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從小燈泡母親領悟學習到的三件事

整件事情

從邏輯與常情看來,最讓人驚訝的不是精神異常的兇嫌犯下此一隨機殺童的殘酷罪行

是小燈泡的母親,親眼見到事情過程,還能保持理智冷靜地接受訪問、有條理地訴說、自我剖析、安撫社會大眾/拒絕相關人士的消費,糾正、要求甚至控制嗜血的媒體與廣大鄉民。
 

小燈泡的母親是鄙人近期的偶像、讓人萬分欽佩,也讓人好奇她心裏深處小宇宙的運作….


從這位偉大母親身上領悟與學習到的三件事情如下:

 

 

 

1.放下、釋懷與認命
(當下能夠從事件與自己的情緒中抽離出來、保持鎮定與理性思考,背後是深厚的內心思維與內功修練)

摘錄:
我認為,這樣的隨機殺人事件,兇嫌基本上在當時是沒有理智的,這不是靠立什麼法,怎麼做處置,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還是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再出現這樣子的人 

眼見與親身經歷那麼殘酷的事情,還能夠說出以上這樣一段話,猜想在當下她已經把自己從受害者的身份與感覺抽離出來,冷眼思考這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果邏輯與如何預防再發。

從以上這段話,可以很清楚看到=>在事發後沒多久,她就已經想清楚:不要跟這個沒有理智的兇嫌計較,也放下仇恨與報仇的情緒,乃至於想到怎麼從家庭、學校教育與社會的根本來解決問題。(先前鄭捷捷運無差別殺人事件時,她就已經想過這個議題?!)

 

摘錄:
當下,血肉模糊,我知道我已經挽回不了。咚...的一聲,我知道她解脫了,我跟她說『寶貝,結束了
我真的好想她。認識我的人都應該瞭解我,我凡事盡心盡力,我凡事問心無愧,我理性,我樂觀、我也堅強,於此,我奮力的獨自的拉住犯罪者,我真的很盡力。
走都走了,我真的很希望能喚回些什麼,喚回些愛,喚回些什麼,讓她值得!
我真的好想她。
有時候,真的是命
 

換作是我自己,應該早就情緒崩潰,需要靠鎮定劑來控制創傷症候群
面對那麼殘酷的無常,有多少人能夠這樣的釋懷與放下? 

對照組1:滅門血案當中的林義雄
對照組2:業界大老說把人立刻斃了、綜藝大哥說恢復鞭刑來嚇阻犯罪等,前述言論頭痛醫頭的思維相較於小燈泡媽媽想到造成隨機無差別殺人的社會情境脈絡而言,可謂是弱智。

 

 

 

2.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沒有誰能夠代表誰
(不要去操弄消費與被別人操弄消費)

請問你哪位?
摘錄:
「一直都只代表我自己,截至目前為止,我對嫌犯,我對死刑支持或廢除,沒有任何的想法想要說出來。我也沒有發起或支持任何活動(日後若有,我一定會貼到我的FB上來)但,我一直都只代表我自己,我不能決定任何人、任何團體發表他們的立場,或藉由我們的故事,發展出些什麼來,但站在一個母親的角色,我想呼籲,請不要消費小燈泡。最近很忙,很不瞭解狀況,但我已收到很多群組貼著(白玫瑰上凱道=支持小燈泡)我真的只能代表我自己,這樣的文字,我看了真的不舒服,你可以有你的立場,你可以代表你自己,請不要代表小燈泡,好嗎?連我,懷胎十月,母乳一年的我,都不能代表小燈泡了,請問,你哪位? 

對照組:
1.代議政治當中,只代表個人與特定團體利益的民意代表、立法委員
2.政府機關立法前公聽,往往也只是找幾個所謂業界代表,而那些業界代表不過是一些次級團體的召集人或代表(這些團體又往往被某些特定公司或人士所把持操弄) 
e.g.,

先生,你哪位?憑什麼當代表?



