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Risk Management- from Micro to Macro

借用姚大鈞博士的All Risk Spectrum來構思自己的風險管理邏輯




光譜有兩端

一端是已知、可預見

另一端是未知、無法想像與預料

 

由下而上Micro Viewpoint

偏向已知的那端有:
作業頻率高的(每天做的比每年做的更容易熟悉)、發生過與遭遇過的經驗、與個別單獨的作業機制 

針對以上偏向Micro個體與已知風險情境的部分,工安發展出很多實務的手法來加以預防(減少犯錯機率與deviation)

例如:
針對人員作業
  • 制訂作業標準、避免人員脫稿演出與防呆
  • 進行作業安全觀察與稽核、走動管理=>找出可能的偏差與異常
  • 教育訓練與認知能耐考核
  • 安全活動、標語:藉由洗腦與淺移默化來強化人員認知
針對設備機台:
  • PM預防無預警的中斷與故障
  • 加裝各種protectiondetection
  • 監控與檢測機制

就機台、製程、化學品與人員作業的安全控管而言,可以使用傳統的各項工安實務作法,頭痛醫頭即可。

甚至可以視危害性與風險大小,採用cheese cakelayer of protection多層防護的觀念 

OHSAS-18001ISO-45001的危害鑑別

與風險管理機制,可謂只是用風險矩陣的觀念,把所有以上想得到風險包裝納入各表單與文件當中。


然而不少火災與事故案例,其事發的經過與情境,可謂完全出乎意料與想像。







由上而下 Macro View Point

針對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故情境

由外而內或者只內部多重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產生的意外後果,必須要採取另一套的觀念與方

法論。



觀念提升對於風險的耐受度resilience,而非避免或減小風險
 

這個層次的風險管理,不問事故原因與責任歸屬,只看總體不看個體

例如就工廠天災的風險而言,廠址決定了日後可能損失的大小:
  • 選在可能遭遇地震或洪水的區域,即便做再多損防措施,一但遭遇還是損失慘重
  • 就工廠火災的風險而言,廠房的配置與區劃,決定了日後可能損失的大小。
  • 公司營運持續的風險而言,公司的產品與規模(有沒有多個廠),決定了日後中斷損失的大小

很多公司與工廠把BCP當成應付客戶,用Micro的角度與觀念在思考Macro層次的問題,下場當然就是出事的時候會非常的窘+

 
 
 
 
 
 

Between Micro and Marco is Emergency Response and Crisis Management 

這裡談的緊急應變,不是緊急應變計畫、應變小組或應變演練

而是緊急應變的設計與成效評估

 

緊急應變的設計應該是基於Macro-ViewMax. Possible Loss與防火區劃
e.g.,
A/區的災情不要影響擴散到B/

而非只是去演練Micro Level的某設備機台事故與人員疏散
 

而所謂的危機處理,也是基於同樣的觀念,只要不要讓事態擴大一發不可收拾、越演越烈,皆可謂成功 

只是危機管理與緊急應變,要從外人的角度來綜觀全局,內部自己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以管窺天,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所以誤判情勢可謂是家常便飯 

 
 
 

 

Whole Spectrum Risk Management 

一些幫公司工廠算命的想法與概念

1.先天八字
  • 工廠選址:避開地震、土石流、風災潛勢區域
  • 廠房配置layout:可以平面、不要堆疊
  • 防火區劃與區隔與防震規格
  • 廠區分散
  • 產品portfolio
  • 事業群與客戶組成portfolio

 

2.後天八字
  • 高風險作業、化學品的管控
  • 防火區劃與區隔的完整性
  • DetectionProtection的堪用性
  • 各單位合作與資訊分享的緊密程度
  • 不同職位、單位、產品、廠區與事業之間互補、補位的可能性與彈性
  • 隨著時間過去是變好還是變差?



沒有留言: