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不對稱的陷阱(4/4)

不對稱陷阱:當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的不對等困境
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


作者的Blog
大概一個月(甚至幾個月)只有一篇文章(本站約一週有一篇文章濫竽充數XD)


別人的讀書筆記


11 先做再說

黑幫與恐怖組織運作的規則
活著能夠控制的敵人,(能夠聽從指示的)比死了的敵人好




兩種類型的恐怖組織
第一類
不是士兵與戰士,為了做效果而濫殺平民,但卻不敢對軍事目標下手,只是尋求上天堂。e.g., 蓋達組織、伊斯蘭國、遜尼派聖戰士

第二類
是民兵組織,被敵人稱為恐怖份子,被他們喜愛的人稱為「自由戰士」或「反抗勢力」。e.g., 愛爾蘭共和軍、什葉派組織、對抗殖民國的戰士

對於什葉派來說,操縱敵人的方法與規則起源於阿薩辛派

口頭說說=便宜的資訊=沒有意義與價值,不必明著講威脅的話,口頭威脅只是顯露出一個人的軟弱與不可靠

死人不能操控,擁有活著的敵人你才能操控它
直接在對方床頭插把匕首(而不是插在對方的胸膛)=>更適合在不流血的情況下控制對方
以上做法可以減少間接傷害與殃及無辜


暗殺與拍照上傳是一種手段

暗殺通常會希望安排的像是意外(地下市場交易熱絡),但是在政治上,暗殺與殺人應該要能夠傳遞正確的訊息。
e.g., 蒙古人透過少數與刻意的屠城,來傳達他們只是威攝大家歸順的意圖(無意殺死每個人)

近代新聞報導的大屠殺,兩造雙方通常有志一同灌水死亡數字,一方要的是受眾恐懼與順從,另一方要的是第三方的同情與出面制止

古羅馬透過暗殺來帶動政治的洗牌,近代社會穩定,導致領導人長期在位,影響與衝擊更大,e.g., 密特朗當了14年總統才卸位。

過去古代,如果要遏止與懲罰壞人,往往要有熟門路找到知道事情該怎麼處理的大人與有力人士才行
今天可以直接拍照與攝影上傳社交媒體,網路的羞辱與聲譽的殺傷,比起古代的口耳相傳更加有力,形成更大的尾端風險。

人們的行為舉止之所以正常,因為You are watched!



12 事實是真的,新聞是假的

資訊不喜歡被擁有

一但接受新聞媒體記者訪問或報導,你的意見不再是你原來的意見,而是記者剪裁扭曲過後的版本。

傳統的資訊傳遞方式依靠口耳相傳,同一件事會被交叉接收與傳播,大家能夠判斷哪些人說話可靠,哪些人說話不可靠

電視報紙等媒體,往往是由官員與政府控制,只能單向傳播與被接受
導致新聞媒體的利益民眾的利益,容易受到各種利益與力量的扭曲
新聞媒體報導也是代理問題的一種

更新的社群網站,雖然讓人回到傳統的口耳相傳,但演算法讓人活在狹隘的同溫層


不同意的倫理
你可以批評某一個人(的話)=>帶感情的斷章取義與對人不對事 或是
批評他表達話語的意思或者邏輯=>
要先一字不差地陳述對手的立場,再系統性地一一反駁與說明理由

斷章取義與惡意扭曲(=毀謗/稻草人論述),跟竊盜一樣是惡行;不實指控他人就是種罪。

道德與倫理的原則是:如果你要批判一個資訊與反駁一個論述,你應該試著先了解它,彷佛你就是這個資訊與論述的作者



13 美德商品化

如果你反對自由市場(批判市場的種種亂象與自私自利),卻又不離開市場,甚至還從市場交易中獲利,那麼你是不道德的

道貌岸然的道德魔人 Susan Sontag

滿口仁義道德,卻不按照所說的道德執行與承擔道德的後果與付出代價,極為缺乏道德。
It is even more, much more immoral to claim virtue without fully living with its direct consequences


公與私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不要奢言其他人做到
如果你的道德理想/知識意見跟私生活有落差,應該放棄的是道德理想,而不是真實生活。
希望見到的每一個不公平的局部性問題,都要大家參與及端出全面性的解決方案=>這是不道德也不切實際的。

政商菁英階層的干預推手,往往言行不一(=偽君子)
  • 過著富裕生活的,說要幫助窮人(其實不過是花大錢參加會議/發表演說,刷存在感與滿足虛榮心)
  • 疾呼高喊環保的柯爾,過著不環保與浪費的生活
  • 高談人權平等的社會名流,飆罵餐廳服務生;希拉蕊虐待特勤局人員。
  • 有錢父母送而女去上貴族學校,卻批判社會特層階級
  • 業務員開日本車,卻想賣美國車給你
  • 政府官員與顧問公司制定法規,卻不用去遵守



