,意圖讓對手無法猜測,以獲得讓對手退讓的名聲。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理性計算的輸給不理性的,珍惜性命的輸給不要命的
你擁有的東西或事物不見得能讓你強固,而你怕失去的東西或事物卻讓你脆弱



11 其他的社會兩難
僵局
最佳結果是你背叛/對方是傻瓜
次佳結果是相互背叛
最差是相互合作

 e.g., 裁減武力的條約


圍捕公鹿
最佳是一起合作,除非相信對方會背叛
次佳是自己來(對方分心去抓野兔)
最差是雙方各自分分心去抓野兔(讓公鹿跑了)

e/g., 大學生分組寫報告,又要準備期末考


不對稱的賽局
落後國家窮兵黷武、視人命為草芥;文明國家重視人命試圖避免戰爭與人命損失=>好戰一方往往能夠掠奪愛好和平的一方

所羅門王兩位婦女爭奪嬰兒的故事


如何讓合作是合理的?
在囚犯的困境中,人們問的不是該怎麼做,而是問:如何證明合作是正當的。

金額/效用高低,乃至於內心的愧疚與感受也是另類的效用
笑貧不笑娼=>$的效用>尊嚴與旁人眼光
零錢捐獻箱=>自我感覺良好的效用>損失金額

人討厭輸與被背叛,決策不是要總體效用最大化,而是不要輸與背叛(內心評估輸與對方背叛的可能性)

有強烈同理心或背叛習性的人,不會陷入囚犯的困境
能夠事先協調、溝通與自願達成協議的,也可以避免陷入囚犯的困境

囚犯的困境難題屬於邏輯上的弔詭,合作或背叛都無法證明正確
對於習慣選擇合作或自利選擇背叛的人而言,此一困境根本不是難題

人們常常希望賽局當中有些數值化的東西,例如錢與點數,大多數場合下人的行動是讓這些數值越大越好。理論上這些數值應該反應當事人的偏好,如果當事人的行為不是依據此一準則,代表數值以外的某些東西(e.g., 罪惡感、道德良知、親情的羈絆、懶得用腦筋思考…)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霍華德的超賽局
1966 賓州大學霍華德提出對於囚犯困境的新穎觀點:囚犯困境之所兩難,是因為合作與背叛不足以確切表達參賽者的全部意圖
有些人其實偏好合作,然而當他擔心對方會背叛時,為求自保,不得不選擇背叛=>好的背叛
而且他會思考:萬一被對方背叛,有沒有辦法以牙還牙或是懲罰對方

在「超賽局」當中,策略不是選擇「合作」或「背叛」;而是:
你要如何進行此一賽局?(猜想對方的意圖+)如何讓對方按你設想的去做?

儘管超賽局的觀點看似完美解決求犯困境難題,實際上只是一種花招,彼此都可以猜想對方的意圖,然而:
1.無法一直輪迴猜想對方下去,我猜對方會猜想我猜想對方會….
2.可能猜錯、誤判對方意圖
3.最後一刻,自己或對方都可能改變心意

商業法律上禁止聯合壟斷與協商售價。

弔詭的是:社會組織之所以可以存在,正是因為非理性的合作信任與背叛報復、理性的法律制約與徵信;現實生活中的多數困境是反覆的難題,選擇誠實與合作看似容易被背叛與欺騙(短空),實際上卻是很好的自利策略(長多)


逆向歸納的矛盾
在多回合賽局當中,合作往往是雙方能夠選擇的最佳策略
然而當賽局接近尾聲時(e.g., 100回合當中的第90回合之後)
因為不用擔心對手報復,所以反而很常見到報復的策略
e.g., 即將離職的員工或因故被開除的員工,爆料吹哨檢舉公司的不法

從逆向推論而言,對手在第100回合會背叛,那麼我的最佳策略就是在第99回合就選擇背叛,以此類推越早背叛越好

遊戲實驗顯示:參賽者大概在80回合學會合作
然而越早背叛的參賽者越理性

還好真實生活中,大家不知道賽局有幾回合、自己的性命有多長XD



12  最適者生存
賽局理論在生物學與社會學上的應用
燕千鳥會停在鱷魚的背上甚至嘴裡幫牠清除寄生蟲,鱷魚怎麼不會順口嗑了嘴中的燕千鳥?(燕千鳥無法報復,鱷魚的大腦應該不會計算賽局損益….)


