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2/2)

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用通俗語言寫給現代人的思想常識入門課

作者- 陳嘉映


本書算是回顧科學哲學與觀念的發展歷史,所謂的科學或是不科學,其實需要對照與比較才容易讓人看清楚(現今絕大多數人沒有比亞里斯多德、歐基里德或托勒密更加明智)
例如:(以下這個完全不科學的)科學最前沿 (只是for鄉民自我感覺科學良好的偽科學內容農場)

對照組:
公司OBS(歐巴桑)鄉民關切手機/基地台電磁波是否會致癌
轉貼以下懶人包與問答集的路徑供參(雖然官方見解不見得完全中立、學術研究不見得利益free,但好歹要有憑有據- 有資料引述來源)



————下篇(由幾篇專論)————

【第四章 經驗與實驗】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區分
經驗主義:主張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
理性主義:知識來源除了經驗之外,還有先驗的知識與超驗的知識

理性態度與重視經驗兩者其實差不多是同一回事




經驗 Experience的涵義
1.對於所發生事物的直接觀察或親身參與
2.實際知識或技能
3.組成個人生活或認知的意識事件
4.親身經歷

經驗區分內跟外,外在經驗(冷熱)可能不同人的認知會一致,但內在經驗(感受)則大不相同/見仁見智

參與和觀察的差別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可以在沒有光害的地方看月亮盈虧、斗轉星移,乃至於想像嫦娥與玉兔(當局者迷)
也可以經年累月紀錄月亮盈虧與星座的變化=>不帶感情與想像,把觀察和內心的感應區隔開來

透過新確認的事實來取代經驗事實
e.g.,
經驗事實- 重的東西掉落的比較快
新的事實- 比薩斜塔拋下一塊軟木和鉛球

透過數學和實驗來表述經驗事實背後的本質與規則

透過儀器觀察和實驗,我們發現更多的經驗世界以外的新事實
科學理論新事實的直觀+邏輯推導+數學歸納+透過實驗來條件化
可被重複的實驗與數學公理的表述,保證了事實的純粹性&洗掉經驗的主觀感應
透過邏輯推理把不能直接驗證的觀點,轉換為可以被實驗與測量的事物。

實驗和經驗的差別
實驗有條件、以數學和邏輯方式呈現結論
實驗的事實(歸納公式)有時候現實經驗(沒有條件化與邏輯/數學)


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經驗科學)
從經驗來驗證 從實驗來驗證 兩者不同
哲學理論多的是 (人腦中)想像實驗,(剝除經驗中的主觀成分)追求的是統一與前後一致的邏輯=>追求是邏輯的美感與質感

科學理論注重的是 透過儀器觀察與實驗器材的那種實驗(不含人為認知與感應)
從簡單的條件開始進行實驗,透過改變條件與增加變量得到更複雜的模型=>追求精準與決定式的宇宙觀,

今日的科學以非常不自然的方式進行工作,除了成果的應用外,重力波/各種粒子與時空一體,我們都無法直接感應或經驗



【第五章 科學與概念】
概念與語詞
名稱沒有意義,概念才有意義  而名詞概念
邱吉爾:只是個人名,沒有意義
首相邱吉爾:表述的是這個人當上首相,在歷史上做了OOXX(而非邱吉爾這個詞)
邱吉爾的種種作為是事實知識(不同人看的只要是相同的歷史敘述,對於邱吉爾的這個人的生平,理解應該都是一樣的)
而首相則是語義知識(有的國家沒有首相或者民主議會制度,對於首相職務的認知與理解有所出入)

關於「邱吉爾」的概念理解,由許多分散的事實獲知是聯想所組成
e.g., 我們透過首相、堅韌、老牌帝國主義者等名詞來理解「邱吉爾」
透過剛愎自用、自刎不見江東父老等概念來理解「項羽」
而透過以上名詞(語義知識)來貼標籤,也反過來限制我們對於「邱吉爾」或「項羽」的理解。

名詞/名稱有種種不同的對照,概念更有各式各樣的類型,我們只能透過名詞與名稱來表述概念。(概念本身很難直接定義與描繪)
e.g., 對外國人說明禮義廉恥,對小學生陳述時空一體
概念於自於生活情境中的種種意會與領悟….