 

3. 仇恨責備不能解決問題
(處理自己的情緒、也處理社會大眾的情緒)

這一課沒想透
摘錄:
我真的不想有人藉著我們的故事,討論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這一課我之前沒想透,現在我依然沒想透.....如果你同情我們,你可憐我們,你關心我們,請至少過個一週十天的,等我們處理完情緒,你們再去討論,好嗎?」。

 

摘錄:
大家幫我,好好抱抱你們身邊最愛的人。很用力的、緊緊的、深深的,抱抱他們,告訴他:『我愛你』

 

摘錄:
我希望踏進這裡的你們,能收起仇恨,我從來都不認為仇恨、責備能解決問題我一直努力的以美好、溫柔的方式教養著她,我們一直都深刻感受著這個世界的美好,至今,仍是。她完成了她來到這個美麗世界的任務,她瀟灑的離開。我希望陪著他離開的,仍是滿滿的愛。

也因此我希望在這個房間內,我希望在這個最後的最後,能不要在她的靈前評論對方,不要評論你們想怎麼對待對方。
 

你們有你們的情緒需要紓解,我能理解。但我也有我情緒需要處理。如果,如果,如果,你們愛我。如果,如果,如果,你們願意尊重我。我真的希望這個房間裡可以悲傷、可以感動、可以懷念,但不要批評、不要仇恨、不要憤怒,我真的希望在最後的最後,他的心中,仍然只有對這個世界美好的回憶。小燈泡外表很美、很可愛,但那都遠不及她內心百萬分之一的美,她溫柔而柔軟的內心的可愛。

 
----------------------------------------------------------------------------------------------


聽從偶像指示,緊緊擁抱家人之餘,來關心思索與無差別殺人

 

摘錄:
1.政府對於隨機殺人犯罪者不教化、不研究,只在社會動盪時執行死刑,形同「國家的無差別殺人」。 

2.一般殺人案無論情殺、仇殺、財殺,都有清楚的犯罪動機,都能夠從交往對象透露蛛絲馬跡:「無差別殺人不是沒有目的動機,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殺人,差別在於不挑選對象。(不過)犯案人如果身體比較弱,就會挑選比他更弱的,比較弱的、在無防備時被殺,就容易引起社會的動盪。你會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被害人。」 

3.日本法務省後來歸納出失業、家庭不和、居住不安定等犯案高風險族群:「日本的研究結果是,你根本防不了,這才是最恐怖的。」 

4.無差別殺人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他的敵人不是個人,是整體的社會,為了報仇,他的對象是整個社會。但無法摧毀整個國家,就隨機挑人下手。」但要如何防治呢?李茂生開玩笑地說:「個性孤僻、思想偏差的宅男宅女,我看完才想起來,不就是在講台大法學院學生嗎?」李茂生指出,篩選標示出高危險群,派人追蹤、或鼓勵他,但:「你能把這些人都標示清楚嗎?每個人都有這種(變成無差別殺人犯的)潛能,既然標示不全的話,其實都存在危險。」

5.無差別殺人的社會脈絡
1980年代起,在雷根和柴契爾夫人帶領下,各國逐漸放棄福利國家政策,走向新自由主義。李茂生分析,在福利國家時代,政治壓抑經濟,國家抽重稅增加教育工作機會,階層的流動是有可能的;但1980年代後富人不給人抽稅:「新自由主義認為政治服務經濟,為經濟做出一套縝密的規矩,透過精密的監視設備,使得每一個人都在規矩裡面走動,經濟才會有秩序。」
社會流動變得不再可能,呈現M型化社會:「經濟的上位者不怕違規,甚至違規後用公司的錢賠一賠就算了,很多的企業犯罪都是如此。」相較之下,M型另一端的「魯蛇」即使犯罪,也很少是無差別,而是搶銀行、詐欺,「至少可以改變他的經濟狀況。」
李茂生說:「真正可怕的是心已經死了的中間階層,例如池田小學殺人事件,他們全家都是警察、保全、自衛隊;母親不照顧小孩,父親是打罵教育,兇手終於在37歲時爆發,他想要毀滅自己,還有以他父母為表徵的保守冷漠社會,這種中產階級才是無差別殺人事件真正的潛在者。」
但李茂生悲觀的認為,日本要回到階層可流通的六、七零年代,除非等待經濟翻轉,否則只能忍受。從經濟變遷到無差別殺人,李茂生說:「日本人有學到一件事,就是不信任陌生人,貼標籤排斥隔絕,事情就變少了。」李茂生以自身的經歷為例指出,和他過去在日本留學的時代相較,東京不只遊民變多,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對外國人更排斥。

