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誤謬與真相2

謬誤與真相:保守派經濟學家如何戳破執政者的美好謊言

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982

 

這本書真是直言不諱,作者

Thomas Sow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Sowell

 

紀錄片:無情世界中的常識

https://youtu.be/E3MpLu2_WU4

 

《知識份子與社會》:兩個世紀以來,知識分子如何對社會造成禍害?

https://www.etnet.com.hk/mobile/tc/diva/art/oneminreading/4054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9503

 

這本表面論證各種誤謬的書,骨子裡其實是經濟學的實證研究。

 

 

 

3    性別的謬誤與真相

 

女性歧視誤謬的論證

 

歷史的角度

 

男女不同的對待

學歷差異=>男主外(工作),女主內(育兒養家)=>過去的社會觀念,對於現代社會而言,不讓女性就業=國家少到一半的勞動力

近代社會,很多國家女性獲得高學歷的比例>男性

體力差異=>機械取代人力,男女同工不同酬差距變小,剩下的只有:40歲通常事達職業成就顛峰的平均年齡,而30-40歲正好是多數現代女性的生育年齡

 

若要解釋女性在職場上受到的差別待遇,雇主的歧視可能解釋不如職業類型(白領or勞動藍領)或全職或兼職、職涯是否中斷

 

 

經濟方面的解釋因素

 

職業差異

即使同工同酬,不同行業男女組成的比率差異,也會造成男女平均薪資差異

然而不同時代或地區,對於女性能否外出工作有所限制(期待女性出嫁前謹守貞操,了不起在家養蠶織布、去親戚家幫傭)

 

有些公司或職位會因為某些考量,偏好女性或男性

現場作業員、護士、辦公室打字員

男性:軍隊、礦工/建築工地

而後者的收入約是前者的一倍,但相對職災死亡比例高

 

就業連續性

女性比較會因為生育照顧家庭而中斷職涯

相對職涯中斷之後=比較沒法跟上時代,之後也只能找相對低階/不重視累積經驗的職務。

e.g., 物理學家每四年要淘汰一半知識,教授英語至少要25年才會淘汰一半的知識

 

規律工作和不規律工作

對於承擔較多育兒與家務的女性而言,能夠兼顧工作與家庭最好

但做到一切很難(晚上和周末持續加班,以確保能夠打贏官司)

男性與未婚女性比較能夠配合加班

在收入前6%的人當中,六成以上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三成五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

就學界而言,新科博士,每周要花40小時從事教學與行政服務工作,再花20小時作一些上得了檯面(能夠發表)的研究工作,另外再花20小時作真正重要的研究工作。

 

女性工資低於男性的主因,不是因為同工不同酬,而是她們選擇相對穩定、工時固定(薪酬也低)的工作,如護理與中小學教師。

 

家務責任

通常男主外女主內

女性主導了家庭支出與消費的80%

已婚有小孩的男性通常日收入最高的族群=>提高收入很重要,願意加班與承擔額外工作來獲得高薪

未婚女性的收入>已婚女性,沒有孩子的女性收入>有孩子的女性

傳統女性=放棄個人職涯機會讓老公爭取職涯機會,離婚的贍養費與子女養育費=男方對女方的補償。

 

雇主歧視

雇主的歧視通常不是最重要的解釋因素,也是扣除以上解釋因素之後的殘差

雇主通常不會跟經濟因素過不去,人力資源市場有其供需平衡。

 

 

 

4    學術的謬誤與真相

 

非營利機構的大學,沒有自私的動機,真的會促進他人與整個社會的福祉嗎?

 

大學學費昂貴的原因

私立大學中,來自學生學費的收入不到1/3

州立大學中,來自學生學費的收入約16%,州政府補助約占10+~30%

支應大學支出的收入很大一塊來自於捐贈

 

而大學的支出,沒明確的責任歸屬,可以盡情放縱

1.聘請最頂尖的學者+tenures

2.學術自由與研究

3.各項設施維護

 

 

學術治理

理論上大學的權力掌握在校董會中,可投票決定重大決策,包含校長任用

實際上校董多半不理解學校各學院狀況,學校運作主要受到tenure track教授的影響,遭多數教授反對的校長大多留任不久。

 

教授可任意發表高見影響決策,無需付出代價

e.g., 史丹佛教授敦促學校拒絕石油公司捐贈、禁止接受藥廠提供的免費藥物

哈佛法學院讓學校免除卻非營利機構任職學生的第三年學費

 

 

教職員

終身教值一方面保障了學術自由,二方面造成了其他副作用

 

教學

教授根據個人方便的時間來排課,代表很多課程時間衝堂

一切只是為了讓教授避開塞車時間與方便安排個人休閒時間

導致:教室產能利用率不均,學校蓋了一堆大樓與教室(就是資源的浪費),尖峰時段是周二到四,上午1000-1600

 

教授開的課程往往只是狹窄的論文研究或自己方便(有助於論文發表),而非切合學生就業需要的需求(無助於論文發表)

類似窄而精的課程再多,也無助於學生掌握該領域的洞見與影響=>也很難找到真正的大師來開這種課程。

通識教育早已名存實亡

 

學校也要求不動這些聲譽卓著的大教授,因為他們可以跳槽到其他學校;而所謂大學排名,根本把研究學術發表與大學教育排名混為一談(研究型大學≠重視學生人格培養的小型文理學院),成為重研究輕教學的藉口

 

學校與教授重研究輕教學,自然會在成績上放水與灌水,教授不用面對學生申訴抗議抱怨(獲得優良教師評比)學生也樂得拿高分(短多長空,日後沒有競爭力)

 

 

教育品質

 

學生不了解老師教得好或不好,只能聽學長姐言(學分營不營養/老師當不當人)、老師上課有不有趣?講得清不清楚?