美德販子
道德魔人,透過販賣與訴求美德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感覺良好(增加上檔收益),卻不用被檢視其說法是否可行(下檔風險)
旅館之所以大力推行環保,主要是因為節省成本的利益,而非保護環境的情懷
全球性的崇高主張,e.g., 消除貧窮、保護環境/兒童/婦女/同性戀,往往是許多卑鄙 美德販子的庇護所(各種國際組織XD)
故意公開讓人看見的善行,往往不是善行(好歹已經失德)
e.g.,
教會販賣贖罪券
慈善募款餐會
為地球而跑的環保活動
學校賣大樓冠名權與花大錢買冠名權的CEO與企業

美德是犧牲個人利益或福祉,成就更高階層或長遠的整體福祉。


最高形式的美德不受歡迎、也要承擔風險
勇氣(=承擔風險)是不能造假的唯一美德
在不受歡迎的時刻,堅持為真理辯護(賭上自己的信譽),是極為崇高的美德
如果只在安全的時候讚聲試探應援,這不是美德而是惡行=>混雜鄉愿/霸凌與懦弱
美德是大方與慷慨地把錢花在別人身上,而不是用在自己身上或是尋租花別人的錢
美德不是口惠不實,而是為善不欲人知
美德是承擔風險、開創自己的事業;而不是尋租或靠祖上庇蔭
設立機構與基金會通常不但無法幫助別人,還帶來更大的傷害。



14 和平,不是靠筆墨,也不是靠流血

事情之所以會難以解決,往往是有太多干預推手「想助一臂之力幫忙」
實際有切膚之痛的人,不會關注所謂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的宏觀原則,傾向各種務實的利益或實務的理由而擺平問題
When you leave people alone, they tend to settle for practical reasons.

阿拉伯國家督促巴勒斯坦人為建立大伊斯蘭圈而戰,而這些國家的國王住在鋪有地毯的宮殿,享受冷氣空調;而聽信意見與採取建議的巴勒斯坦人住在難民營裡。
數千里外的阿拉伯各黨派,透過華麗的言詞,主張各種「原則」

從上而下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各國政府不見得代表各國人民的實際利益,同樣荒謬的還有從地緣政治看待地區衝突的觀點
事實上只有美國國務院等高大上的機構,才能夠從地緣政治與地區衝突當中獲利(展現自己的存在價值)

少掉各種高大上機構的從中作梗,和平會更快降臨。

活生生的當地人,只想好好過活,不會想為了政府原則或地緣政治而犧牲自己
外來的新聞記者與媒體沒有活在當地,少了切膚之痛,只是扭曲資訊混口飯吃(報導新聞的是騙子,認真看新聞的是傻子)

從政界高層的角度
低層都是一些愚民與笨蛋、相互對立
他們需要高大上的精英出面來協調=>
在非洲大草原上,平常看不太到獅子,然而傍晚喝水,所有生物都能彼此相處良豪;即便是食肉動物,也能跟他們的獵物達成某種協議與安排

人類的歷史大多數時間裡都是和平的,偶而才被戰爭打斷
然而閱讀國際大事歷史,你會有錯覺-以為一直在打仗

這些寫歷史的歷史學家、國際事務學者與政策專家不是科學家,他們犯的錯誤與決構性偏見是:
1. overfitting
過度詮釋歷史事件與套用各種解釋(發生了OO),而缺少否證- 為什麼XX沒有發生。

2. 搞混強度(平均值/期望值)與頻率
很多學者宣稱統一帶來和平,然而死於和平期間的人數往往比分裂各族衝突間的傷亡人數還多一個級數。

3. 代表性(印象深刻性/記憶可得性) representativeness
描述和平生活的柴米油鹽無趣,紀錄戰爭比較有趣與充滿戲劇張力

4. 高估戰亂的衝擊overestimation biases
駭人聽聞的事件,產生讓人高估其發生機率的偏差

So always keep in mind that historians and policy scholars are selected from a cohort of people who derive their knowledge from books, not real life and business.
生活在衝突地區的人民,其生活沒有新聞報導般的壯烈與悲慘


不平等的思考方式(以求看得更周全)
歷史當中沒紀錄的東西與情境也應納入考慮,紀錄中少了黑天鵝與日常柴米油鹽,不代表不存在

書呆子的專家學者(把每件事情與每個人想得太單純),沒有提防背後壞人他人壞心思的習慣。



第七部 宗教、信仰與切膚之痛


15 人們談宗教時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感覺談論政治時亦然

不同的思考方式
數學家:物件與物件間的關係
法學家:構念
邏輯學家:布林代數運算
傻瓜:只有聽話的感覺,而非話裏的邏輯=>華麗與引經據典的言詞是知識與資訊的大敵=>反問對方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很容易讓他們結結巴巴=>有助於抽絲剝繭、釐清各種混雜不清的構念。

