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碳足跡盤查的侷限性(3)

Paradox of life cycle analysis
看起來很嚇唬人的數字,其實反而是誤導與扭曲事實

現行的碳足跡盤查,要求依功能單位的整個生命週期計算碳足跡排放量
以電視為例,包含原料、生產製造、配銷與最終使用和廢棄
PAS2050為盤查依據,最終會得到以下結果與宣告:



有趣的大哉問來了:

請問那個數字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同樣產品能否進行比較?




假設一樣是電視機好了
同樣品牌與製程,一台壽命是10年,另一台壽命只有五年。
兩個產品有不同的壽命週期,如果您是消費者,大概會prefer產品壽命長的那ㄧ個吧。

OK,假設這兩個產品都依據PSA2050進行碳足跡盤查,然而在life cycle analysis的部份,一個是依據十年的壽命,所以最後清查出來的碳當量是兩噸(假設)
另一個假設因為只有五年使用壽命,所以最終的碳當量是1.5噸。

以此一案例而言,產品的碳標籤是否反而錯誤暗示(愛地球的)消費者選用了相對碳總量小(但壽命短)的產品?!

以這個案例來看,現在的產品碳標籤,把數字標示的很明確,其實反而更誤導了一般社會大眾,真是一大災難。

以碳足跡盤查這件事而言,似乎只是成就額外碳足跡與自欺欺人的認證標章;

很多廠商做產品碳足跡清查與標籤,心態或許是覺得多一項認證(可以誘騙消費者)沒什麼不好

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愛地球卻腦筋清醒的人思考過這個後果涵義嚴重扭曲的問題。

結論與梗
產品碳足跡盤查與標示還是可以做,但不要去標那個數字!
那個數字既沒有統計上的可信度,更會誤導消費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