對於一般口語而言,水=生活必需品
對於科學語言而言,水=H2O
水或H2O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天差地別的)理解 體系


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
透過實驗獲得新的事實與新的理解概念
科學=透過精密的觀察與實驗,重新審視或重構我們對於各種基本概念的理解

新的名詞或名稱在新的理解方式指引下出現,e.g., 金木水火土、風水氣等元素(煉金學的概念)被更新與理解為元素週期表(電子/中子/質子組成的概念)

古代練金學講的元素(名詞)現代化學講的元素(名詞)
名詞名稱相同,但內涵概念意義不同。

自然概念的名詞以日常生活為基準,鳥獸魚蟲這些名詞背後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明確 e.g., 鯨魚海豚都是魚類
科學的名詞背後有嚴格的概念界定和要求,以理論為基準,所以鯨魚海豚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

對一般人來說,理解溫度的概念是冷或熱,而科學對於溫度的理解是量測與熱量的變化(分子運動)

而科學概念當中的光、運動、元素等名詞並不是和日常生活當中光、運動、元素等名詞完全無關的全新概念,而是原本日常理解概念的某種變形(科學給予定義),到最後這些名詞的科學理論意義和日常概念逐漸分離,科學變成一種新的語言或者本來自然語言當中的一個分支與亞語言(建立一套自己對於各種名詞的概念與提供一個描述事物的新系統方式)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對於「運動」的理解與陳述

白話: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向前直線運動的狀態,除非狀態改變與受到外力(生活中看到物體是否靜止或移動變形,而移動或變形通常是因為受到外力)
通常物體會隨著時間改變

數學表述:合力為零,則速度變化為零(透過看得見的速度變化來呈現看不見的力)
隨著時間的變化被隱含在速率的變化當中
運動分成均速(合力為零或不受力)或非均速(受力合計不為零)



亞里斯多德認為:運動或變化有時候是外力,有時候是物體的本質
e.g., 可以折彎一根竹子,放開後竹子彈回原狀
以上第一運動定律的描述,把運動跟事物的本質區分開來。

而就自然哲學(天人合一的那種)上,人是萬物的尺度與主宰,人的運動與行為應該是受內在動機與價值判斷所影響
牛頓這種定律的描述方式=人的行為與運動只受外力左右,自己沒有主導與置喙的餘地(人對自己變壞,沒有任何道德與責任義務);乃至於沒有說明那個力的來源是上帝

呵呵,重新理解國中理化與自然哲學概念的大哉問(難怪科學會讓人失根與行偏為惡)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F=m*a
由第一定律延伸,出現了三個(科學)概念:力、加速度、質量
改變=加速度或方向
受力=質量(有力必有質量)

力量大小由質量和加速度的乘積所界定



常識概念:心力、用力舉起重物、壓力(涉及內在的意識與感受)
牛頓的概念:用來改變物體運動方向或速率的那種,摩擦力也是一種力

加速度
常識概念:快或慢的變化,變快,通常由單位時間內走的距離來認知與界定(=速率v)
牛頓加速度的概念:單位時間內速率(dv)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不代表加速度(a)或给的力量(F)越來越大
e..g, 自由落體受到重力(g),落下速率(v)越來越快(v=a*t )

(更抽象的)質量
常識概念:重量
牛頓質量的概念:質量無法直接感知,只能透過(質量與力相互作用)來衡量與表述(重量=m*a,地表a=g;重量=慣性質量)

透過以上數學方程式表述,牛頓讓我們看見自然運作的某種面向與真相(不同於本來對自然的理解)


萬有引力與可理解性
其實就是不可理解,所以才用「萬有引力」這個詞來呼弄與遮掩

以往自然哲學的解釋是說哪個力的源頭是上帝
直到廣義相對論提出質量扭曲時空的觀念,讓我們看見一種解釋自然現象的觀念體系
然而相對於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牛頓力學可謂是符合一般生活經驗的常識

量子力學:關注非常非常微觀的世界,日常經驗世界當中的基本概念失去意義(物質由一堆各類粒子組成,粒子之間除了相互作用之外,基本上是虛空,乃至於粒子隨機出現與消失)

費曼直接說:沒有人懂(=能夠理解)量子力學=>真正的理解最終必須依據自然語言,而量子力學不是自然語言(用數學函數方程式表述)