穩定策略
「適者生存」容易讓人誤解:最強壯、最聰明、最多產與最兇狠的物種生存下來。
實際上是存活的人類,詮釋自己是適者。

生物個體與物種總體間的弔詭
貪吃自私VS共享分享
前者的生存優勢高於後者=>在貪吃鬼的世界當中,孤單少數的共享者遇到一次飢荒就會滅絕殆盡(內部個體競爭)
物種群體當中前者多於後者=>全部都是貪吃自私個體組成的族群 生存優勢低於共享分享的族群=>後者相對於有機會全體度過難關=>穩定的演化策略(總體生存率競爭

穩定不一定合理(有利於存活)、公平或者道德正確。
感覺民主與專制體制兩者之間的競爭如同以上。
民主社會強調法治、個人自由、責任政治與政黨輪替=>穩定但施政效率不彰
專制體制強調人治、階級福利、極權領導與國家優先=>有效率但不穩定


基因中有背叛嗎?
自然界中也有囚犯困境與搭便車的難題
當個體與總體間的利益相反,就會產生難題。

賽局理論不處理偏好或道德正義等價值觀。
當飢荒來臨
最好的結果是:所有的動物預先準備並且一同克制=>大家都能度過難關存活下去
次佳的結果是:食物不足,只有部分動物存活下來
最糟的狀況是:所有動物都餓死。

演化過程,各類型的背叛與搭便車行為會自然產生,抱怨人們自私不守信用=抱怨地球不是圓的(=非常愚蠢)

穩定的演化策略不只一種,各種策略在反覆進行的賽局當中浮現與週而復始循環。
所以人腦演化出道德觀、社會演化出各種習俗與行為準則…?!


艾瑟羅德
合作的進化
摘錄:
前線士兵的利益在於個人的生存,可以和敵方士兵達成某種合作默契與和平的均衡(井水不犯河水、太過份才發動報復) ,形式包括了敷衍地使用小型武器,以及故意無害地使用大炮。對指揮高層而言,這些是攻擊行動,但是對敵人而言,這卻是和平的訊息。這些人假裝執行攻擊政策,但實際上卻不是。阿什沃思自己的解釋是,這些裝模作樣的行為不光是為了避免敵軍報復而已。

後方指揮官的利益在於自己的命令可以下達,不希望士兵和敵方達成合作默契(透過部隊輪調與軍法審判處罰來確保命令貫徹)

這些機制的演化,既不是盲目的突變,也不是適者生存。不像盲目突變,士兵們了解他們所處的情況,並積極試圖充分運用。他們了解其行為的間接影響,體現了我所稱的回響原則(echo principle):「為對方提供不適,只是以一種迂迴的方式提供給自己」)。這些策略是根據思考和經驗。

士兵們了解到,要與他們的敵人保持相互克制,克制的基礎必須在於展現實力和若遭挑釁會被激怒的意願。他們也了解到,合作必須建立在互惠之上。因此,策略的演化是基於深思熟慮,而不是盲目的適應。演化也不涉及適者生存。雖然無效的策略將意味著部隊更多的傷亡,但更換策略通常意味著部隊自己能夠生存下去。壕溝戰和平共存系統的起源、維護和摧毀,都符合合作演化的理論。

簡潔優雅的「以牙還牙」策略得出,成功的決策規則具備四種特性:一、盡量與對方合作,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二、只要對方背叛,便施以報復;三、在對方對挑釁有所回應之後予以寬恕;四、以明確的行為讓對方可以根據你的行為模式調適。

合作行為確實是人類進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提出幾個簡單建議:不要過度羨慕或嫉妒他人成就;不要成為第一個背叛者;對合作回報合作,對背叛回報背叛;不要耍小聰明,占人家便宜;要建立持久的關係,即使是愛情也需要建立婚姻契約;為維持聲譽,報復說到做到,讓別人知道你不好欺負;能夠分步完成的對局不要一次完成,以維持長久關係,就如同貿易談判都要分階段進行,以促使對方繼續採取合作態度……在持久的人生競賽中,這些啟發往往可以讓你我受用無窮。

「未來的幽靈」
囚犯的兩難出現在只是單一回合的賽局: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當賽局不是單一回合,為了確保將來有合作的機會,現在選擇合作就是最佳策略
參賽者彼此透過行為來對話。


一報還一報
依據對方上一輪的行動來選擇己方這一輪的行動
在多回合賽局當中,通常是最佳(得分最高)的策略
勝過永遠合作、永遠報復與不合作便報復(導致相互永遠報復)

讓人驚訝與驚艷的是:
1.「一報還一報」並非操之在己(得分最高化)的策略
2.「一報還一報」被非要自己的得分勝過對手(不是想贏過對手,只是想讓對手合作)
3.「一報還一報」不能打敗任何人,卻很難有其他策略可以贏過它


