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訪談心得543

是說近期訪談了一些高階主管與圈內大老
趁著還沒忘記,把一些經歷和感想記錄下來
提供版上好友與潛水客參考


1. Be Prepared.做好準備
以訪談一家綠能產業的大公司為例,
由公司發言人接待,說明公司相關的策略發展
而事後 Google這位發言人,發現她是國外的MBA,也有擔任財務主管的經歷

或許她認為一些法人投資機構才是她真正的"客戶",因此覺得學術單位的訪談是沒有意義的一件事
這位天龍女人遲到三十分鐘後,進到會議室,打算用法說會的資料(該公司網頁上就有)向我們簡報五分鐘就打發
強硬的態度,當場讓學弟撤退轉檯改去採訪另一組

看苗頭不對與時間有限,打斷發言人簡介切入議題(顯示個人的修養還有待加強),當場也激怒了該位發言人,直接被反問:
那你知道台灣的核能發電比例佔總發電量的多少?
什麼是Power Price Parity?

靠,還好有上Google做功課,也閱讀了好幾個年度的該公司年報
才能回答出這不算過分的問題,也讓這位發言人不容小覷,願意多透露一些,乃至於把遲到耽誤的訪談時間吐一些回來。

出來社會走跳,必須面對別人的不信任與質疑,我想反求諸己,自己先做好準備,在時機適當的時候,自然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乃於多一些出人頭地的機會。

聯想到一些工作夥伴抱怨自己無法高升,也曾經暗示過這些夥伴:你自己腦袋空空、沒做好準備,當然機會輪不到各位。
社會險惡、競爭激烈,這些夥伴沒辦法理解與自覺的是,所謂的做好準備與個人功課指的是=>碰到問題、請教別人/主管之前,其實自己就應該先想好答案與各種可能(即便那些答案與想法不夠成熟),如此等到聽到別人的"參考"解答時,自己才會有fu與深一層的理解(而非只是扮演錄音筆或記憶體的腳色)

以上這點,真的是老到爆炸的老生常談,只是很多年輕人與學子就是非要等到自己犯錯、受到教訓痛了以後,才會願意正視檢討自己偷懶、沒做好功課的問題。

有時不免問自己:
以一個主管的角色扮演而言,面對小夥子的這種毛病,與其包容與體諒他們;    狗幹他們/機會教育一頓,是否更能讓他們從此學會敬業與對自己的人生和工作負責(幫助他們不再因為這個毛病而摔跤)?

迷之音:年紀到了,不應該拿別人的錯誤來折磨自己的心血管,反正那是他們自己的人生,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懂得領受那些嚴格老闆的福澤比較要緊..


2.格局反應格調與命運
兩家一樣是綠能產業的公司,瞄準所謂綠能的商機
一家A公司,成立當年就有營收、第二年損益平衡,目前已是國內該領域的前三,世界的前十
另一家B公司,虧損摸索了十年,最近兩三年才開始獲利,目前也一樣是國內該領域的前三,世界的前十

當然兩家的產品與產業競爭態勢是有差別的

以下藉由側面比較一下兩家公司高階主管的style來呈現這個部份的梗

A公司的高階主管,是國外的MBA,訪談的時候,直接拿出一張表=>那張表上有整個產業供應鏈,由上到下,所有上下游公司的產能、成本結構、毛利率、ASP等機密資料(特地交代數字不要抄,但我已經記在腦子中,可以執行內線交易了,只是不為也 罷了)
很顯然,A公司的高階主管,很清楚該產業由上到下的全貌與競爭態勢,乃至於皆由此一"地圖",清楚的描述公司要往哪裡走,乃至於一些成本縮減與訂價策略的拿捏,都是很有邏輯的依據相關的數字所描繪出的"地圖"

相較之下的B公司高階主管,電機博士,小到process trouble,大到建廠選址事必躬親,問到一些策略擬定的市場資訊依據,卻只有新聞資訊(而非數據資料)與推說公司機密,強調自己公司的優勢在於成本與彈性

兩個高階主管,一位從容而且開放,另一位讓人感到緊繃與小眼睛小鼻子..........
人四十歲之後,真的要為自己的面相負責

一家公司會賺錢
掌握到正在成長市場的商機只是必要條件
而主事者的眼界與格局則是充分條件

個人猜測:
A公司可以度過這段太陽能供過於求的紅海
B公司則可能會是搖擺沒有落魄久(台語)
以上是從觀察高階主管的角度,來幫兩家公司的未來發展算命
至於準不準,大概兩年之內會見分曉


3.SWOT分析的邏輯
是說商學院最喜歡唬爛所謂"策略"這個詞,而版主個人的另一個身分為(資深賠錢)散戶投資人,看了不少上市上櫃公司年報,覺得當中的機會、威脅、優勢與弱勢的SWOT分析,很多都是唬爛+自High吹噓與邏輯讓人存疑(如果用這個標準來選股,台股80%以上公司的年報不及格,反應出=>董監事腦袋不清楚或放任幕僚年報亂寫、不重視投資人與不尊重股東==>不具備投資的價值)

大致上
Opportunity & Threat 是指外部環境,包含總經、產業態勢乃至於社會人口變數與國家政策法律變化所對公司經營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很多公司年報在這部份,往往是在描述產業現況、技術roadmap乃至於各家廠商的市佔率、產品成長率......就一個腦筋清晰的投資者而言,實在是不知道這是唬爛造夢還是負責任的判斷詮釋,又如何相信與判斷這家上市騙錢公司所言為實?

Strength & Wealness是指公司的能耐,而所謂的強項與弱項其實是相對於競爭對手而言,而不是公司自己唬爛、自以為很強/還不錯的地方:勞資同心其利斷金、品質世界一流、成本具競爭力、優異的研發團隊、先進的技術與設備.....

如何判斷一家公司年報中的SWOT分析優劣?
你問

我說:
1.看它過去的年報(有沒有自打嘴巴?)
2.比對它實際的財務表現與數字
3.和該產業龍頭公司或競爭對手的年報相比較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善哉斯言
同理可用來檢視一家公司的格調、格局與未來發展。

有心要投資這家公司的,要更進一步上網追蹤看該公司老闆,過去幾年在報紙新聞上的發言(企圖)與股價變化關聯
又是一個老到爆炸的老生常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