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與最粗淺的道理
習得技能、一技之長,成為有用的人=>工匠為社會所需要
古時候要拜師學藝,苦練苦修之後出師(學成下山),然後靠著這一技之長/自立門戶開張營業
現代則是考試升學,畢業之後取得證照=>用學歷與證照來代替與表彰能力
實際上現代社會太複雜,知識(通過考試的那種)≠認知與能力
差別在於
- 作事的心態與動機
- 作人的態度與同理心
- 運用知識的技巧(知道哪些知識在什麼條件下有用?在什麼條件下沒用)
學習變得淺碟=考試與功利導向
- 學- 考試科目
- 學- 語文檢定
就功利導向而言,碩班與博士學歷無用(除非是剛好電機與醫科),否則應該是取得就業資格之後,再回來漂白或蹭學位即可
整個社會的運作,從古早科舉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迷信學歷的一端,擺盪回高學歷無用論(不如一技之長,露奶網拍、博士賣雞排,留學回來的網紅耍嘴皮/脫口秀藝人…),念比較多書的躺平/寧靜辭職;沒念書的直接加入詐騙集團
綜觀歷史
讀書是貴族與上流階層飽暖思淫慾的一種奢侈、彰顯身分地位與為帝王效力
古代西方大學教拉丁文裝逼,近代東方雙語教學,講英文比較high class(餘毒到很多本土公司高階職缺面試要考英文與英文簡報)
士大夫階層通常助紂為孽,幫統治階層魚肉鄉民,所以帝王學/儒家當道
近代的讀書與閱讀
中國的造紙、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
西方的文藝復興、煉金術、火砲與鐘錶
知識與科技的發展跳脫了封建與祖傳控制,成為一種自催化反應
而科學與知識成為國家發展與產業的基礎,教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政策,為因應近代社會發展與國家間相互競爭,讀書從權利變成義務,教育從有教無類變成大量生產與考試篩選。
學歷與考試成績就是一種身分表彰與社會資產。
能夠不為或跳脫功利來讀書的,其實難能可貴,能夠識讀新聞與資訊(媒體識讀)不被帶風向、認知洗腦的公民,少之又少
少數能獨立思考的,沒有不把主流媒體與觀點視為暴民民粹的洪水猛獸,保持低調與距離以策安全:知道理性思辯與對話只是理想,各自活在同溫層與話不投機/一言不合才是常態。
對於這些人而言,讀書不過是一種探究人生的樂趣,如同有些人的樂趣是玩女人/釣凱子,有些人是賞鳥/攝影、有些人是賺錢/玩車/買房、有些人是露營/登山
有的人是(紅/白/高粱/威士忌)酒控,有的人是(歷史/小說/漫畫/文學名著)書控
讀書就是打發時間的娛樂,沒有誰比誰高明亦或什麼書比較好!
活到老學到老
知識有如浩瀚無邊的宇宙,讀書沒有一個說好了或夠了的均衡區
學習與讀書如同科學,都是想掌握自然運作的法則,以避免自己的顢頇無知,逆天而行
已經降臨在人世(又不敢或不想輕生自盡),那麼就只能盡力搞懂這個宇宙的自然法則與社會的脈絡吧!
佛畏系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9305
絕大多數人在事情的沉浮中反應過度,偶爾有人敢問一問事情的原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統籌一些事情,取得對生活的掌控。想要不被事情安排,就得主動安排事情。為此,你必須從一事一議的被動應對模式中跳出來,你必須以俯視的姿態,系統性地考慮一系列事情,你需要「系統思維」。
這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日常事務的「高觀點」,以此啟發你建立工作、學習、做事、情感等各方面的系統,幫助你提升處理日常事務的決策力。我們可能會用到一點數學和邏輯知識,不過別擔心,我們用到的知識都很簡單。但是,我們的確要求嚴格冷靜地思考。能思考,你就已經超越大多數人;會嚴格冷靜地思考,你就超越了大多數讀書人。
有的人讀了二十多年書,還整天號稱「做學問」,卻不會嚴格冷靜地思考。這些人讀書只讀了個價值觀審美,遇到事情只會感嘆,對命運除了恐慌就是抱怨,動不動就說什麼「啊,懂再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鑽研學問,可不能只學會多愁善感。你要是真有學問,就不至於陷入恐慌和抱怨。
什麼叫有學問?有學問的基本表現是有辦法、有底氣、有掌控感。為此你必須穿透世界的表象,看到背後的數學和邏輯本質。你會意識到,這個世界是非常、非常講理的。
跟世界打交道的最基本方法,是掌握「因果關係」。為什麼小張學歷那麼高,收入卻不高?因為他的專業不是現今市場稀缺的。為什麼小王脾氣那麼壞?因為他小時候的家庭
環境有問題。為什麼小李不喜歡彈鋼琴,鋼琴卻還是彈得那麼好?因為他經過了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
理解事物背後的因果,人就不至於對什麼都感到迷茫,人會對未來有打算,對事情有備案。我遵守交通規則,並不是因為我害怕違規罰款,而是因為我知道,遵守規則對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的安全都有好處。
理解了因果關係,我們真正應該在意的,不是出了事以後的結果,而是引發那件事的原因。正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君子應該見微知著,履霜而知堅冰至。我們會成為小心謹慎的人,重視事物發展的苗頭。
古代智者的教訓差不多就這個程度。但是對現代人來說,這些遠遠不夠。
因果故事是簡單的,真實世界是複雜的。首先,工作或生活中,事情發展的結果往往是由多個原因導致。公司一個大型專案失敗了,到底是因為市場不行、產品不行、執行的人不行,還是最初的決策就不行?也許都有問題。
再者,因果關係往往有長長的鏈條,你說不清哪個原因是「最初的」,哪個是「根本性的」。最後一塊骨牌倒下了,你說這是因為之前哪一塊骨牌倒下而產生的結果呢?是每一塊。你單獨指責誰都不公平,是整個局面就不對。
更何況,真實世界還充滿不確定性。老王不抽菸、不喝酒,天天運動,控制飲食,結果不到五十歲就得癌症去世了。老孫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什麼都不忌諱,八十多歲了身體還是那麼好。你說這是為什麼呢?沒有科學家能徹底解釋清楚。事實是,人做得再好,也不能完全避免壞事發生,很多事情純粹是運氣。
所以,因果知識並不能真正讓我們掌控局面。其實因果關係並不是科學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思考問題的一種方便法門而已。有的哲學家認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一切都只不過是統計規律。世間萬物構成了一張互相關聯、隨機波動的網絡,人根本不可能看清周邊關係的全貌。
不過,你無須看清。誰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掌控命運,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導生活。為此,你需要全局性的眼光,需要完備性的思考。
聽歌吧
-----------------------------政客的訓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