一報還一報的麻煩
1.不適用在膽小鬼遊戲的賽局中
2.遇到永遠合作的,分數無法贏過對方(只有偶而背叛,才能讓分數贏過對方,也需要改變行動試探對方是否是個永遠合作的傻瓜)
3.遇到自行其事、不理性的對手時,永遠被背叛(不理會對手前次行動)才是最佳策略
4.「一報還一報」的高分報酬來自於對手試圖獲得高分,如果對手只是盲目與隨機做出行為,那麼分數與報酬不會令人驚艷
5.假設對手也模仿一報還一報,但反應不是那麼及時,那麼兩者將不斷重複合作=>報復=>合作=>報復 的遞迴

Robert Axelrod


人造的天擇
信任的演化
信任的演化(遊戲說明版)

以牙還牙策略的特點在於清晰容易被辨識
一報還一報的DNA與個體,很容易可以把一大群不合作者排除掉(但老實者會被保留)


鏡中魚
刺魚會派出偵查小組試探前方是是否有危險
適探過程分階段,每個階段中,每條魚都觀望其他魚伴是否跟上來(同伴落跑,自己跟著逃跑)

吸血蝙蝠的餵食互利行為:被餵過血的蝙蝠,將來會比較願意去分享給其他飢餓的蝙蝠。


合作與文明
社會=合作=信任=文明

發明姓名、社會階級、會員等制度方便外人徵信
透過貼標籤(e.g., 種族、性別、職稱階級等)來判斷外人的可信度,形成同溫層、各種歧視與分離主義的基礎。


現實世界中的一報還一報
Robert Axelrod對於能否應用「一報還一報」在政治上與創造和平持保留態度。
認為「一報還一報」只是某種準則,有其應用先決條件與限制,還有更多未解的問與可能性,說不定更重要與要命。

大多數理性領袖雖然不知道這個策略,但實際上行為都符合此一策略,負責任的領袖不會惹麻煩也不會輕易被激怒。

現實的難處在於不知何時該合作?何時應該背叛?(總會犯型一型二錯誤)
我們不知道對方的意圖與動機,而且雙方的行動很多時候都不是公開與透明。
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當中,「一報還一報」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的選項,但也可能讓問題惡化/更嚴重。

歷史上除了特洛伊戰爭是為了爭奪美女,絕大多數的戰爭都缺乏合理解釋、乃至於沒有解釋。
「一報還一報」的策略成立於具體而單純的賽局當中,難以應用在抽象與複雜的現實政治當中。

哇塞,見識到了一個負責任學者發表意見的嚴謹(不會只單方面宣揚自己發現的高大上與理論適用的無邊無際,而是說明適用性與例外注意事項)

Robert Axelrod反而推崇謝林的入世賽局一書
摘錄:
最有趣的國際衝突不是「零和賽局」而是「非零和賽局」。在後者,賽局一方的「失」並不意味著另一方的「得」;對賽局雙方而言,尋求一個雙贏結果,就是他們的共同利益。

在研究分析衝突的策略時,必須瞭解,大多數的衝突都存在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衝突一方能否達到自己的目的,取決於另一方選擇或決策的最佳均衡點。如果衝突一方有人願意讓步,此時討價還價現象的發生就非常明確;但有時討價還價可能是一種隱性行為,例如,當衝突一方占領或退出具有策略意義的領土。這就像市場中常見的討價還價行為,找到雙方利益的最佳結合點,做出對雙方互利的安排。但是,其中也可能存在如罷工、聯合抵制、價格戰或強取豪奪等破壞性行為,甚至造成兩敗俱傷。

將衝突視為一個談判過程,有助於我們擺脫非敵即友的傳統思維模式。我們把有限戰爭看做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強調衝突雙方之間不是只存在利益分歧,尋求雙贏結果同樣能為雙方帶來共同利益。成功的罷工行動,絕不是搞得雇主飽受經濟損失、資不抵債,否則根本就不存在所謂「成功的罷工」。戰爭也是同樣的道理。

「嚇阻」思想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可以避重就輕,透過在局部地區發動有限戰爭,避免大規模的報復行動。在此同時,有研究發現,假使,像是在不久前所提出「核共用」計畫的那群人擁有足夠資源,也有能力承擔一切後果,那麼他們就可能發動大規模報復行動。此外,我們還發現到,對手的自我控制力與其實施嚇阻的有效性,有直接的相關。嚇阻對那些喪失理智、行若稚童的人起不了任何作用。

嚇阻不僅適用於犯罪者,也適用於對孩子的管教。父母總是再三的告誡小孩要守規矩,如果不守規矩的話就會受到懲罰。但是,對犯罪者的嚇阻與對孩子的嚇阻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家長在懲罰孩子的同時,也傷害到自己。此外,父母對孩子的嚇阻更像是一個富有的宗主國嚇阻一個貧弱、政府組織混亂的國家,即:前者以提供外債和援助強迫要求換取後者「優惠」的經濟政策和軍事合作。

實現互信或履行承諾的條件是什麼?具體來說,就是除了因為嚇阻已造成的損失之外,如果一方開始履行承諾,是否需要另一方保證停止正在進行的破壞行為?或者說,這是否取決於雙方間決定因素的比例結構?什麼樣的「司法體系」、溝通體系或資訊結構是承諾成立的必要條件?