科學的典範轉移不過只是本來的真理,隨著一個時代的滅亡而被遺忘
不是真理證明了自己,而是反對者(或信仰舊真理的人)死絕了


數學取向
費曼:
物理現象、規則與定律的正確陳述,涉及一些很陌生的概念,而描述這些概念需要用到數學

科學強調清確的釐清概念,因此必須測量一切可以測量的事物,並且把不可測量的事物轉化為可測量的(普朗克)

能夠被測量的概念成為最重要的名詞基準,而那些不能夠被精準測量的概念變成附屬的概念與名詞,科學用前者(可被測量與定義)來定義與解釋後者(不可測量與定義)

透過把使用概念數學公式化的另一個好處是- 作者可以免除解釋該自然概念涵義的限制
e.g., 牛頓的力 force vs 推力(impulse)、引力(attractive)、拖曳力(tractoria)

相對的代價就是:這些公式不直觀、難以用common sense(生活經驗)去理解



【第六章 數學化】
霍金:一個物理理論及是一個數學模型

從古希臘的幾何開始,數學一直有很重要的文化地位(學習算數幾何能導向理解真理)-

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書寫成的(伽利略)近代科學從天文學與天體力學發展起來,相較地面上的風吹草動,干擾少與單純,剛好適合純粹的數學模型來預測與處理

想到更近期在社會科學上的總體經濟學聯立方程式、心理學的SEM、管理學上用的HLM….可謂是走火入魔地運用數學..無怪乎會被批判有如崇拜陽具般地崇拜數學模型


數與實在
「數」的兩種涵義
第一種:數字,數學推論(加減乘除)
第二種:命數、氣數、劫數(背後的命運或規律)

中國對於數的觀念由占卜而來,之後推演出卦象

「數」的觀念=分離本體世界與現象世界
就理解與認識世界或事物的運作而言,原因是本質(本體),結果是現象
理論=發現潛藏在事物內部的原理或形式
而理論所闡述的內在原理,卻不可能被直接看到與經驗。
透過理智領悟理論才能通達世界的實在,理性所能把握的就是抽象的東西(邏輯與理智),透過超越對於事物表面現象的感受,而布建出一個內在井然有序的概念世界,這是邏輯思惟對於感覺及感應思維的勝利。


數運與數學
數運:陰陽,五行八卦(或者股票技術分析)那種,包含了大量的象徵與感應的成分
樹論的研究從畢達哥拉斯開始,但他們對於數學的研究不單是興趣,對於數字本質的理解和神明與世上各種現象的理解交織在一起。e.g., 1代表理性、4代表正義、7是智慧之神、10是一個完美的數字….

數學中的數,洗去了各象徵涵義,把數字從現實世界中解放出來。而數字本身沒有內涵,每一個數字的意義由其他數字界定
希臘幾何追求的目標是抽象的幾何知識、規範的推理與證明方法
而在其他民族手中,數學這門學科不是那麼抽象,而是為了實際生活中的計算。

而一個數理化的世界是一個沒有時間性的世界=永恆的世界(隨著時間變化的現象只是一種幻象與幻覺)
就科學的發展而言,讓數學與數字擺脫相關的聯想與感應是極大的進步,相對的這個有數字與數學公式寫成的理解體系,也遠離我們所能聯想的自然經驗體系,形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領域(學生要理解要花大心力學習新語言- 各種基礎的定律與公式可謂是單字與發音,透過這些基礎單字去推導,進而瞭解整個體系的文章段落與涵義)


科學的數學化
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
討論能量、運動與靜止、什麼是時間等,但除了一些直觀的比例外,一個數學公式都沒有(物理是用來歸納現實經驗世界,數學卻是脫離的現實的抽象概念)

阿基米得的槓桿原理、歐基里德的光學、托勒密的天文數理,其實是人類理解自然運作上的異類與異數。

人們信仰的是一些玄學、巫術與宗教教義,直17世界中葉,各種實驗或觀察都還不是判定真偽的證據(當時太多煉金術士,乃至於對於各種教義的執著仍深)

