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憶恩師

臉書傳來蔡明宏老師昨天過世的消息,令人難過感傷


用紀錄(一些回憶與老師教導收獲的方式)來表達致敬與緬懷。


第一次上蔡老師的課,約莫是2007年,在職班「組織管理」一學期的課程

同學戲稱他是黎智英(兩人的外型與氣質有些像)


組織管理課程的安排是選讀很多管理書籍,大象跳舞、我們的新世界….

橫跨產消人發財、社會學/經濟學等構面。


學期前面1/3都是他個人的講述,我只記得我彷彿是孔子的弟子,不斷的紀錄,子曰:…..

學期後面則是同學們的分組報告(學長姐有警告我們,要小心蔡老師的個性與脾氣,他果然也讓很多胡說八道、沒用心的同學難堪,大快人心)


很多老師他講的東西與課堂中的評論,我始終沒能參透與聽懂,少部分聽懂的隻字片語,則對於當時還在竹科科技廠擔任副理的我,有很大的幫助:

他把業界那些自欺欺人、裝模作樣的543(組織內的派系鬥爭、權力偵測、欺上瞞下)一語道破,讓人恍然大悟、放下遮遮掩掩的心防,坦然面對組織運作的實然+了解組織運作的兩難,學會了長大(不用抱怨老闆OO、公司XX),安心去當一個上下交迫與裡外不是人的豬八戒幹部:

1.只能面對、不能逃避

2.只能贏不能輸

3.去留自己決定


在蔡老師的加持下,我學會賞味/揣摩經理人內心的愛恨情仇

1.私下不斷的練功,不斷思考局勢變化

2.擔心風險與失敗,更甚於成功出頭

3.經理人也是人,一樣會短視近利、行偏踏錯


學會用另一種視角或尺度來衡量經理人乃至於自己的稱職與否。




再次有幸受教於蔡老師,則是2011-2012 博班兩學期的研究方法論課程

我對於如何賞味與識別老師的好壞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與認識:

1.蔡老師大學讀數學,博士論文卻是作質性研究,他對於各種量性研究工具的手法與罩門,其實超級内行(我這個靠統計軟體騙過審稿人混畢業的自嘆弗如)

2.能夠教博班研究方法論的老師,多半是該系所的鴻儒泰山(否則文人相輕,斤兩不夠的老師最好有自知之明,不要丟人現眼,可惜學界還是有一些不知道自己是笨蛋的笨蛋)

3.他的教學方法沒有信度但卻有效度:每學年選讀的參考書與期刊文章重覆性不高(沒有再現性),但卻都能對學生發揮影響(深具治療博班學生偏見與腦殘的藥效)

4.他隨口提到一本書、某個作者提出的想法與觀念,都要讓我事後花上好多時間去搞懂+懷疑怎麼有人腦袋知識的淵博程度可以是這樣(自知只能崇拜+佩服,不能追隨:學海無涯,惟逃是岸)

5.如同學術理論只能被否証而非驗證,老師對於學生的訓練教大家如何失敗與怎麼把研究搞砸,而非教大家如何成功或順利發表投稿(勉勵大家趕快畢業+畢業後行有餘力記得好好作研究)



同樣的,我又是孔子的弟子,不斷的紀錄,子曰:….. 

同樣的,沒能參透與聽懂的部分多,少部分聽懂的觀念,則對於自己看待學術的觀念與研究的審美觀,有很大的幫助

同樣的,博班還是有些白目與不用心的,被老師轟出門+難堪

同樣的,他把學界那些自欺欺人、裝模作樣的543(為發表的種種學術不倫、沒有水準的審稿人、統計方法與工具的誤用)一語道破,讓人恍然大悟、放下遮遮掩掩的心防,坦然面對研究與論文發表的實然+學會用另一種視角或尺度來衡量學術研究的好壞與學者專家的水準。



對我來說,蔡老師是一個典範與標竿:

1.一個副教授的學術功力,其實勝過很多講座教授或校長(虛名虛名,抬頭職稱等名位都是虛的)

2.人生的取捨自己決定:要追求虛名,就要搞行政與拉關係+發表很多飯碗型研究,這等於犧牲教學品質與成就好研究的機會。無疑蔡老師選擇放棄前者,成就教學與自己智識的成長(而我有幸見識了泰山的水準與格調)

3.人生與教學都是兩難,可以選擇討好多數人(教得少一點,提升平均值),也可以選擇培養菁英(讓認真努力的學到更多,拉大學習貧富差距)。看似應該選擇前者,但學術與真理的進步不是靠普選投票或滿意度調查。蔡老師的堅持,映照出高等教育的淪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