一方能否宣稱自己「可能」採取嚇阻行動;或者一方宣稱自己將一定會採取嚇阻行動?如果一方在宣稱自己「可能」採取嚇阻行動後,又持保留態度,無意採取相關行動,那麼他此前宣稱的嚇阻又有什麼意義呢?一般而言,如果一方考慮到已經做出的嚇阻承諾沒有實施即已產生了預期效果,那麼,他會採取什麼策略來處理自己已經做出,但卻又不願意履行的嚇阻承諾呢?如果存在的話,一個能夠阻止對方行為的嚇阻,與一個促使對方行動的嚇阻之間,或者與旨在透過自我人為失誤來保護另一方的嚇阻之間存在什麼區別呢?嚇阻、懲戒,以及敲竹槓式的威脅之間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同?


呵呵,謝林不愧是諾獎得主,看待賽局直指問題核心;聯想到官方有如白道流氓,制定的法規有如道德魔人空口白話,不具嚇阻效用。另外想到的是敝人智能低下,迄今始終沒有讀懂謝林的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



13  美元拍賣
逐步升級
最典型的競賽軍備
諾貝爾發明了比黑火藥威力更大炸藥
英德軍備競賽造出了恐龍般的無畏級戰艦
美蘇軍備競賽造出了氫彈
中美軍備競賽造出了極音速飛彈

兩強間的衝突對立與情緒衝動或神經過敏行為非常相似。(陷入惡性循環或被對手超越予取予求?!)

原始的賽局理論,沒有考慮雙方行為過於敏感的非理性行為。


舒比克的美元拍賣
在競標的情境下,一美元可以用3-5美元拍賣出。
競標者陷入不想輸、想要得標的心理困境陷阱。


現實生活中的美元拍賣
憎恨戰爭的科學家,陷入科技競賽,不得不把原子彈製造出來

迪士尼的遊樂設施,巧妙安排排隊路線,讓你花半小時以上,去玩5分鐘(已經陷在排隊人龍中,不想讓前功盡棄)

美國因為陣亡將士與投入資源,難以從越戰/二次波灣戰爭中抽身,蘇聯亦難從阿富汗中抽身

困境在於:抽身停損=感覺如同自己被掠奪與欺騙


美元拍賣的各種策略
總會有人的出價比你的稍微高一點
「有利可圖」的競標,會在某個價格,轉變「為不想輸與追求得標的快感」的惡性競爭


理性的出價
考慮自己的資金、合理的價值與放棄退出。
要避免軍備競賽,要知道對方的國防預算有多少


賽局理論什麼時候會失靈?
1.涉及競賽競爭(e.g., 戰爭與競標)
2.感情勝過邏輯(自己和對手都是依據理性)
3.無法精確量測自己與對手關於輸和贏的效用值
4.單一回合(多回合才可能有理性的最佳解)
5.純粹運氣、個人個性的比賽(和理性無關)


最大數賽局
許多比賽不設定參加次數,參加者可以寄出上百//萬份抽獎表格以增加中獎機率=>誰寄的抽獎表格數多,中獎機率高。

主辦方可以修改遊戲規則,e.g.,
獎金=總額/抽獎表格數 => 抽獎表格數多,獎金越低(甚至四捨五入可以歸零)

是否參賽取決於你的時間成本:時間不值錢,可以花時間填寫抽獎表格,中獎機率提升,但報酬邊際遞減


真空中的羽毛
人們很驚訝看到:在真空管中,羽毛與鉛球落下速度相同。

囚犯的困境與共有地等悲劇(個人理性與總體效用對立)也讓人同樣驚訝。
其實這種難題與社會現象不過只是人的常識錯了(=不適用)

現實世界的兩難與衝突往往是基於自己與他人福祉的主觀評價(=偏見),如果世界還有希望,是因為人的感覺與評價可以改變。

把對方形容成是萬惡凶手與畜牲,就是預先置人民於囚犯的困境當中。
若能把對方/對手看人與合作夥伴,就能夠把惱人的困境轉換為尋求合作的匡間與機會。

面對囚犯困境的難題,唯一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法就是避免與不要陷入困境當中,想出更好的辦法、促進更多的合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