原本的自然哲學重於定性- 找出運作表象的原因
而科學反而著重於定量(=承認不知道原因)- 重點是找出運作的規律(我們只知道有這些Natural Law,卻沒有辦法說嘴這些Law 合不合理)
換言之,近代科學理論不過只是更精確(透過數學)的描繪各種現象,乃至於掌握這些規律(natural law)為己所用,而非去解釋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與規律
差別在於數學語言(定量),能夠比自然語言(定性)更精確地描繪這些自然現象
知識的假象 (同樣的現象,你只是熟悉&見怪不怪,從未真正理解)


物理理論形成的四階段操作特徵
1.選擇某些簡單(=可被量測)的物理性質,用數學符號來加以表徵
2.用少數原理(=數學公式或公理),把以上幾個物理性質(變量variables)串聯在一
3.按數學分析的法則,把不同原理結合歸納在一起(形成理論)
4.以上理論推導出來的結果或數值,與實際測量的數值相比較或加以判斷(公式中各種常數的數值),乃至於不同條件下的實驗和觀測結果進行比較。

科學之所以會數學化的一個脈絡落或許是因為17世紀爭戰與航海要精準,精準就要定量(&手錶計時)
搭配當時的工業化與科技水準,機械式的世界觀取代原本玄學/教義(穿鑿附會)式的世界觀(數學式的科學迷因在近代政治經濟環境的演化中獲得優勢:更精準的預言各種天文現象=更神的國師)

西方憑什麼

科學與數學的誤區與誤用
史賓諾沙(1632-1677):我將要考察人類的行為與欲望,如同我考察點、線、面和體積一樣。

有多少數學,就有多少科學
物理學是科學的典範
就科學性(數學性)而言,物理學>工程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

只有透過數學才能有一致性,不會有各說各話與所謂後現代性詮釋的那種543(算是文學胡說八道的那種)


為什麼是數學
數學的優點
1.概念的精準(沒有歧義)
2.論證的嚴謹(用運算代替邏輯演繹,長程推理而不失真走鐘)
3.結論的確定性與普遍性(由不具內涵的符號組成,構成龐大而精巧的概念結構)

缺點- 數學理解力不是天生(數學有如另一種語言,用得越多才會越能理解這種語言)
費曼嘗試為大一新生講述自旋=1/2的粒子服從費米-迪拉克統計,後來放棄,承認直觀上我們無法理解它。
法拉第詢問馬克士威,能否用普通語言來表達其數學工作的結論,使非數學背景的科學家能裡接與受益法拉第沒有得到馬克士威的回應

之所以採取數學語言,正是因數學不受自然語言的束縛,進而透過數學讓我們能夠通達由於人腦感性或邏輯推理限制所不能了解的真實。

數學有如一體的兩面,一方面建立的某種普遍性與一致性,另一方面破壞了人腦理解與經驗感知的普遍性與一致性。
數學可以用來描述各種符合定義的抽象概念乃至於進行抽象的運算,然而這種語言觸及不到日常、無法描繪世界的生動與豐富。


丘成桐 數學史大綱



【第七章 自然哲學與實證科學】
自然哲學
自然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比較是哲學而非科學:沒有數據與物理公式
主要是透過各種觀察心得的彙整,乃至於透過反思與找例證,來形成理論與對於常識的反思。

透過反思與洞察來貫穿與找出 各領域當中基本事物-現象背後的道理=形而上學)

而近代的科學研究,反而是先定義相關詞彙與基本概念,從數學當中去尋找自然哲學當中的原理

孔恩 科學革命的結構與典範轉移
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的機率觀
現今最前沿的科學理論,也往往必須先承認或聲明只是(透過數學推導)一種形而上的哲學而非科學(因為尚未被證實真偽)

自然哲學與科學間的轉折或連結- 笛卡兒:堅持物理學要有哲學的可理解性,物理定律和哲學原理要有連續性
可惜相對論、量子物理等的發現的現象,難以讓人直觀接受與理解

理解世界運作的終極理論之夢屬於數學與科學,而非哲學(而且數學與科學目前還很難提出一套大統一理論TOE,甚至必須有所保留- 很可能有多重宇宙,而不同宇宙有著不同的natural law)
Theory of Everything

而科學探索過程中,還是不免要做出形形色色的假設(=哲學)

微積分如何解開宇宙的謎團


自然與必然
自然自然界(自然現象)=>出自本身 ta auto(哲學觀點)
自然正常有很高的或然率可能
人工=不是自然

就自然哲學的角度,自然=應然=實然,事物的發展朝向它的本性或本質進行變化(telos目的終點)
就科學推理的角度而言,各種必然的規律很可能是偶然(應然與實然存在落差),沒有所謂事物的本質、本性或目的性,變化都是受到外力