無法判斷:

1.教授上課遺漏了哪些資訊?或有哪些相矛盾的分析?

2.這門課在別的學校或老師教授的水準為何?

3.自己有沒有必要修這門課?(不是必修選修那種,而是是否有幫助、學到東西)

 

沒有賣方(教授)清楚的買方(學生),當然只能被騙

大學排行的統計,是另一種誤謬(軍備競賽,老師多/發表多/師生比低/藏書多/經費多的學校+英語系國家吃香),評估的指標是投入項,而非產出項,亦非轉換效率。

 

如何評估各學院的產出與效率?

畢業生的考照通過率?畢業後的收入與起薪?

 

學校為了拿到補助,往往迎合的是各種評鑑標準:英語教學、師生比、學生每人可使用面積/經費….

 

混口飯(tenure)的老師

 

在頂尖學校,多數助理教授在升上副教授之前,就已遭解雇

特別是那些拿到優良教師的助理教授=>時間花在教學上,而非研究發表

 

越重視研究發表的學校,老師拿的薪水越高,但這代表老師越關心發表,而非教學=不擅長教入門的基礎課程。

入門基礎課程在研究型大學,通常是由資淺的教員授課,而在文理大學則是相對稱職的教授授課。

 

研究型大學老師在教學上的時間<1/2

文理學院老師在教學上的時間>2/3

 

 

學生

 

學生會挑學校,學校也會挑學生,雙方對於對方都充滿誤謬與誤解

 

學生挑大學

學校的聲望主要取決於教授的研究發表與論文,學生去更有名、教授給薪更高的大學≠會受到更好的照顧與待遇

 

就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比例而言,文理學院的比例沒有低太多

 

至於就讀名校日後才能飛黃騰達,那是把相關性誤比為因果關係

讀名校與社區大學的,其實是不同群的人,不能相比

 

從一生的淨收益比來看

讀喬治亞大學畢業的淨收益高於哈佛大學

從德拉瓦大學畢業的淨收益高於藤校

 

招生流程

錄取率已經不高(不到10%)的名校,為什麼還要花大錢廣寄招生信件(讓高中生誤以為自己很搶手)

1.目的是為了透過低錄取率來表彰凸顯自己學校搶手+嚴格篩選的品牌形象

2.要讓學校的招生滿額(寧爛勿缺)

 

招生委員在收到入學申請時的判斷,其實非常主觀,很多落選的學生其實更優秀

對於所謂強調AA與多元錄取的學校而言,其實亞裔沒有比較占便宜(因為來競爭的亞裔申請人更多)

 

對於大學而言,任何宣稱可以提高大學行政效率、公平性的種種訴求,幾乎都不利自身利益與尊嚴

 

讀大學的成本

動輒好積萬鎂的學費之外+四年的青春歲月(在外食宿)

私校一年學費相當於美國家庭一年收入的中位數

最最高的是機會成本:念的科系不見得是社會就業市場所需

 

 

學術的成本

 

教育學生的成本

很多新蓋的研究大樓與實驗室,其實是為了教授與研究生

而非教育大學部學生,大學部學生用不到

 

營利性大學比較少見到:娛樂廳、美術館、音樂廳、實驗室或圖書館

難以區分大學在「教學」、「研究」與「休閒娛樂」或「公益」的成本(Activity-Based Accounting )

 

大學宣稱在每個學生身上都賠了錢,其實根本是自己太匪類,搞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

 

教職員的成本

各個學校擁有終身職的教授比例越來越低

每位新教授的起始成本約120萬鎂,通常要8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透過爭取的研究計畫經費回饋學校,達成損益平衡

 

學術收入

教授申請國家補助,研究經費4成要回饋給校方

 

政府補貼

負不出高昂學費的學生

對大學而言,學費的定價策略就是要高到多數學生負擔不起,以方便取得政府補貼

聯邦學費補貼每增加100美元,學費上漲50美元

大學也去遊說國會,爭取高等教育補助金與該校專用款項。

 

獎學金

大學有如員外大灑幣,花錢不用經監督

獎學金=免費贈送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

 

校際運動與周邊商品

大學不務正業,這些運動與比賽幫大學帶來收入,但從未將這些收入用在建造圖書館、實驗室或宿舍。

 

 

本章結論

我知道大學有些邪惡與罪惡,但我不知道原來它這麼邪惡

美國大學的經濟決策令人費解

1.不像是追求學生的最佳利益

2.也不是追求學校本身的最佳利益

3.比較像是一群鄉民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騙局,難以面面俱到+自圓其說

 

慶祝耶誕節,來看看美麗的美國大學校園(拍攝時間2014/05)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