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反璞歸真的工安管理?

日前和一位學姊交換意見
學姊問到:如何預防工安事故發生?


學姊任職的公司算是國營企業當中的模範生
而學姐在公司內部擔任人資的主管
她提到,她們公司該有的規章制度都有,該投資的軟硬體也絕對不手軟,甚至也極力推行所謂的安全文化與企業
然而一些意外事故還是時有所聞,乃至於被勞委會盯上
而她觀察公司內相關的人員,幾乎已經用盡全力了(無招可施),乃至於到最後只好把心力用在拜拜與祈求神明保佑上.....

她問我有何想法與建議。

以下是我給她的回答
工作意外事故的發生,基本上是個機率的問題
作得好的公司,基本上只能說發生意外事故的機率低,但不代表不會出事
所以如果敝人任職於貴公司,面對勞委會官員的質疑,我會回應與Defense=>
企業規模大、人數多,自然難免會有意外發生
以墜落危害而言,本國營事業的發生率相較於營造業而言,約僅為OO%
再以感電事故而言,本國營企業的發生率約僅為一般同類行業的XX%
足見本事業單位在安全衛生管理的成效.......

一起在管學院進修充電的這位學姊,當然也知道以上說法完全是嘴砲與操弄統計數字
而我也知道以上說法完全沒有建設性,這樣唬濫完全沒有善盡學弟的責任與義務

於是我提出以下建議供學姐參考:
現代工業安全管理理論,往往強調人性本善,員工不會故意犯錯
就危害的預防而言,強調要辨識/identify出來所有可能的危害,與評估其風險大小
進而在硬體上增加Detection& Protection
在軟體與管理方面,要建置各項措施制度與SOP,乃至於落實員工教育訓練
回顧工業安全發展的理論:
1919年英國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茲(H.H.Woods)經統計分析發現,工人中的某些人較其他人更容易發生事故;1939年,法默(Farmer)等人據此提出了事故傾向的概念,而其基本觀點與假設及為:從事同樣的工作和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發生事故,這些人即為事故傾向者。
對於工安事故的預防,如果教育訓練課程只是讓底下的同仁補眠,所謂的安全文化大家只是呼呼口號虛應故事;是否應該考慮反璞歸真,乾脆回過頭 改去鑑別哪些是 性格衝動、不喜歡遵守規定的員工與承攬商?
通過心理問卷等方式區分出這部分神經大條員工與冒失自以為聰明的廠商人員,進而加強注意與督導,甚至而不予僱用,不就更是否釜底抽薪減少事故的妙方?

而聽到這個建議,學姊的眼睛亮起來了,進一步追問是否有相關的問卷與量表可供採用
只是這個部份小弟就不知道,只能請學姊查考人資與心理領域當中否有相關問卷可供挪用。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每個不幸的家庭有它自己的不幸。」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一書的開場白
成功與沒有出事或許只是僥倖,但意外事故卻往往有千百種不同的理由與解釋
=>工業安全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版上同業高人與臥虎藏龍的潛水客,再請不吝分享交流。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建議利用campbell award的evaluation criteria先自評一下,了解自己公司的弱項,再針對這些弱項進行強化,相信會有一些幫助.

Wayne 提到...

感謝回饋資訊
Google了相關資訊乃至於Robert W. Campbell的生平
這個獎項雖然主導是美國的National Safety Council ,但某種程度可視為視為世界級的工安大賽(相較於台灣的國家工安獎,只不過是區域性的)
曾接觸過VPP與ISRS、乃至於GE的safety management criteria;裡面的確是有蠻多很好的基準可做為參考與benchmark
不過每家公司有其獨特的組織、文化脈絡乃至於先天限制,說不定A公司的best practice套用到B公司上時一點都不fit(In another word, A's meat is B's poison!)
管理制度與系統每家公司都有,甚至巧妙各有不同,難就難在如何(因時因地制宜)變化和發揮其精隨,而非表面的文件與型式。
至於如何做到與歸納出一套邏輯/方法,所幸還有更多有志之士與學者專家在傷腦筋。
我只能先參加台灣區的唬爛大賽,看看能否取得區域的代表資格,屆時再看能說說服老闆參加與挑戰世界大賽....。
再次感謝您的分享資訊,也會把此一資訊再傳播分享出去。
Way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