科學和宗教面對共同的(道德與哲學)難題
就宗教而言,如果神是萬物的主宰,那麼人有自由意識或道德責任嗎?(你的一切所作所為甚至感受都是神的旨意)
就科學而言,要一切都是必然(受物理定律主宰),要不一切都是偶然(量子不確定);那麼人有自由意識或道德責任嗎?(你的一切所作所為有如帕夫洛夫的狗或是條件機率,相關的感受其實是一種幻覺)


實證與操作
現代實証科學的前身雛型- 阿基米得的力學、托勒密的天文學

而針對各種生物或現象的分類,其實只是方便聯想

而早期科學家(自然哲學),為了避免宗教迫害,也只說自己的理論與觀點只不過是一種操作性的假說(=沒血沒肉的數學公式)

對於很多追求真理的哲學家而言,牛頓的力學找尋與建立的是how而非why,是(透過數學)去歸納「定律(規律)」而非尋找「原因」

實證主義講求實在,只問其定律是否有效,不去探討或追求(形而上)意義上的終極原理或原因。

無論如何,實證主義與操作主義都取代(原本追求意義上的終極原理或原因的)自然哲學


預測與假說
人們從兩個方面來思考理論的意義
1.能否解釋已知的事件
2.能否預測未來的事件

其中後者比前者重要:對於已發生的,可以有各種理論解釋,難以判別真偽,而預測則一翻兩瞪眼

為什麼自然哲學沒有預測力?而科學卻有預測的本領?
哲學理論往往只是解釋性的歸納,和預言毫無關係(哲學家透過辯論邏輯建立名聲)
而科學透過預測準確與否&假說檢定來自我迭代(科學家需要準確預測才能夠建立聲望,沒有哲學家那麼會bullshit…)
科學透過規納現象=>建立假說=>驗證 來快速產生理論、判別真偽與掌握規律性
科學理論掌握的規律性,而規律性通常沒有時間性

假說=真與假的疊加,有多重的涵義與可能
要逐步驗證為真,才能往下走與推理(不向自然哲學可以長程推理與自圓其說)
自然哲學的哲理=很多的常理判斷
科學定律=很多假說當中,還沒被否證的那個(暫時坐上衛冕者寶座,隨時可能會被拉下來)

評價科學理論的幾個標準
1.預測的準確度(超脫經驗判斷,不是臆測)
2.前後的一致性(掌握規律解釋)
3.視野與思想的廣度(源自於理論的深度)
4.簡單與簡潔(沒有一堆前提假設)
5.涵義的豐富與推論的廣度(讓難解的現象變得可被理解或掌握)

為什麼要接受(完全違反常理的)量子力學?
Brain Greene:
1.量子力學在數學上是合理合諧的
2.這個理論做出的預測是科學史上最成功的驗證
3.接收一個物理理論的理由(符合實際觀察),不同於接受一個哲學理論的理由(合理)


一般的實在問題
大哉問:
What is Real?
能夠預測星體運動軌跡的定律是實在(Real)的嗎?
亦或這些natural law 只是proxy 與暫時代理我們對於自然本體(real)的理解=>反實在論

實在論(realism):不同角度建立起來的理論能夠相互印證,那麼這就是真實的(real)e.g., 地球上的觀察推想、月蝕的陰影與太空船上看到,地球是圓的這件事情是真實的。

現代科學依重理論預測的正確與否來判斷真偽或進行否証,然而預測結果符合理論只是代表該理論的正確性(corrective),而非實在性(real)
預測正確真實或實在!