6.台灣政府的漠視與無差別殺人
那台灣呢?李茂生認為台灣從威權時代,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直接掉進新自由主義,但過去不是沒發生過反社會犯罪:「劃破機車座墊、縱火燒機車、刮汽車這些都有二三十年了,只是他是對物不是對人。」但台灣一年發生兩起無差別殺人事件,頻率已經超過日本。
李茂生不認為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暴力電玩有關:「我玩電腦最喜歡玩殺來殺去的,幾個小人拿衝鋒槍那種,我玩到不想玩……」他也不完全同意「用學校取代監獄」的論調:「台灣的學校本來就很多了,而且如果老師的教育方針不改、無法訓練你獨立思考,蓋學校跟蓋監獄沒兩樣。那些嗆廢死被強姦的,不就是學教出來的嗎?」
李茂生不諱言他支持廢除死刑,他認為死刑既無威嚇犯罪的作用,也和被害人補償無關。李茂生指出,針對無差別殺人,政府除了死刑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對策:「把嫌犯抓來判死刑,不教化也不研究,養著等社會動盪了再拖出來槍斃,那是國家的無差別殺人。」
 

 

摘錄:
一個類似鄭捷這樣的極端案例都非常複雜,心理學家還沒有找到一種簡單的原因可以完整解釋大量、隨機殺人者的心理結構。而實際上,我們對於鄭捷的簡單歸納,或許都只是在滿足我們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片面想像。諸如「電玩造成暴力傾向」或「學運造成殺人兇手」的論調,在缺乏充足論證的情況底下,其實就只是在反映言說者自己原先對電玩與學運持有的負面於簡單的原因,除了不負責任以外,也限縮了真正認識問題的空間,並且深化無謂的對立。
 

摘錄:
從犯罪心理學的觀點而言,學者馬躍中受訪時指出,此次不同於傳統的犯罪類型,既難預測又不易掌握,但不應將之標籤化,否則恐造成社會對立;學者許華孚則認為,家庭教育是造成多數人格偏差的主要原因,學校應加強輔導機制與生命教育。
 

 

人的思考與情緒反應很複雜,混合個人的情緒(系統一)與理性利益計算(系統二)


快思慢想()

 

 

情緒反應往往跑在理性分析判斷之前-先有好惡才有穿鑿附會的理性解釋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贊成死刑反廢死,只是順從情感渴望伸張正義的腦神經直覺

能夠深思國家與社會的失能失職,而非只是想把人拖出去斃了,需要抗拒自己情感的直覺反應,花心力思考問題的脈絡

 

 

摘錄:
上帝給天使的三個問題:
「人的心裡有什麼?」「神不讓人知道的是什麼?」
「人依何為生?」

 

「人的心裡有愛。」
「無法知道明天是死是活、人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人靠相互依賴為生、為所愛的人而活」

 

「以前,我以為人是靠著自己和父母的照顧而活著。後來我知道,富人不知道自己明天需要的是什麼,而那婦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沒有父母的孩子可以靠著鄰人的愛活下來,而我墮落地上成為人之後,也是靠著你們的愛而活下來。現在我才知道,上帝不願意人們自私地為自己而活,所以他在人們心裡安駐了愛;祂不讓人們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卻讓他們可以靠著彼此的愛而活下去。誰活在愛裏,誰就住在上帝裏面,上帝也住在他裏面,因為上帝就是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