人跟人交談可以雞同鴨講,這在餐廳咖啡廳談心閒聊時無所謂,但作重大決策時會出大事,


「宗教」一詞指的不是相同的東西
講的人自己也往往不知道
  • 對於早期穆斯林與猶太人,宗教=法律/戒律
  • 對於早期猶太人而言,宗教=部落/宗族
  • 對於早期穆斯林,宗教=宇宙觀
  • 對於羅馬人而言,宗教=社會活動、儀式與慶典
  • 基督教早期對法律敬而遠之(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後來取得政權才政教合一
  • 對於今日的猶太人而言,宗教是一種沒有法律效力的民族文化,甚至是國家象徵
  • 對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基督度教徒而言,宗教很大程度是美學、排場和儀式。
  • 對於佛教、神道教與印度教而言,宗教是一種精神哲學與倫理準則(含有部份宇宙觀)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談論到宗教,其實指的不是同一件事或同樣的概念

當「宗教」碰到現代「民族國家」時,事情變得更複雜;一些基本教義派與極權國家共產主義變得非常類似與危險:兩者都包山包海試圖控制所有人的活動與思想。


信仰相對於信仰
有些信仰是宗敬性的,有些不是
有些信仰是「認識論」,透過科學方法認識世界
有些信仰是功能性或效用性(安慰劑效用或建立社交網絡),可以幫助生存
有些信仰是裝飾性,食衣住行有相關規範(顯示順從與服從)
有些信仰是字面詮釋的一板一眼
呵呵,覺得很多官員或專家學者都是咬文嚼字的法規基本教義派信徒

各種信仰行為或宗教膜拜儀式,
對於掌權者的行政而言都一樣有用,
對於哲學家而言,都一樣虛假
對於當事人而言,久了都會讓人當真(虛幻的教義自我實踐)
要留意各種儀式/形式/標籤與主事者有沒有切膚之痛(教主有沒有口嫌體正直)。

哈哈,對於信仰的啟蒙與免疫源自於
1.無法相信神會跟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會森七七
2.無法相信神會讓人絕望與見死不救或接受賄賂(這種神不需要信仰)
3.被周遭的親友拱去相信神棍(=被騙)的經歷
對於無神論的信仰,敝人有切膚之痛(但敝人相信「信仰」具有「安慰劑」與「社群援助」的「效用」)


自由意志主義的信仰(=沒有教會的宗教)
寬容不只相互忍讓,還讓各種宗教與信仰和平相處(避免宗教為惡)
自由意志主義不適合崁入一個政「黨」的形式或結構,只適合下放政權的政治訴求
政黨與官僚組織通常是權貴式的階層,透過各種規定來取代個人的決策
自由意志主義相信複雜系統與各自探索,最小的核心信仰是以法治取代威權統治



16 沒有切膚之痛的敬拜

神跟人之間的賭局與博弈(神是否存在?)

帕斯卡賭注
應該認定上帝與神明存在,裝模作樣地膜拜與供奉祭祀
這樣如果上帝與神明真的存在,好歹你不會下地獄;如果上帝與神明存在,你也沒多大的損失。

Blaise Pascal(1623-1662)

以上觀點可謂是人的一廂情願與不對稱交易

如果人和神之間的交易關係是平等和對稱的
眾神不喜歡廉價的訊號傳遞
人要成為神,必須付出代價(如同耶穌犧牲自己)
裝模作樣的行禮如儀=廉價的訊號傳遞
真正的犧牲,e.g., 自我鞭苔、禁食與犧牲性命,傳遞的才是對於信仰的貨真價實訊號(你也才能真的上天堂,裝模作樣的那種不行)

眾神不會接受空口白話
(還有我這種鐵齒的,要等到下地獄才會付出真正的代價,現在活在人世,債先記在帳上TAT)
獻祭要真正流血,當事人的罪才能赦免(演變至今,都是裝模作樣)
沒有犧牲的愛有如偷竊與詐欺,特別是對於上帝與神明的愛。

信仰的強弱,不是決於神明有沒有展示力量,而是看信徒沒有展示相信的力量(付出代價=切膚之痛)”

近代的信仰,往往是沒有犧牲奉獻的那種。



17 教宗是無神論者?