而不論接受或反對一個理論的實在性,通常是依據「直覺」
海森堡:「任何理解最終必須依據自然語言,因為只有透過自然語言我們才能確實地接觸到實在(real)
呵,那個實在(real)其實就是大腦的認知與想像(各種理論或思想所揭示的那個自然,不是真實的大自然,而是你/妳腦子裡認知所設想出來的那個大自然,人活在如同電影駭客任務Matrix當中的世界)

如同語言:同樣的名詞對於不同人而言,有不同的意義,甚至同樣的字詞內涵的意義,也會如同色休斯之船般,逐漸偷天換日與代替置換。


物理學的實在問題
哲學的追問才會關切何謂實在(real)
對於科學研究而言,當透過操作主義與數學語言進行陳述時,其實已經遠離實在

科學=理論或定律公式,關注理論的正確性,和日常生活或研究事物的真實性無關。

科學所謂的實在:透過 「假說=>預測=>驗證」的研究步驟
實証結果成立(沒有被否証)=理論實在(假說升級為理論)

從科學的角度:
假說(只是內心猜想的理論)外部的現象或資料≠現象或資料內在的本質或潛在的規律

也很多沒有什麼深入解釋或道理但與資料互現象相符fit的定律:稱為「經驗定律」(而非理論)

科學研究可以區分兩大步驟與部份
第一部分是先fit 外部現象或資料的規律=探索型研究 e.g., 春夏秋冬與日夜循環是地球人類生活的經驗定律(各地都一樣,但大家無法說明或解釋,只有一些想像神話穿鑿附會)
第二部份是研究型塑出這些規律背後的機制、原因或道理(日夜循環與春夏秋冬的背後是地球自轉+繞行太陽軌道的遠近)

蕭瑞麟老師的文章解釋的更精準與到位(讀管理的,也很適合細看這篇文章講述的近代管理領域各門派大亂鬥與歷史演進)
摘錄:
真實主義是英國牛津學者羅以・巴斯卡(Roy Bhaskar)整理出的構想。他認為,社會現象是由一連串的事件所組成,事件與事件之間雖有關聯,但其因果關係可分為三個層次的領域:經驗領域(domain of empirical)、真確領域(domain of actual)、真實領域(domain of real)。
在第一個層次中,研究者看到一連串事件,稱為經驗領域。這一層面中看到的是表象,不是真相。例如,常有人說新加坡只有一季而已,因為四季如夏。新加坡氣候一直很熱這項觀察,便是經驗領域。或是,兒子的相貌長得與父親很像;相貌相仿是我們觀察到在經驗領域的表象。如果我們要探索為什麼新加坡四季都很熱,為何父子相貌相仿,研究者便需進入第二層面:真確領域。
真確領域是表象所呈現的樣貌(pattern)。新加坡四季都很熱,背後的原因是位於赤道,所以四季都很炎熱;但別的地區可能四季如冬,像北極;或是四季分明,像日本;這是季節的脈絡。此外,由父子相貌相仿我們可以發現「虎父無犬子」、「龍生龍、鳳生鳳」這樣的血緣脈絡。當我們觀察到季節與血緣的脈絡時,便進入到真確領域。
但進入真確領域仍不是真相。真實主義者認為,真相隱於第三層面的真實領域之中。知識必須在此真實領域中建立,方可成為真科學。在真實領域中,要透過脈絡進一步找到底層機制(underlying mechanism)。例如,要了解地球上為何有四季,就必須了解地球、月球與太陽之間的運轉結構,這是新加坡氣候為什麼很熱,為何地球產生四季的底層機制。

從因果關係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於實在與真實的理解,有以下三個層次
1.相關性- 經驗領域(domain of empirical),以經驗感受為主,也難怪會有很多的神話/乃至於各說各話=>無法被否証
2.規律性-真確領域(domain of actual),透過精準觀察乃至於數學公式或統計歸納的經驗法則或規律(pattern & natural law)=>只是說明What and How而非Why
3.因果解釋理論-真實領域(domain of real),透過實驗與改變因果條件,來看看各種解釋理論,何者為真(沒有被否証推翻)乃至於想像與猜測其他可能發生的狀況與情境=> Scientific Theory

世界很大,所謂的實在與真相全貌(real)可能也非單一個人或人類所能掌握,數學也是一種語言,不同語言所能描繪的狀態都很真實,也很可能只是真實的一小部份(一個真實各自表述XD)
透過數學與科學方法,有助於我們排除部份身而為人所感知的虛幻與虛偽,但不能保證找到世界終極的實像(real)



【第八章 通過反思求取理解】
常識和理論
常識:水往低處流、水是冷的、火是熱的、鳥會飛、魚會遊
本來很神奇的事情,經驗多了就見怪不怪,變成一種常識(儘管說不出背後的道理)

