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RM思辨與Road Map

槍砲病菌鋼鐵一書的作者Jared_Diamond在他個人的網頁當中
提到一則他在新幾內亞叢林學到的一則關於風險管理的啟發故事-當地土著絕對不會睡在枯木下,摘錄:
One of the basic lessons of life that I learned from New Guinea is an attitude towards risks -- specifically, towards doing things that involve very low risks each time you do them, but that you're going to do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times.  A "Eureka moment" came one afternoon when I picked a campsite in the jungle underneath a tall, dead tree.   I was surprised how frightened the New Guineans with me were of sleeping under that dead tree that night. When they said that the tree might fall down, I answered, "Look, it's not going to fall down tonight."  But after hearing stories of New Guineans killed by dead trees, and after hearing trees fall down in the jungle, I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if you're going to spend every night of your life in the jungle and you are not careful about dead trees, sooner or later that low-risk event of a dead tree falling on you will catch up with you.


故事的涵義與啟發=>
如果你忽視那些微小的風險-早晚這些風險會找上你  





在陰雨綿綿讓人心情不好的日子裡,總是提醒自己要小心騎車與開車=>天候視線不佳、大家都心浮氣躁,要提防自己與別人愚蠢(交通事故其實是現代人的顯著風險)


再退一步想:
為什麼土著會那麼擔憂睡在枯樹下被壓死的微小風險?

想到快思慢想一書當中提到的理論:

大家對於風險的重視程度取決此一情境在腦海當中浮現的可得性與直接性availability

親友睡在枯樹下被壓死這個意外,結果實在太鮮明與戲劇性,帶來的情緒反應讓這些土著給予這些罕見事件過高的心理加權,影響決策與行為(高估了發生機率)


如果我是叢林當中的土著,該如何管理風險? 

風險包山包海,無時不刻:

睡覺可能被倒下的枯木壓死、被戴有傳染病/寄生蟲的蚊子叮咬

外出打獵可能被反抗的山豬咬傷感染、被敵意的部落埋伏攻擊

在部落內可能和朋友一言不和或為小事/爭風吃醋口角衝突互毆 

想起一則笑話:
因為要改的缺點太多,所以就改天吧!

同理可證=>因為要注意的風險太多,所以就認命吧! 

人的注意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團體生活與部落前人流傳下來的一些規矩(隱含一些智慧),有助於避開一些風險。


-----------------------------------------------------------------------------------



RM Road Map

RM1.0 目前probability*ConsequenceMatrix methodology

優點:

邏輯簡單清晰,有助於呈現輕重緩急=>合理化風險管理的資源投入與準備的方向、重點

耗費資源與人力小


缺點:

整套想法規劃其實是井底之蛙與自我感覺良好

cover部份可能情境

隨時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黑天鵝與出乎意外的事態情境演變打臉


配套的補救(與自圓其說)

依據BCM,視事態演變,機動啟動危機處理與緊急應變(頭痛醫頭,摸著石頭過河)

逐年增加或修訂各情境的BCP


適用的客戶對象

資源不足,為了應付客戶RM questionnaire的中小企業(driving force是製造業品牌廠商的供應鏈管理)



RM2.0 強化對外部局勢的關注、發揮想像力與預想情境演變

優點:

定期review情勢變化,針對情勢演變scenario預想衝擊與因應方式

對於風險的瞭望與情境的掌握程度遠優於RM1.0(從由內而外,轉為由外而內)

情境越明確,越能看出衝擊與影響、對症下藥


缺點:

要養一批專業幕僚或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產業分析師、律師與政治觀察家)

需要費時間腦力激盪、定期進行跨單位的整合與資訊分享

太多的可能性、資訊與威脅(想想美國CIA/FBI911之前忽略蓋達組織的案例)


配套的補救(與自圓其說)

至少可謂是定期健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非等到發病甚至後知後覺之後才來被動因應收拾爛攤子


適用的客戶對象

資源充足,養的起專業營運企劃的大型與跨國企業

(driving force是全球商機的掌握與外在政經情勢的因應)



RM3.0 風險管理是組織營運策略的一部份(不是為了RMRM)

主事者與經營團隊要不斷釐清、具備洞見:

-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樣貌變化與勢態變化

- 外部市場上,有哪些機會與威脅,未來科技、政經與社會的變化趨勢

- 相較於競爭對手,自己有哪些長短處

風險=機會+威脅

風險管理=機會的探勘與卡位+威脅的迴避與分散


機會的探勘與卡位

R&D, 多角化與預留因應彈性redundant 是必須付出的成本

不願付出成本與探勘未來機會的組織是坐以待斃的組織


威脅的迴避與分散

一定的規模有助於降低風險(規模小或規模過大不利於風險管理)

重點不是鑑別威脅或弱點,而事件別脆弱性


風險管理的核心不是工具手法表單、也不是資源經費多寡,而是主事者對於自身能耐與情勢判斷的洞見與理性判斷(不斷否証、校準自己的判斷)

然而絕大多數的主事者可謂剛愎自用,又缺少一群能講真話點出盲點的團隊,不願意正視或逃避失敗的可能性。 

風險管理的核心是資訊溝通與決策機制,而非風險定量
面對失敗與死亡,事前想好如何退場或收尾,也是風險管理的一部份。



風險管理的弔詭兩難


從個人或組織個體(micro)的角度而言,
風險不透明、不可預測,只能承擔、不能管理
(可遇不可求)=>作最好的準備(其實準備永遠不夠),活在當下(靠著承擔風險來換取機會)

從個體的角度談風險管理意義不大,要有不同的產線、產品或事業群才能夠成風險的分散。

從產業或社會總體(macro)的角度來說,
風險可謂是一種天擇的機制,讓幸運者存活
(不見得是汰弱留強),逼迫存活下來的適應新環境(有機會參與下一回合市場與環境的變化)

從競爭的角度看,談的是efficiency效率/最佳化/最大化

從存活的角度看,談的是effectiveness效能/多樣性與彈性/可能性

沒有人知道光譜兩端之間如何取捨與最適位置-直到遭遇風險

也沒有人能夠預測何種產品、技術或哪家廠商比較能夠存活,直到經歷市場變化與考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