教宗受到槍擊,週遭的大主教把他送到最好醫院去急救,而不是到教堂乞求上帝行恩賜神蹟

梵蒂岡沒人先禱告,再把教宗送到醫院;而是先把教宗送到醫院,大家再去禱告

大部分教徒遇到重要的醫療、倫理(性行為與偏好)(利益)決策,行為舉止和無神論者沒有兩樣;他們接受現代民主、寡頭或軍事獨裁等政治機制,沒有尋求神權政治。只不過是花比較多的時間禱告或進行各種儀式。


理性存在於你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你想像、信仰與宣揚的事情
你所做的事情(=理性而非信念),才攸關於你的生存。



第八部 風險與理性

18 如何對理性保持理性

看待宗教信仰或祖傳迷信,應該想想它們想達成的目的為何,而不是信仰本身。
在現實生活中,信仰不過是達成目的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如同你的眼睛是用來幫助你生存,而不是用來捕捉各種電磁光譜的感應器。


生存優於理解與科學
迷信本身沒有不理性,它可以幫助你避開一些隱性的風險與傷害
生存太重要,以致於偏執(左圖)其實一種有有助於生存的策略




週遭環境的資訊太多太複雜,不可能對於現實產生精確、沒有偏差的理解。


摘錄:
理性有認識理性和工具理性兩種,認識理性幫我們看透表象抓住實質,認清「是什麼、會怎樣」,工具理性幫我們堪破因果達成目標,「如果想……就要……」;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但很多人因為花費太多精力在前者上面而開始敵視後者,認為掌握真理最為重要,其他世俗的東西不值得追求,這相當於被社會分工限制住了,片面理性了,人們最懼怕的可能就是這類人——他們的形象可以參照各種文藝作品裡那些「怪人科學家」;一個理性的人,應該是能夠進行反省的人,能夠在事實與價值判斷之間做出區分的人,理性的人明白自己的看法只是自己的看法,不代表真理或事實,但並不因此否定自己的價值,理性的人要能夠正視矛盾而又接納矛盾;非理性的人當然也有可能活得很好,因為本能的自我機制和情緒反應機制會把人照顧的很好,即便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我們的本能也多半會說服我們好好活下去。


顯示偏好
1.根據信念或口語評斷人們是不科學的
人們真正在想什麼、什麼能夠預測人的行為,單單問他們,你不會有概念- 他們本人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聽其言不如觀其行

2.信念沒有「理性」可言,真實的行動才有理性
信念某種程度是當事人的空口說白話&當事人大腦對於自己與週遭世界的偏誤認知理解及扭曲翻譯= 我們難以或評估理解別人(包含自己)腦袋與思想的扭曲

3.行動是否有理性,只能透過結果來論斷
當完整理解現實與各種事物的成本太高,(透過以偏概全來縮減資訊/與減少耗能=)犯下某些類型的錯誤,其實是人類所能做的最理性事情





宗教與迷信存在的目的與功能
管理跨世代的尾端風險
切膚之痛不是當事人口說,而是真的落實在具體行動,行動與實踐才能發揮神奇的力量
迷信可以是一種管理風險的DNA,因為相信的人透過服從迷信而存活了下來。
透過迷信比透過統計機率來陳述事實,更能讓大家避開尾端風險。
如果迷信能夠帶來一些生存上的好處,為什麼批判迷信?
某些人的迷信或許能夠發揮少數人影響群體的作用=>各種不同的信仰,有助於形成集體的理性。


什麼是理性?
狀飾口說型跟依據信念採取行動,兩者之間有落差與不同。
信仰(熱愛)程度是依據你的行動願意為它冒的風險大小而展現出來
理性包含:預防、自我克制與節慾
理性的目的與功能就是幫助人生存,凡無助於個體或總體生存的任何訴求或信念,都不理性
從生存演化的過程來探討各種宗教或迷信行為(當中隱含的理性),不是觀察它們之間如何彼此競爭,而是觀察持有它們的人們如何生存下來
理性不是能夠用華麗自會去解釋的東西(道可道非常道),它只不過是有助於生存與避免毀滅。
世上的事物不是因為有理由才發生或存在,但是存活下來的一定有其理由或道理。



19 承擔風險的邏輯

個人死亡不是最糟的,更糟的是(你死但你討厭的人卻活著)毀掉比你個人更高階與廣泛的- 家庭與家人,家族、部落或國家

勇氣
為了比你自己更高階的家庭與家人,家族、部落國家、人類或地球生態,而犧牲你個人的福祉甚至性命。
自私的勇氣不是勇氣,特別你賭的是別人的性命與金錢。



平常世界
薄尾,只影響個人和整體無關,e.g., 溺死在浴缸

極端世界
厚尾,會感染影響其他人,風險呈現倍數增長,病毒的傳染與恐怖主義的散播


小結
  • 一個人可能喜歡冒險,但是絕對討厭毀滅
  • 會召來毀滅的策略,其效益無法抵消毀滅的風險(高報酬無法抵消毀滅)
  • 理性是指避開系統性的毀滅(包含溫水主青蛙與厚尾的風險)




後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