常識解釋=把相關性解釋為因果關係的歸納嘗試,很多時候是亂猜與聯想
e.g.,鳥會飛是因為有翅膀(會飛的生物通常有翅膀)

營建理論=提出假說=提出新的可能解釋=>系統性的猜測與歸納,從反常狀況追問為什麼
理論應該可以涵蓋正常(常識的經驗範疇)與異常(意外狀況),只不過更深層的理論往往違反常識(e.g.,相對論時空扭曲;現代生物分類依據DNA的歧異性而非物種特徵的相近)


思辨理論與概念考察
思辯理論的信念:
我們可以把各種道理透過思辯為世界的運作提供一個連貫的解釋

然而我們無法透過經驗或者對於各項概念的思辯,達成對於各種事物客觀本質的理解
世界的運作(客觀本質)可能不是我們的自然語言語法所能表達,亦非人腦認知與邏輯所能理解

很多對於哲學的辯論與世界客觀本值得探討往往成了形而上與空洞的討論或想像(堆砌抽象字詞與概念),換言之,自然哲學的思辨無法提供普適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

然而現今的另一個誤解與迷思是如果有什麼不清楚,科學遲早會幫我們解開謎團!
然而科學需要依附在各種理論與概念,阻礙我們理解的正是我們缺乏相關概念與自然語言;科學只是能進行部份預測的(部分)理,不是全部的真理,也非人生首要的真理=>科學無法解釋人對於生死/過去現在未來的感觸或種種疑惑


哲學的終結?
近代科學發現,證明亞里斯多德失敗了- 不存在所謂形而上的原理
自然哲學分家為哲學和科學
哲學透過思辨來考察各種概念

科學透過數學與實驗觀測歸納世界運作的規律(有理論預測,但沒有人生哲理或意涵)

哲學就是一種世界觀,世界觀就是一種哲學
沒有哲學或科學,也可以有世界觀:可以是五行八卦、希臘神話或者聖經的那種世界觀

我們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世界觀,從神話到邏輯思辨的哲學,再到科學的方法
哲學的思辨與猜想(prior),可以幫助科學家對於上帝和宇宙的奧秘進行思考,乃至於反思新發現對於人類的意義(posterior)


哲學何為?
哲學不只於明述經驗現象被後的道理,道理連著道理,彼此之間有著關聯,不斷探索著淺顯道理背後深層的道理,有時候這種追尋常把他引導到和經驗常識相反的推論。
科學發現的洞見正是源自於此:從地心轉為日心,再從日心轉為宇心,從宇心轉為無心

人是萬物(包含各種科學理論)的尺度:可以依賴自己的哲學思辨做出評價與論斷。科學沒有辦法解答人生意義的疑惑,你自己才能定義回答這個問題。

哲學就是自我反思的理性,透過對於自身的反思與批判,擺脫迷思、貼近真理與提升自我理解,哲學也需要借重實證科學的思考方式。

-----------------------------------課後心得感想--------------------------------

能夠行有餘力吃飽太閒讀這本書,想想這些哲學問題,是一種因緣際會與時機成熟的福分。

現今世界當中的自然哲學家(追尋天人合一的那種)恐怕只剩法學院教授或大法官
而科學有太多普科偽科學乃至於實在硬科學(很多數學與統計那種)卻也讓人誤解或不易理解

以上兩者都讓一般人難以親近(恐龍法官&科學象牙塔怪人),遑論傲慢的民代立委(法條法律human law為政治所用)、打著科學名號胡搞瞎搞的官員或招搖撞騙的學者專家;無怪乎費曼先生是近代科學的名人與一股清流(科學家也是人,年輕時一樣會精蟲衝腦,想找小姐過夜XD)

學校學院訓練博士,只著重於所謂的研究方法乃至學術典範(各學門象牙塔內的潛規則與成見偏見),甚至只關切能否發表與刊登(無怪乎造假/有違學術倫理是常態,乃至於所謂的學門領導人只是發表比較多文章而已,其實沒什麼科學素養&見識一般)

科學不是訴諸多數決或聲量大小,真理也往往只在於極少數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中;比較逼近真實的少數人,要懂得隱藏自己,避免被愚昧暴民所傷害

這本書讓我從統計工具人的角色朝向亞里斯多德的方向&內涵挪移了一些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